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边这一片广袤的土地,真的要像那歌谣所说的“天下换主,立见太平”了?
到目前为止,依然有点迷雾重重的感觉。不过呢,只要我愿意,就有可能参与其中,成为这一进程中的一个见证者!这种感觉,也不是你想有就能有的吧?如此说来,似乎也可以这样认为,这天下姓甚名谁,也不是最重要的;我赵欣宇能够置身其中……
“赵姑娘,”凤儿的声音响起,“你,你想清楚了吧?”
这话语的意思,显而易见:赵欣宇,何去何从,你总该拿出一句话了吧?
凝神片刻之后,赵欣宇这样问道:“凤儿姑娘,你觉得,这四十多年来,曹魏对天下的治理,究竟如何呢?”
凤儿先是皱了一下眉头,那意思显然就是:赵姑娘,我是问你,站不站在晋王这一边?你倒好,岔开话题,问起什么天下治理来了?
再一转念,她霎时就明白了:天下大事,以民为本。如果连晋王治国之本都一无所知的话,人家凭什么要站在晋王这一边呢?
“赵姑娘,说来话长。”凤儿缓缓说道,“这件事,就先从曹操说起吧。后汉末年,群雄逐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逐渐成为北方的霸主。然而,尽管他以功盖华夏自诩,然而,对于下民来说,只是畏其威而不怀其德……”
听对方说起苍生社稷这类话题,赵欣宇倒是兴致盎然起来。眼见对方迟迟不曾往下说,她索性接过话语:“是啊,据说,曹氏、夏侯氏家族,世代均为汉臣,世受汉禄,因此,对于篡汉自立,曹操还是有所顾忌的。因此,他曾这样暗示手下,‘若天命在吾,吾其为周文王呼?’对于后人来说,曹操是不是周文王,或许一时难有定论。不过,他的儿子曹丕,却以周武王自居了。曹操去世不久,他就废掉汉献帝,改国号为魏。只是,当年武王伐纣,只是因为纣王残暴无道、穷奢极侈。这曹丕以周武王自居之际,只怕也没有足够的底气吧?”
凤儿凝神道:“对于历史上的事情,一般都会有官方的一套说法。四十多年前,曹丕篡汉之际,为了掩人耳目,硬是先要汉献帝筑一个‘受禅坛’,自己再假意推辞几次,最后才接受献帝的禅国之诏……”
“曹操字孟德,先帝刘备字玄德。这两位一代雄杰,表字都带有一个‘德’字,倒是有点巧合了。不过,要说德政,曹孟德一直颇多争议。而先帝呢,樊城将破之际,依然不忍心丢弃庶民,‘百姓愿随者,便同过江’。一些人对先帝此举,不以为然,总觉得先帝意在收买人心。其实,在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在曹军的前锋铁骑之下活命,就是一个大问题。这世上,能够置自身的生死于度外,时刻想着百姓,如果这也叫‘收买人心’,那么,天下苍生,一定会拥立这样的人为君主的。只可惜,承继汉统之后,先帝,先帝未能……”
心神激荡之下,她一时不知如何往下说了。
这一刻,赵欣宇的内心,唏嘘感慨不已:是啊,如果当初不是为关王爷报仇,先帝以举国之兵,大举伐吴,在彝陵之战中大败而归,至少,我们蜀汉的历史,都要改写了吧?先帝驾崩之前,立下遗诏。那一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早已深入人心,为世人所称颂。诚然,就是先帝本人,也未必就能完全做到。然而,它对一个人的启迪与激励,是不容低估的。至于我本人,此次奉后主口谕,破案缉凶,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这句话的鞭策与激励。其实,先帝遗诏中还有“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这一句,这“贤”与“德”,多半就是治国之本了。只可惜,留给先帝治理蜀汉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三年,而且,就是在这三年时间里,先帝所想的,依然多半是烽火征战。因此,对于先帝在治国方面的举措与建树,我们后人所能够确认的,着实不多。至于蜀汉后主嘛,不说也罢……
这样的一番感慨,赵欣宇虽然不曾明确说出口。然而,这凤儿姑娘心思细腻而缜密,其中的大意,自然能够猜出七八分。
“赵姑娘,”凤儿试着这样说道,“其实,对于蜀汉先主,凤儿一直都是钦佩不已的。只是,历史不容假设,人生没有如果。到了这种时候,我们更需要的,是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
对于凤儿的言外之意,赵欣宇还是能够体会一二的:半个多世纪以来,尽管英雄豪杰辈出,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英雄豪杰,他们心中纵有再多的出民水火、平定天下、垂拱而治之心,最终也没能完全如愿以偿。既然是这样,我们这些作为后辈的,当和平与宁静的晨曦隐隐显现之际,是不是应该摒弃成见,携手致力于那未来的和平盛世呢?
再多的血雨腥风、烽烟战火、纷扰争斗、生杀予夺,都会有止息、终结的那一天吧?你就算再不相信,你就算再失落,你就算再迟疑,就不应该为这样一天的到来,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吗?那一句“勿以善小而不为”,总不能只是说说而已吧……
“哦,这些年,于苍生社稷方面,曹魏之主做得怎样呢?”赵欣宇试着这样说道。
不难想象,在决定选边站之前,对于曹魏的治国之道,她还是想着,要大致上了解一下的。
眨了眨眼之后,凤儿这样回答道:“最近这四五十年,曹操及其继任者,于军事方面,也还算可以吧。只是,自曹丕继位以来,差役甚是沉重,一年到头,黎民百姓难得过上几天平静的生活。甚至,已经到了民不聊生、怨声载道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之下,少主心系苍生黎庶,殚精竭虑,只想着让黎民百姓早一天过上那和平安宁的日子……”
赵欣宇暗自思忖道:在这种情况之下,凤儿有意识地贬低曹魏,抬高晋王,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因此,她的话语,也不能全信。然而,对于我方来说,无论如何,都是不能与曹魏站在一起的了。当初,诸葛丞相在《出师表》中,有这样的句子:“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到了如今这一刻,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出师誓词呢?
现如今,蜀汉早已成为昨夜梦幻,这“北定中原”的重任,似乎只有司马炎能够做得到了?因为,文中所说的“奸凶”,指的是曹魏集团!丞相上奏这出师表之际,并不曾想到,如今的魏国,掌握权柄的,是司马氏集团。而真正能够“攘除奸凶”的,似乎也只有这一家了!丞相如果泉下有知,得知自己的“使命”,要借助于某一个对手的力量,方能完成,又该作何感想呢?
当初,在阴平关的石碣上,我第一次看到“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二士争衡,不久自死”这十六个字,当时,我只觉得,这“二火”指的就是蜀汉后主炎兴元年。这种想法,自然也没有错。不过,如今这新即位的晋王司马炎,他名字中的那一个“炎”字,不正是由一上一下两个“火”字组成吗? 因此,这“二火初兴”的另一层意思,指的就是司马炎即将崛起?
这,这是不是有点牵强附会呢?
或许,人生最大的短处就在于,囿于一孔之见,思维、视野、思路受到限制,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正所谓“天机不可泄露”,面对着三足鼎立的最终结局,诸葛丞相勘破了其中的天机,却不能说得过于直白。于是,就只能说得隐晦、曲折一点了。按说那邓艾,偷渡阴平关之后,是能够看到石碣上的那一十六个字的,然而,他为何最终也没能逃过那一劫呢?撇开天命、天意之类过于玄虚的说法,我们只能说,在那一刻,他过于自信,甚至是得意忘形了。也就是说,在骨子里,他是不把诸葛丞相的,放在心上的!这样一来,才会有“二士争衡,不久自死”的谶语!既然是这样,如今的我们,面对着变幻莫测的时代风云,是不是该把自己的思路和视角,放得更广阔一些呢?
说起人生的短视与偏见,或许,就算是诸葛丞相,也未能免俗。那魏延将军觉得兵出子午谷,应该能够收到奇效,为何就不让他去试一下呢?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诚然是不错的,然而,以我们蜀汉的那点实力,如何能够跟曹魏打消耗战呢?如果没有冒险精神,邓艾如何敢偷渡阴平关呢?一正一反的这两个例子,足够值得仔细品味一番的了。这,不是我要说丞相的坏话,我只是想说,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或有一得”,在时代风云的岔路口,是要仔细掂量一番的了。
“哦,如果真的还需要人手,”赵欣宇这样说道,“晋王的主要意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