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宇文泰也是武川镇军人出身,他在六镇起义后的乱局中崛起,割据关中,成为西魏权臣,也是后来北周政权的实际奠基人。
当时宇文泰的帐下聚集了李唐先祖李虎、独孤信等六镇出身的猛人。
宇文泰建立由八柱国十二大将军执掌军政的制度,形成以武川镇军人为中心的政 治势力,这些家族又通过婚姻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中大司马独孤信的长女是周明帝宇文毓的皇后,而李虎之子李昺(即李渊之父)迎娶了独孤信的四女儿。
却说杨忠凭借追随宇文氏的功绩被赐姓普六茹,到北周时官至大司空、柱国大将军,受封为随国公。杨忠相貌魁梧,武艺超群,身长七尺八寸,在战场上格外勇猛,是一员横刀立马的猛将。有一次杨忠随宇文泰出外狩猎,遇到一只猛兽,杨忠丝毫不惧,挺身上前用左臂挟持兽腰,伸出右手拔出兽舌,将猛兽当场制服,其勇武深得宇文泰的赏识。
可杨忠人到中年还没有儿子。
对于一个有爵位的权贵来说,没有子嗣,也就没有继承人,这很让人头疼。
杨忠35岁那年,他的妻子吕苦桃终于在冯翊般若寺诞下了一名男婴。据《隋书》记载,杨坚将要出生时,红光照室,紫气满庭,当时正值六月,天气炎热,褓母用扇子为杨坚扇风,然而杨坚却怕冷,已冻得哭不出声来。
杨坚出生后,有个叫智仙的尼姑对杨忠夫人说,这位公子不能像常人那样养育,应该留在寺院中的别馆抚养。
杨忠夫妇中年得子,自然对这个儿子万分疼惜,而北朝佛教兴盛,他们也相信智仙的话,认为孩子托身寺庙,更有可能健康成长。
于是杨忠的儿子在寺院中度过了童年时光。师父智仙为他起了个威风凛凛的小名,叫“那罗延”,并告诉他:“儿当大贵,从东国来;佛法当灭,由儿兴之。”
那罗延,意为佛教中的金刚力士,一般是手持法器、具有神力的护法神形象。智仙知道,这个将门出身的虎子终将走出寺庙,到广阔的天地建立不世之业。
转眼间,杨坚到了娶妻的年纪。
杨忠的老上司独孤信看中了相貌非常、气度不凡的杨坚,于是将第七女独孤伽罗嫁给杨坚为妻。
《隋书》记载,杨坚大婚时,时年14岁的独孤伽罗要他发誓,从此只与她一人相爱,“誓无异生之子”,也就是不能跟其他女人生孩子。杨坚从小在寺庙长大,形成了老成持重的性格,遇到刁蛮的独孤家七小姐,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却说宇文邕是宇文泰的第四子,宇文泰曾夸赞年幼的宇文邕说:“成吾志者,必此儿也!”但宇文泰去世时,宇文邕尚未 成年,也非长子,显然与朝政大权无缘。
宇文泰死后,其侄子宇文护执掌政权,辅佐宇文泰最年长的嫡子宇文觉(北周孝闵帝)取代西魏建立北周,宇文护自封晋国公,任大司马,后迁大冢宰(相当于丞相),独揽军政大权。
宇文护察觉到朝中重臣独孤信、赵贵等密谋忤逆自己,于是利用权势清除异己,另立宇文泰的庶长子宇文毓(北周明帝)为帝。
宇文毓在位仅三年,武成二年(560),宇文护再度废帝,改立18岁的宇文邕。
三年间,宇文护接连废黜、杀害两个堂弟宇文觉、宇文毓,再加上禅位后被杀的西魏末代皇帝拓跋廓,宇文护掌权期间杀了三个皇帝。
宇文邕接过皇位后,没有立马违抗这位强势的堂哥,朝中事无巨细皆由宇文护做主。
宇文护逐渐威胁到北周皇权,他想拉拢关陇集团的其他成员给自己撑腰,于是向杨坚抛出了橄榄枝,有意给杨坚一个美差。宇文护的意思是:小杨啊,你不要不识抬举,跟着我有肉吃。
年轻的杨坚拿不定主意,不知道是否该跟着宇文护站队,就去找他爹杨忠商量。父亲杨忠给他出主意,说:“两姑之间难为妇,汝其勿往!”
俗话说得好,媳妇夹在婆婆和小姑之间,总是不好处理关系,你就让宇文家这两帮人自己折腾,别去凑热闹了。杨坚听从父亲的建议,不参与宇文护的夺权之争,但也因此不受重用,只能当个清闲的小官。
宇文护常年掌控军权,宇文邕难以通过军事政 变来对抗,只能暗中联合胞弟宇文直等宗室以及部分忠于皇帝的朝臣,用宫廷政 变除掉宇文护。
天和七年(572)三月,宇文邕和宇文护一同去含仁殿拜见太后(宇文邕之母叱奴太后)。按照惯例,太后以家人之礼对待宇文护,让他坐下聊天。
入殿前,宇文邕对宇文护诡称,太后近来脾气不好,经常酗酒,希望大冢宰朝见时好言相劝,我这里准备了一篇《酒诰》,您可读给太后听。《酒诰》出自《尚书·周书》,是中国古代文献中的第一篇禁酒令。宇文护被堂弟多年来的顺从蒙蔽,也没多想,接过《酒诰》,进殿后便为太后诵读。
惊魂一刻在刹那间发生。
宇文护读到一半时,宇文邕忽然出现在他的身后,手持玉笏猛击宇文护的头部。
宇文护未加防备,被打得眼冒金星不省人事。周武帝急令埋伏在一旁的宦官何泉用御刀斩下宇文护的首级,但何泉胆怯,竟不能伤,卫王宇文直及时赶到,眼疾手快地杀了宇文护。
宇文护被诛后,其党羽群龙无首,迅速遭到清算,宇文邕终于夺回皇权。
为了平衡内部矛盾,宇文邕在铲除宇文护的党羽后,积极团结关陇贵族,拉拢汉人世家大族,大力提拔宗室成员;为了加强武备,他对府兵制加以完善,进一步扩大募兵的范围,并加强中央对府兵的领导与控制;为了发展经济,他多次下诏释放奴隶、战俘和杂户。
周武帝“灭佛”时,有个僧人指责他说,陛下依靠皇权来消灭佛家,就不怕下阿鼻地狱吗?
周武帝坚定地说:“百姓若有人间之福,朕也不辞地狱之苦。”
在进行军事、文化等一系列整顿改 革后,北周大有一统天下之势。然而命运给了周武帝一个夙愿未尽的结局。578年,36岁的周武帝病倒了,此时距离隋文帝杨坚统一天下,只有大约十年的时间。
宇文邕死后,太子宇文赟即位,是为周宣帝。
宇文赟从小就在父亲的严厉教导下成长,他还是太子时,只要稍有过失,就会遭到父亲周武帝的鞭打。周武帝要求宇文赟必须学习群臣百官的行为举止,无论寒冬酷暑都不得休息,还让东宫官员注意记录太子的言行举止,每个月汇报一次。听说太子喜欢饮酒,武帝便严禁东宫存放酒浆。
有一次,周武帝语重心长地对宇文赟说:“自古以来,有多少废太子,你以为我就不会另立太子吗?”
在这样的高压环境下,宇文赟养成了叛逆的性格,即位后更加肆无忌惮,他爹下葬时,宇文赟不仅没有一丝悲伤的神色,还当众说:“死得太晚了!”之后就去跟后宫的嫔妃们寻 欢作乐了。
杨坚的长女杨丽华是一位端庄、稳重的女子。与太子宇文赟成婚那年,她才12岁,宇文赟登基后,她被册封为皇后,杨坚被晋升为柱国大将军、大司马。宇文赟每次外出巡幸,都让杨坚在朝内留守。
宇文赟自幼生长于宫内,不问朝政,沉溺酒色,14岁的时候,宇文赟还是太子,他就看中了一个奴婢,当天晚上就把这个25岁的女人临幸了。
这个女人名叫朱满月,一年后生下了一个孩子,也就是宇文阐。
宇文阐不是杨丽华所生,所以杨坚并不是他的亲外公。
宇文赟当上皇帝的时候,只有19岁。他觉得当皇帝没意思,让他没时间宠幸女人。于是下诏传位于长子宇文阐,并改年号为大象,自称天元皇帝住在后宫,终日与嫔妃宫女们吃喝玩乐。
杨丽华被册封为“天元皇后”。随后,她的丈夫又将其她4位女子一并册封为皇后,一时之间后宫中竟然同时有了5位皇后。
杨丽华为人大度,性格也十分柔顺,因此后宫中的妃嫔都十分敬重她,连其他4位皇后对她也非常恭顺。但是皇帝却变得极为暴虐,不仅经常找借口责罚她,还给她强加一些莫须有的罪名。面对丈夫的荒唐行径,她一直不卑不亢,这样的态度让皇帝更加恼火,一气之下竟然要逼她自尽。
她的母亲独孤伽罗知道消息后立即进宫,跪在地上向皇帝磕头,直到额头出血,皇帝才饶了她一命。
大象二年(580年)五月,宇文赟由于过度沉溺酒色,22岁就离开了人世。
周宣帝去世前,遗命随国公杨坚辅佐朝政。
大定元年(581年)二月,杨坚由隋国公晋封隋王。同月宇文阐宣布禅让。杨坚三让而受天命,即皇帝位于临光殿,定国号为大隋,改元开皇大赦天下。立王后独孤氏为皇后,王太子杨勇为皇太子。降周主为介国公。
杨坚暗中派人害死宇文阐。宇文阐终年九岁。
宇文阐死后,杨坚假装震惊,发布死讯,隆重祭悼,谥号静帝,葬于恭陵。
杨丽华对于父亲的做法无法理解,她没有想到,父亲竟然从自己的手中夺得了政权,因此对父亲十分不满,依旧摆出自己太后的姿态。
不久隋文帝下令将她册封为“乐平公主”,杨丽华就这样从太后变成了公主。
杨坚感觉对不住女儿,但事业与感情总要顾一头,况且女婿已死,改朝换代是迟早的事。
接着杨坚又打算给女儿再找个男人,但杨丽华坚决拒绝。不过杨丽华与宇文赟有个女儿,名叫宇文娥英。既然杨丽华坚持不改嫁,杨坚就想给外孙女找个婆家。
听说杨坚要给外孙女选婿,当时来了几百个贵族公子。杨坚让杨丽华挑,杨丽华看上了一个叫李敏的人。这个李敏的爷爷和父亲都为隋朝开国立下了大功,而且他本人善骑射,人也长得帅气。杨坚以胜过公主的礼仪把外孙女嫁了出去。并且授李敏为柱国。李敏自然谢恩。
这是杨丽华,同时期还有一位女子名叫张丽华。
陈后主十六岁当太子的时候就成亲了,娶的是太子少傅沈君理的女儿沈婺华。沈皇后性端静,寡嗜欲,聪敏强记,涉猎经史,妥妥的大家闺秀。
可陈后主对这个正牌媳妇不怎么上心。他有自己的“白月光”张丽华。张丽华曾是一名歌姬,长得妖艳动人。史载她“发长七尺,油光可鉴”。
陈宣帝在位期间,政 治较为清明,与民休息,劝课农桑,南方的经济稳步发展。隋文帝虽然雄心勃勃,那时却一手解决内部矛盾,一手对抗突厥南侵,无暇顾及南方。
公元582年,陈宣帝陈顼驾崩,临终前命嫡长子陈叔宝继承皇位。按照古代立长不立贤的规矩,陈叔宝继位并没有程序上的问题,可偏偏他的二弟陈叔陵,对先帝的决定颇有异议。
在宣帝的葬礼上,陈叔陵拿出暗藏的切药刀,对准陈叔宝的脖子就是一顿乱砍。
由于事发突然,在场的陈氏宗亲都蒙了,直到陈叔宝大喊护驾,众人才反应过来。
宗亲们听到叫声立即冲出来护驾的,夺刀的夺刀,卡脖子的卡脖子,可是却没有人将注意力放在陈叔宝身上。
不幸中的万幸,陈叔宝除了一阵生疼,脖子破损,没伤到要害。
张丽华不仅漂亮,而且善解人意,能察觉陈后主的心思。陈后主即便脖子上有伤,也不忘到她那儿温存,直至痊愈。
张丽华原本祖代都是兵家,但到了她父亲这一代,不愿再依靠打杀为生,于是就专门学习织席,打算以此来养家糊口。但在战乱年代,仅有手艺也难以生存。在她10岁那年,父亲送她去参加选秀。
张丽华虽然还很年幼,但已经长得非常漂亮,很顺利地成功入选。随后,她被安排到陈朝太子侍妾龚氏的身边当一名粗使侍女。张丽华入府不久,无意中遇到了太子陈叔宝。陈叔宝一见她就觉得十分惊艳,当时就将她拥入怀中,就这样张丽华不再是下人,而是成为了太子陈叔宝的宠妃。
575年,时年15岁的张丽华生下了一个儿子,没过几年又生下了一个儿子。
陈叔陵行刺失败被杀,陈叔宝完成登基仪式,随后将国政整体打包给四弟陈叔坚,以表彰他的救驾之功。
伴随着陈叔宝的甩手掌柜式管理,陈朝的国运已经时日无多了。
陈后主即位当天颁布诏书,说要“思播遗德”“咸与惟新”。要求百官以后在劝农、求贤、禁奢、纳谏等方面给他多提意见。即位两个月后,他又颁布一则《癸亥诏》,说今后满朝文武无论官职大小,上奏折时无需避讳,有事说事,说错了也不要紧,朕不怪罪。
话说得很好听,可是真有人壮着胆子这么干的时候,他的倒霉日子就到了。
此人名叫傅縡,是陈后主身边的中书舍人,专门为皇帝起草各类诏书,文采可谓一流。他写诏书时从来不需要提前起草,“虽军国大事,下笔辄成”,陈后主对他颇为赏识。傅縡本人也刚正不阿,直言敢谏,这本来是件极好的事,可他的运气却不大好。
陈后主在位前后,南陈奢靡之风已经形成,官员私相授受的情况很常见。于是傅縡给陈后主上书,告诫他应该亲贤臣,远小人,江山才能确保永固。否则“小人在侧,宦竖弄权,陈朝的气数怕是快断绝了。
傅縡的话其实是有远见的,就在陈后主登基前一年,隋文帝杨坚已在北方称帝。比起偏安一隅的陈后主,杨坚的最高理想便是荡平四海。
然而陈后主看到傅縡的奏折后却气得要命。他派人赶到天牢质问傅縡:“我欲赦卿,卿能改过不?”
傅縡答道:“臣心如面,臣面不可改,则臣心不可改!”
陈后主大怒,下令杀了傅縡。此后朝野内外噤若寒蝉。
不过老话说得好,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处理完傅縡进谏的事,陈后主的四弟陈叔坚又闹起了幺蛾子。
由于护驾有功,再加上皇帝的授权,在陈后主养伤期间,陈叔坚俨然就是个代皇帝。皇帝代久了,难免得意忘形。大权在握的他,生起了转正的心思。他知道二哥陈叔陵是怎么死的,所以不敢轻举妄动,只是扎了个小草人,安上机关,让小草人见了自己就自动下跪磕头。
这事很快传到陈后主耳中,说陈叔坚以巫蛊之术诅咒皇帝。
早有猜忌之心的陈后主立即下旨,让陈叔坚遥领江州刺史,并荣任司空,让陈叔坚尽享尊荣,却没有实权。实际上是被架空。
紧接着,陈后主又把陈叔坚叫到宫里质问,意欲处死他。
还好陈叔坚脑袋灵光,见到陈后主后立即跪伏在地说道:“臣之本心,非有他故,但欲求亲媚耳。”我只是想求宠,哪敢造 反,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于是陈后主饶了弟弟一命,让他回家自省。
陈叔坚走后,他的工作交由孔范、陈暄和江总三人负责。
此三人都是陈后主在东宫时的亲信,他们以“罕谏”著称于世;加上他们的文笔一流,没事就陪着陈后主游山玩水,撰写各种游记,所以后人将他们统称为“狎客”。
在这群“狎客”的陪伴下,陈后主的日子过得十分舒心,文娱水平也逐日见长。
相比当皇帝,陈后主更爱诗歌、乐舞,在宫中养了一大帮美女、文人,他亲自创作的艳曲《玉树后庭花》,成为一个时代的流行金曲,以及后世谩骂的亡国之音。
陈叔宝登基以后,张丽华随即被册封为贵妃。她的出身十分低微,能够受到这样的封赏,可见陈叔宝对她是多么宠爱。在皇帝眼中,她不仅貌美,而且聪慧又温柔,陈叔宝与她相伴,感觉非常舒适。
有了美人在身边,陈叔宝对朝政 变得越来越不上心,甚至上朝的时候也让她坐到自己腿上,和自己一起决断国家大事。
随着听政时间的增加,张丽华了解了很多朝政,有时也能提出自己的想法。陈叔宝觉得她十分聪慧,对她更加宠爱,凡是她想做的事情,陈叔宝几乎全部答应。
陈朝至德元年(583年)十一月,陈叔宝遣散骑常侍周坟、通直散骑常侍袁彦出使大隋。陈叔宝听说隋文帝杨坚状貌异人,便让袁彦画像而归。陈叔宝见杨坚目光犀利,额头突出,并有五个隆起的部分从额头直插到头顶上;并且上身长,下身短。陈叔宝大骇道:“吾不欲见此人!”立刻命人将画扔了。
陈朝的皇宫,还是在梁宫的基础上复建的。尽管在陈霸先时代有过一次大规模的修缮,但此后数位先帝力行节俭,陈后主非常看不惯这座旧宫。
作为一名昏君,陈后主懂得“后宫三千当雨露均沾”的道理,每当夜夜笙歌时,也不忘召唤薛淑媛、王美人、李美人等七个宠妃上楼嬉戏。
陈后主胡作非为,陈朝的忠臣们并无傅縡赴死的胆量,故而不敢吱声。
面对手握重兵的大将,陈后主也有办法。
当时南陈第一猛将当属萧摩诃,此人勇武有力,曾在陈宣帝北伐期间以一当十,创下了南朝最辉煌的单兵战绩。陈后主即位后,也是他独力平定了陈叔陵叛乱。
猛将难得,陈后主让自己的太子娶了萧摩诃的女儿,使陈、萧两家结成利益共同体,如此一来便不怕手底下的大将闹翻天了。
在陈朝与隋朝之间,还夹着一个傀儡政权——后梁。它是由梁朝昭明太子萧统的第三子萧詧在西魏的扶持下建立的。后来西魏尽归宇文家,萧詧也从臣服西魏变成了臣服北周。待隋文帝以隋代周,这个政权又转而投靠隋朝,换取片刻平安。隋文帝还让晋王杨广娶了后梁公主为妃,即日后隋炀帝的萧皇后。
这桩政 治联姻本来可以让后梁政权活久一点,可是隋文帝打败突厥后,他那颗统一天下的雄心开始躁动,此时灭掉后梁,对隋文帝而言反倒有另一层意义。那就是可以进兵长江沿线消灭陈朝。
隋文帝统一天下的野心,陈后主并非不知。
当年陈宣帝刚死,隋文帝就致书陈朝表示哀悼。但哀悼信的结尾,隋文帝却故意写道“大隋皇帝杨坚顿首”。这分明是南北朝时代对敌通信的礼仪,说明杨坚自始至终都有消灭陈朝一统天下的打算。
陈后主却始终认为“王气在此”,而且建康城往北就是长江,北周、北齐曾相继来攻,全都因为长江天险而被先帝们给打退回去。如今隋朝不过是北周的“翻版”,能奈我何?
于是在梁后主萧琮被隋文帝扣押、后梁群龙无首之时,陈后主主动向后梁伸出援手。陈后主此举,被陈朝内部那帮狎客粉饰为“有道明君,万方来朝”。
隋文帝得知后爆出一句经典名言:“我为民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话虽霸气,但对于伐陈之事,隋文帝并无十足的信心。南北分裂的局面将近三百年,统一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陈后主虽然昏聩无能,但南陈的水军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尚有数十万众。而隋朝强悍的是骑兵,到了江河上就毫无用武之地。
带着种种疑虑,隋文帝召集群臣开了一次伐陈动员大会。
对于隋文帝统一天下的想法,宰相高颎看得十分真切,但他提议伐陈之事应该徐徐图之。
在如何灭陈这个问题上,高颎给出了三条计策——“废其农时,疲其兵士,隳其粮储”。如何废其农时呢?高颎分析,隋国处江北,气候寒冷,水田收割较晚,而南陈气温较高,水田收割较早。在南陈忙于收割水稻之时,隋国可略略征集人马放出声响,扬言要进攻陈国,那么陈国必定会屯兵防御,因为北齐和西梁接连被灭,就是路边的小孩都知道大隋下个目标就是陈国了,对于大隋的一举一动,陈国都非常紧张,这样就足够废掉陈国的农时了。而每次征集小股人马,这对大隋来说根本没啥影响。
如何疲其兵士呢?高颖说,在扰乱陈国收割农时的同时,出动小股部队,反复骚扰陈国边界,但不进行实质性的进攻。等陈国集结部队,准备好防御了,大隋则撤回军队,如此再三,时间一长,“狼来了”的次数多了,陈国 军队就会麻痹,再发动突然袭击,必然可以成功。这便是“敌退我进,敌进我退,敌疲我扰”的军事思想。
如何隳其粮储呢?南方土层薄,民间盖房子多用木头、竹子和茅草,而且南方湿气大,储存粮食没法用地窖,农民都是在地上建粮仓储存粮食。高颎认为可以派一些身手矫健的间谍潜入南方,在起风的时节顺势放火,烧毁当地粮食和房屋,破坏南方经济。如此几年下来,富庶的南方必然陷入穷困境地。
这3条计策,每一条都是阳谋,在南陈忙着秋收的时候,隋国大张旗鼓地说要进攻,却不见实质性动作,陈国虽然知道这是隋国故意鼓噪,但是知道了也无可奈何,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些大张旗鼓的动作里面,会不会突然出现一次真的,对方大军压境,自己却毫无准备,那就太亏了。
就像现代的军事演习,很多演习演着演着突然就变成了真的军事行动,挨打的国家往往被打得措手不及。隋国的扰敌疲敌之策,同样是一目了然,但陈国不知道哪一次是真的“狼来了”,也就不敢放松警惕,只能疲于应对。
隋文帝听了频频点头。
隋朝照着高颎这套组合拳打下来,陈朝的军队和百姓很快便陷入了整体疲软的状态。
然而长期亲昵佞臣狎客的陈后主,对周遭的危险毫不知情。在隋朝加快灭陈步伐之时,他却念着张丽华侍奉自己有功,想要废长立幼,将爱妃的儿子立为太子,并顺带废黜沈皇后,改立张丽华为后。这一切在他废完太子后,就被隋军的攻势破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