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李恪的人生(3)
公元654年 五月初六 多云
李世民死后四年,长孙无忌在办理一场谋反大案时(办理李治的三个姐夫,密谋让李元景篡位),他明知道吴王李恪并未参与,但是他故意引导涉案人员,把李恪扳了进来。
于是,李恪莫名其妙的就被带上了刑场,他临死前,大骂长孙无忌。总而言之,言而总之,长孙无忌,你以后肯定不得好死!
假如若干年后,长孙无忌被逼得走投无路时,会想到吴王李恪吗?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他会谋杀李恪吗?
没有人会知道。
既然,李世民选择了柔弱的李治,就只能不断教导他、培养他,希望他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继承人。
于是,有事没事的,就给他讲各种治国大道理;更有事没事的,让他独自处理政务。整体来说,李世民对李治的评价非常低;毕竟,孺子就没法教的。
对于这种水平的人,皇帝不会有更大的奢求;对于这种水平的人,皇帝的所有希望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他知道自己水平不够;对于这种水平的继承人,皇帝最害怕的事,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他自作聪明,会随便变更老皇帝留下的权力格局。
以李治表现出来的政治智商,李世民也没法给他讲更深的内容。毕竟,帝王之术就不是教出来的,因为帝王之术是一种非常微妙的事情。这就好像,许多人看了一辈子的兵书,而且接受过非常系统的军事教育,他的军事能力也是非常弱;而有的人,根本没看过什么兵书,也没有人系统的教过他怎么打仗,但是人家的军事水平就是非常高(比如咱)。
帝王之术是一件比军事更微妙的事情,这个东西本身就是没法教的。假如你没有那个天赋,教来教去的恐怕画虎不成反类犬。
在这种背景下,李世民自然只能给李治讲各种空洞的大道理了;在这种背景下,李世民自然只能把帝国的未来,寄托在自己设计的权力格局上,更把它寄托在手下大佬的政治智慧上。
但是,很不幸,不要说别人了,就是长孙无忌的所作所为,也让李世民大跌眼镜。假如,李世民地下有知。
长孙无忌怨杀吴王李恪,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李治同意长孙无忌杀吴王李恪,他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一百个人可能有一百个答案,或许,在李治的内心深处,早就对这个哥哥有了猜忌和不安。
李恪绝对是一流的皇族亲王,拥有李世民‘英果类我’的评语。而且李世民一度流露出要立他为太子的意思。但是,他却一直安于亲王的身份,这绝不是一般的定力。
可惜了,他终究还是没有躲过一死。
可能李恪之死李世民的责任最大,当他说出那句话的时候,李恪又没继承皇位,不管哪个皇子继位他都难逃一死了,也好像,除了造反也别无他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