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书名:明末之钓鱼佬 作者:菘菜汤 本章字数:8525字 发布时间:2024-03-26

第二天早上,汤三拎着半只鸡去了汤六家,汤小九看时间还早,倒不急着去钓鱼,先在村子里找孩子们玩。

说起来汤小九的心性中有一半带着前世成年人的印记,另一半则是今世大明朝的一个乡下顽童。他也需要玩伴,也想与人一起游戏,而不仅仅是钓鱼。

由于还没有出正月,富人家家教严的孩子的课业也少,穷人家平时没人管的野孩子就更不用说,差不多全跑到村中玩耍了,大的有十二三岁,小的只有三四岁,有穿新衣的,有穿兄长们旧衣服的,也有不少如汤小九当年那样披着破布腰间系个绳子的,甚至还有两个没羞没臊的光着屁股乱跑,浑不在意身前晃荡的小葫芦。

见到汤小九来,这群孩子里有不少都上前问候一下,“九哥哥也来了!”“九哥哥和我们一起玩吧!”“见过世信哥哥!”不一而足。

果然是有糖就有朋友,古人诚不欺我也!汤小九心中暗道,却不知是哪位古人说的。

一共有十六七个孩子,有几个大些的正在那里乱轰轰地争吵,有要玩县官审案的、有要玩官兵杀鞑子的、还有要玩拜堂成亲娶新娘子的。

这么多人怎么能玩那几个小把戏,汤小九皱了皱眉头,走到孩子们当中说道,“我有一个想法,不如玩‘梁山好汉,替天行道’,人多也热闹些!你们看如何?”

汤小九话音刚落,立刻有几个孩子站出来支持,“好哦,好哦!就听九哥哥的,玩‘梁山好汉,替天行道’!”

“什么九哥哥,不就是汤家喝狗奶长大的屎蛋那小子么!”这里也有不同的声音,为首的是铁锤和他的堂哥。

“怎么叫我是无所谓了,就问你们几个玩不玩,不玩就算了!”汤小九有些生气的说道。

看到大多数孩子都同意了,这几个大孩子也没了底气,于是也同意了。接着是分配扮演的角色,以前都是争着扮演官员、将军,这回反过来了,孩子们都要扮演梁山好汉,官军反而没人喜欢了。

也罢,此事既是汤小九提议的,自不好与人争,遂出言道,“这回我来扮官军,以后大家轮着来!”

“好!这是你说的,这回我们就做梁山好汉!”铁锤和他的堂哥带着几个孩子都扮作梁山好汉,铁锤扮作林冲,他的堂哥为宋江,另外几个分别是鲁智深、武松、花荣……里面有一个大丫头叫凤姑的,十一岁多,也要当好汉,没办法只好扮作扈三娘。

官军这边还有牛蛋、大壮、棒槌、二狗、小莲、小菜几个孩子。

棒槌问道,“他们都有名字,咱们都扮什么?”

“我看牛蛋哥最大,个子也高,不如由他做高太尉,你我几个都做高太尉手下的将军,用本名大号就成!”

几个孩子听了纷纷说好。

“这可不成,我当不了官的,还是小九来吧!”牛蛋推脱不愿做高太尉。

“好了!好了!我来当大奸臣高俅高太尉,你们可得都听我的号令!”汤小九见没人挑这个头,就自己来吧!

几个孩子也都同意了。小莲还是扮作高夫人,小菜对汤小九说道,“九哥哥,我还是当丫鬟吧!”

这个妞当丫鬟还上瘾了!

“你叫我什么?”汤小九问道。

“九哥哥呀!”小菜脆声声的说道。

“我乃高俅高太尉是也!哈哈!小菜,别总做丫鬟了,做二夫人也行,或者做我女儿——高家的千金大小姐!”汤小九故意逗了一下,几个孩子哈哈大笑,小菜不得已做了二夫人。

“二位夫人在一旁给我等站脚助威!来呀,响炮出兵,看本太尉率十万大军剿灭这群该死的梁山贼寇!”游戏正式开始了。

汤小九带着几个男孩子,每人胯下骑根竹棍,拍着屁股打马而去。

不多时,“十万大军”就来到了梁山脚下,所谓的“水泊梁山”不过是另外几个孩子用竹棍在空地上画了一个大圈。

接着是两军对垒,梁山里出来的都是有名有姓的好汉:宋江、林冲……另一边只有一个高俅高太尉。

先是梁山中冲出一条好汉,“我乃是豹子头林冲,对面谁敢来送死!”

“十万大军”纷纷看向高太尉,高太尉撇了撇嘴,示意牛蛋出战。

此时竹棍已经由战马变成了刀枪。

官军中冲出一员大将,“我乃,我乃……”

切!居然不会说了!

大将回头看向高太尉,高太尉无法,只得现教他怎么说,“我乃高太尉麾下大将军汤世贤,尔等草寇速速放下兵器归顺朝廷,如若不然,待我大军杀上山去定然鸡犬不留!”

豹子头林冲与大将军汤世贤杀到了一起,后来是梁山上下来一条好汉,官军就派出一员将官,一起捉对厮杀,最后梁山上只剩下了宋江,官军中则剩下了高太尉。

高太尉举起大刀高声喊道,“听我号令,全军压上,杀这群贼寇片甲不留!冲啊!”

高太尉对上了宋公明,两人各持兵器,你来我往,战作了一团。四外小莲几个女娃和两个光屁股的小奶崽们一起呐喊助威。村中偶尔有人路过也驻足观看一下,一大群孩子闹起来也是很有意思。

不一会宋公明喊了起来,“停!停!”

两军于是停战!

高高瘦瘦的宋公明对着高太尉说道,“你赖皮,说好了闹着玩的,你怎么下狠手,哎呦,头都被你打痛了!”

宋公明是铁锤的堂哥扮的,今年十一岁,身高四尺,比汤小九高了有半尺多,高高瘦瘦的,倒是没有汤小九长得结实。

这小半年,汤小九碗里就没少过鱼和肉,加上不是钓鱼就是上墟市,天天有事做,体质比之前强了不少。

“我,我也没怎么用力啊!只用了五成力气!”汤小九看了看对方,又看了看自己的臂膀,不对啊!左臂就比人家的粗,右臂比左臂还微微粗了一圈,莫非这就是传说中的麒麟臂!前世曾听人说过,有钓瘾大的玩家长年累月用长竿重竿打频率钓鱼,最后练成了麒麟臂。自己这些时日多在钓鱼,鱼竿也重,一举就是大半天,刚开始钓鱼时,手臂总是酸痛酸痛的,慢慢的才适应,这倒是意外之喜,先不要告诉别人!

“实在对不住,一时兴起,忘了收手了!好了,送你几块糖吃。”汤小九先是道歉,然后又从袖子里取出了三块饴糖递给铁锤的堂哥。

“玩的也差不多了,一会儿我就回去了,现在犒赏三军,排好队,每人一块饴糖!”

官军们都排好了队,两位夫人也站在了后面,汤小九站在前面给大家发糖,领了糖的都向汤小九道谢!

看得一旁的梁山好汉们艳羡不已,汤小九对他们笑了笑说道,“梁山好汉如果归顺朝廷,本太尉不吝赏赐,哈哈哈!”

一块糖在这个大多数人食不果腹的时代不啻是天大的诱惑!更何况这些还都是不谙世事的孩子,故此不论是武松还是鲁智深,这一班梁山好汉齐齐归顺,纷纷喊道,“愿归顺朝廷!”“愿归顺九哥哥!”连那扮演林冲的铁锤也黯然地跟了过来。

“这就对了!”汤小九于是又撒了一圈糖,然后哼着不知名的小曲悠然地走了。

回到家中,汤三已经从汤六家回来了。

“徭役一事为父去你六叔家一说,他们是十分欢喜,满口同意。听他们的意思,似要让牛蛋去顶替为父的徭役,年纪虽小些,却可以给黄甲长使些钱通融一下。”汤三将去汤六家的情况解释了一番。

“事情解决了就好,也了却我们的一桩心病!以后可以专心的搞鱼了!时间差不多了,我们取东西去河边吧。”说罢两个人带着桶和渔具避开旁人向河边走去。

在村中时两人还没在意,到了河边才感觉到刮起了小风,汤小九把窝料投入上次钓鱼的窝中,一日没有补窝,鱼口差了不少,而且七星漂不耐风,重钩在水底,原本在水上面的三粒浮子不时变换位置,有时居然全被风刮入水中,影响看漂的效果,直到下午未时中才钓上一条四两的小鲫鱼来。

“看来晚上要饿肚子了!”汤小九低声打趣道。

“要不就先回去,明日风停了再来?”汤三也是低声说道。

“再等等吧,晚饭前风或许会小些!”

申时中风总算是小了许多,最后竟然停了。汤小九运气不错,又钓上来两条半斤多的鲫鱼,这时天色已然有些看不见了。

“爹爹,我收竿了,回去吃饭吧!”汤小九一边说一边又将提前准备好的窝料全撒了下去,再养下窝子。

“好,好!这就回去,我来拿桶,你拿钓鱼的东西。”

父子俩一起往回走。

“爹爹,家里的木头不多了吧,没得烧了!”汤小九又想起了往年汤三砍木头挨打的事,“明天爹爹还是去买些木头吧!听人家说木炭是十文一桶,干木柴是六文一担,买一担够烧三日的,可不要上山去砍了!”

“唉!过这么多年也没买过木柴,这花钱大手大脚的……”汤三有些舍不得钱开始唠叨起来。

“多钓一条鱼就够用个七八日的,再说你这上人家去都不空手,也不差那点小钱,是不是?”汤小九半开玩笑的劝着自己的父亲。

“唉呀!我这是叫花子做官——穷怕了!以后不省着了,该花的就花,有你这个神钓手,不会再受穷了!”汤三突然间仿佛想开了。

回家后做了两条鱼,留下一条放水缸里养着,连青皮也吃了一顿鱼汤泡饭。

此后数日,父子俩都一同去河边钓鱼,当然了,钓鱼的是汤小九,汤三只是陪着,鱼获也是有多有少,由于接着养窝子,鱼获多的时候能有十条八条,少得时候也有五六条,有一天居然还钓上一条二斤多的鲤鱼来。

到了正月二十二日晚上,家中两口水缸里已经存满了鱼,由于鱼太多,还是用起了弓鱼术,粗略算了一下,大概七十几条鱼五十斤左右。二十三日又是广缘墟市开的日子,五十斤鱼带上水根本装不下两个木桶,遂决定先装三十斤的。

二十三日一大早,汤三父子草草吃过了饭,挑着鱼抱着秤,临出来了还准备了五吊钱,不管今日能卖多少鱼,给蒋三的钱总不能少。

先到的黄茅岗,照例搭韩老汉的牛车到的广缘,卸完车父子俩找个众人不注意的地方将弓鱼的蚕丝线都解了下来,还是在那棵柳树旁放下桶,叫喊着卖鱼,只是这鱼价又贱了三文,已经到十六文一斤了!

这次还没有见到陶五,反倒是税吏又来了,没有收那五文钱的税,却是挑了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鲫鱼后走掉了!

不要看鱼价降了,买的人却也少了一些,又没有大户人家来买,临到最后还剩了七八斤鱼,零零碎碎连那条鲤鱼一共卖了有二十一斤多,收了接近三吊半的钱。

“爹爹,把鱼挑着先走吧,铁匠铺那边蒋三叔还等着呢,鱼下回来再卖也不迟!”

“也好!没想到还剩了一些,一会找个地方再绑好,省得回去死了!”汤三本想等等再卖个几条,听到儿子提醒,知道时间有点急,于是赶快收拾了摊子,一同去铁匠铺。

铁匠铺这边蒋三是翘首以待,在路边看了好多次,直到墟市快散了才见到了汤三父子。

“蒋兄弟,等急了吧?我爷俩个乱事太多,故此耽搁了,对不住了!”汤三先开口说道。

“无妨,无妨!”蒋三连忙从后面的箩筐里取出一个布包来,献宝似的打开,“汤三哥,小九,你们要的东西已经打制好了,快来验看一下!”

汤三接过布包递给汤小九,“屎蛋,你仔细看看中不中意!”

“蒋三叔,这几天累坏了吧?”汤小九一边看一边说道,顺手拿起小剪刀在布上铰了一下,“嗯,这剪刀很锋利!”

又拿起了小刀,去掉皮鞘,在一块木头上削了几下,木屑刷刷落下,“刃口也挺好!”

“两个小铁管挺精致,里外的毛刺都磨掉了,至于鱼钩和双月环到底结不结实,还得用时再看。爹爹,把钱给蒋三叔吧!”汤小九全检查了一遍,感觉很满意,于是让父亲付帐。

汤三从宽大的衣袖内取出了五吊钱递了过去,蒋三接过钱满口称谢。

此时汤三桶里的鱼还没有绑,有两条在桶里跳了一下,弄得“啪啪”作响。蒋三闻听出言说道,“这桶的是鱼吧,可都是汤三哥钓的?”

汤三看了看汤小九,后者会意,说道,“这鱼都是爹爹和我钓的,今日来墟市上卖,迟迟没有卖掉,故此到蒋三叔这边晚来了一会。”

“果然都是钓的鱼,看来汤三哥是钓鱼好手啊!不知你们的鱼卖多少钱?”蒋三做成一笔大生意,心中有些欢喜,反而想从汤三父子这买点鱼,一来是庆贺一下,再就是也照顾下汤三的生意。

“我们的鱼是十六文一斤的,都是鲜活的大鲫鱼,若是蒋三叔想要的话,小九就替我爹作主了,十二文一斤。”说罢,汤小九看了汤三一眼,汤三倒是没有意见。

“如此甚好!就给我称三条吧!”蒋三说道。

父子俩随手称了三条鲫鱼,用细麻绳穿过鱼鳃绑在一起递给了蒋三,又收了蒋三的二十八文钱。

事情办完,又闲聊了几句,汤三父子告辞离开。

在路上汤三就问汤小九,“刚才为何要告诉蒋三我们钓鱼的事?还有鱼卖的也有些便宜了。”

“先前从他这买的鱼钩,这次又定做了这几样东西,不用问他也能猜出来这鱼是钓来的!我没想到大伯能把我们爷俩赶出宗族,此事在村里也闹得沸沸扬扬,有心人怕是已经注意到我们了,用不多久就会知道我们靠弄鱼发家致富,这秘密是保不住了!还有这钓的鱼多而买的人少,鱼还不能长时间养着,会有伤病,会掉膘,也会死,能卖点就多卖点吧!”汤小九将刚才的做法解释了一下。

“好!爹爹也就是不放心,想问问!屎蛋,你脑子活,嘴也利索,不像爹爹笨嘴拙舌的,这些事日后都由你作主罢!”汤三想了想又问道,“今日还要采买些东西再回去么?”

“当然,铁器这一类已经够了,还要再买一些胶,染料什么的。就是不知道时间够不够?”

汤三看了看天,“差不多已是申时中了,怕是来不及了!”

“不如这样,爹爹先拿两吊钱给孩儿,然后带着东西去找韩老爹,央他稍晚些回返,给他拿条鱼也可,孩儿自去采买,东西买齐后尽快赶过来。若实在回来的晚,韩老爹带人先走了,爹爹就要受累把东西挑回家去了。”

“好,好,你且去吧!看好路不要着急,爹爹等你回来!”汤三取出两吊钱递给儿子,两人随即分开。

汤小九拿了钱放入袖中,然后迈步疾走,早些回去能坐牛车,不得不快些!

先找个木匠铺子,订了十个缠线组的木轮,直径一寸半,厚一指略向内凹的圆轮,又买了一瓷瓶的明胶,连定钱一共三十五文。又去买了两样染料涂芦苇漂用,靛青和水朱,靛青还好,水朱居然七百五十文一两,一咬牙各买了二钱的,顺路又买两只最便宜的毛笔。

饴糖和酒肉是没时间买了,汤小九把几样东西放好,撒开腿往回跑,路上还险些撞到了人,待回到墟市进口的小树林,见到了牛车和韩老汉,才长长的舒了一口气。

汤三走了过来,“屎蛋,还好吧!东西都买了?”

“嗯!”

见到小树林里地上只剩下两个木桶和秤,其他人的东西已经放到牛车上绑好,汤小九有些疑惑。

“我回来时已与韩老哥说过了,他说只能等你一刻钟,你若是再不回来,他们可是要先回去了,人家不能因我父子二人坏了信义!”说罢汤三拿起木桶往牛车上放,汤小九也跟着把秤和其他的东西放了上去。

汤小九又向韩老汉拱了拱手,“这回多谢韩老爹了!”

“当不得谢,当不得谢!若只有你们爷俩,老汉就是等半个时辰一个时辰也无妨的!”韩老汉又看了看旁边的四五个人,“大家都是一起来的,若都随意晩回来,就乱了章法,老汉也是不得已,还要请诸位多多见谅!”

众人也纷纷说道,“我等晓得了!”

一路无话,待到了黄茅岗的那棵大榆树下,众人把东西从牛车上取下来,各自回家去了。汤三父子走在最后,看到韩老汉赶着牛车也要走,汤小九放下东西,跑过去拉住了韩老汉的袖子,“韩老爹,借一步说话。”

韩老汉愣住了。

只见一旁的汤三从木桶里抓出一条鲫鱼来,“回来之事不管如何说,都是多谢韩老哥了!”

“是呀,我们给韩老爹晚上加个菜。”汤小九笑嘻嘻的说道。

“这可如何使得呀!”韩老汉推辞起来。

“韩老爹就收下吧,日后少不了劳烦韩老爹的!”

韩老汉见汤三父子是真心实意要送鱼给自己,倒也十分高兴。“如此说来,老汉就愧受了!日后但凡用牛车什么的,尽管来找老汉,从这棵榆树向西第五家就是,除了三六九墟市开的日子和农忙时节,老汉有的是功夫!”

两人辞别了韩老汉,高高兴兴赶回了家中,青皮还拴在院中,汤小九解了青皮脖子上的绳子,带着一起玩。汤三则把鱼留下两条做晚上的菜,另外剩下的也不过六条,都绑好放到水缸里。

“爹爹,今日你也看到了,鱼有些卖不动了。便宜些卖与稻米一个价吧,咱们吃亏;正常价卖吧,买的人又少,这可如何是好!”汤小九愁上了鱼的销路?

“怎么能与稻米卖一个价,你个夯……算了,不如做成咸鱼干,可以慢慢卖。”汤三本想骂儿子夯货,想想还是算了。

“做咸鱼也是个办法,只是这边阴雨天多,容易霉变,只有夏季的大太阳天才好晒干。穷人多鱼就不好卖,我们之前也是连白米饭都舍不得吃,更不要说吃鱼了。大米现在还是八文钱,与去年差不多,活鲫鱼是十六文,死的也要十二三文,小门小户的人家就是来客人了,才敢买两条,平时也吃不起!不行啊,鱼价还得降下来,比粮食稍高些才能全卖出去!”汤小九自言自语道。

“屎蛋,这怎么行,我们的鱼也是辛辛苦苦钓来的,别人也没这本事呀!再说做鱼干不行,还可以做腊鱼么!”汤三一听汤小九后面说的话有些急了。

“爹爹,你有所不知,孩儿这两回买的东西是准备换一种钓法,钓的鱼会越来越多的,马上一天就可以钓十七八斤鱼,等到了夏季,一天可能钓个三四十斤,爹爹能都卖出去么?鱼不变成铜钱,难道留在家中传给子孙么?”

汤小九准备用前世台钓的方法来钓鱼,冬季鱼口轻,传统钓法有些钝,上鱼率不高,台钓法可以在灵与钝之间切换,再加上养窝子,才敢夸口说一天钓十几斤。

“居然能钓这么多,”儿子说的话令汤三很震惊,连煮饭都停了下来,“那可得好好想一想了,什么价格合适!”

“先这样好了,每回去广缘,只带二十斤活鱼,活鱼的价格随行就市,剩下的全部做成腊鱼,分大小按条卖。比如一条活鱼是一斤重,我们将其开膛破肚,抹上盐熏成腊鱼,不管这条腊鱼后来缩水成七两还是六两,我们只卖十文钱一条,其他的鱼也是同样道理,活鱼八两,做成腊鱼后卖五文。一斤活鱼我们去了人工和盐钱,净赚有九文,就按一年中钓八个月,每天平均钓二十斤,再算上少量直接卖活鱼的钱,钓一斤鱼平均赚十文。二百四十天,一天二百文,一年就是……四十八贯钱!”

当汤小九把预计一年赚的钱说出来,汤三直接就呆住了,“屎蛋,你……你……没有算错吧!”

“还要再扣除一些钱,做窝料买粮食、酒和糖的钱,鱼钩、鱼线、染料、鱼护、抄网这些渔具的钱,抵徭役的钱,但都是些小钱了,再说钓鱼时间也不止八个月,每天钓的鱼或许比二十斤多呢!故此四十八贯是只多不少的了!”汤小九又解释了一番。

“四十八贯,当初咱们家的五亩地一亩值五贯,我还宝贝的不得了,没想到……呜呜呜……呜呜呜。”说着说着汤三竟哭了,“现在一亩上田是九贯钱,等到年底就能有五亩上田了!”

看着爹爹这样高兴,汤小九心中也有些小小的得意。

“爹爹,我漏算一个!”

“什么?”

“还有金银花啊!”

“哦!哈哈哈!你这个不孝的儿子,居然逗你爹爹,讨打啊!”汤三嘴里说要打,心里却十二分的高兴。

汤三把饭菜做好了,父子俩连带着青皮一起吃了起来。爷俩个似乎也忘了食不言寝不语的规矩,愉快地边吃边聊。

“爹爹,你藏钱的地方是不是也得换换了,日后钱越来越多,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汤小九想起了汤三这几年一直将钱藏在床下的小洞里,近来收入颇丰,怕是要放不下了吧!

“已经放习惯了,你说的也有道理,可放在哪里好?”汤三倒是从善如流。

“人藏东西一般习惯藏在枕头下、床下、屋角,很容易找到的,不如放在外面!”

“外面?那狗窝里如何,有青皮守着!”汤三想起了那个简易的狗窝。

“我怕连青皮一起让人弄走了!”这年月什么事都可能发生,丢了东西怕是很难找回来,更不要说报官了。

“这可如何是好?”汤三也没了主意。

“要不做个夹壁墙吧,在厨房把头一边,这两天先借口给青皮垒个新窝,用粘土做些土坯,暗中把夹壁墙也垒上,用柴火熏黑,再扬点灰就看不出来了。”汤小九夹了一块鱼肉,一边嚼着一边说道,“要是有纸钞就好了,用布包好藏在房梁上,还不占地方。嗯,就是有些怕火!”

“纸钞倒是有,可惜没人敢用!”

“为何?”

“洪武年间朝廷印的宝钞,听上辈人说当时一贯能当一千文钱用,哼哼!现在也就当二百多文,朝廷是只印不收,大家看着银子变水,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一文不值了!你敢换来用么?”汤三还知道一些过去的旧闻。

汤小九心想,朝廷滥印纸钞,掠夺民间财富,老朱家这不是掘自己的根么!

……

第二天一早,匆匆吃过早饭,汤三从水缸里捞出一条肥大的鲫鱼,取出弓鱼用的蚕丝线,再用麻绳穿过鳃,提了出门,到邻居家去借模具制土坯,汤小九则到外面找了几根做浮漂用的芦苇和嫩竹子。

汤小九坐在吃饭的竹凳上,桌子上摆着做渔具的各种小玩意儿,先用小刀将嫩竹切成一个一个比芦苇杆稍细的圆环,为之后的芦苇漂身作固定之用。再用刀切了十几个三寸到半尺长的芦苇杆,在芦苇杆的中部或略向上留一个半寸长的部位,在这个部位两边各用刀剖成十字形,由中间向两端分别切成四个尖脚,尖脚周围多余部分切掉,由于没有那么细的磨石,只能用小刀一点一点地削平,这个很费功夫,最终要使两端的尖脚能够无缝合在一起,整个芦苇漂身呈纺锤型,由于第一次做这个,汤小九不小心,还是切废了几个,不过好在大部分成功了。

接下来是粘漂脚和漂尾,漂脚用的是细长的硬木,漂尾则是公鸡硬羽毛的梗,打开瓷瓶,用细竹签将明胶挑到漂身到尖脚开缝的地方,慢慢的涂匀涂饱满,再将细长硬木和硬羽梗也涂上明胶,分别从芦苇漂身两端尖脚处插进去到头,用预先准备好的竹环套进去锁紧,待过一会儿胶已凝固再把竹环拨出来,这样一只浮漂就初步做好了。

按着这个方法,汤小九一共做成了七支浮漂。

汤三一个人在院子里也忙了一大天,把土坯都做好了,打算先晒一天,明天再垒狗窝,土坯本来是应该多晒几天直到晒干的,只是时间上有点急,先垒好再慢慢阴干效果也差不多的。

第三日二人还是各干各的,汤三先垒夹壁墙,再垒狗窝。汤小九则是加工浮漂,给漂脚缠上丝线并抹上胶,没有浮漂座,只能将漂脚系在线组上,再给漂尾涂颜色,取出毛笔,将染料用少许水化开,按十到十五目将红绿两种颜色分别涂到漂尾上,最后晾干浮漂就完全做好了!

接着是新制线组,这回完全按台钓法绑制,没有太空豆,就用棉线在线组上绑成棉线结用以固定各种小配件,线组从下到上分别是子线双钩、主线双月环、细小竹管做的铅皮座、铅皮(多用锡)、浮漂和定位棉线结,各部分用棉线结分割开。

窝料和饵料也要换换了,改成了虾粉、面粉、小米、小麦和珍珠米,配料加入了酒、饴糖、茴香,又把剩下的水朱染料加了一些,弄得红彤彤的,诱人的紧!

正月二十六又是墟市开放的日子,父子俩把水缸里的存货都带上了,又去了广缘,这次与上次差不多,卖了三百文钱,剩了十斤鱼回来。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明末之钓鱼佬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