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着手助邻居理代沟
为加强外对外孙女外孙的德育教育,正在从书中找关于这方面知识向河渠听说林生来了,知道初九说的事今天要作决断了。果然刚坐下,林生就说:“大哥,今天想将几天前跟你说的事定下来。”
向河渠问:“然然回来了?”“回来了。昨天我去接的。不提他还好,一提就是一肚子气。”向河渠没问为什么,他知道不问,林生也会说的。
果然林生接着说,“我对然然说,今天我们不走高速,我同你慢慢开,慢慢聊。他说有什么好聊的,无非你要说晓芹怎么怎么不好,我就弄不懂你为什么要老是说她不好甚?”
“吃瓜。”凤莲推开房门,端来切好的西瓜,让林生吃。林生推却,向河渠说:“吃,大家都吃,我们到你家去也从不客气的嘛。”林生见说,只得拈起一块吃了起来,河渠夫妇固然也陪着一起吃。
吃的过程中,向河渠想起许多年前林生在他面前反对婆婆说媳妇的不是,说这是一种丑习惯。那是东边一位婆老太常在林生母亲面前编排媳妇的不是,林生十分讨厌这种做法,有一次当面对那位婆老太说:“素姐(那位老太的辈份不高,跟林生是平辈),老是说媳妇的不好,烦不烦啊。难道媳妇就没有好的地方?”而今轮到他,变成他儿子反对老子说妻子的不是了。
不过向河渠知道林生本来是喜欢他这个儿媳妇的。以前辛兰和儿媳拌嘴,他还常指责辛兰不会当上人。谁知辛兰服伺她父亲不在家,轮到他直接面对儿媳,才知道这位宝贝儿媳不容易处。
林生是个眼眉毛能吹哨子的人,无论在队里、在村里、在厂里、在公司里都是打得上劈得下的主儿,如今面对一个小女子竟然束手无策,自觉窝囊透了。初九来谈时,难过得流下泪来。
说是姐姐姐夫来家过七月半节,二姐路远不可能回去,林生家三个房间只有两个有空调,这么热的天没空调的房间没法睡,于是林生决定二姐和辛兰睡在儿媳房内,姐夫同自己睡。将这一决定告诉儿媳后,她居然一声不吭下楼走了,吓得辛兰回没空调的房间去了。
林生不知儿媳到哪里去了,就开车到亲家家告诉这事。回来后坚持让辛兰睡在儿媳房间里的地坪上,说有事他顶着,说太不象话了。
还说每次他从外面带回一些小食品,有的固然是给家里人吃的,有的却是预备送人的。儿媳不问有什么用途,解开就吃,不管不顾。假如是她自己买回来的东西,则拎到她的房间里,娘儿俩吃,你别想吃上一点儿。儿子挣的钱家里几乎用不到一点儿,都让她抓去了,甚至有时儿子回公司的路费还得向父母要。奶奶在世时,更多的是向奶奶要。
然然向奶奶要钱,向河渠早就听说过了。反正老太太手头有钱,周老头在世时给她多少,不知道,老头亡故后她的遗属补助后期已加到每月二三百,每年也有个三千两千的,除买点小食品并无他处可用,给孙子点钱也是乐意的,而且常常是同孙子打牌有意输的。
但当听说回公司的路费也没有,这位儿媳妇也只嫌过狠了些。真是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啊。其实何止是他家,东边何家儿子每月拿六七千,也是一分不给父母的。我的天,目下社会的风气倒底是怎么啦?
“再吃一块,再吃一块嘛。”凤莲劝着林生,林生连声说:“不能再吃了,够了,够了。”接下来他又将过去说过的那些事重复了一遍。
向河渠说:“两代人之间存在代沟,这是没法的事情。因为两代人的经历不同,受教育的程度和内容不一样,对事情的思维方式方法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尽相同,因而立身处世理事的观念不相同,这就形成了代沟。解决的办法大概只有顺应、淡化和各自保留几条。以前我曾建议你家两代人各过各的----”
没等向河渠说完,林生打断话头说:“当初你这样说时,我没有采取的原因是怕儿媳妇单人独居在西头,距离那么远,然然一个月回来不几天,我们照应不到怕有险失。”
向河渠问:“现在不怕了?”林生苦笑笑说:“怕有什么用,连儿子都不谅解,我们又何必瞎操那份心?”
向河渠说:“这就对了。鸡吃虫子鸭吃谷,各人自有各人福。你的儿子在你身边你这样操心,要是儿子一家在上海、北京,你操得着心吗?”
林生说:“是的,过去我没想得开,现在想开了,是福是祸随他们。这一次下定决心按你说的办。只是耽心这套房子是用小芹的名,会不会有什么后患?”
向河渠一怔,说:“这就奇了,房产原本是你的,怎么登记成晓芹的了?”林生说:“拆迁时考虑独子平方的照顾,然然户口不在家,就用了她的名字。”
向河渠说:“按事实说话,你老屋兴建时然然还小,拆迁补偿与然然无关,全部属于你,因而按置房的产权属于你。现在的房主变成了晓芹,万一婚变是麻烦一些。回头写协议时写上这句话就行了,估计她不会想到婚变的。毕竟现在夫妻关系还是好的嘛。”
林生说:“那就说定了,你四五点钟要来一下。”
向河渠说:“我去可以,但要依我一条,不评判是非, 只谈分开住。”林生犹豫了一下,说:“就依你说的办。”
下午四点半,向河渠来到林生家,一问他二姐夫妇还没到,就去向玲家坐坐。
向玲见到叔叔很亲热,没说几句话就要去切西瓜,被向河渠给拦住了,说:“刚吃过,现在不想吃,难得有机会说说话,你就坐下同我聊聊。”向玲见状,只得坐下。叔侄俩随便聊着天。
说聊,其实主要是听向玲说。向玲主要说的是她大女儿玉芳家庭的幸福生活:亲家母很会做人,待玉芳有如女儿;女婿创业很有成就,最近在临城买了一套140多万的房子,装修后将设法让玉芳去临城工作,小两口带孩子住到临城去;玉芳体贴长辈,不肯用公婆的钱,要老人有钱存起来,急用时方便,省得等儿子拿钱回来时才用得上。扯着扯着,自然扯到林生家,说了些琐事,跟林生说的差不离。
正扯间,大嫂端来切好的西瓜要向河渠吃,不吃不依,盛情难却拿了一块放到桌上,继续跟向玲聊天。
“咦——,她叔叔吃呀,怎么不吃的?”大嫂见向河渠将瓜放在桌上没动,就催促吃。向玲说:“叔叔可是见我没吃?我刚吃过,吃不下,不是不陪你。”向河渠说:“我也是刚吃不一会儿。”大嫂说:“一块,就吃一块好啦。”向河渠只好吃起来。
向玲问及叔叔的来意,向河渠说两代之间存在代沟并不奇怪,有条件的分开居住是最好的办法,它能淡化甚至消除代沟,林生家的代沟问题就打算用分居法来解决。
正说间辛兰来喊,说林生他二姐夫妇到了。向河渠起身离去,向玲和她母亲送到门外。
“河渠大哥。”姜桂芳夫妇一见向河渠,忙起身相迎,向河渠与他们握手、问好,坐下,刚坐下,向振军和薛锦林夫妇也到了。
晚饭后会议正要开始,晓芹说要为女儿洗澡,抱着孩子要上楼。林生说等事情说好了再洗不晚,要不了多长时间的。晓芹说有然然在就行了,她在不在场无所谓,坚持要走。向河渠一见忙说:“我们等一会儿不要紧,你帮伢儿洗完澡马上下来就行了。”姜桂芳皱皱眉头,没吭声。
大家扯了会闲话,问向河渠的生意怎样?向河渠说:“托大家的福,生意不错。只是凤莲去年病了一场以后身体大不如前。孩子们不主张收了,我的意思是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还是要动的,只是不要瞎动,不以挣钱为目的,收着玩玩,一天一趟。”
赵敦海说:“对!保养身体为第一,没有个好身子,什么都是空的。”
桂芳说:“河渠哥,还是你有福,嫂子人好,两个女儿又孝顺,瞧,你的气色多好。敦海和你哪个大?”说了属相,都属鸡,向河渠笑道:“还叫我大哥呢,该叫你大哥,我的生日在腊月里,你比我大吧?”桂芳说:“他在九月里,比你大三个月,看上去比你大三岁也不止。”
夏金花说:“有多少人能象河渠哥想得开的?”薛锦林说:“这叫心态好。”振军说:“象我叔叔这样心态好的不多。”向河渠笑着说:“应该说象你叔叔这样傻的不多。”
“然然,叫晓芹下来吧,今天这事最好都要到场。”林生对儿子说。“妈,你快来呀。”然然不喊晓芹却喊他妈。林生说:“喊她干嘛,她不在洗碗吗?”然然针锋相对地说:“晓芹不是在帮伢儿洗澡吗?”瞧这爷儿俩,眼看着又得拌起嘴来,向河渠连忙打圆场说:“再等一会儿,反正还早着,又不赶第二家,忙什么呢?”
等辛兰婆媳俩忙好到场后,林生开始讲话,他说由于他缺乏当家的经验,因而导致两代人之间产生了矛盾,为利于家庭关系的正常发展,他想还是分开过为好。他说他不知道这样做是不是盲目,缺乏有关知识,因而请有知识的几位大哥大姐来帮出主意......林生那里滔滔不绝,然然这儿叽叽咕咕地说:“要分就要分,说什么盲目不盲目。”林生看了一眼儿子,刹住了话头说:“下面请河渠大哥说说。”
向河渠笑望着大家说:“林生喊我们来干什么的?是要我们帮出出主意。我就先开个头,说得不对的请各位纠正,不全面的请补充。林生家的情况,在座的都有了解,其实这种情况很正常。两代人嘛,间隔四分之一世纪,对事物的思维方式不可能完全一致。 我们这一代思想方法传统一些,下一代则现代化一些,两代之间存在代沟是正常现象。不但现在有,将来还会有,并将永远会有。
代沟的存在对家庭关系的发展构成不利因素,怎么办?一是加强沟通,取得互相理解。理解不是赞同和认可,只是站在对方立场上去认识,沟通的双方不怀有一定要说服对方的目的,只是告诉对方自己的观念。
二是弄清家庭不是一个以讲理为主的地方,而是一个以感情为重的地方。
其实理这个东西许多时候没有固定标准来衡量,各人所站的角度、立场不同,看法就不一样。我来说个故事,大家来帮评评个理。
古时候有一对祖孙牵着一头驴上市场,正行走之间,有人说这两人才傻呢,有驴不骑在地上走,何苦呢?祖孙俩一想不错,只是谁骑呢?推让的结果是爷爷先骑了上去。没骑多会儿,有人说这老头太不懂爱护下一代了,让孩子走,他却骑。老头一想不错,该让孙子骑,自己走,于是下来,让孙子骑。孙子骑上去没多会儿,又有人说这孩子太不懂道理了,哪有自己骑驴倒叫爷爷走的道理?祖孙俩一想人家说的都不错,不如两人都骑上去就没有人说了。谁知两人都骑上去了,又有人说了,这一回说的是:就这么要骑呀,两人都骑,不怕把驴压伤。
大家听听,两人都骑、都不骑、一个骑一个不骑,你们帮评评谁有理谁没理?所以你认为有理的只是你的认为,别人不一定这样认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小媳妇躲在门旮旯里还有个八八理呢,谁又能偏说自己的对?所以在家里不非要弄个是非对错,而是以感情为重。感情为重就要互相谅解、互相顺应。
三是淡化代沟。淡化的主要方法是保持距离。大家都知道距离产生美,民间也有俗话叫亲故远来香。两代人如果在居住方面保持距离,那么不一致的地方就会大大减少,代沟也就淡化了,所以我主张凡有条件的家庭,两代人尽量分开居住,保持距离。林生家两代之间的代沟就可以采取这种方法进行淡化,给双方以最大的自由空间,各在各的空间里当家作主。”
“叔叔是说舅舅同然然分家”振军话没说完就被林生打断说:“不是分家,只是分在两处居住。”振军忙说:“是我理解错了。”
向河渠说:“林生说得对,两代人分到两处居住仍然是一家人。原来在一处生活,现在换一种生活方式,分在两处居住,将来如果双方觉得在一起居住比分开好,那么就可以再合在一处住。”林生说:“对对,就是这个意思。”向河渠低声征求小两口的意见,两人异口同声地说:“同意,没意见。”
林生说:“西头房子里的木地板有些变形,墙上有的地方爆籽儿,是不是先处理一下,等处理好了再搬。”
见小两口没吭声,向河渠知道他们要自己作主,于是笑着说:“不是说给对方以最大限度的自由空间吗?林生,还是让他们自己作主吧。”
小两口笑了,然然低声说:“怎么办,我们去了以后再商量。”晓芹应声:“好。”看来小两口早就希望独自生活了,只怪老爸不理解孩子们的意愿,硬要箍在一起,当然会出现诸多不如意了。向河渠估计这样处理以后两代间的关系必将有很大的改善。
林生说:“既然没意见,就烦老大哥帮写个东西吧。”振军说:“这还用得上写东西?”然然说:“写就写呗。”
林生拿来纸笔,让向河渠写。向河渠说:“你们都知道我的字见不得人,还是请锦林、敦海两位中随便哪位动笔的好。”薛、赵两人都说秀才不写哪个写。向河渠只好接过纸笔,心想怎么写呢?
正考虑间,姜桂芳开口了,她说:“时间过得真快呀,当年林生十几岁的时候到我们那儿去住,然然也是十几岁的时候住在我们那儿上学。那时然然非常感谢他父母的养育之恩。然然,还记得那时候写的日记吗?”然然说:“时隔这么多年,已记不清了。”
桂芳拿出然然当年的日记本说:“然然那时候写得真好呢,我今天带来了,念给大家听听。”
向河渠知道桂芳夫妇原本以为这次分开居住要费不少周折,准备在会上做然然的思想工作,因而带来然然当年的日记本。却不料向河渠不赞成对家庭矛盾作评判,不论是非,只就分居事作讨论,日记本差不多白带了。但又不赞成小两口对父母的不敬重,因而要读读然然的日记,让小两口想想。
桂芳翻开日记本读起来的时候,向河渠也想好了要写的内容,提笔写的是:
协议书
为淡化两代人之间的代沟,给双方以最大的自由空间,经协商决定自8月20日起,小两口迁居至春江花苑435幢居住,老两口仍留居红星花苑326幢。不属分家,只是换一种生活方式,所有房屋产权仍归老两口所有。
写好后读给大家听了一遍,都说写得好。于是两代人分别莶字,在场者作为见证人也都莶了字。然然说不要再抄一份了,手续存于父母处,他不要。
从姜林生家回来后,向河渠回答了凤莲的问话后说:“早建议这样做了,直到今天才采纳,多找的烦恼。”凤莲说:“这样也好,对双方都好。只是小芹舍得走吗?在这儿可是一切都不用花钱的。”向河渠说:“看样子小两口早想离开这穷嘴的林生了,连林生提出帮换掉变形的地板都等不及其呢。”
这天晚上向河渠以《两代纠葛分居好》为题写诗记述了这件事,诗说:
闲站橱前把书找,凤莲呼喊有客到。持书疾步来客厅,倾听旧邻诉烦恼。
烦恼来自儿与媳,不是冷战就吵吵。家庭重情不重理,剖解数回不见效。
边听倾吐边思索,说出主意供商讨。两代矛盾代沟致,解决代沟分居好。
应邀其家集全员,围绕主张细细表。分居文书手写成,但愿纠葛从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