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分道扬镳
书名:乱世传奇 作者:洪刘华 本章字数:4746字 发布时间:2024-05-11

却说隋炀帝设进士科之后没几年隋朝就亡了,取而代之的是李唐王朝,唐承隋制,也科举这种先进的方式选拔人才

唐朝科举分设很多科别,其中最基本的科目是明经科与进士科。

明经科顾名思义,就是通晓经史,如《礼记》、《周易》这些经典,考生可以根据规则自选所考经典,但《孝经》和《论语》是必考内容。

进士科主要内容就是诗赋了相比之下,明经容易得多,因为都是考书本上已有的知识,只要熟读并背诵就可以取得好成绩而进士科就困难了,考诗词歌赋要看考生平时的积累以及天赋

由于进士科难度太高,读书人为了取得好成绩,就流行开一个不成文的做法:行卷。

所谓行卷,就是考试前把自己最得意的诗词文章拿给一个声望地位都很高的人,如果能得到他们的青睐,这位考生就会受到主考官的特别关注,取得功名的道路就平顺了很多。

唐朝诗坛上,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的名字如雷贯耳,其实田园诗人王维也有自己的称号,叫做诗佛。

王维,字摩诘,本身就是禅语,号摩诘居士.  

王维也干过行卷之事,而他行卷的对象就是玉真公主。王维投递的作品是自己最满意的诗和画,另外他还带上了琵琶,公主先听了他的琵琶曲,再看了他的诗画后,当时就拍着胸脯保证一定替王维举荐。

后来王维真的中了状元,这就苦了当时宰相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因为在此之前,内定的状元就是他。

当然,行卷虽然是作弊的一种形式,考生们在行卷之前,肯定要绞尽脑汁才能写出最好的诗歌,否则别说公主,哪怕皇帝有心举荐,也能中了状元。

王维状元及第之后,很快步入仕途

不过在安史之乱时,王维遇到了严峻的考验。唐玄宗丢弃都城长安大部分官员,只顾自己逃命。安禄山进入这个花花世界,并且捉拿了官员们,逼迫他们为自己效力。王维不得已接受伪职,从而避免了杀身之祸。

至德二年,唐军收复两京平定安史之乱。王维重新回到唐朝朝廷,不过等待他的却是严厉的审讯。因为无论什么时候,王维这种行为都是叛敌。尽管有苦衷,尽管迫不得已,但错了就是错了,不杀王维,怎么对得起浴血奋战的将士,怎么给宁死不屈的英雄一个交代?

此时王维的弟弟,刑部侍郎王缙上书求情。王缙是李光弼的部将,曾经担任河南副元帅,立下了汗马功劳。王缙表示愿意用自己的官职为兄长赎罪唐肃宗依然没有答应。王维便掏出这首《凝碧池》的诗歌:

万户伤心生野烟,

百僚何日更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

凝碧池头奏管弦。

王维写这首诗有一个背景,当年唐玄宗喜欢音乐,蓄养了大批的乐工,自己还被称为梨园天子。当安禄山进军长安时,这些乐工被作为弃子落入叛军之中。安禄山仿效唐玄宗,逼迫乐工们为他奏乐。这些乐工看过大唐繁花似锦的盛世,又享受过唐玄宗的恩典,自然不愿意为安禄山效力,奏乐时不禁潸然泪下

安禄山要的是吉庆,偏偏听到如同丧乐,他下令:还有落泪者,斩!这时一位叫做雷海清的乐工愤怒地将乐器摔在地上,并且向唐玄宗逃跑的方向跪拜,痛不已。安禄山残忍地将杀害。关在菩提寺中的王维听说此事悲愤地写下了此诗。

王维将自己的心志如实写入诗歌之中,他在当时的情况下只能选择屈辱地活,静待局面的改变。在诗人眼里,安禄山和他的随从们并不是这里的主人,诗人只是为唐皇死守着这座空荡荡的宫殿。

唐肃宗自然懂这首诗,于是原谅了王维,下令将其释放,降为太子中允。不过经此一吓,王维一蹶不振,没几年就过世了。

大唐天宝三载,也就是公元744年,三个人生不如意的人相聚在一起,他们是43岁的李白,差不多同岁的高适,还有32岁的杜甫。

在此之前,他们都曾在首都长安、东都洛阳客居多年,求见高官贵戚,试图谋取功名;可是在经历了多次的失败之后,他们都品尝到无尽的屈辱和沮丧。

李白,这座中国诗歌的高峰,作为盛唐这个时代的象征,不仅因为他的诗歌豪放飘逸,更是因为他那种风流傲岸的性格,“府县尽为门下客,王侯皆是平交人”的姿态。自古以来,人们就津津乐道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研磨,李白醉书退蛮夷的情境中,只有这种气度,才配得上“诗仙”这个称呼。

可是这样的故事,显然太富于传奇,让人怀疑它的真实性。翻阅《新唐书·高力士传》,里面对高力士的记载是“肃宗在东宫,兄事力士,他王、公主呼为翁”,而唐玄宗本人则“或不名而呼将军”。对这样一个太子称兄、王子公主称翁,而皇帝不直呼其名的显赫人物,初到长安的李白,怎么在大庭广众之下羞辱他呢?如此做法,只会显得李白这个人情商太低,甚至根本不会与人交往了。

所以天宝三载前,李白在长安做了短暂的翰林待诏,在认清自己只是宫廷的玩物后,李白带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愤懑离开了长安。

杜甫曾用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诗句来总结自己心酸的日子,

高适也曾写过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来描述自己的经历,在他干谒于长安的日子里,最难的时候,他甚至做过乞丐。

高适出身名门渤海高氏,渤海与女真人同源,所谓“女真渤海本一家”,爷爷高侃是大唐名将,42岁便功成名就,获封平原郡开国公。

高适本想凭“高家枪法”和高家昔日威名,给自己搏个出身,可权贵都觉得高家久已衰落,扶持高适不能得利,拒绝帮助。好容易遇到重大机会——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要来看表演,玉真公主深得唐玄宗喜爱,她推荐人必受重用。可让高适难堪的是,“高家枪法”是为实战而设计的,并不是舞蹈,玉真公主觉得很乏味,只说了一句“挺吓人的”,便忽略了过去。

相似的苦闷让三个人更加贴近,三人饮酒观妓,射猎论诗,相得甚欢。他们在梁州怀古,在宋州喝酒,登吹台赋诗,入孟诸泽打猎……玩得非常痛快。后来的很多年里,杜甫都在不断怀念这次旅行,写了好几首诗来记录它。高适与李白也都为此次旅行写了诗。建功立业的理想始终没有离开他们的脑海,即便在感慨游玩畅快时,李白也不忘以一句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来结尾。

很多年后他们才明白,这种求而不得的阶段,才是他们此生最美好的时光。等得到了,他们就不再拥有自己了。

旅行结束后,三人分道扬镳,各自踏上汲汲营营之路。时代车轮滚滚向前,在他们年老之前,社会为这些梦想济世安邦的才子们开启了另一道门——入幕。

李白去过一次范阳,也就是幽州地界,这里是安禄山的大本营。李白看到安禄山非常飞扬跋扈,因此认为这个人的野心大,不会甘心做节度使,肯定会造反。离开之后,李白专门写了一首诗叫做《幽州胡马客歌》.“绿眼虎皮冠,笑拂两只箭”写出了安禄山在当时十分嚣张,“疲兵良可叹,何时天狼灭”则说出李白自己的思考,他认为国家会因为他而遭受祸乱。

不过李白既然现安禄山要造反,为什么不告诉皇帝?其实李白自己也无能为力,因为安禄山是唐玄宗身边的大红人,之前那些说安禄山图谋不轨的人都被唐玄宗缚送范阳听其究治,前车之鉴还在,这个时候他敢说安禄山造反吗?

李白面对这样的局面只能选择逃避,他每天寻仙问药,希望逃避世间的混乱

高适决定走爷爷当年的路,到边关投军,可名将王守珪更想让高适当文书,他不关注手下士兵的死活,只信任胡将,安禄山便在他的手下日渐坐大。当高适九死一生回到军营,却发现王守珪正在营帐中沉迷歌舞。愤怒地写下“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诗句,然后愤然而去。

天宝十五载,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带领心腹仓皇西奔,不久李亨在灵武称帝,大唐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时局混乱,藩镇诸王获得了比原来大多的权力,他们纷纷招募人才,发展势力。高适放弃刚刚得到的鸡肋般的基层小官,加入哥舒翰的幕府,由此踏上发达之路。李白在避乱一阵之后,得到了永王李璘的征召,追随李璘讨逆。杜甫则在长安陷落后被困城内一年,然后逃奔灵武追随朝廷。

怀着同样的理想,上了不同的战车,从此之后,三个人的命运不由自主,被带往不同的方向。

马嵬事变后,国家分成了皇帝的朝廷太上皇的朝廷,两个人看上去职责分明,而事实上都在为夺取权力暗暗努力。在没有收到太子继位的消息前,玄宗发布了一道命令,让太子李亨、盛王李琦、永王李璘分别统帅军队,从不同路线发兵收复失地。得知李亨继位的消息,他也没有撤回命令,暗中希望几个儿子互相牵制。唐玄宗的如意算盘是挑动李亨与永王璘的矛盾,把水搅浑,自己再伺机崛起。

李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跟着永王的军队北上的。李白一口气写了《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在诗中,他乐观地赞颂永王部队的整齐与未来战斗的勇猛,期待着在平叛战争中建功立业;而李亨则毫不客气将永王璘的部队称为叛军帮助永王璘的李白自然成了反叛者

这时高适加入了李亨的阵营,为了捍卫肃宗的地位,他受命带兵出征,目的不是安禄山,而是李璘。

皇权争夺像神仙打架,最后中招的全是凡人。永王起兵4个月被杀,李白作为附逆者下狱,四周一片喊杀声。绝望之余,李白给几个有势力的朋友写信,恳求他们伸出援手,其中一封《送张秀才谒高中丞并序》,写给了专门负责永王案的高适。然而,高适没有回。

人人都谴责高适无情,但高适也有自己的苦衷。蹭蹬半辈子,因为安史之乱50岁才得到人生第一个官职——封丘尉,要不要为了友情放弃掉?而且李白牵涉的不是一般的案子,后来崔涣为李白伸出援手,久就被以惑于听受,为下吏所鬻,滥进者非一的理由解除现职,救李白之危险可见一斑。高适对此事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他像一个标准的官场人一样把内心深深埋了起来。

之后的岁月,李白被流放再遇赦放还;高适一路腾达但甘苦自知;杜甫坎坷万分始终靠真心活着艰难求生于蜀中的时候,正做蜀州刺史的高适多次给予救济。

李白再也没有原谅过高适,他后来写过两首诗,都是讽刺高适做,其中之一为《君马黄》:

君马黄,我马白。

马色虽不同,人心本无隔。

共作游冶盘,双行洛阳陌。

长剑既照曜,高冠何赩赫。

各有千金裘,俱为五侯客。

猛虎落陷穽,壮士时屈厄。

相知在急难,独好亦何益?

还有一首《箜篌谣》:

攀天莫登龙,走山莫骑虎。

贵贱结交心不移,惟有严陵及光武。

周公称大圣,管蔡宁相容?

汉谣一斗粟,不与淮南舂。

兄弟尚路人,吾心安所从?

他人方寸间,山海几千重。

轻言托朋友,对面九疑峰。

多花必早落,桃李不如松。

管鲍久已死,何人继其踪?

杜甫感激高适当刺史时对自己的救济,对他后来的无视也没有怨言他理解高适的身不由己。

此后高适一直在升官,60岁时,他给杜甫写了一首《人日寄杜二拾遗》,怀念他当年在梁宋客居的岁月,感慨自己后来辜负了书剑:

今年人日空相忆,

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山东三十春,

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

愧尔东西南北人。

 李白生前说自己是李建成的曾孙,但是了解一些历史的人都知道,李建成死后,他的五个儿子都被李世民给杀了,也就是说李建成已经绝后了,怎么会有一个曾孙出现呢?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李建成毫无准备,被弟弟李世民一箭射杀。

李世民干掉李建成后,立刻命人赶赴太子东宫,把李建成的五个儿子全部格杀,并且全部开除皇室宗籍,李世民的心狠手辣可见一斑。

史料记载,李建成育有6子,长子李承宗在玄武门之变的六年便已去世,所以玄武门之变时李建成5个儿子健在当李世民派人去杀他们时,年龄最大的李承道对来人说:“父亲被杀,做儿子的哪能逃跑。我身为太子之子,只求饶我母亲一命”,遂自杀。

李承道在遗言中没有提及自己的妻子、孩子,可见当时还没有家室,其他4个儿子年龄更小,更不可能有子孙了。

不过李建成有一个长子叫李承宗,在玄武门之变前就已经去世。于是有人猜测,李或许会是李建成长子李承宗的后代。  

但这仅仅是猜测,并没有任何记载和考古发现可以佐证。

李白762年死于贫病交加,高适死在3年之后杜甫始终怀念着他们之间的友谊,他对李白的思念贯穿了他的后半生,他写了很多关于李白的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就是其中的一句。

唐肃宗死后,唐代宗即位,皇与太皇之争成过眼云烟永王案被昭雪,但是李白他们已经看不到了。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乱世传奇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