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末期,蒙古人即将消灭金国,灭金以后,就要大举进犯南宋的半壁江山。
但是,时任四川制置使的丁黼年老病故,四川作为南宋王朝的后院,不能空虚。
朝廷就委派文武双全的陈隆之前来成都府,接任四川制置使之职。
陈隆之刚到成都时,并没有立即召集地方百官举行上任典礼宣布就职,而是先对制置使内府、各衙门和成都府衙门做了一番人事调整。
陈隆之紧接着对官军将校也做了一番调整,事先完成了他对四川行省、成都府和川中官军的重新调整。
有全面控制四川的把握了,陈隆之这才发诏令,通知四川百官到成都开会,举行上任典礼,宣布就职,颁布新政。
这天,四川制置使衙门的议事大厅里,新任四川制置使陈隆之陈大人,正在召集全川县令以上官员议事,说是宣布南宋朝廷的新政令。
当然,这类会议,但凡最高主官都不会先坐在大案后等候百官的。
这时,数百地方官吏汇集在制置使府的议事大厅内,一边吃茶等待陈大人,一边交头接耳,闲议揣摸这位新任制置使大人的为官之道。
这一伙四川百姓的父母官,自然是良莠不齐,各怀鬼胎。
但是,通过科考当上官的各级大人们,毕竟是受正统教育出身的,他们当中,毕竟有一些官员还良知未泯。
这类官员,虽然也有不同程度的贪腐,但大多数人还是能为辖内百姓主持公道的,也就是还没朽烂到头上生疮,脚底流脓的地步。
因而大多数官员还是希望新任制置使是一个懂得为官之道的“好上司”。
在等候陈大人之时,议事大厅中,一片“嗡嗡”议论之声——
“陈大人该不会是个清官吧?果真如此,你我兄弟些,可就得清茶淡饭过日子罗,唉!”
“先莫担心嘛,有哪个贪官会把‘贪’字写在脸上?大凡越是说得好听的官儿,就越是贪得无厌,难道老兄你还会不谙为官之道?”
“待会儿,且看看这位陈大人是唱的啥子调调儿吧,要是他唱高调,那咱们就有机会了!”
“当官发财,乃自古之道,我就不信,这位陈大人单靠奉银就能打发日常开销,他必然会有所作为的。”
“同僚们就放心吧,他陈大人吃了肉,你我兄弟,总该啃几根骨头吧?”
“但愿陈大人能够宽待下属,相信陈大人懂得,你我这些下属发了财,不消说也有他陈大人的好处嘛!”
众官交头接耳之中,也有压得更低的声音:“不管他北宋南宋,总之是百姓的赋税日益不堪重负!”
“哼,特别是南宋这些年,田土多被掠夺,又实行以纸币代替银子铜钱,钱币越发不值钱,百姓的日子就越是难过,你我为官者,征敛税粮,也是越发难以施行了!”
“看着百姓那日子,我等为官者真是于心不忍呀,但愿新来这个陈大人主政,能够多少减轻些许儿百姓的税赋才好!”
“这些年来,世风败坏,正义不彰,什么镖行武馆,富豪人家的家丁护院,凡是有钱有势者,到处豪夺巧取,欺压善良百姓,与匪盗无异!”
“是啊,这些匪盗反倒还有官府给护着,百姓还投诉无门!真指望这位陈大人上任后,能够好好儿地治一治!”
……
官员们正姿态百出、各抒己见、各怀鬼胎之间,制置使陈隆之踱着正步,从侧后门来到大厅上首台阶沿站定,向百官抱拳道:
“敢蒙各位大人不辞辛苦,前来成都制置府商议治川大计,陈某在这里先行谢过了!”
众官赶忙离座抱拳还礼:“陈大人抬爱,下官有礼了!”
众官纷纷打量起这位新任的西川最高上司来。
但见这位新来的陈大人,身材伟岸,略显富态,似乎浑身是劲!
面相生得天方地圆,气宇轩昂,和蔼中透着威严,一副天赐福相。
唯嫌略略不足之处,就是脸面有些儿皱折,面色还显微黄,多多少少有些煞风景。
但是,这点儿暇疵还算不影响陈大人的威严,单从他的神色举止和面容看,很难估计他有多大年龄。
不过,能混到一省制置使的高位,陈大人怎么也有四十几岁了吧。
民间自古尚武,自然,百官中也有不少练家子,有的武功还很高。
除了江湖上的普通武功,师承青城、峨嵋、点苍、华山、缙云的,差不多都有。
在这些练武人的眼里,这位陈大人必是一个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心中不由得多了几分敬畏和提防。
就见陈隆之挥动双手,招呼百官:“各位大人,都请坐下说话!”
大家纷纷落座。
陈隆之也回身坐在大案后面,稍待厅中肃静了,洪声说道:“各位大人,今天请大家不远千百里,前来议事,并非为了向大家了解民情,也非征求大家的意见!
“而是向大家晓谕本制置使的施政要领,全川各级衙门,必须严格照章行事!”
这位陈大人说话好霸道!一到任就给我们一个下马威啊?且看他怎样施政!
听了陈隆之的开场白,不少官员心里嘀咕道,“若说得不中听,本官就给你来点儿阳奉阴为,再顺着你帮些儿倒忙,看你怎奈我何?”
陈隆之继续洪声说道:“本制置使的施政纲领是——
“第一,一切旧制,暂不变动,人丁田亩,税赋照旧,等候本制置使颁布新政。
“各位大人只要能保证辖地平安,百姓无肇事者,只要足额上交了税银,各自可以酌情开支。
“凡未贪墨应当上交的税银者,本制置使一律不予追究……”
这不是摆明了仍由我等胡作非为吗?
大厅中响起了一阵轻微的“嘘嘘”声,不少人心头悬着的石头落了地。
有的则心中暗暗叫苦,但这些有品级的官员,都有很好的定力,无人作出任何表面反应,静听陈隆之往下说。
“第二,但凡巴蜀各地各级的大小官员,一切政令军令皆须听从本制置使的意旨,不得有任何异议,也不得问为什么!
“只要顺从本制置使,日后皆有封赏,好处无限,如有胆敢违抗者,本制置使定当不留情面!”
听到此处,众官又提心吊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