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光剑影,辉映朝阳。
只见韩昭、林荣刀势沉雄,一左一右,分别攻向夏侯衡和庞晓霞。而黎影儿则剑走轻灵,飘忽不定,伺机攻取“山水相依”剑阵的破绽。
凝神片刻之后,我看出其中的关窍来了:夏侯衡与庞晓霞的剑阵,虽说攻守兼备,相辅相成,然而,从招式上看,依然是沉稳有余灵动不足。单就这套剑法而论,面对着韩林二人的双刀联手,即便是再拆两三百个回合,依然可以立于不败之地。然而,问题也就出现在这儿了:这名为“山水相依”的剑阵,创制之时,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抵挡对手人多势众时的攻击力,伺机反击方面,则考虑得较少。因此,夏侯衡和庞晓霞联手之际,固然无惧于一左一右两把单刀的攻势,只是,一旦黎影儿长剑闪烁,避实就虚,伺机而动之时,这“山水相依”的剑阵,就不免有左支右绌之嫌了。自顾不暇之际,何来顺势反击?
眼见我方以三敌二,至少也可以保住势均力敌之势,我也就不急于上前助战,而是悄立一旁,苦思破敌之策。
再看了二十余招,我确认,我方目前的打法,确实是行之有效的。而对手之所以迟迟不露败象,只是因为,他们所受到的袭扰,力度不足。
“黎家妹子,我来助你——”大喊一声之后,我长剑在手,加入战团。
再拆了十余招之后,场上的局势,渐渐变成我和韩昭专攻夏侯衡,庞晓霞则需独立应对林荣与黎影儿的刀剑联手。至此,这“山水相依”的剑阵,逐渐褪去了攻守一体的光环,演变成夏侯衡和庞晓霞各持一剑,以少敌多,渐显颓势。
再过了十余招,我看准时机,一招见龙在田,剑尖指向夏侯衡小腹。
这一招的厉害之处在于,剑尖攻取的,是对手的中路要害。若是单独与我对阵,夏侯衡回刀自救,一招铁索横江,封住中路,也算正路。然而,这一瞬间,正值韩昭单刀上的攻势,正显出摧枯拉朽之势,因此,夏侯衡回刀护住中路的时刻,就稍稍迟缓了些。“当——”的一声响过,两柄长剑撞在了一起。也就在夏侯衡勉强挡住我的剑招,尚未缓过一口气,韩昭单刀进袭,砍向他右腕。夏侯衡剑招已然使老,再也来不及变招应对,手中的长剑“咣当”一声,被韩昭的单刀击落于地!
我踏上一步,剑尖指向他的咽喉!
夏侯衡的眼里,懊丧、惊疑、恐惧、不甘……诸般神情,走马灯一般闪过。
再过片刻,他又缓缓地吁了一口气,露出一丝苦涩的笑意来。
因为,他看清楚了,我的剑尖,在离他咽喉寸许处,就凝住了。
也就是说,他已经意识到,只要他站在原处,没有反抗或逃跑之类的举动,自己的咽喉,还是不会被剑尖刺穿的。
韩昭抢上几步,双手左右开弓,“啪啪啪啪啪——“数声响过,他一连扇了对手好几个耳光。
“夏侯衡,偿命去吧……”韩昭说着,单刀高举,就要把对手的脑袋砍下来。
夏侯衡神情漠然,扫了那刀口一眼之后,闭上了双眼。
“韩昭,韩将军,”我这样说道,“这报仇雪恨之事,也不急在一时……”
韩昭像是想起了什么,放下单刀,在路边找了根藤条,将夏侯衡捆了起来。
也就在这一刻,林荣和黎影儿联手,擒获了庞晓霞。
其后,在韩昭、林荣、庞晓霞三人面前,我说了自己的想法:这一次,我方是跟晋王联合行动,如果就这样解决了这两名要犯,晋王心里,多半是心有微词的。既然是这样,倒不如把这两个人送到晋王那儿,由晋王发落。我方此举,至少暗含着这样一层意思,我方既然送你这么大一个人情,以后,如果真有什么事情,这人情债,总是要还的吧?
这三个人都知道,既然后主都还在晋王手里,用这夏侯衡和庞晓霞去做个顺水人情,至少也是聊胜于无。再说,对于这样两名要犯,如若不肯归降,晋王还会心慈手软吗?
自古人情大过债,既然是这样,这顺水人情,还是要送一下的。
也就在我方力战夏侯衡三人之时,群龙无首的谍情营,在晋王大军的攻击之下,很快就土崩瓦解了。
至此,晋王与那传国玉玺之间的距离,又近了一大步。
接下来的一些事情,主要是由梁凤儿转告于我的。
那一天,晋王佩剑直闯后宫,魏主曹奂慌忙下御塌相迎接。
再过一些时日,事情的结果,就已经是家喻户晓了。
因为,魏主再筑受禅坛,将传国玉玺授予晋王,晋朝自此立国,曹魏至此谢幕。
这样一个夜晚,我再次回想起这些事情,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确实,谍情营土崩瓦解之后,晋王带剑入朝,那就更是司空见惯了。只不过,这一次,晋王要跟魏主说起的,是那么一件大事。
晋王这样问道:如今这大魏的天下,是谁出的力呢?
魏主有点尴尬了:“皆晋王父祖之赐耳。”
魏主的回答,倒也是实情。而且,面对着带剑入宫的晋王,如果他不照直说,还能怎样呢?当傀儡的滋味,不好受啊!
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他跟晋王的交锋,就处于下风了。
由于魏主多日不上朝,晋王借题发挥道:本王眼中的陛下,文不能论道,武不能经邦,为何不让有才德者主之?
这可说到魏主的痛处和短处了,是啊,既然已经是德不配位,那就只能是退位让贤了吧?
接下来的一些事情,在一些曹魏旧臣看来,晋王做得过分了。只是,平心而论,当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时,又是怎样对待汉献帝的呢?更何况,这四十多年以来,就算是加上曹丕,历代魏主,配得上这九五之尊的,又有谁呢?这种一代不如一代的局面,让人看在眼里,进而生出觊觎之心,也不足为奇吧?
魏主手下,有一位大臣,如此喝问晋王:“如今的大魏天下,乃昔日魏武祖皇帝,东征西讨,南战北伐而至。如今的魏主,有德无罪,何故将天下让与他人?”
晋王就告诉他,如今的社稷,原本是大汉的社稷。当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自立魏王,篡夺汉室,如今有人要把这社稷讨回,不是很正常的吗?
那位大臣自然听得出来,晋王所说的这个人,也就是晋王自己了!于是,他就斥责晋王,此等行径,实为“篡国之贼”。
晋王司马炎不为所动,表示“本王为汉室报仇,有何不可?”
接着,下令手下将这位大臣,打死于大殿之下。
魏主惊惧不已,只得泣泪求告。
作为“旁人”,我们也不妨这样想,那位大臣忠于魏室,也不无道理。只是,在晋王看来,自其祖父、伯父父亲,再到自己,已历三代。数十年以来,如果没有司马氏的辅佐,曹魏的天下,未必就能延续至今。因此,如今为大汉讨回天下,也是理所当然。
如果夏侯衡的谍情营,就环卫在四周,晋王敢这样说话说吗?
那一刻,面对着带剑入宫的晋王,魏主手无寸铁,还真是“孤家寡人”了。当初,他的上一任,也就是那位高贵乡公曹髦,为何会身败人亡,他怎么就忘了呢?看来,在权势、武力和利剑面前,某些君臣之道,也是说不清楚的啊!
于是,咸煕二年十二月甲子日,魏主曹奂亲自捧着传国玉玺,将其授予司马炎。至此,曹魏社稷,换了主人。司马炎接过玉玺,改国号为大晋。与此同时,封曹奂为陈留王,即可前往金墉城,“非宣诏不许入京”。
当初,曹丕篡汉之时,封汉献帝为陈留王。四十多年以后,司马炎吞并曹魏,同样封末代魏主曹奂为陈留王。对于这一切,旁人除了涌上某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又会再说些什么呢?
如果套用民间的那句话,或许就是,你曹魏作得了初一,人家司马氏也会作十五啊!
曹操泉下有知,对“三马共食一槽”的梦境,也该有一番新的领悟和感慨了吧?
看来,这“三马”,更应该是指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他们在世之时,把曹魏的社稷,也吞食得差不多了。而到了司马炎,做得更彻底,索性连传国玉玺也夺过来,以晋代魏了。
若从我自身的经历来看,以夏侯衡为首的谍情营,全军覆没之后,曹魏天下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就此失去,曹奂纵然心有不甘,也是无力回天了。
我们所做的一切,或许只是历史长河中一朵小小的不起眼的浪花,她不引人注目,也鲜为人知,不过,千百年来,能够名留青史的人,又有几个呢?我们秉持正义,所作所为,但求无愧于天地良知,也就不枉此生了。
其实,参与此事之初,我们也曾意识到,我们即将要做的事情,多半也只是为人作嫁。不过,由于心中还有所牵挂与希冀,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尽力而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