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巨鹿郡张家有弟兄三个,张角、张宝、张梁。三个人都挺有本领,还乐意帮助老百姓,于是大伙儿推举他们为首领起来反抗朝廷。
张角曾经读过书,相信黄老,也懂得医道,给人治病挺有效。穷人看病还不要钱,他很快就出了名。他看到许多农民在受不了痛苦的时候只会央告老天爷,于是以自身医术结合奇书《太平要术》上的内容,决定创立一个教门,叫做“太平道”。张角收了一些弟子,自称“太平道人”,弟子们尊他为“太平真人”。他们大力宣传“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张角以宗教的方式笼络人心,在贫苦农民中树立了威望,信众多达数十万。张角将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的信众分为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设一渠帅,由他统一指挥。
张角、张宝、张梁的势力和影响传播到全国;汉灵帝正忙着起造林园,也没把太平道放在心上。
可是在起义前一个月,一名叫做唐周的叛徒供出京师的内应马元义,马元义被车裂,官兵大力逮杀太平道信徒,株连千余人,并且下令冀州追捕张角。由于事出突然,张角被迫提前发难,因为起义者头绑黄巾,所以史称黄巾起义。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张宝、张梁分别称“地公将军”、“人公将军”。他们烧毁官府杀害吏士,黄巾军势如破竹震动京都。当时一首民谣说道:“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由于后勤供应不上,黄巾军士兵们开始抢掠民财,疯狂残害民众,这比东汉朝廷的压榨政策更加恶劣。起义军民心尽失,东汉朝廷对黄巾军的镇压反而成了正义之举,民心的天平开始向朝廷倾斜。
朝廷为了弥补兵力不足,命令各地军阀独自招募义兵。如果民心还在张角一方的话,地方军阀是很难招到义兵的。如关羽在投军的路上遇到刘备、张飞二人,关羽选择投效政府军,说明当时的黄巾军已经不得人心。
中平元年184年,张角在冀州病逝,起义由张梁领导。
十月,皇甫嵩斩杀张梁,屠杀三万淹死五万,张角被破棺戮尸,首级送回洛阳。
十一月,皇甫嵩与巨鹿太守郭典攻下曲阳斩杀张宝,俘虏十多万人。
黄巾三巨头全部伏法,黄巾之乱就此平息。
黄巾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宗教领导的农民起义,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震撼了东汉王朝的根基,直接导致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进而演变为三足鼎立的局面。
却说何皇后的儿子刘辩出生后没有养在皇宫,而是养在道人史子眇家里,因为史道人有道术,何皇后想凭借他的道术保护皇子刘辩。
灵帝不喜欢刘辩但喜欢王美人所生的皇子刘协。群臣奏请灵帝立皇太子时,灵帝认为刘辩行为轻佻,没有帝王的威仪,不适合做皇帝,想立刘协为太子,但因何皇后的兄长何进任大将军并且在朝中位高权重,王美人又被何皇后害死了,所以立太子的事久拖未决。
不久灵帝驾崩了,刘辩即位为帝,史称少帝。少帝尊母亲何皇后为皇太后,由于少帝年少,何太后临朝称制,宣布大赦天下,改元光熹。封九岁的皇弟刘协为渤海王,封后将军袁隗为太傅,与大将军何进同录尚书事。
蹇硕在少帝即位后仍然想改立皇子刘协,又害怕何进掌权后会杀了自己,于是求助于赵忠等其它宦官,太监郭胜是何进的同乡,他出卖了蹇硕。何进先发制人把蹇硕杀掉,蹇硕的西园八校尉之兵也改归何进掌握。
骠骑将军董重也是外戚,他的姑姑便是汉灵帝的母亲,何太后的婆婆,婆媳之间从来不和。
按理说皇帝年幼,应该由母亲行政,与祖母没有什么关系。然而董太后仗着自己的侄子是骠骑将军董重,非要与何太后争权。
何太后也不是善类,她与哥哥何进一合计,何进便派兵包围了董重的寓所,逼迫他自尽,而且要将董太后赶回封地去。董太后经此一吓,不久忧郁而死。
这时何进掌权太后听政,宦官们分权,这是东汉玩了一百多年的标准模式。可是何进对宦官们看不顺眼,准备诛杀十常侍。按理何太后应该站在哥哥一边,可她却全面倒向宦官。
原来何太后认为太监有坏的,也有好的。坏的可以杀,好的不可以杀。何进则认为太监没有好的,应该一齐杀光。何太后说,“你把太监都杀完了,我在宫里使唤谁呢?有胡子的男人怎么能用呢?”
何进看见妹妹迟疑,想造出乱子来吓她。他说东北西北有人造 反,他妹妹不怕;他叫守卫洛阳近郊的丁原假装造 反,他妹妹依然不怕。
却说董卓是甘肃人,他体魄健壮,通晓武艺,因为出生富贵,出手阔绰豪爽,羌人们对他都十分敬畏。
与此同时,地方豪杰们经常前来带牲畜前来拜见董卓,董卓见羌人敬畏自己,心下生出利用之意,便在羌人中培养亲信,借此扩大自己的势力。有位羌人富豪听说董卓家里的牲畜被宰杀得所剩无几,立马送来上千匹牛羊,可见董卓在羌人中的地位之高。
后来中央政府想要招揽羌人,董卓借此当上了官,在陇西一带威望达到了顶峰。董卓因此受到皇帝的重用,亲自征兵镇压黄巾军。董卓势力越发强大,如今他是河东太守,就住在洛阳的对面。与洛阳仅仅一河之隔。
何进暗中派人告诉董卓,叫他以申讨太监为名造 反。
这下何太后吓坏了,下诏把宦官都免了职,勒令他们全部出京各回老家。宦官张让颇得何太后母亲舞阳君的欢心,这位老太太便替太监们说情,何太后又收回成命仍叫太监们进宫当差。
何进急了,于是走到官里去力争,要求何太后立刻下旨杀死所有的宦官;想不到他自己被太监们杀了。
何进一死,局势立刻失控,他原本的部下袁氏兄弟立即疯狂地向太监报复,这些人带兵进宫后见到太监就杀,极短的时间内就把宫里的太监杀得干干净净。但混乱之中仍有不少太监逃了出去,比如挟持少帝的张让便是其一。
为了进一步追杀那些太监,袁绍等人就下令,但凡京城里有太监模样的人一律格杀。这是一道非常荒唐的命令,所谓有太监模样,就是指男子无须,虽然古人不怎么刮胡子,可是不长胡子的男子并非不存在,比如尚未成年但接近成年的,又或者年老无须的,这些人都会被误认为太监。
军令之下,士兵们也不去细细分辨,只要逮着无须男性就立即格杀,于是短短几天内,京城中被枉杀的男子就超过了两千人。好多男子被抓住后连忙脱下裤子以证清白,为了活命,也顾不得什么廉耻了。
经过狂风骤雨般的清杀之后,那些漏网的太监差不多都被杀掉了,可是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大魔头赶到了京城,他就是董卓。
太监被杀,董卓应该带他的兵回河东,但是他要留在洛阳和袁绍争权。
董卓和董太后本来没什么瓜葛,但打着为董太后鸣冤的旗号,说何皇后不遵孝道,逼死了婆婆,所以要把何太后废了,何太后的儿子少帝也要废了,另外立王美人的儿子献帝才对。
袁绍是何进的朋友,属于何太后一党,如何能赞成?董卓坚持他的主张,并且声色俱厉。袁绍说,“天下的能人也不止你董卓一个”。说完这句话他就离开洛阳城,渡过黄河到河北去了。
董卓自封为司空,权倾朝野,决定废少帝,另立陈留王为帝。由于董卓手握重兵,朝中无人敢反对,遂定下废立大计。
公元189年9月28日,董卓在崇德前殿召集百官,逼何太后下诏书废黜刘辩为弘农王,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皇太后还政。何太后哽咽流涕,群臣心中悲痛,但都敢怒不敢言。
刘辩被废黜以后,何氏每天以泪洗面,董卓的这番行为,引来了一些英雄豪杰的不满,董卓害怕他们以拥立废帝刘辩为名来征讨自己,所以决定把刘辩杀死以绝后患。
初平元年,董卓派郎中令李儒进献毒酒给他,并且说道:“服此药,可以辟恶。”弘农王说:“我没有病,你们想杀我罢了!”不肯喝。李儒强迫他喝,刘辩不得已,只好与妻子唐姬及随从宫人饮宴而别。饮酒过程中,弘农王悲歌道:
“天道易兮我何艰!
弃万乘兮退守蕃。
逆臣见迫兮命不延,
逝将去汝兮适幽玄!”
接着令唐姬起舞,唐姬举袖而歌。歌毕,弘农王对唐姬说:“爱卿是本王的妃子,以后可能为吏民之妻。自己保重,从此长辞!”于是喝毒酒而死,时年十五岁。
这就是“弘农别姬”的故事,废帝刘辩就这样死在了董卓的手上。可是问题来了,虽然刘辩现在只是一个普通王侯,但是他曾经是东汉的皇帝,那么是以王的规格来安葬他?还是以皇帝的规格安葬他呢?
虽然刘协和刘辩共同经历过宫变,兄弟间情谊尚在,但是刘协现在寄人篱下,要看董卓的脸色办事。再说刘协和刘辩之间也有一些过节。当年刘协的生母王美人怀孕之时,何氏为了保住刘辩的地位,而逼迫王美人堕胎。
王美人十分害怕何氏的手段和她身后的势力,就服用了堕胎药。可是刘协命硬活了下来。王美人生下刘协以后,何氏就用毒鸠杀死了王美人,刘协从小就没有了母亲。在这种因素下,刘协并不想厚葬刘辩。
于是同年二月,刘协下诏书:把刘辩安葬在宦官赵忠生前为自己修建的陵墓里。赵忠是汉灵帝在位时的中常侍。汉灵帝常说他就像自己的父亲一样,对他十分信任。刘协把刘辩葬在他的陵墓里,也算是对刘辩进行的报复和侮辱。
就这样,刘辩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葬在宦官坟墓中的皇帝,一代帝王就此埋名。古代史书中称刘辩为皇子辩、少帝和弘农王等,也因为刘辩在位不逾年,一般不把他看作是汉朝正统的皇帝。
董卓胁迫朝廷从洛阳迁至长安。对于汉献帝来说,那是一段惨烈的记忆:陷入火海的洛阳,像牛羊一样被驱赶的百姓,沉默无语的公卿大臣,漫山遍野散发着恶臭的尸体……
董卓生性凶残,做了不少坏事,但他也有温柔的一面,那就是对他的小孙女董白。
董白生得漂亮,人又聪慧。不过有一样不好,原来她是个哑巴。
董卓特别疼爱董白,为了能治好董白的哑巴病,遍寻名医,不知道求了多少灵丹妙药,可是却没有丝毫效果。
董卓当权后,大肆加封董氏族人,自己的母亲被封为池阳君,给她配备的仪仗队只有皇家的长公主才具备。
董白年仅10岁,还不到封号的年纪。但董卓打破陈规,把她封为渭阳君,并为她举行了隆重的册封仪式。
董卓听说在汉武帝的陪葬品中,有治疗哑巴病的偏方,于是命吕布去汉武帝的陵寝中查找。
吕布立即带领将士进入茂陵,里面财物倒是不少,但董卓要的偏方怎么也找不到。
董卓没找到偏方,不由恼羞成怒,他下令把汉武帝的尸体拖出棺椁“暴尸”。
朝臣们大惊失色,集体推选蔡邕苦劝。说动了汉武帝的陵寝,只怕会坏了龙脉,到时候会影响霸业。
董卓这才收回命令,让人把汉武帝的尸身放回棺椁中,又把盗取出来的财宝放回墓室,并加以修葺。
来到长安之后,大臣王允利用并州军阀吕布杀了董卓。可是董卓死了,还有李傕、郭汜,还有张济、樊稠,还有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军阀。他们之间相互算计,又相互妥协,长期争执不下,把长安也拖入炼狱之中。史载,长安城中“人相食啖,白骨委积,尸秽满路”,汉献帝曾向李傕讨要五斤大米和五具牛骨让左右侍卫果腹,而李傕只给了一些米糠和腐臭的牛骨,这些东西根本不能食用。
初平三年(192),毛玠向曹操建议:“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曹操“敬纳其言”,虽然当时曹操的羽翼不够丰满,但他早就埋下了成为东汉政府实权人物的野心。
占有兖州之后,曹操派遣心腹王必来到长安,以获得汉廷的承认。王必是曹操的创业之臣,“忠能勤事,心如铁石,国之良吏也”,是一个当密探的好料子。而他的确负有一项秘密任务:联系汉献帝的侍臣,以探听长安的虚实。
虽然汉献帝形同虚设,但他的身边依然涌动着风云。皇帝的侍臣之中,有被安插进来的,有主动投靠军阀的,有忠于国事寻求破局的。他们与军阀之间的结交与合谋,决定着东汉政府的走向。这一段故事就像风声,不见其形,却能在零星的文字记载中显露其痕迹。
王必的联系对象是黄门侍郎丁冲,很有可能还有钟繇。丁冲是曹操的友人,出身谯沛丁氏,和曹操有乡党联姻的关系。钟繇则是曹操重要谋士荀彧的乡党旧交,他对李傕不满,便想要联系外面的军阀,刚好曹操也要寻一个内应,双方达成联盟是极有可能的。
当时,李傕不想承认曹操占有兖州的事实,准备扣押王必。而钟繇立马劝道,关东诸侯都自行其事,只有曹操还心系汉室,如果拒绝他的好意,以后谁还会来长安投诚。李傕最终被说服,浑然不知自己眼皮底下被人安插了棋子。
兴平二年(195),曹操击败吕布,取得兖州绝对的统治权。没过多久,千里之外的长安就“碰巧”发生了异变。钟繇和丁冲策反了李傕的部下杨奉,合谋刺杀李傕,可惜事情败露,杨奉只能率手下的白波军叛变,最后挟持汉献帝东归洛阳。
李傕、郭汜立马追了上来,双方在弘农一带交战,朝廷官员死伤无数,汉献帝仓促逃到了河东的安邑(今山西夏县)。
杨奉本是黄巾军白波一支的渠帅,乃是并州的“山贼”。这支劲旅曾经大败董卓手下的大将牛辅,足以证明,他们并不怵凉州的军事力量。杨奉应该是并州当地的豪族,见天下大乱,趁机起兵造 反,积攒政 治资本。他先归附于李傕,备受恩宠,但还是“不肯尽力”,眼见时机成熟,便背叛李傕,助汉献帝东归。一开始,李傕占了上风,杨奉一看来到了并州,立马叫来了曾经的兄弟——“白波帅”李乐、韩暹、胡才等人,众人兵合一处,暂时击退了李傕。
建安元年(196年),15岁的汉献帝跌跌撞撞回到了洛阳。
眼前的景色极为荒凉。野草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主人,四处蛮横地生长,残破的砖瓦依稀可见宫殿的影子,为数不多可以住人的房子里面空空荡荡。偶然间还能发现尸体,都是跟随他奔波至此的汉室臣子。身上有血迹的,是被强盗所杀;如果没有,那就是被活活饿死的。
这就是汉献帝现在的处境:一座沦为废墟的帝都,以及一个忍饥挨饿的朝廷。
汉献帝到达洛阳之时,曾经为了抗衡董卓而形成的关东联盟早已四分五裂,群雄割据,相互兼并。袁绍占冀州,实力最为强大;曹操占兖州;刘表占荆州;袁术在淮南;孙策据江东;张济、张绣据南阳……
汉献帝与公卿大臣会见之时,总能看见驻守在外的士兵脸上挂着嘲弄的笑意,听见他们不加掩饰的喧闹声。在这些僭越的目光中,任何东西都要褪去神圣的外衣:所谓皇帝,不过是一个故作镇定的年轻人;所谓皇权,就是军阀们的玩物。
天子孤零零地呆在洛阳,身边只有一支难成气候的“白波贼”,比当年兵强马壮的董卓要弱上不少。汉室的神器就这样赤裸地暴露在诸侯面前。
曹操试图控制汉献帝,那么他一定要除掉李傕。最好的办法便是像王允杀董卓一样,利用凉州军阀的内部矛盾,达到兵不血刃的目的。虽然这次策反行动并没有成功,不过汉献帝成功逃离长安,离曹操更近了一步。这时丁冲写信给曹操:“足下平生常喟然有匡佐之志,今其时矣。”汉献帝已入囊中,想要匡扶汉室,现在是最好的时机。
这时荀彧也向曹操提出迎献帝的主张:“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四方虽有逆节,其何能为?韩暹、杨奉,安足恤哉!若不时定,使豪杰生心,后虽为虑,亦无及矣。”随后,曹操便决定亲自迎接汉献帝。
却说初平二年(191年),袁绍初到冀州,沮授劝袁绍:“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这个战略相当高明,先占据冀、并、青、幽四州之地,取得争天下的资本,再迎驾献帝,以汉室之名义讨伐异己。
当汉献帝流离至安邑时,沮授再次向袁绍劝谏道:“且今州城粗定,宜迎大驾,安宫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然而袁绍却迟疑不定。
袁绍帐下的郭图、淳于琼进言道:“汉室陵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今迎天子,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他们认为汉室衰败已久,不可复兴,迎接献帝反而自缚手脚,倘若皇帝下旨,奉旨就是让权,不奉旨就是违命,不如直接撇开皇帝而自立,还能省去不少麻烦。
见袁绍动摇,沮授只能警告道:“若不早图,必有先人者也。夫权不失机,功不厌速,愿其图之。”然而袁绍内心对帝位的渴望还是压倒了理智,没有听从臣下的忠告。
听说曹操迎接汉献帝之后,袁绍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借口许都卑湿要求曹操将朝廷迁到邻近冀州的鄄城,曹操自然不可能同意。
袁绍出身“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拥有庞大的政治资本,而他也努力经营士人领袖的身份,活跃于东汉政坛。他曾联合外戚何进诛杀宦官,后来成为关东联盟的盟主,共讨董卓。如此显赫的家世,又有卓越的政绩,袁绍看着董卓之辈玩弄皇权,心里很容易就会产生一种想法:东汉皇室已是苟延残喘,天子还有那么重要吗?
他的弟弟袁术则更加沉不住气,仅仅据有淮南一隅之地,便公然僭越称帝。袁术声称:“今刘氏微弱,海内鼎沸,吾家四世公辅,百姓所归,欲应天顺民。”这番言论又何尝不是袁绍的心思?只不过此举招来一片嘘声,几乎所有人都愤怒了,成为众矢之的的袁术很快走入穷途末路。
绝路中的袁术无奈归帝号于袁绍:“袁氏受命当王,符瑞炳然,今君拥有四州,民户百万,以强则无与比大,论德则无与比高。”袁绍知道袁术的下场,自然不可能贸然称帝。后来袁绍灭公孙瓒,尽有四州之地,拥兵数十万,称帝之心又再一次活络起来。主簿耿包看出了袁绍的心思,秘密上书道:“宜应天人,称尊号。”袁绍将这封信公示手下,试探众人的想法。结果属下全都反对,要求诛杀耿包。袁绍不得已,只能杀掉耿包以自证清白。
袁绍兄弟的失败证明了一件事:称帝自立明显走不下去。
这是汉末一个极为怪异的现象:一方面人人割据,无视皇权;另一方面,所有公开不臣之心的人,都如同陷入到泥沼之中,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阻力,甚至包括自己人。大者身死族灭,小者丧失人心。倒是东汉朝廷总能吊着一口命,衰而不亡。
不过还有一个小小的麻烦——“白波贼”。
谋士董昭代曹操写了一封信给杨奉,信中把杨奉捧上了天,称其“翼佐之功,超世无畴”,并且言辞恭敬地提议道:“将军当为内主,吾为外援。今吾有粮,将军有兵,有无相通,足以相济,死生契阔,相与共之。”首先将杨奉推为内主,表示自己无心染指汉献帝,放松他的警惕,然后以粮草相诱,迫使他钻入圈套。
洛阳已是一片废墟,汉献帝都到了忍饥挨饿的地步,白波军的状态必然不好。急需粮草的杨奉大开空门,将曹操放了进来,让其在洛阳朝见汉献帝。踌躇满志的地方割据者与窘迫的大汉天子终于迎来了会面,唯一要做的就是把白波军踢出棋盘,将汉献帝据为己有。
曹操将董昭叫来,二人坐在一起。曹操问道:“如今我来到此地,应当如何施为?”董昭说:“留在洛阳,极为不便,应当移驾于许。”曹操继续追问道,如何解决在旁边窥伺的杨奉。董昭不急不忙地说道:“和杨奉说京都无粮,不如迁都于鲁阳。我们明面上去鲁阳,实则将天子迁往许县。杨奉无谋,必然上当。”曹操称善。
当天子的车驾移向许县,杨奉才知道上当受骗,可是汉献帝已经是曹操的囊中之物,“白波贼”也在曹军的袭击下分崩离析。
接下来的故事三国演义中都有,这里也就不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