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两个太监
书名:乱世传奇 作者:洪刘华 本章字数:6232字 发布时间:2024-05-10

却说上元二年(761),李辅国被拜为兵部尚书,长安城里举行了一场风光的授官仪式。李辅国去尚书省赴任的时候,武士们身披甲胄夹道护卫,朝廷的仪仗队浩浩荡荡,肃宗亲赐美酒佳肴,文武百官一同道贺。这位大宦官,正式拥有了一个举足轻重的外朝官员的头衔。
李辅国本是一个侍奉东宫的小人物,安史之乱给了他发达的机会,短短五年间,便凭借从龙之功,攫取帝国实权。灵武时期,肃宗任命李辅国为元帅府行军司马,四方奏事,御前符印军号,一以委之。收复长安后,李辅国权倾朝野,朝臣所奏之事都要经过他的手才能上达天听。

这样的架势,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一个人,李林甫。然而李辅国虽有宰相的实权,却没有宰相的官衔。

如此飞扬跋扈的大人物,走出内宫,和朝堂的三省六部长官站在一起,终究是个十足的异类。眼下当上兵部尚书,李辅国总算多了几分底气,至少在面上,他能与外朝大臣平起平坐了。肃宗死后,李辅国即为司空兼中书令,取得了名义上的相位。从皇家的仆从到朝廷的重臣,这是李辅国的权力之路,而这样的故事在唐朝中后期被不断复制,成为宦官专权的渊薮。

时间拨回开元年间,正值少年的李辅国割掉裤裆里的那玩意儿,走进了守卫森严的皇宫。从那以后,他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觊觎权力。
每一个来到长安城的人,都不得不感叹其严谨、精巧的设计。隋唐的帝王确立了都城的骨架,这里的街道、坊市、宫殿无不遵循着一种森严的等级制。人们生活在其中,犹如棋盘上的棋子,为了争夺权力而相互博弈。每当有人出局,或是有人上位,长安城的社会空间就会发生某种变化。要想玩得转这个游戏,首先得学会观察。

皇帝居住的宫殿,是整个长安城的中心,也是李辅国工作的地方。唐代有三大内:正北的太极宫,东北的大明宫,东部的兴庆宫。在太极宫里,有一个名叫内侍省的小机构,负责管理宦官。李辅国大概在这里接受了职业培训,认识了一群同事。他们被局限在内廷之中,每天就是伺候皇帝、皇子和后妃。只有地位稍高的宦官,才有出入宫廷的机会,比如替皇帝慰问大臣,为宫中采买物品等。开元初年,玄宗移居兴庆宫,修建了一条夹城复道,可经过通化门直达大明宫,城墙高筑,行走其中,外人莫知。宦官们可以活动的地方,更大了。
外朝的大人物一般都住在皇宫附近,主要位于长安城的东部。宰相李林甫住在平康坊。本来,宰相一般要在午后六刻下班,李林甫上奏,如今天下无事,干脆上午巳时回家。此后,许多政务直接在李林甫家中处理,平康坊俨然成为了一个政治中心。

边将安禄山深受唐玄宗喜爱,常常到京城来见皇帝。他本来在道政坊有个宅子,唐玄宗嫌其简陋,于是在亲仁坊的一处宽敞地方为安禄山另起新宅。豪华之极,堪称京城第一。

崇仁坊则是京城最热闹的坊里,它的西北角与皇城景风门相连,里面是尚书省的礼部贡院和吏部选院。进京参加科考的学子,和等待授官的士人,大都选择在崇仁坊休息。天下英杰,汇聚于此,一旦他们中有人被命运垂青,或许就能在长安城拥有一处宅邸了。

得宠的官僚、崛起的武将、未来无限光明的科举文人,都在长安城最富贵的地段拥有了一席之地。而在这些人的侧旁,宦官也挤了进来。

李辅国摸爬滚打了许多年,始终是个小喽啰,不过,他攀上了一个大宦官——高力士。玄宗在藩时,高力士便是其依仗的亲信。诛杀太平公主时,高力士出力甚多。开元末,玄宗逐渐懈怠,四方呈来的表奏,都要先给高力士看,然后再交予皇帝。令人羡慕的是,高力士在翊善、来庭及兴宁诸坊都有宅邸,这些宅子都在长安城的东北部,靠近大明宫。

天宝九载(750),高力士将自己的一处宅邸改建为保寿寺,穷尽奢华,寺内钟铸成之际,高力士为此设斋庆典,举朝都来捧场。他的妻子吕氏去世时,葬礼甚是隆重,从高力士的家到吕氏的墓地,挤满了拜祭的人群。这些场面,可以用一个成语完美概括:趋炎附势。只是,谁能想到这样的权势竟会落到一个宦官头上。

在李辅国给高力士当牛做马的时候,必然能够感受到一个显著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宦官走出了宫廷。工作外出时,他们或在军队当监军,或出使藩邦。闲暇之余,他们融入了长安城的上流生活。要么来到寺院给佛祖捐钱,要么去到市场赏玩鸟兽,要么在城里修建宅邸,要么在城郊购置良田。

高力士得势之后,宦官稍增至三千余人,除三品将军者浸多,衣绯、紫至千余人,宦官之盛自此始。龙门石窟的一个小龛内,存有一碑,碑上的文字告诉我们:开元十八年,以高力士为首的一百余位宦官,捐造了四十八个西方无量等身佛像。宦官群体的经济实力非常雄厚,才能供养佛教这只吞金的巨兽。

追逐权力的道路无疑是极为枯燥的。李辅国长的丑,懂一点文字和计算,应该是一个上进的人。按部就班干了十几二十年,才抱到了高力士的大腿。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终于得到了一个小官,掌管马厩的账册。天宝年间,李辅国因为养马养的好,受到上司的赏识,被引荐去了东宫,迎来了命运的转机。

安史之乱后,李辅国劝李亨赶紧与玄宗分开,这样才有自立门户的机会。李亨听从了李辅国的意见,北上灵武,尔后迅速称帝,借天下大义纠集兵马杀回了长安。至德二载(757),肃宗回到长安,李辅国成了朝廷最重要的人物,不仅拥有朝政的决策权,还手握长安禁军。同年,玄宗也回来了,还有李辅国的老上司——高力士。

在某种程度上,李辅国要感谢高力士。高力士为每一个有野心的宦官树立了榜样:他们可以利用亲近未来皇帝的身份,参与权力的游戏。而且,李辅国也继承了宦官信奉佛教的时尚,史载他不茹荤血,常为僧行,视事之隙,手持念珠,人皆信以为善。按照其地位,他多半也是一个供养佛教的金主。

不过,对于权力斗争的失败者,李辅国并没有一丝怜悯。他将玄宗从居住多年的兴庆宫里赶出来,迁到了有着层层监视的太极宫。最后,他还将高力士流放到偏远的巫州。

逼迁上皇这件事尽管是宦官李辅国的自作主张,但史学界普遍认为,逼宫的背后,是唐肃宗李亨的默许。这对父子之间的恩怨情仇,由来已久。

 

当肃宗还在娘胎中时,唐玄宗就动过杀心。

睿宗年间,太子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的争斗日趋白热化。恰逢太子妃杨氏怀孕,李隆基担心姑姑暗地里使坏,便找来心腹张说商量对策:太平公主不想让我有孩子,你可有办法应对?但张说愣是半天想不出个法子。李隆基转念一想——要是自己先下手打胎,太平公主不就拿捏不了自己的软肋?狠人的脑回路往往异于常人。

在煎堕胎药时,李隆基被烟雾熏晕,恍惚间梦见有神人围着药锅转,连续三次将药锅掀翻在地。梦醒之后,张说称这是天意,堕胎一事只能作罢。

救命的梦不常有,但父性薄凉的爹却常在,况且是一个把权力看得比亲情还重的爹。

权力重新洗牌之后,长安城的风景变了不少。李林甫的宅子变成了道观。崇仁坊损毁严重。李辅国住进了永宁坊,这里曾经住着两位节度使,一个是张守珪,一个是安禄山。而安禄山在亲仁坊的豪华大宅,迎来了军方的强势人物——郭子仪。高墙仍在,人自改换。另一位大宦官鱼朝恩住进了光行坊。他效仿高力士,捐出自己在城郊的一处田庄,修建章敬寺,为太后祈福。由于木材不够,鱼朝恩拆除了皇帝的华清宫,曲江的亭馆,各官署的门庭,以及哥舒翰的旧宅,以充材料。此时的长安城到处都能听到一个激动人心的声响:那是幼小的权力巨兽啃噬上一任巨兽的尸体所发出的动静。

值得注意的是,李辅国居住的永宁坊位于长安城东南,鱼朝恩居住的光行坊则在城西最南面,离皇宫都比较远。历数唐朝宦官的住宅,几乎都在皇宫附近,方便他们出入宫廷。然而,李辅国是兵部尚书,鱼朝恩是判国子监事。他们都是国之重臣,不需要像那些卑贱的宦官一样每日游走在内廷之中,只是为了侍奉主子。长安之大,除了皇宫,何处住不得呢?

李辅国当上兵部尚书之后,仍不满足,向肃宗要求出任宰相,以便名正言顺地参决国政。肃宗委婉地说,以你的功劳,做什么官不可以。但是朝廷众人必然不认可,这怎么办呢?于是,李辅国暗示宰相裴冕让众人联名上书推荐自己,皇帝暗地里派人阻挠。虽然做不成宰相,但李辅国的权势早已超越宰相,出身士族的当朝宰相李揆见了他也得执子弟之礼,亲切地叫一声五父,以示尊重。

而肃宗的张皇后,被认为是一个武则天、韦后、太平公主式的女性。

天宝年间,她被选入太子宫为良娣,故称张良娣。李亨与太子妃韦氏离婚后,张良娣专宠于太子。马嵬之变后,李辅国劝李亨与玄宗分兵,张良娣亦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于是李亨与玄宗兵分二路,北上灵武。

当时随行官员不多,四处兵荒马乱,每当太子留下住宿,张良娣总是挡在李亨前面。

李亨说:抵御敌人不是妇人家的事,你为何要在前面呢?

张良娣说:现在太子跋涉艰难险阻,卫兵不多,恐怕有仓促,我在前面挡着,太子可以从后面逃走,这样就无患了。

李亨灵武登基时,张良娣正逢临产期,肃宗虽不是第一次为人父,但还是千叮万嘱要她注意身体,避免操劳。

结果,张良娣产后三日,即下地为战士们缝补战甲,亲自照顾肃宗的饮食起居,说:此非妾调养之时,当先办殿下事。

由此,张良娣宠遇专房,并于乾元元年(758)被册立为皇后。
自入主长安以来,张皇后就开始模仿武则天、韦皇后,经常接受内外命妇朝见,向肃宗要权。为了扫清把权的障碍,她曾与李辅国一起进谗言害死了建宁王李倓,并几次三番要挟肃宗废黜太子李俶(李豫)。她虽然为肃宗生下两个儿子——李佋和李侗,然而长子李佋早夭,次子李侗年幼,故几次动摇嫡位,均未成功。

肃宗前半生在宰相与父皇的威压之间夹缝求生,后半生则被宦官与皇后死死压制,真的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宝应元年(762)四月五日,在被软禁太极宫一年零十个月后,78岁的唐玄宗突然去世。临终前的一段时间里,他沉迷于道教的辟谷,不食五谷,坚持绝食。玄宗去世那年,被流放巫州的高力士正好遇赦而归。他走到半路,听闻玄宗已死,面朝北方,嚎啕大哭,呕血而死。

玄宗死时,肃宗已经病重。有一种说法,肃宗久病难愈,李辅国怕玄宗复辟而抢先对玄宗下毒手,因此玄宗之死并非善终。

北宋人王铚在自己的笔记文集《默记》记载了一个故事。唐玄宗被软禁后,仍无法打消唐肃宗和李辅国的顾虑。某天夜里,一个杀手带着李辅国的命令潜入太极宫,一锤子砸在了唐玄宗的脑袋上。只听见的一声,唐玄宗没被砸死,反而被这突如其来的敲击给弄醒了,起了身淡定地告诉杀手:

我固知命尽于汝手,然叶法善(唐朝著名道士)曾劝我服玉,今我脑骨皆成玉,且法善劝我服金丹,今有丹在首,固自难死。汝可破脑取丹,我乃可死矣。

唐玄宗被人刺杀居然不生气,反而生无可恋地给杀手传授了自己不死之身的破解秘法。刺客闻言照做,一场开颅取物手术过后,失去金丹的玄宗果然当场去世。

唐玄宗的脑袋瓜子被人开瓢之后,明朝的《鸿书》写出了更为劲爆的续集:后温韬发唐之诸陵,见明皇头,乃破两半,以铜丝缝合。意思是说,温韬的盗墓团队进入泰陵地宫后,撬开皇帝棺椁正欲搜寻宝物,却意外见识了唐朝的颅骨修复手术”——唐玄宗头骨裂成两半,事后用铜线缝合,拼接成一体。

却说玄宗死后,肃宗也在人生的最后时日防着李辅国。面对李辅国专权的局面,病榻上的肃宗在宰相李岘的帮助下,制定了一套新办法,规定日后诏书皆由中书省发出,宦官不可假称皇帝制敕;但凡天下有重大案件,必须交由大理寺与中书、门下两省会同裁决,宦官不得插手;至于禁军、宦官内部有违法乱纪行为,则一应交由御史台、京兆府处理,旁人无得过问。

然而,诏书刚下达,肃宗就因精力耗尽,一病不起。

大唐君位震荡,李辅国和张皇后之间的联盟关系也一夕瓦解。为了实现自己临朝称制的政治野心,张皇后不惜以改易太子的方式,想尽一切办法扶持自己的幼子登基。而李辅国则深知,无论谁做皇帝,他都只是奴才,想保命就必须握紧枪杆子。就这样,他抢先笼络并宣誓效忠太子李豫,然后借由新帝的信任,指挥禁军搜捕张皇后及其党羽。这事发生在肃宗死前两天。

由于这场政斗是围绕新皇帝展开的,肃宗的死活竟被所有人抛诸脑后。禁军杀入寝殿,肃宗眼睁睁地看着张皇后被抓走,惊惶之下,只能对外呼救,希望有人能阻止这一切的发生。但他的哭喊得不到任何回应。

两天后,肃宗病死。此时,距离玄宗离世仅过去了13天。这对皇帝父子纠缠了一辈子的恩怨,至此总算了结。

却说高力士是潘洲人,原名冯元一,父为冯君衡,曾任潘州刺史。高力士出身不错,按犯不着去做宦官。  

来有人报告岭南流人谋反,武则天就派酷吏万国俊去广州调查。事情本没有多严重,可是万国俊为了邀功,残忍地冤杀上千人。潘州刺史冯君衡也没逃脱万国俊的魔掌,结果被冤杀,家产被抄没。当时还年幼的高力士无依无靠,就成为岭南讨击使李千里的政治“礼品”。

李千里作为李恪的大儿子,身为皇室子孙,为了自保,给武则天献了好几次“符瑞诸异物”。后来听说武则天笃信佛事,又见冯元一机敏聪明,就为其改名“力士”,与另一个唤作“金刚”的阉童一块进献武则天。    

 冯力士勤奋好学,刻苦努力,最重要的是特有眼色,武则天夸他“黠惠”。正因此,高力士才有机会去“习艺馆”学习骑术和文化而且侍奉在武则天左右

皇帝身边的太监看似无官品,或官品不高,可有时却比朝中许多大臣有面。

有一日正好轮到冯力士值晚班,因为武则天晚上睡觉蹬被子,冯力士没有及时帮她把被子盖好,第二天武则天感冒,冯力士被一顿暴打逐出宫去。

这时候一个贵人把冯力士从人生的低谷给提了起来。

这个人便是宦官高延福,高延福不仅收留了冯力士,还收做了义子,于是冯力士成了高力士。

高力士经过一年的调教和成长,变化非常大,外形越来越英俊,办事越来越机灵。武则天听说后又把高力士召回身边,封为“宫帷丞”。

目睹了神龙政变那样的宫廷争斗后,高力士越来越成熟,办事越来越老道。尤其是李显继位后,高力士看着这个皇帝被老婆女儿控制,知道做不长,因此把目光投向了当时的临淄王李隆基

但是想帮助李隆基上位,也是需要把握时机的。公元710年李显暴毙,韦皇后也想效仿武则天把偌大的李唐变成韦唐,可是更换江山哪有那么容易?而且韦皇后的智商比武则天差远了。

就在这时,李隆基在高力士和太平公主帮助之下,联手发动政变,杀死了韦皇后。帝位经过李旦短暂的过渡之后,顺利来到李隆基的手中高力士的显贵人生从此崛起。

李隆基登基后,高力士积极帮助对付政敌,比如太平公主。从此李隆基对高力士的信任变得更加深厚。以至于到了后来,朝中的奏折都让高力士看,甚至让给出处理意见。  

李隆基恩宠,后来高力士办事的人很多,送钱的人也很多,不过高力士敛财有道拿钱归拿钱,你的事如果合理,不伤国体,不伤皇帝,那么好办但如果求办伤害国家和皇帝的事,一切都谈,而且钱也不会退给你。

安史之乱后,李隆基逃到蜀中,李亨登基称帝,李隆基成了没权的太上皇。

高力士被流放黔中道。临别之际,高力士想面辞唐玄宗,愿一见陛下颜色,死不恨。但李辅国从中作梗,高力士未能如愿,抱憾而去。这对主仆分开后,至死也没能再见上对方最后一面。

走到巫州,高力士写了一首诗:

“两京作斤卖,

五溪无人采。

夷夏虽不同,

气味终不改。

这首诗意思很简单。荠是一种野菜,在富者云集的长安城论斤卖,而在人少地广的农村遍地都有,需者自掘。高力士在诗中自喻为荠:他在长安很高贵,而在流放地巫州却无人理睬即便如此,他的忠心依如荠菜那样“气味终不改”,他的心时时向着玄宗。

高力士死相当壮烈,史书记载:高力士遇赦还,至郎州,闻上皇崩,恸哭不已,绝食七天,最后呕血而亡。

高力士对故主的忠心无二,令唐代宗感动不已,不仅恢复了他的官位和荣誉,还追封其为扬州大都督,并特别批准其陪葬泰陵。

作为一个太监,高力士的忠诚和品格,确实是值得称赞的。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乱世传奇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