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嬴政除了震撼就是惊恐,这篇谏文如同一击重锤,敲醒初尝权柄的嬴政。没错,驱逐外客确实可以让一部分权利交到宗室的手中,但宗室之人真比外客合适?想必不会,宗室要是真那么强,就不会有这么多乱政之事。而且驱逐外客就是给其他六国输送人才,保不准哪国来个变法图强了,这秦国大好的局面就不复存在了。
所以,驱逐外客,不如合理的使用外客,况且自己的志向,是一统天下,那么六国之民,本就是秦国子民,又何来外客一说。
想通之后,嬴政立马下召。
“蒙恬,拟旨。废逐客令,广招天下英才。原六国在秦仕官者,若复归,拜官原职。”
蒙恬写好,嬴政看了下,盖上王玺。蒙恬拿着就要出去,被嬴政喊住。
“蒙恬,你再亲自去一趟,把廷尉给我追回。”
“诺。”
这场逐客风波也就就此结束。
离开王宫,越天辰回到茅草屋,之后的路要怎么走,有些迷茫了。自己带兵打仗?有些不合适,因为也不想再造过多杀孽。看来,以后嬴政有所求,还是尽量满足他吧。
六国的外客又因为秦国的一个召命涌入函谷,但依旧有一些人,失去了便是失去了。因这场风波,又空闲出好多官位。
秦国的政坛稳定之后,嬴政终于决定提出东出灭六国的提议,一时间,讨论声不决,最终就停在了两个问题上。一个就是先灭赵还是先灭韩,另外一个就是什么时候开启战事。
灭赵,呼声最高的自然是嬴政,因为仇恨。灭韩,呼声最高的是李斯,韩国弱小是其一,地理位置是其二,只要灭掉韩国,就能断开赵国和楚国之间的连接,歼灭其他国家将会更加方便。而关于何时开启,嬴政想要立马对赵国开战,而反对者,依旧还是李斯,主张等郑国把渠修好之后,军队就可以全力攻打其他国家。
这事呢,还得怪嬴政,也就是因为逐客令,才使得修渠进度停滞,不然说不准,此时已经修好了。
即便是李斯说的非常有道理,但嬴政不听,并非是仇恨让他一意孤行,决定攻赵,而是吕不韦留下的家底太硬了,粟米满仓,武器库中的兵器都能武装百万雄狮了。这要是不用,留着发霉和生锈吗?于是命王翦,桓齮,杨端和攻赵,来年开春便攻。
战事一起,嬴政也不好意思留蒙恬在自己身边了,这个时候,一个人进了嬴政的眼中。
赵高,以史学童第一的成绩毕业入仕为史,且精通秦法,有多精通呢?连嬴政都没听过的法令都能信口拈来,有如此人物在身侧,将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
来年开春,秦国的军队开拔,朝着赵国边境而去,自此,嬴政开启了传奇。但这次,他没能灭掉赵国,他低估了赵国身体中流淌的血液中那种仇秦的执着。此战,秦国只是占领了几座城池便铩羽而归。这也让嬴政认识到李斯的才华,知道攻赵不易,当先取弱韩。但嬴政还是想要先取赵国。
而此战同时也提醒了六国,那个好战的秦国又回来了,于是六国之间的来往更加的密切起来。一个人进入了他们的视野,吕不韦。吕不韦虽然因嫪毐事件被罢相,但秦国能如此强大,吕不韦居功至伟。
于是六国谋划,既然你嬴政不要吕不韦,那么我六国要,振兴本国。
一时间,六国使者纷纷涌向秦国,去的不是咸阳,而是吕不韦的河南封地。吕不韦的府邸前又是门庭若市,仿佛回到了昔日的光景。
而吕不韦也做了错误的判断,没有拒六国使者于门外,而是高调接见还大肆渲染。他想让嬴政知道,他吕不韦如今还能受各国的邀请,说明这油箱里面还是有油的,你嬴政要怎么决定,是不是应该把自己喊回去继续做相邦呢?
大错特错。
随着郑国修建的渠完工,嬴政为表郑国之功,特命名为郑国渠,这也让秦国可以把战力全部都投放到战场之上了。而对外之前,必须要保证秦国内部的安定,那么这个时候的吕不韦,就是不安定因素了。
嬴政要杀吕不韦吗,自然也不会,毕竟吕不韦为大秦做的太多了,他只想吕不韦暗度晚年,不要再出现在世人面前就行。于是命人给吕不韦下了一道王召,命吕不韦举家迁往蜀地。
当吕不韦收到召命时,万念俱灰,他没能理解到嬴政的用意,只是觉得一个王让一个侯迁出自己的封地,那不就是变相的抄家嘛。所以,为保吕氏的血脉能够延续,吕不韦用了最极端的做法,自杀了。
吕不韦的一生,是传奇的,一介商贾,在这个时代,社会地位是相当低的,
但吕不韦用自己的商业眼光,囤积居奇,最后做到秦国宰相,权倾朝野。但商人本性又太注重得失,没能在合适的时间抽身,以至于不得善终。所著《吕氏春秋》虽未得嬴政重视,但确实也为华夏文明留下浓重的一笔。
此事传到嬴政耳中,痛心不已,举国哀悼。
吕不韦一死,六国的算盘打空,纷纷回国。而嬴政则再借吕不韦之死,要对赵国再次发起进攻,众大臣劝都劝不住。没办法,王命不可违,那就打呗。
因为是打着给吕不韦讨要公道,所以特意命樊於期为主帅,还有很多宗亲也请愿一起攻打赵国。赵国这些年,因为郭开这个佞臣,朝野腐败,民心不稳,所以嬴政觉得这次出征,让宗亲拿点战功也不错,于是就同意了。
“急报...急报...”赵国朝堂上,有急报到来。
“何事?”赵偃问道。
“大王,据斥候来报,秦国发兵赵国,两日之内便到赵国边境。”
“好个嬴政,几次三番侵我赵地,众爱卿,何人愿意请战?”
又是静悄悄的。
赵偃往下一看,真就是青黄不接啊,让他点名都点不出人来。
看到赵王的窘迫,郭开适时站了出来。
“大王,下臣想到一个人。”
“谁?”
“李牧将军。”
“不行。李牧将军抗击匈奴,不可调回。”赵偃给反驳了。
“国不存焉,又何以北抗外敌,大王深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