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士所城保住了,副千夫王山为了保住壮士所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事迹上报到朝廷,皇上诏命对王山的家属给予抚恤,以表彰王山的忠勇。王山是大明抗倭史上第一位在抗倭战争中牺牲的明军高级将领。
又过了7年,已经进入建文4年。前面已经说到,金乡卫下辖十一寨,其中有一个炎亭寨。洪武二十六年三月,倭寇数十艘船包围攻打金乡炎亭寨,金乡卫指挥佥事帖木儿率领卫所明军把倭寇打跑了。由于炎亭寨这个地方处在海滨,常常成为倭寇登陆的地点。到了洪武三十四年,又有大股倭寇在炎亭登陆。
倭寇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来炎亭寨惹事呢?原因就是这个地方出产盐。对于倭寇来说,盐也是最赚钱的货物之一。一般来说,海洋国家是不会缺少食盐的。但是日本是一个例外,日本以温带气候位置,而且气候比较湿润,这些因素都不利于海盐的形成。日本只有南部的九州岛产盐,而且产量并不高。因此,从古代历史上,日本一直依赖国外的食盐。在明朝以前,日本通常通过走私的手段从中原王朝走私食盐。但是走私的食盐数量必定有限,在漫长的岁月里,日本的食盐问题一直没有解决。进入明朝以后,出于明朝与日本的关系并不好,因为胡惟庸勾结日本人谋杀皇帝案,洪武皇帝于盛怒之下宣布与日本断绝外交关系,日本从明朝采购食盐的道路被堵死,日本面临严重缺盐的情况,尤其是处于内陆山区的甲斐国尤为严重。
甲斐国是日本一个古老的国家,建国于隋唐之际,属东海道。甲斐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山地国家。虽然盛产马匹,并且有金山,但是土地贫瘠,生产力低下,许多物品依靠进口。最要命的是不出产食盐,食盐全部靠从外国买进。由于日本其他地方出产食盐也不多,所以甲斐国的食盐主要靠从中国进口。现在明朝因胡惟庸勾结日本人谋杀皇帝案,断绝了与日本的贸易关系,真是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大明与日本这一断交,从大明进口食盐的路被堵死,日本其他几个出产食盐的国家都实行了食盐禁运,甲斐国的吃盐问题一时紧张起来。于是甲斐国的一些人就想去大明沿海的产盐区进行抢掠,以解决甲斐国的吃盐问题。甲斐国的大名武田信满与武田信元、武田信重商量,认为目前没有其他的办法,只好去大明沿海冒险了。于是派出甲斐国第一武士武田三郎率领1200人进入大明浙江沿海。
武田三郎率领船队到了大明沿海的苍南县海域,通过一些大明人提供的消息,得知在一个叫着“盐亭”的地方盛产食盐,在那里的海滩上到处都是盐,在屋子里也堆满了盐。大明人给日本人提供的消息不错,盐亭这个地方确实是盛产食盐的地方,到处都是盐场,盐民只要把海水放在铁锅里煮一定时间,把水煮干,就是白白的食盐了。也可以直接把浅海处筑堤坝,让太阳把堤坝内的海水嗮干,剩下的就是白色的食盐了。早在500年以前的五代后梁时期,朝廷就在这里设所征收盐税,因建有供盐工歇息的凉亭而得名盐亭。
武田三郎得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心想,这大明果然富庶无比,珍贵无比的食盐在这里就像土壤一样的容易得到。武田三郎想象着把所有的船只都装上白色的食盐,然后顺利运回自己的国家,得到国王重赏的情景,脸上露出微妙的笑容。
武田三郎率领船队驶入金乡海域,在明人的带领下,很快把炎亭寨城包围起来。武田三郎知道,不首先把大明的军事城堡打掉,抢掠食盐就是一句空话,明军是不允许日本人抢掠食盐的,于是武田三郎决定首先攻打修筑在盐亭的城堡。
武田三郎率领船队很快包围了炎亭寨城,时任金乡卫指挥佥事的戴顺得到倭寇攻打炎亭寨城的消息,立即率领水军支援炎亭寨。当戴顺率领水军赶到炎亭寨,发现炎亭寨城城门口到海边的道路上站满了明军,许多人忙碌着在装运物资。戴顺感到奇怪,怎么回事啊,不是说倭寇攻打城堡吗?看这样子不像倭寇抢掠啊。戴顺满腹疑团,上前询问,一连问几声都没有人回答。戴顺知道是出了变故,这些明军应该都是倭寇化装的,于是挥大刀连续砍死数人,倭寇看到明军将领厉害,纷纷散开,露出本来面目,哇哩哇啦嚷嚷着把戴顺包围起来,纷纷向戴顺射箭。此时船上的明军看到主帅被包围,纷纷下船赶来救援,而此时倭寇在江岸已经形成防御阵地,明军救援不及,戴顺被倭寇乱箭射死。
原来炎亭寨的守军被化装成渔民的倭寇夺了城门,倭寇涌入,炎亭寨守军一百多在与倭寇的战斗中牺牲。然后倭寇穿上明军的服装,大摇大摆地往船上装运粮食、布匹、丝绸、食盐等物资。碰上戴顺上前盘问情况,倭寇都不会说中国话,被戴顺看出破绽,一连杀死倭寇多人,由于寡不敌众,戴顺英勇战死。戴顺成为大明第二位在抗倭战争中牺牲的明军高级将领。戴顺将军在抗倭战斗中英勇牺牲的事迹上报到朝廷,皇上诏命对戴顺的家属给予抚恤,以表彰戴顺的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