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安史之乱
书名:乱世传奇 作者:洪刘华 本章字数:6823字 发布时间:2024-05-08

却说奚族这个民族虽然极少被提到,但是在唐朝时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天宝初年,当时的奚族首领李延宠迫于大唐的实力归顺,唐玄宗封他为怀信王。

为了进一步控制李延宠和他背后的奚族,唐玄宗准备将一位公主嫁给他。唐玄宗舍不得自己的女儿,于是想起了自己的堂妹长宁公主。

长宁公主唐中宗的女儿,驸马是杨慎交。当时韦后祸乱,韦后和安乐公主被杀,长宁公主被逐出京城,唐玄宗本来想不起来这个堂妹。 因为她正好有个豆蔻年华的女儿。唐玄宗便将她册封为宜芳公主,并赋予了她和亲的使命。

宜芳公主并不想去和亲,可是她无从选择。当和亲队伍行至虚池驿时,宜芳公主悲伤难抑,于是在驿馆的墙上题下一首诗,诗中写道:“妾心何所断,他日望长安。”其别愁可见一斑。

宜芳公主没有想到,远离故土并不是她最凄惨的结局,前方的路比她想象的还要艰辛。

当时镇守边关的安禄山为了邀功,硬是不顾公主和亲的大局,不断出兵攻打奚族,准备一举将这个奚族打趴下,或者灭亡。

李延宠并不是真心归附大唐,他早有反叛之心,于是联络周边的少数民族,共同起兵反叛大唐,为了表明跟大唐死磕到底的决心,他将前来和亲的宜芳公主当场斩杀祭旗,

可怜宜芳公主未进洞房,人头却成了李延宠祭旗的工具。

宜芳公主是唐中宗的外孙女,唐玄宗连儿子都杀,自然不会把堂妹的女儿放在心上。

却说杨国忠生性风流,后来身居宰相之位,可他却娶了一个青楼女子。不过唐朝风气比较开放,这点倒也不算什么。有一次唐玄宗派杨国忠外出公干,古代交通不便,此去花费的时间较长。

杨国忠临行前,警告妻子要恪守妇道,不得与人私通,在得到妻子的保证后,杨国忠放心地去办事情。此去一来一回就是一年多的时间,等到杨国忠回家的时候,妻子居然怀孕了,肚子也很明显地凸起来了。

杨国忠顿时大怒,教训了妻子一番,还逼问奸夫是谁。妻子说没有什么奸夫,只是杨国忠走后日夜思念,每日晚上都能在梦中相会,因而才会怀孕。

这句话放到现在来看,简直就是忽悠傻子,可是杨国忠居然相信。杨国忠不仅赏赐了妻子,还在朝堂中炫耀此事,群官表面上只能附和,谁让人家是宰相呢,不过私下里难免嘲笑。

李林甫死后,杨国忠兼左右相,独掌朝权擅作威福,内外各官莫不震慑,惟有安禄山不肯服气。他因为李林甫狡猾胜过自己,所以心怀畏忌;而杨国忠是平日所狎,现在虽然专权用事,安禄山却全不在意。

听说杨国忠为相,各藩镇都遣人往贺,安禄山独不贺。杨国忠大怒,密奏玄宗道:“安禄山本系番人,今雄据三大镇殊非所宜,当有以防之。”实事求是地说,那时候的安禄山或许居功自傲,但未必有谋反之心,而且杨国忠根本就没有找到安禄山谋反的证据;因此唐玄宗听后只当是“将相不和”,不予理睬。

杨国忠一计不成再生一计。他对唐玄宗说:“你招安禄山进京,他一定不敢来。”唐玄宗便听从杨国忠的建议,召安禄山入朝进行试探。

由于事先得到杨贵妃的通风报信(奇怪,杨贵妃为何不帮助族兄,而帮助养子?)安禄山即日骑马入朝面圣。玄宗大喜道:“人说你未必来,朕独信你肯定来,今果然。”安禄山涕泣道:“臣本番人,蒙陛下宠擢至此,粉身莫报。杨国忠想要把我害死,为臣的死期快到了。”玄宗抚慰道:“朕自知,汝无虑也。”是夜留宿内殿。

安禄山次日入见杨妃,杨妃赐宴深叙。安禄山道:“儿非不恋母,但势不可久留,明日便须辞行。”杨妃道:“我也不敢留你,明日辞朝后速走勿迟。”安禄山点头会意。次日奏称边镇重任,不敢旷职,告辞回镇。玄宗允奏,亲解御衣赐之。禄山涕泣拜受,即日出京,不日到镇。

从此唐玄宗对安禄山深信不疑,凡是有说安禄山谋反的人,唐玄宗就命人将他缚送范阳,听其究治。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向唐玄宗奏报安禄山谋反了。

不过安禄山与杨国忠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安禄山后来起兵反唐时,就打着讨伐杨国忠的旗号,以此为自己的反叛行为争取一点正当性。

这年六月,安禄山之子安庆宗要在长安迎娶宗室女荣义郡主,唐玄宗亲自下诏要安禄山进京观礼,安禄山却称病未往。
仅仅过了一个月,安禄山请求由22名蕃将率领6900名士兵到长安献马3000匹,一下子就派了近7000人进京,这显然不是一般的进献。
史书认为,安禄山“欲袭长安”。

这一次,唐玄宗终于有所警觉,他派宦官冯神威携手诏到范阳,向安禄山发出最后的邀请。唐玄宗在诏书中说:“朕为卿在华清宫新作了一处温泉浴池。”

此时,阴谋已经暴露在阳光下,安禄山以睥睨之态坐着,不愿挪动肥硕的身躯,只是轻描淡写问了一声:“圣人安稳。”紧接着,他冷冷地说道:“马不献亦可,十月灼热诣京师。”

冯神威还来不及说话,就被人拖了下去,数日后遣返长安。回到京城后,他哭哭啼啼地对玄宗说:“我差点儿就无法回来见陛下了。”
在得知事情的真相后,唐玄宗紧急处置了在京的安禄山一党,但为时已晚。

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成。

当时奏事官正好从长安回到范阳,于是安禄山伪造了一份唐玄宗的诏书,拿给手下的将领看,并对他们说:“皇上颁布密旨,让我入朝讨伐杨国忠,各位将领需要听从我的调遣。”众将士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惊讶,但是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反对。

当时中原地区一直处于太平盛世,很久没有经历过战争了,当听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后,很多官吏吓得魂飞魄散,纷纷弃城逃命。叛军非常顺利地前进,只用了三十五天时间便进入河南境内,并很快攻占洛阳,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

 

安史之乱爆发后,正巧名将封常清入朝拜见皇帝。皇帝问他:“安禄山反叛,谁可以征讨?”

封常清主动请缨,表示将赶赴洛阳,招募骁勇之兵,拿下安禄山的人头。玄宗大悦,遂以封常清为范阳节度使,募兵东讨。
同时,玄宗任命另一位名将高仙芝为元帅,边令诚为监军,继封常清之后出潼关讨贼。

多年以前,高仙芝还是一位没什么名气的将领,封常清是他的部下,边令诚是他的监军。三人在西域相识,共同经历了一次长途奔袭的战役。那场战役之后,高仙芝取得大胜,名扬天下;封常清辅弼主将,多有战功;边令诚向皇帝宣扬战果,使高仙芝升任节度使。安史之乱爆发后,三人再度相逢,可是一切都变了。

封常清在洛阳招募的都是些市井之徒,根本无法抵抗安禄山的“渔阳突骑之师”。数败之后,他西奔至陕郡,路遇高仙芝。他知道自己轻敌,才会遭致大败,于是告诉高仙芝战况,劝说其退守潼关。
高仙芝、封常清到达潼关之后,玄宗因封常清战败,削其官爵,让他以平民身份在军中效力。高仙芝不愿埋没其才华,不惜违抗君命,让封常清穿着黑衣,巡视军队。

封常清虽被撤职,依然向皇帝上书,希望能够得到一个面圣的机会,进献讨贼之策。但他派遣的使者从来没有得到皇帝的接见。虽然长安近在眼前,封常清却发现他离皇帝隔了十万八千里。

同样产生这种感觉的,还有高仙芝。当时,得宠于天子的边令诚变得飞扬跋扈,对军务指手画脚。高仙芝治军严格,自然不可能容忍这种行为。他在西域大小战役,从来都是专断独行,怎么到了关中,就感觉处处掣肘。他不相信,一个数次立过大功的将军,还会比不过一个小小的监军吗?

但在玄宗心里,将军还真比不过宦官。创造了“开元盛世”的唐玄宗,很早就开始宠幸内臣,委国务于宰相。边令诚借皇帝之威,越发骄纵,想要夺取军权,主帅不听话,他就进构谗言,歪曲事实,将个人喜恶夹杂其中,最终激怒玄宗要拿高、封二人开刀。

其实,从高仙芝、封常清踏入京城那一刻起,他们就进入了一个由皇帝、宰相、宦官、群臣之间互相牵扯的关系网。在西域,很容易就可以分清敌人,只要有能力就能崭露头角;而在长安,处处都是朋友,处处也都是敌人,必须得隐藏自己的锋芒。

退守潼关虽暂时无法消灭叛军,但至少保障了唐朝的一息尚存。可在皇帝看来,退守就是失败,失败就要有人担责。

  1. 驻守潼关的高仙芝外出回来,看到了一幅杀气腾腾的画面:边令诚手拿敕书,面容阴鸷,背后站着一百多名陌刀手,他的身前有一张草席,上面躺着封常清的尸体。

    临死之前,封常清表现得十分坦然,因为他早就抱了赴死之心。他拿出早早就写好、却一直无法上达天听的《谢死表》,托边令诚之手交给皇帝。在表中,他希望玄宗能够将自己斩首,以谢诸将;也希望能够得到玄宗的亲问,制定讨贼的方略。他对边令诚说:“讨逆无效,死乃甘心。”

    看到封常清的结局,高仙芝已经有了心理准备。

    这时,边令诚开口说话了:“对于御史大夫(即高仙芝),皇上也有诏命。”随即,便把高仙芝的罪状念了一通,什么畏战退兵、克扣军粮、动摇军心等等。

    听到这里,高仙芝知道,定然是边令诚在皇帝面前给他罗织了这些罪名,于是他喊冤道:“我退兵是有罪,虽死不敢推辞。可是说我克扣士兵赏赐和军粮,这是诬蔑!”接着,他对着边令诚说:“上有天,下有地,三军在此,你难道不知道吗?”

    明知是小人作祟,毕竟圣命难违,高仙芝只有赴死。行刑前,他看着封常清的尸体感慨道:“你是我提拔的,又接替我当节度使,今天我和你一起死在这里,这难道就是命吗?”随后,高仙芝被诛。
    一日之间,两位名将身死,自毁长城莫过于此。

    却说长安外面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关卡,就是潼关,潼关是出了名的易守难攻,这时杨国忠就跟唐玄宗说,应该让镇守潼关的哥舒翰出关迎敌。放着好好的优势不用,非要出去迎敌,这不是粪坑旁边打地铺,找死么?哥舒翰也跟唐玄宗说,不能这么干!可是在杨国忠的一番操作之下,唐玄宗严令哥舒翰出潼关。此前名将高仙芝、封常清拒绝奉此乱命,竟被处以死刑;哥舒翰明知必败,也只好奉命,果然丢掉了长安最后的屏障——潼关。

    消息传入长安,唐玄宗大吃一惊,他很清楚叛军很快就要攻入长安,而长安兵力不足,根本无法与叛军对抗,如果从外地调遣兵马,一时也无法赶到。唐玄宗心急如焚,第二天一早便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大臣们没有一个能够提出应对的办法。最后杨国忠提议去成都避难。唐玄宗犹豫很久拿不定主意。杨国忠又派秦国夫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进宫去劝说唐玄宗和杨贵妃。

    唐玄宗考虑之后,决定接受杨国忠的建议。他把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召入宫中,命令陈玄礼悄悄地把士兵集合起来,同时准备九百多匹良马。陈玄礼是唐玄宗的心腹,很快完成了任务。

    临走的前一天,杨国忠带着一群士兵来到当时的国库。唐玄宗问他准备做啥?杨国忠说要把长安的国库给烧了,不能留下一分一毫给叛军。唐玄宗对杨国忠说:“别烧!叛军到了长安,如果得不到钱粮,一定会抢劫无辜的百姓。朕对不住百姓,把粮仓留下给他吧,只要叛军善待朕的子民就行。”

    第二天一大早,唐玄宗就带领杨贵妃、秦国夫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及部分皇子皇孙、后宫嫔妃,还有杨国忠和陈玄礼等大臣,乘车出皇宫西门向西逃去。一路上杨国忠过河烧桥,李隆基责备道:“士庶各避贼求生,奈何绝其路?”要高力士把火扑灭再赶上队伍。

    逃亡中的李隆基,残存的人性如萤火寒星,散发出可怜的微光。一行人蹒跚行至咸阳附近,向来养尊处优的公主、皇孙们饥渴难耐,李隆基只得亲自找到百姓门上讨饭吃:“卿家有饭否,不择精粗,但且将来。”百姓还是通情达理的,一看他们沦落到如此地步,于是“争献粝饭,杂以麦豆”。这些平日吃腻了珍馐佳肴、山珍海味的皇子皇孙们,此时才体会到什么是饥饿,“争以手掬食之,须臾而尽,犹未能饱”。从来不曾尝过艰辛的李隆基,此时忍不住泪如雨下,他吩咐随从给百姓付了饭钱,并表示感谢与慰问。

    这时一位名叫郭从谨的老人走到唐玄宗面前说道:“早在几年前,安禄山造反的野心就非常明显了。很多人向朝廷告发,可朝廷不但不调查,还把告发的人关起来或者杀死。陛下周围的大臣,除了阿谀奉承之外,什么本事也没有。有他们这群人在身边,陛下对外面的情况一无所知。我们早就料到会有这一天。可是知道又有什么用呢?要不是陛下逃到这里,我们又怎么能够见到陛下呢?”唐玄宗非常沮丧地说:“今天这种局面,全是朕一手造成的,朕现在真是追悔莫及啊!”

    随后,玄宗与父老乡亲告别,一路向西走,来到兴平县的马嵬驿。在这里,玄宗将失去自己心爱的杨贵妃。

    一行人狼狈赶路,疲惫不堪,禁军将士早已急了眼,骚动情绪越来越强烈。这些禁军都是长安人,将一家老小留在家中,自己跟着皇帝大老远跑去蜀地,本来就不乐意。更何况在他们看来,安禄山不就是杨国忠逼反的吗?潼关失守不就是因为杨国忠催促哥舒翰盲目出战吗?愤怒的将士们恨不得杀了杨国忠泄愤,于是场面逐渐失控。

    禁军首领陈玄礼担任护卫多年,经验老道,深知若无法安抚将士们的情绪,将引发哗变。然而,诛杀宰相这么大件事肯定需要有一个位高权重的大人物支持,这里除了玄宗,平时最有话语权的就是杨国忠本人了。

    突然,陈玄礼转念一想,不对,还有一个人——太子李亨。

    安史之乱爆发时,45岁的李亨已经做了近二十年的太子。二十年来,李亨常年生活在恐惧之中。当初他之所以被立为太子,是因前任太子李瑛遭武惠妃诬陷,与另外两个兄弟被玄宗赐死。李亨这太子之位坐得一点儿都不安稳,宰相李林甫、杨国忠先后对其处处打压,太子党的李适之、韦坚、王忠嗣等文臣武将被一一翦除,此外还要忍受父亲的猜忌,整日提心吊胆。

    当时,护卫唐玄宗的禁军分为两大部分,除了陈玄礼率领的左右龙武军外,太子李亨手里还有一支禁军精锐——飞龙禁军。太子的两个儿子——广平王李俶和建宁王李倓也在队伍中“典亲兵扈从”。因此,陈玄礼立即通过与飞龙军有特殊关系的宦官李辅国,找到太子李亨,让其决断是否杀杨国忠。

    李亨早已养成谨小慎微的性格,史书记载,“太子未决”。
    但在这节骨眼上,不反对就是赞成。

    陈玄礼遂召集将士,给杨国忠安上“谋反”的罪名,带兵将他处死。据唐人姚汝能所著《安禄山事迹》记载,为首的是骑士张小敬,他“先射国忠落马”,众将士才一拥而上。杨国忠的儿子,以及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都死于乱兵之中,虢国夫人出逃到半路被追杀,自刎而死。情绪失控的将士们甚至把杨国忠大卸八块,用枪挑起他的首级,悬挂在驿站门外示众。

    唐玄宗一听事态紧急,赶紧拄着拐杖走出驿门,慰劳将士,劝他们各自归队。将士们一动不动,杀气腾腾。玄宗慌了,让高力士去问将士们还有何要求。将士们齐声说:“贼本尚在。”

    陈玄礼向玄宗解释说:“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杨国忠因贵妃得宠而受到重用,将士们一定要将她斩草除根。

    大臣韦谔见唐玄宗犹豫不决,上前连着磕了几个头,血流满面,劝谏道:“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

    玄宗大惊失色地说:“贵妃深居宫中,即使杨国忠谋反,她也没有罪啊。”

    高力士奏道:“贵妃诚无罪,但众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犹在帝左右,将士岂能自安?愿皇爷审思之,将士安则圣躬安。”玄宗乃步入行宫见贵妃,可他一个字也说不出口。这时门外哗声愈甚,高力士道:“事宜速决。”玄宗携贵妃出至驿道北墙口,大哭道:“杨妃,我和你从此永别矣!”杨妃也涕泣呜咽道:“陛下保重。妾负罪良多,死无所恨,乞容礼佛而死。”唐玄宗哭道:“愿仗佛力,使妃子善地受生。”于是回顾高力士说道:“你可引贵妃至佛堂善处之。”说罢大哭而入。杨贵妃至佛堂礼佛毕,高力士奉上罗巾,促令她自缢于佛堂前面的梨树之上。时年三十有八。

    杨妃既死,高力士即出驿门对众宣言道:“杨妃已被皇上赐死了!”众军不肯相信,高力士将杨妃之尸置于驿庭中,陈玄礼揭其半衾,抬其首以示众人。众人知其果死,激动的情绪才平静下来,大家都返回军营之中。

    杨贵妃与寿王同居四年,与唐玄宗同居十九年,可是杨贵妃和她的两个丈夫都没有子嗣,这是什么缘故呢?许多专家认为,杨贵妃不能生育和她常年携带麝香囊有关系。因为杨贵妃有狐臭,所以必须带上香包来掩盖这种气味。麝香有抗怀孕的作用,所以她一直没能生孩子。

    平息了马嵬兵变后,唐玄宗决定继续入蜀避难,可是当地老百姓却将皇帝的车驾拦下来说:宫阙,陛下家居;陵寝,陛下祖墓。今舍此,欲何之?

    玄宗听父老的话沉默许久,可还是拉起辔头往蜀道的方向去。

    发现皇帝不听劝,大家转而围住太子李亨喊道:

    我们愿率子弟跟随殿下破贼,如果殿下也要入蜀,中原百姓还能奉谁为主?

    面对百姓的挽留,李亨起初也婉拒了,说父皇即将踏上漫漫征途,做儿子应该朝夕在他身边服侍,以尽孝道。说罢一边流泪,一边打算策马追赶玄宗。

    李亨的儿子广平王李俶(后改名李豫,即唐代宗)和心腹宦官李辅国将太子的车马一把拉住说道如今国家已经分崩离析,若不顺应民心组织平叛,哪里还有复兴的希望。我们入蜀,贼军要是把栈道烧了,朝廷就只能困守蜀地中原的大好江山就要拱手让人。殿下还不如到西北调兵,和众将齐心合力讨伐逆贼,克复两京削平四海。
    李亨一听不再推辞,顺应民心留下来

    当了近二十年太子,李亨终于摆脱父亲的阴影,玄宗分道扬镳。

    从马嵬驿的沉默,老百姓的挽留,再到身边人的劝说,这些偶然事件拼凑到一起,史书说是巧合,但哪有这么多的巧合。

    真实的谋划者其实是李辅国和张良娣。李辅国当时是东宫宦官的首脑,之所以劝李亨分兵自立,是想效仿当年高力士的故智,通过拥立来取得内廷政柄。张良娣是武则天、韦后、太平公主式的女性,也想通过拥立来分享权力。

    唐玄宗走出没多远,左等右等不见太子的人马赶上来,等到探马来报,才知道太子被众人留下不走了。玄宗无奈,只好继续上路。经过一个月的长途跋涉,玄宗终于到达剑阁,不用再担心追兵了。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乱世传奇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