第四章 处世的权谋
书名:话说《成败人生路》 作者:书呆子 本章字数:3446字 发布时间:2024-04-11

第四章 处世的权谋

1、大智者对小事天生糊涂,中智者明于小事装糊涂,小智者事无巨细不糊涂。

2、老子曾说过“天下是非无所定,世各是其所善,而非其所恶。”对与错、是与非由当时的社会环境、当时的法律法规决定,不以个人赞成与否为转移。

3、《怎样做人与处世》一书的总纲是:人生在世,立身为本,处事为用。立身以道德为基础,处事以谋略为手段。立身不讲道德,没有人敢跟你打交道,在社会上便无法立足,更不用说成就什么事业了。处世用权谋,有了机遇,可以成就自己的辉煌事业;时运不佳,也可以善谋自保,不至于有多大危险的事情发生。如果处世只讲道德不用权谋,则将处处碰壁、事与愿违,甚至连眼前的忧患也无法避越。

4、干点什么呢?路多歧而树多枝,有所弃才能有所取,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选择目标要知己知彼,知自己的长和短,知环境的利和弊;要扬长避短,要设法利用有利的因素,避开不利的因素;要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做自己什么都不懂的事情。必须把精力集中在一个目标上,水滴石头穿,目标始终如一,长期坚持不懈。

5、必过的河,危桥也得走。守经从权是做人与处世的方略,只要守住做人的基本原则,非重大原则问题可以变通行事。不走后门就过不去,明知是不正之风也得走。不走后门得不到非要的东西,就只好走后门。

6、“为政之道在于得人”要“山羊干部”。因为它敢于攀高走险,不畏山陡石硝,不畏荆棘丛生,为了求得生存,为了获得更美更肥的水草,不怕粉身碎骨,攀跋不止,尽管它有啃树皮、踏庄稼的缺点,但却胜过那缩在栏中的胆小如鼠的绵羊。

要允许人犯错误,钱学森说“正确的结果,是从、尤其是从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的错误作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的宝座。”

7、机会极少找上门来,要靠你去寻找。寻机必须建立在广泛收集信息、注意观察动态、认真分析综合的基础上,积极寻找、发觉潜在的机会,及时地、迅速地付诸行动,不断地尝试各种办法,寻求他人的支持和帮助,适时地修正计划,一往无前地向前,失败一百次就进行一百零一次的拼搏。

8、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又是不断地变化着的。在择主从事寻找用武之地的过程中,即使你使尽了浑身的解数,所择之主所选之地也不见得对你奋斗目标的实现有多大的帮助,甚至说不定继续跟下去、呆下去,还会延误了自己的一生,而这种情况又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有的是调查中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没有看清真象;有的是形势发生了变化,如政策变了,行情变了;有的是换了主管。总之或者是选择时认为正确的,实际选错了的;或者是选择时没有错,情况发生了变化,原先的合适现在不合适了的。遇到这些情况,就需要我们审时度势,采取相应的措施。

出现了不利于实现奋斗目标的情况,要认真分析,是自身因素还是环境原因,或者是他人造成的?有无办法化解、转变这不利的局势?这就是所谓的审时度势。凡能化解、转变的极力去做,不能的则全身而退,另择另找。

9、多少年来我一直将巴结上级视为不正当行为,视为有损于人格。一直自恃才干,不屑于巴结上级。其实错了。是非本无定论,只要目的正确,手段以行得通为标准,用利弊去衡量。惜乎认识到这一点时,已难以再去挽回败局了。

10、纯以上级态度为衡量是非标准的做法也是周总理实用主义的体现。假如不这样做,只怕其下场与刘 少 奇、彭 德 怀等是没有什么两样的。这种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毛主 席的做法应当说也是一种巴结,一种政 治上的巴结。

巴结是什么?巴结就是奉承、讨好,就是用好听的话去恭维别人,就是迎合别人以取得对方的欢心。周总理用这种手段保护了自己的安全,得到了毛主 席的信任和支持,这才得以作出伟大的贡献。要是不巴结毛主 席,得不到毛主 席的信任和支持,他能做什么事?

11、毛 泽 东说:“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以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做一切工作,必须切合实际,不切合实际就错了。切合实际就是要看需要和可能。”“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在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原则性要灵活执行。应当是那样,实际是这样,中间有个距离。有些法律条文要真正实行,也还得几年。”

12、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成大事者不能忌小怨。

13、 你必须学会适应和妥协,必须在胜利成功和维持愚昧的自尊之间作出选择。

14、经过这些年的痛定思痛,向河渠深有感触地体会到卡耐基的成功学所阐述的准则是对的,成功的因素85%取决于你的交际。要是你路路通,交际得心应手,就能事事如意,反过来只要你上下左右,有一路不通,哪怕你技术再好,本领再高,也会事出意外、功亏一篑的。

15、一个人说的话有用没用,并不在于有理没理,而在于两条:一条是说话的人有没有份量。你有权有势,或听话者有求于你,或你能影响听话人的利益,那么你放的屁也是香的;一条是感情因素。双方感情融洽,理上说不通也依你;双方感情淡薄,甚至有抵触情绪,你那怕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就不听你的,能怎么着?

16、收人家的财物再帮人家办事,是收贿;帮人家办了事,接受感谢是人情往来,两者性质是不同的。收了贿就一定要帮,哪怕不合情理法也要帮;而帮人办事却可以视情理法斟酌行事,能帮的帮,不能帮的不硬帮。

17、理这东西,你说他有理就有理,说他没理就没理,全看你怎么说?对谁说?在什么地方说?什么时候说?

或者有人要问:“按你的说法这理是一团泥巴,想怎么捏就怎么捏,没个固定的标准?”说对了,理就是一团泥巴,随你怎么去捏,捏圆了就圆了,揿扁了就扁了,捏成菩萨自然可以,捏成恶鬼也没有什么不行。

捏出来自己留着可以随心所欲,想怎么捏就怎么捏。但要拿来送人或者卖出去,就得顺着人家的心意捏。符合人家心意的,捏得不怎么好看,人家也乐意接受;不符合人家心意呢,捏的东西哪怕是世界第一,人家也不要,不认可。

理就是这么个玩意儿,要不古人怎么说‘是非本无定论,世各是其所善而非其所恶’呢,所以圣人不走是非分辩的路子,而按天道去做。

一般情况下的说理都是各站在各的立场上、角度上去说他的道理,哪怕他的心再公正、智力再高,也有他看不清、想不到的那一面,他的理也会有失偏颇,更不用说心术不怎么正派、脑筋不怎么好使的人了,所以说是非本无定论。

其实人们日常所争的是是非非,既不涉及法律法规,也不涉及社会公德和公认的伦理道德,按私权力法无禁止皆可为的常规来说,倒真是无所谓是与非的。对这类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主张、意见、看法等等,一般不一定硬要分清个是非对错,让一步却可免争论。

但当涉及到社会公认的道德常规和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符合的就是是,违背的就变成非了。对于正理,我们要坚持、支持;没有法律或公德作依据的不支持、不坚持;违反法律或公德的,则持反对态度。

18、佛家说:“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处事不可任己意,要悉人之情。”

19、团结是成功的关键,不能求同存异,各持己见,肯定会失败。不要总是以为自己对,容不得别人的不同主张。我们这些人都是说人道人的人,都是知事明理的人。在尊重自己的同时也要尊重别人,凡事商量着办,按照自己的,也要依依别人的。

20、《淮南子》说:“从这里可以看出,掌握了权势的把柄,用它来改变风气是很容易的。尧是一个普通的平民,不能用仁德感化一里;而夏桀当了天子,就能有令必行有禁必止。从这里可以看出,光凭贤德是不能治理国家,而权势可以改变社会习俗,是很明显的。《尚书》说:‘一个人干了好事,万民便会得到利益。’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21、古人说:“无德必亡,惟德必危。”

22、就象孔子所说的:当他没有得到时自是拼命追求,一旦得到了又怕失去,假如一心怕失去,就没有什么干不出来的

23、一个好的领导能让你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尽展你之长,实现你的人生价值,而一个不适合你的领导却让你动辄得咎,哪怕你有经天纬地之才也无法施展出来,所以自古以来成功人士都十分注重对上司的选择。诸葛亮所书的条幅“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桐不栖。士伏于一方兮,非明主不依。”则明明白白地表示不是明主不出山。曾国藩认为跟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决定一个人能不能成功的关键问题,所以他一再告诫“择人从事,不可草草。”

24、改变不了客观环境,能采取的态度就只能是顺应。今天来开会就说明我不是置身事外,只是不自告奋勇、不违背众人意愿地孤军作战。千根木头跟排走,我随大家的意愿。

朋友,以上理论您觉得有哪些适用于您的?想不想再多看一些?如果想的话,就去读《成败人生路》吧,那里不但有理论,还有活生生的事例供您参考呢。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