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随意谈论一下二十四孝中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做卧冰求鲤。故事中的角色不多,无非是卧冰的王祥,想吃鲤鱼的后娘,还有两条倒霉的被吃的鲤鱼。
有一个人我原本是不想提的,但没有他,这个故事还串联不起来,这个人就是王祥他爹,姑且命名为王老二吧。
为什么不愿意提这个王老二呢,他这个人不是一个合格的爹。以我们今天的眼光看,中青年丧妻挨不住寂寞,讨一个新的老婆,是人之常情,这也没有什么好计较的。
问题是他不是独身一个人,他还带个孩子呢,他娶了个新媳妇儿,他不寂寞了,他美了,孩子的境遇好坏就不考虑了。
他娶的这个媳妇儿,完全就符合人们刻板印象中的后娘形象,当然说到这里要再次声明,我不是反对王老二再婚。但再婚的对象,不说能对孩子好,至少不去为难孩子吧,这是择妻不明。
其实在这里还可以去给王老二开脱一下,因为可能是婚前并不足够了解新媳妇儿为人。但婚后面对妻与子的矛盾,他却采取了绥靖的态度,任之发展,这是非常可恶的行径。
这个故事流传至今已经不止一个版本,绥靖还算王老二表现比较好的版本,还有助纣为虐的版本。
我们从故事出发,但不局限于故事。有故事中后娘欺负孩子的,在现实中也存在孩子欺负后娘的。在后娘和孩子的关系上,我认为后娘、孩子、孩子爹,都在共同参与建设。
孩子爹的身份算是这个三角关系中比较独立、关键的存在,他们的关系像三角形,如果一个点和另一个点重合,那这段关系就破裂了,就是畸形、不稳定的关系。
然后说王祥,人在较小的年纪,换到现在就是小学初中的阶段,他们可能会有一个讨好大人的行为模式,这是对他自残卧冰的一种解释。其实拿古人的观点看吧,他这就属于自残,也是不孝的一种表现。
再从王祥的生活境遇来看,他的卧冰可能是一种苦肉计,是一种在无爱的家庭中谋生的手段。
第三种情况就是故事创作者想传达的孝顺,可能以今天的视角去理解很难接受。当娘的想吃鱼,儿子就去卖命,就去不计后果的孝顺,但如果不幸孝顺死了,谁又去管他的爹和娘。
还有,文章提供了一种极其不对等的亲子关系理念,一方可以毁掉一方,一方可以不分青红皂白的为一方牺牲掉自己。
这样极其不对等的畸形关系,不管是在亲子关系,婚恋关系,亦或朋友关系等各层关系中都不值得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