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破晓,北齐皇宫内已是灯火辉煌,金碧辉煌的太和殿前铺上了鲜红的地毯,从宝座台阶直通到乾阳门。朝臣们身着盛装,按品级排列成严整的队伍,肃立于丹陛之下。他们的服饰华丽且统一,金色丝线的光泽在阳光下闪烁,映衬出一派庄重严肃的气氛。
礼炮声起,伴随着阵阵鼓乐,新帝师亦儒沿着红毯缓缓走来,身后跟随着一群身穿朝服的侍臣。他的步伐沉稳而坚定,面容庄重,头戴金光闪闪的帝冠,身披龙袍,显得威严而神圣。师亦儒如今尚不满二十岁,但他脸上的坚毅却非常人所及,或许是幼时的苦楚,又或许是南境之战的几经生死,总之命运在那张看似稚嫩的脸上留下了本不属于这个年岁该有的痕迹。
文武百官见新帝到来,纷纷跪拜,头触地的声音整齐划一,如潮水般汹涌。空气中弥漫着沉香的味道,青烟袅袅升起,为这隆重的仪式增添了一抹神秘与圣洁。
师亦儒登上帝位,目光扫过下方跪拜的朝臣,声音洪亮而铿锵:“吾皇考天命有归,今日朕承继大统,将以文治天下,以武定边疆,尔等群臣可愿辅佐于朕?”
“臣等愿意,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呼声震天,表达了众臣对新帝的忠诚与拥戴。
随后,师亦儒宣读即位诏令,声音清晰地传遍了每个角落。
“先皇骤崩,归于五行,朕承皇天之眷命,列圣之洪休,奉大行皇帝之遗命,属以伦序,入奉宗祧。内外文武群臣及耆老军民,合词劝进,至于再三,辞拒弗获,谨于今时祗告天地,即皇帝位。深思付托之重,实切兢业之怀,惟我大行皇帝,运抚盈成,业承熙洽。兹欲兴适致治,必当革故鼎新。事皆率由乎旧章,亦以敬承夫先志。自惟凉德,尚赖亲贤,共图新治。其以明年为宜昌元年。大赦天下,与民更始!”
登基仪式随着师亦儒的诏令达到高潮,师亦儒登上宝座,接受群臣朝贺。音乐响起,舞蹈开始,庆典进入另一阶段。由于如今尚在国丧,故而师亦儒下令一切从简。舞乐进行不久便尽数退下。
即位第一日,师亦儒便宣布了关于户部和兵部的一些条陈变化。一些机警的大臣很快就从新帝的风向中发现了端倪。
见新帝对户部和兵部的整改,便不难猜出,这位不足双十年岁的新帝恐怕死后要有一番大动作了。
除了一些新政,师亦儒还封公孙洵为太傅,华誉为太保,如此一来二人便与本就是太师的华首辅构成了新朝的三公,三公中有两人出自一家的情况在整个历史中也是极其少见的,可见师亦儒对华家和华誉的信任已是到了难以撼动的地步。
本就贵为亲王的公孙洵如今又有了太傅之称,这让原本就身份尊贵的洵王殿下又多了许多实权。
师亦儒一早就在登基大典前将封官之事告诉了公孙洵。起初,公孙洵是拒绝的。如今万事皆休,为了语禾,他虽不能即刻赴死追随高慕雪,却也不愿再从朝中浸淫,继续行那些尔虞我诈之事。可师亦儒的话到底还是改变了公孙洵的决定。
“天下未定,还有千千万万的英魂等着看天下无战的那一天,兄长就要放弃了吗?你说过你会辅佐朕,直到天下一统。君子一言,快马一鞭。你不能食言!”
朝中除了新的“三公”其他官员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陈廉和沈阎分别成了西南两境真正掌管军权的人。至此,一个属于师亦儒的时代开始了。
登基大典过后,师亦儒将公孙洵和华誉留了下来。
“朕有事要同两位兄长商议。胡阜,备茶。”御书房内,师亦儒对身边的胡阜吩咐道。
“是。”胡阜躬身退下,而后师亦儒看向坐在下手的公孙洵和华誉说道:“朕想立皇长子祁宥为太子。”
师亦儒此话一出,公孙洵与华誉不禁看向彼此。不管是北齐还是南陈亦或是先前灭国的前梁,这储君之位要么是在皇子及冠后要么是老皇帝年迈重病时才会侧立,还没有哪个国家将一个襁褓中的孩子立为储君的先例。
华誉有些困惑地问道:“陛下,您如今正值龙虎之年,何以会有这样的想法?”
师亦儒微微一笑,眼中却闪着别样的智慧。
“不管是南陈还是北齐,再或者是曾经的大梁和什刹,皇子们关于储位的争夺就从未断过,若不是因为这些名利的争夺,皇长兄就不会早早走了,兄长应该知道,”师亦儒看向公孙洵,继续说道:“南陈会落到如今的局面不也是因为皇子们结党营私,各自为政,争夺东宫之位的结果吗?还有孟太妃和师亦洲,若是先皇能早些明旨,他们那场闹剧也就不会出现了。”师亦儒并未处置孟氏和师亦洲,只是将他们终身囚禁在师亦洲的王府内,一应日常供奉也不曾苛待分毫,这是属于师亦儒的宽容与大气,也是属于师亦儒的自信与无畏。
听了师亦儒的话,公孙洵微微颔首,“确实如此,或许陛下的想法是对的。祁宥身为嫡长子本就是储君的不二人选,若能早早定下,也能让以后的嫔妃们提前死心。虽不能完全避免纷争,却也总能安分一些。”
师亦儒点点头,而后再言道:“祁宥年纪虽小,但念念为人良善正直,这孩子的品行自然是不会差的,至于学识与才智,便要劳烦两位兄长亲力亲为,好生教导于他了。”
公孙洵与华誉身为“三公”本就肩负着教导储君之责,对于师亦儒的请托自然不会推辞。
二人起身,一同俯身施礼回道:“臣定当竭力而为。”
“此处没有外人,二位兄长不必如此。”师亦儒起身将二人扶住,而后又言道:“立储大典便在立后大典之后举行吧,两位兄长觉得如何?”
“理当如此。”公孙洵应道。
公孙洵话音刚落,师亦儒便再次开口道:“朕打算封嬛儿为贵妃,不知二位兄长以为如何?”
师亦儒话音刚落,公孙洵和华誉心中一惊,二人不由得对视一眼,却同样在对方的眼中看到了不可置信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