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
对于高考,父母其实比学生更重视,我发现那些对高考表现出亢奋的家长一般是没读过大学的,要不就是大学没读好的,所以才对孩子考大学如此的重视。
关于填志愿,不需要听那些专家的建议,柏拉图说:“购买教育的风险远远大于购买食物。”这得被骗多惨才能得出这么有力度的结论呀。
按照家长的意思,读名牌大学比读大学更重要,即使是克莱登大学(指骗子学校)也挡不住家长们强烈要求送孩子出国深造的愿望,这在以前叫留学,现在多少有点搞笑。
大多数家长主要是太在乎文凭了,虽然大家都说能力是最重要的,可家长们眼里只有文凭,这个应该是一个社会问题,这是一种传统,从流行科举以来,文凭、学历就是中国人的追求,所以,也怪不得家长们,即使文凭已经泡沫化,不也还得追求文凭么。
这个让人想到,假如猫和黄鼠狼去“除四害”公司应聘抓老鼠,估计猫被录取的可能性更大,因为猫的外形比黄鼠狼好看,感觉猫的文凭像是镀了金一样。
而事实上,在抓老鼠这个问题上,猫的问题在于玩心太强,猫爪下逃脱的老鼠不在少数,对此,猫就比不上草根黄鼠狼,黄鼠狼既不会给猫留机会,也不会给老鼠留机会,抓老鼠要像黄鼠狼那样脚踏实地才行。
这个例子可能并不恰当,猫好歹还是逮老鼠的高手,在家长眼里,只要有文凭,能力就不重要了,即使是抓老鼠的活,能弄个熊猫文凭岂不更理想。
这个确实也怪不了家长,社会对文凭是有要求的,但是,我们不希望学生在读书期间被这种文化深刻的影响,自己喜欢什么专业就填什么专业,喜欢就要去践行,不在乎是文凭本身,当然,这里只是说一说而已,家长不会同意的。
如果高中毕业的时候,学生自己还拿不稳需要填哪个专业,那么,人生输了一大截,读哪个专业已经成了次要,重要的在于填志愿时的心态成了人生成败的重要因素。
当然,听听建议,可能填了个挣钱专业,富了一辈子,也未尝不是一种选择,我敢肯定,这个自然段会有很多人没读懂。
大学也是一个社会,大学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地方,大学也是一个游乐园,在这个自由的天地,一大群年轻人聚在一起,而且一呆就是好几年,不是几乎,而是肯定会出现很多感情事件。
这事好像已经防不住了,为什么要防呢?又不是中学生,前面说了,这是老天的一种筛选方法,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应对方式。
恋爱是要花时间的,读书期间,还是要以读书为主业,毛姆在他的书中说:“我没有时间既谈恋爱又搞艺术。”这话说得有点绝,对此,艺术家似乎有能力兼得,如果把这里的艺术换成是学习,是指学生时代的学习,那么,恋爱和学习不可兼得。
这个纯粹是自己看着办,对此,如果要做试验的话,基本上自己是不知道这个试验是成功还是失败,所以,这个纯粹是自己看着办。
时间对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人的能力就在于对时间的掌控水平,从经济学上看,读书期间谈恋爱是划不来的,因为就那四年,恋爱可能花掉两年甚至三年,学费是交全了的,还追交了恋爱费,毕业时却各走东西,投资与回报不成比例。
工作之后再谈恋爱,即使是浪费时间,那也是带薪恋爱,即收益是保底的。
大学期间的学习状态是你跨出校门就怀念的状态,永远都找不回来的,读大学,推荐读死书,死读书,这当然要看自己怎么想了,读大学的过程也是自己和自己斗的过程,看是勤奋的你赢还是贪玩的你赢,不管哪个赢,都将影响你一辈子,歌德说:“谁要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这里的游戏不仅仅是指打游戏,更是指一种生活态度。
现在的人是自由的,大学生似乎更自由,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就试图获得社会经验而进行社会实践,这个也是看自己怎么想,如果想走学术这条路,那就不要去搞这些,读大学总是有遗憾的,不去搞这些,遗憾会少一些。
如果真能做到读死书,死读书,毕业后,走进社会,一样可以很快适应,因为已经学得足够聪明了,当然,确实有人怎么死读也读不出个名堂来。
事实上,没有读死书,死读书过程的人出现不适应社会的概率要大很多,这批人中的绝大多数人事实上是被学术所淘汰而率先走上了适应社会这条路,这不是榜样,是不得已而为之。
大学期间需要在中学已经建立成形的自学方法上继续完善,每个人的自学方法是不一样的,衡量某所大学教学水平的高低在于看其毕业生是否拥有一套有效的自学方法,干非本专业的事的能力的高低可以看出其自学方法的优劣。
很多人感叹,大学里学的那些知识,工作后基本无用,算白学了,然后开始感叹中国的教育有问题,从现象上看,这些现象是存在的,事实上,和刚才说的一样,这拨人基本是被淘汰的那拨人。
我说的是被学术淘汰,对社会来说,他们也是人才,他们很可能碰巧正在挣大钱,范儿人士往往从他们中产生,因为他们的抱怨情绪相当强。
由于没有读死书,死读书的经历,这些人的能力应该不太高,好在总算还有点,正是那些所谓无用的知识支撑起了他们那点还能算得上的能力,此时,这种综合能力显得更重要,因为他们已经不好谈专业能力了。
但是,要明确,刚才说了,他们也是人才,社会需要各种人才,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都是重要的,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综合能力强的人适合当领导,蒙田说:“和水手谈风,和农夫谈牛,和军人谈身上的伤疤,和牧民谈羊群。”综合能力成了社交能力,也是领导能力,综合能力显然是重要的,这也就说明那些所谓无用的知识是重要的,对此,维特根斯坦的说法很有道理,“天才并没有比其他人发出更多的光,但天才通过特定类型的透镜将光线集中到一点,直至燃烧。”透镜上的每一点就是那些所谓无用的知识,这些知识汇集到某一点以综合能力的方式表现出来,能不能聚焦至燃烧,还真得看个人水平了。
马克斯•韦伯说:“无论就表面还是本质而言,个人只有通过最彻底的专业化,才有可能具备信心在知识领域取得一些真正完美的成就。”他的意思是指,没有专业知识,综合能力可能也高不了,言下之意就是,没有读死书,死读书的经历,难有真正完美的成就。
话说回来,可能有人马上就怼回去,为什么要追求完美呢,唉,这是一个有实用价值的问题,所以,还是那个意思,自己看着办。
纯粹就学习知识而言,上不上大学无所谓,而大学里的书本知识是前后有逻辑联系的一套系统知识,这是认识世界的一套工具。
说到这里,也就能明白,范儿级人士们为什么闹那么多范儿级笑话,主要就是因为他们知识不系统,他们是在用不连续的知识点看待这个连续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