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 郭母功德昭示后人
祭孔大典华夏宗风
要摧毁一个民族的反抗力,就要摧毁这个民族的文化和意志。日本对海南岛的侵略,既注重以军事手段强占掠夺,也十分重视从思想、政 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对中国民众进行思想控制和文化渗透。为此,日军专门设立了文化统治机构,通过强化殖民教育、管控大众传媒,消减民众的抗 日意识,传播“大东亚共荣”的理念,通过日语教育向岛民灌输日本文化,在各级学校中以“民族协和”、“日满亲善”、“一德一心”为口号进行教育。妄图将他们教化为天皇治下的顺民和开发海南岛的重要劳动力,为永久占领海南岛奠定文化基础。与此同时,日军还利用一切机会,进行文化潜透。
文昌人有一个传统,就是隔三五年,便一举行一次隆重的祭孔大典。 小岛的消息很灵通,为了了解祭孔大典的有关情况,他命令郑祺顺带着几个日本兵前往“文庙”探秘。 这一天早上,一辆日军军 车,从升谷坡机场日军据点开出,朝着文城驶去。军 车进入文城。军 车从城东的孔庙经过时,郑祺顺示意日军驾驶员停车。
日军军 车停稳,郑祺顺从驾驶室里跳下车来,几个日本兵也跳下车。
郑祺顺带着几日本兵来到孔庙门前。 这是一座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的孔庙,是一座保存得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被誉为海南第一庙,当地人称为“文庙”或“圣殿”庙。孔庙没有正门,而是被一道围墙所替代。墙壁上写着“剑壁”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郑祺顺只好拐到侧门。
孔庙侧门的石阶旁,屹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的字样。
郑祺顺敲了一下孔庙的大门。 一个守庙老翁开了门。他发现是个日本兵,吓得差点一个踉跄跌倒在地。
郑祺顺将老翁扶了起来,并用闽南话问道:“老先生,伤着了没有?不要怕,我是来看孔庙的。”
老翁惊讶地说:“你会讲闽南话?”
郑祺顺态度温和地说:“是的,也听懂海南话。”
老翁问:“先生贵姓?” 郑祺顺说:“本人姓郑,叫老弟就行啦。” 说着指着石碑问老翁:“老先生,这是什么意思?”
老翁说:“这里是神圣之地,再大的官员到此都要下马跪拜。”
郑祺顺等人在老翁的引导下进入孔庙。 郑祺顺放眼一看,孔庙里有几个人正在搭建祭孔大典主席台。 几个日本兵分头到孔庙各个房间检查。 郑祺顺扫了孔庙一眼,说:“台 湾的孔庙也很多,平面布局与这里的孔庙大同小异,只是这里的孔庙正门是封死的,为什么筑此剑壁没有打开正门呢?”
老翁看了郑祺顺一眼,意味深长地说:“文昌这地方地灵人杰,藏龙卧虎,古代出过不少进士,但从未出过状元,故筑这剑壁来激励后代发奋读书。只有子弟考中状元之后,此壁正中央的石门才能打开,走正门。”
郑祺顺仍不得其解:“为何这样呢?”
老翁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啊!”
郑祺顺“哦”了一声,顿感到“剑壁”的分量重若千钧,他说:“状元不出,正门不开,文昌人固执到这种程度,太不可思议了。”
老翁发现郑祺顺与别的日本兵不一样,比较随和健谈,便介绍说:“文昌这地方土地贫瘠但近商埠海口,人们看重知识,以读书及外出做事为荣。文昌人四海为家,但不管走了多远,都忘不了那间祖公屋,衣锦还乡的人很多,常秋大屋、会文十八行,堪称文昌人的代表。”
郑祺顺感慨地说:“文昌人有质地,有涵养,雍容文雅,难得,难得!”
老翁发现郑祺顺对孔庙感兴趣,便对他说:“老弟,看来你也是孔圣公的崇拜者啊!”
郑祺顺笑着说:“可以这么说。”他发现“剑壁”下的一块“捐修文庙序”碑文。 还不等郑祺顺发问,
老翁便介绍说:“这是驻文海军指挥官村田氏立的碑文。”接着念了碑文:“吾县文庙自逊清光绪六年重修后迄今六十三载,年久失修,庙宇倾圯,邑人忧之。今春友邦日本驻文海军指挥官村田氏目击庙观丕变,倡议重修,遂由县治维会主其事,召集县属各界代表会议,成立修茸文庙委员会,发薄募捐,兴工修茸以隆圣道。是举也,深得中日人士之赞同,慷慨解囊,群资毕集,不数月而鸠工,今日庙宇重新辉煌犹昔,是亦我东方王道之发扬云耳。”
郑祺顺意味深长地说:“村田立此石碑想留名千秋,以昭后人,可叹孔圣儒教被东方王道歪曲了。”
老翁一听,越来越感到面前这个日本兵太不寻常了,他对郑祺顺说:“先生身穿日军军装,却对村田大人出言不逊,难道先生不是日本人?”
郑祺顺说:“我本来就不是日本人,是台 湾人!”
老翁说:“想不到日本兵中也有台 湾人,你如果不说,我真的不知道呢!” 这时,郑祺顺欲上护栏围住的状元桥。
老翁一下子拉住他:“那桥走不得。”
郑祺顺问:“为什么?”老翁说:“这是状元桥,又名步云桥,只有考中状元的人才有资格从桥上走过。”
郑祺顺说:“是吗?” 老翁松开了手,说:“你上吧,科举制度已废除,文昌人已经无法圆状元梦了。”
郑祺顺没有上状元桥,而是绕了过去,经“大成门”,来了孔庙的主建筑“大成殿”,老翁跟随其后。
大成殿的石柱上贴着一副醒目的对联: 文道化三千,圣公论语,警示兴亡匹夫责,险夷应尝胆; 昌德仰亿兆,神州青史,明鉴尊荣赤子心,风雨敢同舟。
郑祺顺读罢对联,称赞道:“文昌人文才武略,有胆识!”然后问:“老先生,这藏头对联太妙了,是出自老先生手笔?”
老翁说:“老朽哪有这般才情,是一位乡下教书先生所题。”
郑祺顺进入“大成殿”, 老翁跟随其后。 殿里,八根高七点二米的朱红大柱,撑起了古色古香偌大殿堂。殿正中供有孔子塑像,左右分列着孔门四配十二哲神位。殿中赫然悬挂清代康熙皇帝玺印的“万世师表”、嘉庆皇帝玺印的“圣集大成”、咸丰皇帝玺印的“德齐帱载”、光绪皇帝的“齐协时中”四块涂金描红的巨匾。殿里圆柱上刻着一副对联: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 郑祺顺看得入神,最后把眼光定格在孔子的雕像上。
老翁继续介绍说:“文昌人崇尚孔子,莘莘学子,入学前都要来这里膜拜圣公,祈求学业有成;漂洋过海,异邦谋生的华侨,少小离家老大回时,也会专程到这里烧一炷香,许几个愿,祈祷子孙学业长进,事业发达,合家幸福。”
郑祺顺点点头:“台 湾人也是如此。”
老翁说:“孔子为儒学鞠躬尽瘁,开创了一代学风,确定了儒教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学作为正统文化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即使现在,儒学的很多思想仍有其可取之处。”
郑祺顺点赞说:“老先生,你对孔子颇有研究呀。”
老翁谦逊地说:“谈不上研究,作为看庙人,耳闻目濡久了,当然略知一二。”
郑祺顺说:“我对孔子知之甚少,只是小时候听大人讲过他的故事。他为什么受那么多人的崇拜呢?”
老翁滔滔不绝地说:“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 治家、教育家,儒学派的创始人,他的箴言,包括人生志向、为政 治国、道德修养、求道治学、待人处世、人才贤哲、教育思想、哲理谋事、文化艺术等诸方面。他一生大力宣传以忠恕为核心的仁爱精神和协调,确立人际关系的礼乐,认为二者相辅相成,可以使社会稳定、繁荣。他提倡以正名、德治和教化为内容的仁政,反对严刑苛政,反对贫富悬殊,他以有教无类的态度,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他的弟子中既有贵族、商人、官吏,也有平民,贫民和农民,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的思想很早就在东南亚诸国传播,十六世纪时又传入欧洲,对人类思想、文化产生巨大影响。”
郑祺顺说:“难怪孔子被人尊为先师、圣人,的确受之无愧啊。”
老翁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圣公的这么一句话就够我们受用一生了。”
郑祺顺说:“老先生,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老翁说:“过奖了,过奖了。”接着又说:“过几天番客(华侨)就要在这里举行祭孔大典了,你如果感兴趣的话,不妨来看看。”
郑祺顺说:“我们现在就是奉命来孔庙清场的。老先生,想不到这么贫穷的土地上竟然保存着一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海南人真了不起。”说完便与老翁话别,走出了孔庙。
至此,郑祺顺此行的任务已经完成了,但他感到难得来文城一趟,何不走走看看,进一步了解文城这座古老的县城。可是看看自己这身军人的装扮,说不定吓走了民众。于是,他从车上的驾驶室里拿出一套便服穿上。然后一个人顺着石板路来到距圣殿不远的文昌公园。 郑祺顺放眼望去,只见园中空无一人,冷冷清清,曲径蜿蜒,杂花丛生,一株百年牛澎树盘根错节于池塘边,由于久经风雕雨刻,树身上节结突兀,树皮剥落,斜伸的树枝屈曲向上,顽强地生长。 牛澎树的旁边,坐落着一座典型的中西式建筑,名为“郭母李太夫人王夫人纪念亭”(以下简称“郭母亭”)。该亭建成于1936年,呈八角形,为钢筋水泥和玻璃瓦塔式结构,戗脊翘起,塔顶有珠,珠光溢彩,顶层八面开拱形窗,给人以亭上有亭、古色古香的感觉。内外两圈各有顶柱八支,外圈是方形石柱,内圈的柱子是圆形的,柱头为犍陀罗式,柱头以上做成斗八藻式,檐廊设有栏杆,对开四个有台阶的入口。出于对郭氏兄弟的贡献与声望的赞赏,对李太夫人、王夫人的贤淑与功德的颂扬,当时的国民政府及民国要人、社会名人如林森、孙科、李宗仁、冯玉祥、张学良、于右任、白崇禧、马叙伦、陈立夫、陈果夫、孔祥熙等多位名人纷纷亲笔题赠,镌刻在纪念亭的照壁、斜壁及石柱上。
郑祺顺步入“郭母亭”,看看镌刻在纪念亭的照壁、斜壁及石柱上的题字,感慨万千。 了解文昌孔庙没有游击队活动的痕迹后,郑祺顺便驾车打道回府了。
几天后的一个早上,丫字形的文昌河波光涟涟,倒映在河床上的沿河堤而建的楼房格外好看。 紫贝岭的沿河南街虽在战乱中,但因参加祭孔大典的人很多,又暂时再现它昔日的繁华。 此刻的文城,参加祭孔大典的各色各样的人络绎不绝。 古色古香的孔庙换上了盛装,大殿和后院描金涂红粉刷一新。 松青柏翠,百花争艳。
大成门、大成殿两旁悬挂着十四盏大红灯和十二盏写上“孔”字的灯笼。彩色条旗从大成殿挂到大成门,又从大成门挂到状元桥。
十时左右,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入孔庙,不一会,孔庙便挤满了人。 香气氤氲,钟鼓声声。 嘉宾就位。 看庙老翁宣布祭孔大典开始。 燃放鞭炮。 身着古代服装的少男少女在肃穆的编钟乐曲中翩翩起舞。 化装成绅士的符翅宜混在主祭生和陪祭生及贵宾人群中。
这次祭孔大典由看庙老翁主持,他高声念唱:“主祭生、陪祭生、各位嘉宾就位!”穿长袍的主祭、陪祭人员、嘉宾按老翁的要求站在月台正中香案前。 老翁高声说道:“祀腆三献……三叩九拜……通唱生就位!读祝文!”
通唱生读祝文:“维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岁次甲辛年八月浣初八日,谨具清香酒醴菲仪敬奉于孔圣公之席前而祝曰:惟我孔圣,厚德绵长,仁义孝悌,千古承传,大其文明,泱泱辉煌,春雨布泽,教化文昌,各领风骚,门第书香,民族之魂,长昭八方……”
老翁继续主持:“下面请华侨代表林道崖先生致词。”
林道崖一身华侨人士打扮,他走上大成殿门前的月台,豪情激昂地说:“孔庙是文昌人的骄傲,它是文昌文运昌隆的瑰宝,数百年来,它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文昌人,不少在历史上有名望的文昌人,有过重大贡献的文昌人,都曾在这里初开蒙拜圣公,教子读书成为文昌人的好传统,文昌人为什么民风纯朴,尊老爱幼,举止文明,就是因为长期以来受了孔圣公思想的教育和影响,连到我们这些海外游子,不管是在哪里谋生创业拼搏,但都不会忘记自已是一个文昌人,有时做梦也梦到孔庙啊!今天,我们在这里聚会,举行祭孔大典,目的是永续琼州道脉,弘扬华夏宗风。” 台下报以热烈的掌声。林道崖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走下月台。
香气氤氲,钟鼓声声。 突然,人群中不知谁喊了声:“日本鬼子来了。”人群顿时混乱,但很快安静下来了。
西村太郎趾高气扬地带着十几个日本兵进入孔庙,郑祺顺也在其中,两个日本兵抬着一个匾牌,上面写着:东亚共荣。
人们在日本兵的呵斥下让出了一条人行道。 日本兵耀武扬威地进入月台前,兵列两行。
看庙老翁走到西村太郎的跟前,礼貌地说:“太君,这是我们文昌人的祭孔活动,不必劳驾皇军参加了。”
郑祺顺用日本话翻译了西村太郎的话。
西村太郎霸气十足地说:“我们也是孔子的弟子,为什么就不能参加呀?我奉命送来小岛长官的亲笔题词。”
郑祺顺用闽南话翻译了西村太郎的话。
西村太郎命令两个日本兵将匾牌抬进大殿。
西村太郎不用人请自个走上月台,他说:“各位良民,你们不必惊慌,大日本皇军尊重你们的祭孔习惯,孔子不仅是中国的,也是大日本的,日本人建的孔庙比你们这里的孔庙大得多,个个金碧辉煌,雄伟壮观,尊孔的风气不亚于中国人。我们大日本倡导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不远千里来到海南岛,现在又在升谷坡建设飞机场,这一切的行动,充分体现了孔子的仁义和博爱精神。我们日本人对这个孔庙也是情有独钟的,我驻文海军指挥官村田曾倡议修茸孔庙,其捐修文庙序之碑你们都看到了吧!今天,我代表升谷坡机场驻军,代表小岛长官,给你们送匾牌来了,希望这块匾牌成为中日友好的纽带,谱写东亚共荣新篇章。”
郑祺顺也走上月台,西村太郎讲一句,他用闽南话翻译一句。
“不要去信跷脚筒的鬼话。”“ 跷脚筒讲一套做一套。” “跷脚筒,披着羊皮的狼。” 人群再一次混乱了起来,有人朝月台上掷东西。
西村太郎脸色铁青,说:“看在孔圣公的份上,我今天不希望在这里看到血光之灾。”说着,走下月台,带着十几个日本兵悻悻离开孔庙。
日本鬼子走后,祭孔活动仍在继续,有人从大殿中拿出那块东亚共荣的匾牌摔在地上,人们愤怒地用脚踩着。
看庙老翁继续主持,他说:“下面请潭牛乡符翅宜乡长讲话。” 人群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穿着长衫短褂、留八字须、文质彬彬的符翅宜走上月台,他说:“乡亲们,侨胞们:借这次祭孔大典的机会,让我来说几句。今天这个祭孔大典是在非常时期举行的,并且前来参加的民众都是自发的,这不仅只是表述着对孔圣公的崇拜之情,更重要的是体现着一种团结向上的精神。孔子把仁、礼作为陶冶人情操的最高境界,要求人们要三省吾身。现在狼烟四起,百姓蒙难,孔圣公说得好: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面对血雨腥风,我们猛志常在,上不愧于天,下不愧于地,前不愧于古人,后不愧于来者,这是今天祭孔大典的意义所在。最后让我念一念今天祭孔大典的一副对联:文道化三千,圣公论语警示兴亡匹夫责,险夷应尝胆; 昌德仰亿兆,神州青史明鉴尊荣赤子心,风雨敢同舟。” 人群又爆发热烈的掌声。
西村太郎和郑祺顺步出孔庙后,本想赶回升谷坡。却被孔庙外一阵锣鼓声吸引住了,原来是在演文昌公仔戏,虽然是大白天,为了吉利,点上四盏汽灯。台栏腰横布中间挂着牌子,写着演出剧目:《骆王斗天狼》。
一阵鼓乐齐鸣,一群天狼追杀百姓。 过场后,锣鼓声中,骆王登场。 骆王道:“我乃琼岛东海岸骆王是也!(念)海妖猖狂,烧杀掠抢,骆王奉命,除妖安良!” 狼王上:“前者何人,立椰林间,如不退让,斩头示众。” 骆王道:“残害百姓,罪恶昭彰,放下屠刀,下马投降!”狼王喝道:“看刀。”骆王应道:“看剑。” 骆王大战狼王,狼王吐出烟雾,喷出火焰,骆王挥刀杀敌,几位天兵举起正义照妖镜,天狼大败而逃! 公仔戏演出高潮,但见台上载歌载舞,欢庆胜利。 台上齐唱(中板):“天狼来兴风作浪,老百姓受难遭殃。骆王奉命斩天狼,天下太平花果香……”
西村太郎看得一头雾水,郑祺顺却看得津津有味。
西村太郎用日本话问郑祺顺:“演的是什么戏呀?”
郑祺顺回答说:“文昌公仔戏,内容是文昌民间传说。骆王杀妖怪,化作椰子树,成为千古英雄。”
西村太郎:“有什么可看的,走,回去升谷坡!”
正是:文昌文脉源远流长 千古圣人万世师表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