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应征
书名:陈史 作者:安铜 本章字数:3904字 发布时间:2021-03-10


回到家的柳三风躺在床铺上,又将怀里的征兵告示拿了出来,上面的字他认不了几个,可是他已经知道了上面的内容。


最终在去往军营招收点的半路上折回,倒不是他突然变了卦,而是想回来和自家的婆娘再说一声。


婆娘一时还没回来,看来不到午饭的时辰是不会回来的,这婆娘,虽说头脑简单了点,但是自从嫁了过来后,那可是真心实意地跟了自己,从来都没有向他过多的抱怨过什么。


要是就这么一走,这傻婆娘自己一个人会怎么办?会不会在这里受欺负?会不会有泼皮打她的主意?


柳三风想着想着,心烦意乱的在屋里走来走去,始终下不了决心将手中告示扯碎,在他心底,自家婆娘满脸燥红跑回家的情形始终挥之不去。


自己没有其他的一技之长,除了打鱼外,只是空有一身力气,这应征入伍,实在是条不错的前途。


虽然说上了战场,生死就由天命了,可是自己总不能靠着自己的婆娘来养自己吧?


正徘徊间,傻婆娘倒是高高兴兴地回来了,看到自家男人奇怪的表情,不由得愣住了。


柳三风让她去准备饭菜,吃饱了再说。


吃饱了饭后,在自家男人的示意下,婆娘又高高兴兴的出去玩了。


看到婆娘走远后,他终于下定了决心,揣上那张都快碎了的告示也出了门。


征兵点倒是不难找,不过今天是初三,还空空荡荡的没人,负责征兵的军官正在无聊中,老远就看到了柳三风,不由得来了精神。


几句话后,军官确定了是来报名应征的,不免有些喜出望外,现在久未战争,士兵已经很难征集——主要是朝廷已经不采用强征,而是采用自愿应征的方式。


军官三下五除二的为他办好了各项手续,在发给他的征召令上,工工整整地写上了:姓名:柳三风,籍贯:永丰乡上青村,职业:渔民。


并没有什么复杂的检查手续要办,只要来人四肢健全,五官整齐,年龄在六十岁以下即可,加上柳三风身材挺拔,常年的打渔生涯,给柳三风俊朗的面孔上涂上了层健康的古铜色。


可以说,柳三风的卖相极佳,招收的军官满心高兴,没想到这新年的第一个应征的就是如此出色的人才。唯一可惜的就是没有入修行。


不过一般来说,入了修行就不是普通农户了,也不会到自己这里来应征的,自己怎么会这么想?军官高高兴兴的,口气分外的热情和蔼。


他告诉柳三风,让他拿着招收的证明,先回家安排家事,等到正月十五后来军营报到。


柳三风回去的路上,已经完全平静了下来,既然下了决心踏出这一步,以后会怎么样,天知道吧?自己只管去努力拼搏一把,不是有戏文这样说吗,马上挣军功,马下享富贵。


晚上吃完饭后,看着忙碌的婆娘,一直等她安稳下来,才把怀中的纸片拿给她看,只不过纸片已经不是征兵告示,而是他柳三风的征召令了。


婆娘没见过这玩意,翻来覆去地看不懂,疑惑地看向了柳三风,问这是什么宝贝。


柳三风咬咬牙,告诉了婆娘自己的决定。


空气凝滞了片刻后,婆娘爆发出了长长的一声嚎叫,扔了纸片,一把揪住了柳三风的胸口衣襟,用自己的头死死的抵住了他。


她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能像只母狼一样一声声的嚎哭着,很快就嘶哑了嗓子。


柳三风傻傻的,任由自己婆娘用头抵的自己胸口生疼,一声不吭,只是泪水也随着婆娘的一声声哭喊,噗嗤嗤的掉在了婆娘的头发里。


过了小半会,婆娘的声音终于小了下去,她叫唤的累了,在柳三风的怀里低低的抽搐着。


柳三风忍住泪水,开始哄自己的婆娘。平时,只要柳三风抱着她,柔声的在她耳边,边哄她,边向她耳朵吹热气,片刻后,婆娘的身子就会软下来,开心起来,并随着柳三风的动作发出嘿嘿地傻笑声。


可是今天柳三风自己也不在状态,开口生硬地劝说了几句后,自己都不由得停了口。


烦躁的柳三风抱着还在无声的流泪的婆娘,渐渐地烦躁起来。有股火在胸口乱串,找不到发泄之处。


感受着自己怀中婆娘的体温,无处发泄的他开始撕扯婆娘的衣服来,还在流泪的婆娘被他的举动吓着了,但是片刻后,推开了他的手,然后抹了抹眼泪,自己脱起衣服来。


婆娘全身赤裸,白皙的肌肤在寒冷的空气中起了一层鸡皮疙瘩,柳三风口中底底的怒喝了一声,迅速地褪掉了自己的裤子,连上身的衣服都顾不上了,扯过婆娘,拼命地开始在她身上发泄起来。




晚上收了征兵点的文书笔墨,征兵军官回到了军营,向上司扬了扬手中的文书,得意洋洋的道:“今日本将旗开得胜呐”。


上司劈手夺过军官手中的文书,顺手又在军官的脑袋上拍了一巴掌,没好气地道:“咋呼个啥?招了几个?”


被拍了一巴掌的军官顿时有些泄气,讨好的笑脸立刻堆了起来,回道:“启禀曾将,今日只有一个。”


上司叫曾定川,打开了夺过来的文书看了下,口中道:“柳三风,是上青村柳家的人?”


今日征召柳三风的军官叫陆远,是名伍长。


按陈国军制,由队、伍、军蔚、八校尉、校尉、卫将军、车骑将军、骠骑将军至大将军,由下至上,共九级编制。


其中每队士兵三十人,五队为一伍,陆远辖兵一百五十人。


曾定川是四军蔚的后军蔚,正是陆远的顶头上司。


陆远点点头,问道:“曾将对上青村熟悉?”


“不熟悉,”曾定川摇摇头,道:“不过这个上青村的柳有山我倒是认识。”


“亲戚?”陆远问。


曾定川点点头,没有回答陆远的问话,而是道:“现在的儿郎,都对入伍如此不感兴趣了?”陆远知道上司的想法,年前被派来负责征兵,但是报名者寥寥,只有不到八百人,要知道这个移居点有好几万人,这样的征兵成绩肯定是垫底的。


陆远脑瓜子灵活,想了想道:“曾将,刚才你不是说和上青村的那个什么人认识吗?”


“有点亲戚关系,怎么了?”曾定川问道。


“你那个亲戚家境如何?”陆远问。


“好像是上青村的大户。”曾定川也不太肯定地答道:“走动甚少,好多年未来往了。”


陆远道:“既然咱们等不来人,那就去上门找人。”


“怎么个上门找人?找大户帮忙?那还不如直接找衙门出面呢。”


当然曾定川说的是废话,军队和衙门是两套体系,按照上司的指令,这次是征兵,又不是派兵,难道还能让衙门去上门挨户的抓人来当兵不成?


陆远摇摇头,道:“我不是这个意思,曾将,你也知道,现在村里的大户一般都是很有威望的,在村里都是那些农户的土皇帝,说话很管用的。”


听陆远这么一说,曾定川也想起来,好像确实是这样,但是哪个村里的大户会出面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按陈国律,征兵是出于自愿,入伍时间为五年制,对于自愿应征入伍的,如果是农户,朝廷会免除其家庭五年的农税,其后还会再减半征收五年,其他成份的,同农户。


不过随着陈国日渐富裕,愿意入伍抵税的青年越来越少,很多农户根本不在乎这点抵扣的税收了,后来朝廷只好给入伍士兵发饷,并逐年提高,这才勉强保证全国有近三百万的士兵规模。


对于整个陈国约两亿三千万的人口来说,维持这个规模的军队是必须的,也是祖上传下来的祖制,齐国人口不到一亿,约是九千万左右,但是根据密情卫消息,通过近年来的征兵,军队规模已经达到了二百万以上。


对于此次征兵,朝廷上下的看法,是解决聚集闲散人口的办法,而非是为了扩大已有的军队规模。


不过就算是按最低的预计,届时陈国军队人数也将会超过三百万。


曾定川对陆远的想法不赞同,因为他知道这只不过是个机灵念头罢了,真要是战事吃紧,兵员不够的情况下,在他看来,朝廷还是会直接征兵的。


新兵入伍后,至少要经过三个月的训练,才能形成最初的战力,现在各种军械早就脱离大刀长枪的原始阶段了,没有相应的训练,刚入伍的士兵是没办法掌握一些杀敌器械的。


这也是现在军方比较着急的原因,但是从瀛王到太师符离,都不肯松开按户征兵的这个口子。


所以这次招兵,军队内部还是有不小的期望的,自愿入伍的士兵无论在士气,能力等各方面都是远远优于强征的兵,而且现在的时间也正好,极可能在战事开始前完成对这些新士兵的初级训练。


过了正月十五后,征兵的主要工作也就结束了。虽然按照要求,征兵点不关闭,只是移交给地方衙门代办。


今日陆远虽然只招到了一个新兵,但他还是兴高采烈,因为这还只是初三,年后开始招兵第一天,但这分明是个好兆头啊。


虽然没有采用陆远的办法,但是却让曾定川打开了一条思路。


一直以来,军方和地方衙门一直是各行其是,军、政不相干也是各国的传统,这是为了预防军队干政的措施之一。


一般而言,对一个国家朝廷有威胁的不外乎几点,抛开外来威胁不说,国内最大的威胁,就是军队拥有的力量了。


所以军政不仅要分开,而且军队最高指挥者在司马部的管辖之下,而作为六卿之一的司马卿又受到三公的辖制。


在超过一定规模的军队调动或者变动时,必须要有三公的同时批准,有些国家还需要王上的准许。


所以,军队一般不会与地方衙门官府有多少交集,主要还是为了避嫌。


但是反过来呢?由官府主动协助军队,那就无须避嫌了,因为地方衙门官府无权调动军队。


所以一般情况下,地方官府也不与军队来往,需要调集军队帮助的,只能向司马部禀告,只有朝廷才有这个权力。


想好主意的曾定川又恢复了往日的雷公脸,没理会在一边讨好的陆远,转身就走开了,留下一脸懵逼的陆远站在原地。


果然如陆远所料,第二天就开始陆陆续续的有人来应征报名了。虽然比年前要少地多,虽然会时不时出现有人被得知消息赶来的老人揪着耳朵扯回家的情形。


但是陆远仍是很高兴,整天都站得笔直,将朝廷下发的军服穿的齐齐整整,尽情的展示着自己穿着军服的英勇气概。


曾定川也抽空过来了几次,对陆远的精神气挺赞赏,军人可都是骄傲的,军姿能吸引不少年轻人。


尽管年轻人往往会被迷住,但是在家人的严防死守下,终究是打消了不少人的报名念头。


曾定川一直在想,该如何去找乡首去开口,正好初六那天他接到了军部下来的新通告,根据司马部的要求,要继续扩大征兵力度,无限制的增加征兵的数量,有限度的放开招收的条件,并且协同地方衙门对有顾虑的士兵家庭予以可能的照顾。


最后一条吸引了曾定川的注意,征兵的主要对象是青壮年,而青壮年同时也是一个家庭的重要劳动力,用乡下人的说法,就是顶梁柱,因为这个原因不愿当兵的肯定不是少数。


能够加大补偿和抚恤力度,这是个很好的办法。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陈史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