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倭寇入侵靖海卫,卫青抗倭留英名
书名:明朝抗倭风云 作者:远星云 本章字数:2118字 发布时间:2024-03-19

明朝初期,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的文登县地形深入海中,是最容易遭受倭寇入侵的地方。为加强这里的防务,明朝在元朝的基础上,又在沿海筑城建寨,以防止倭寇侵扰。洪武二年,在宁海州文登县设置了赤山寨、温泉寨、辛汪寨,每寨有旗军100人驻防。寨下辖墩,每墩派兵把守,一有敌情,白天放烟,夜间举火报警,寨兵则出动歼敌。后来入侵的倭寇队伍越来越大,人数由数百人到上千人甚至数千人。

为进一步为加强山东半岛最东端的防御,洪武十三年分出文登县最东端滨海地方设置成山卫,又在文登普庵郡设置靖海卫。18年后,修筑了成山卫城和靖海卫城。成山卫周长6里多,城墙高1丈8尺,城墙厚6尺。由李永泰、张天顺、郭文兴和徐武宁4个财主捐款修建了四座城门楼,所以东门称永泰门、西门为天顺门、南门为文兴门、北门为武宁门。

洪武三十一年,为防御倭寇侵扰,朝廷在文登县境内设威海、成山、靖海三卫和宁津守御千户所。靖海卫城城墙周长5里零121丈,高2丈4尺。威海卫的周长是6里18步,成山卫周长的周长是6里168步(每步五尺)。从城墙规模来看,靖海卫超过威海卫,仅比成山卫略小。

靖海卫处于成山的最南端,是突出于黄海的一个小小岬角。其实靖海卫那地方并没有城市,而只有一个较大的村子。它的东部有太极土, 西有金洋圈; 北有盘龙墩,南有马蹄泉。靖海卫的东北角是全村的制高点,靖海卫成就建筑在那个地方。

永乐十六年六月,靖海卫都督同知蔡福得到报告说,有33艘倭寇战船停泊在杨村岛,蔡福立即与山东都指挥卫青等将领率领部队将倭寇剿灭。

说起卫青,国人都知道卫青是汉武帝时候抗击匈奴的大英雄。卫青这个名字是令无数国人热血沸腾的名字,他的龙城之战是汉朝反击匈奴的首次胜仗,之后他又以“汉军全甲兵而还”的成绩收复河套地区,重创匈奴右贤王部,还与霍去病一起打得匈奴人“漠南无王庭”。更令人钦佩的是卫青取得如此大的成绩却一点骄傲自满的情绪都没有,他位极人臣却礼贤下士,位高权重却无人构陷,因此有人称卫青为“国士”。但是这里说的卫青却是明朝初年抗击倭寇的英雄。

明朝抗倭英雄卫青是真的姓卫名青,与西汉的卫青同名同姓。《明史列传》记载,此人名卫青,字明德,松江华亭人,明朝初期的将领。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卫青并没有坚决站在朱允炆一方,而是以蓟州百户的身份投降朱棣。明朝的百户可以统领120人,正六品。官职不大,但这是一个可以世袭的职位。卫青投降朱棣也算是良禽择木而栖,后来凭借战功升任都指挥佥事、都督佥事,分别是正三品、正二品的大官。明朝的一品大员多为虚职,卫青最后官职正二品已经位极人臣了,可见明朝的这位卫青在官职上并没有给汉朝的战神丢脸。

卫青能获得如此高的职位,主要是两件功劳,一件是镇压了唐赛儿作乱,另一件是抗击倭寇。唐赛儿是一个颇有传奇色彩的女子,她祖籍山东,永乐大帝年间的山东可不是好地方,因为靖难之役时山东就是主战场,之后朱棣把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为了修建宫殿、南粮北调等工程能够顺利实施,又从山东征调数十万农夫,因此山东人民的生活早就苦不堪言,可就在这时上天还来凑热闹,竟然连续几年都是水旱灾害或者蝗灾遍地,因此山东百姓吃不上饭,怨声载道。正在这时候,唐赛儿的丈夫林三去世,唐赛儿在给丈夫扫墓后竟然得到一个石匣,里面藏有宝剑和兵书。得此至宝后,唐赛儿日夜练习,最后竟然刀枪不入,还可以预知身前身后事。若是想得到米面等食品和各种生活必需品,也不用出去买,唐赛儿用法术就能得到,还可以用纸人纸马上战场。唐赛儿神功大成后削发为尼,自称佛母开始传教,一时之间信徒众多。等到唐赛儿以红白旗为号发动起义时,已经从者数万。

起义军来势凶猛,官府自然要派兵镇压,可是地方派去的一千多人竟然全都被杀了。这么大的事情自然要层层上报,最后上报到永乐大帝朱棣那里。永乐大帝首先采取招抚,希望唐赛儿可以归顺朝廷,但是遭到唐塞儿的拒绝。于是永乐大帝马上派兵镇压。但是最初派去的两位将领竟然中计,遭受惨败。还有一位将领直接被杀了。永乐大帝得到报告,勃然大怒,命令山东都指挥佥事卫青、指挥王真率领沿海备倭兵突袭起义军,这才以绝对优势击败这股民间势力,只是唐赛儿不知去向。

 镇压一股农民暴动不是卫青的主要功劳,卫青的主要功绩还是在抗倭战争方面。明朝从洪武初年倭患就逐渐严重起来,到了永乐大帝时期,虽说国力强盛,但是倭寇侵扰连续不断,倭寇突然就杀来了,来了就抢,抢完就跑,也确实令人头疼。这一点与汉初的匈奴倒是很相似,可见相隔千年的两位卫青将军命运还是蛮像的。汉朝的卫青抗击匈奴七战七捷,明朝的卫青在抗击倭寇方面也是颇有建树。

却说靖海卫都督同知蔡福得到报告说,有32艘倭寇战船停泊在杨村岛附近的石岛海湾,蔡福立即与山东都指挥卫青、指挥佥事郑刚等将领率领部队赶到离靖海卫五里的老军屯。老军屯与杨村岛隔着一个海湾,从老军屯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杨村岛上茂密的树林。但是却看不清倭寇的活动情况。

倭寇为什么要占领杨村岛呢?原来倭寇已经探听到,在大明山东半岛有丰富的矿产,许多地方都有正在开采的矿井。其中杨村岛就有金矿、银矿、铁矿和大量的花岗岩。其中的花岗岩跟其他地方的花岗岩又有很大不同,这里的花岗岩岩性为中细粒到中粗粒正长岩,呈棕红色或者肉红色。大明人把这里的花岗岩称为“石岛红”。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明朝抗倭风云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