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11月上旬,国 军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由广东韶关调往广西柳州,指挥桂南作战。广东军事由副司令长官兼第十二集团军总司令余汉谋主持。当时粤北前线兵力部署有黄涛第62军,辖陈章第152师、练惕生第157师,驻守佛冈、清远琶江、源潭、花县地区;张瑞贵第63军,辖彭智芳第153师、梁世骥第154师、赵一肩第186师、林伟俦第151师,驻守从化牛背脊、增城派潭、东洞、新丰县梅坑;副总司令兼第65军军长缪培南第九集团军,所辖部队驻在英德县青塘和翁源县华屋,作为第十二集团军的总预备队。第十二集团军总司令部驻翁源县。
12月,此时的日军已经占领了广州、防城港、钦州湾等地,全面封锁了广东南部地区的出海口,而以第5师团为主力的日军第21旅团正在广西境内的昆仑关一带与国 军第200师发生激战。由于担心韶关方向的粤军增援昆仑关,所以驻守广州的日军主力向我军发起了第一次粤北会战。
大敌当前,余汉谋与广东省长吴铁城、广州市长曾养甫带领广东省的党政军机关撤离广州,最终因诸多原因导致广州等地陷落日军手中。对于余汉谋等人是否有失责之说,当时流传于广州的一首民谣是这样唱的:“余汉无谋,吴铁失城,曾养无谱。”
余汉谋带领驻粤的党政军机关撤退至连县后,在英德至河源一带设置防线,开始积极的抵抗。1939年12月,日军为了配合对广西南部的攻势,以近七万人的兵力,从广州向粤北进犯,企图一举歼灭驻守在那里的余汉谋的十二集团军。参加此次战役的日军部队有近卫旅团、第18师团以及第104师团为主力的混合编队约4万人,国 军此时驻守粤北山区的主力是国 军第62军、63军,65军作为战略预备队,加上其他地方武装共约10万人。
12月中旬,日军在航空兵火力的掩护下向62军阵地发起猛烈攻势,国 军官兵在极度缺乏防空武器的情况下,利用地形优势以血肉之躯拼死抵抗,其中发生在英德、翁源的战斗最为惨烈。
当时,余汉谋有12万兵力,虽然武器方面比不上日军,但依托粤北的大山大岭,加上失守广州带来的耻辱,使余汉谋和他的战士们斗志昂扬,决心以此战来报仇雪耻。
1939年12月中旬,占领广州的日军兵分三路,以第104师团为左路,沿粤汉铁路向北进攻英德,先在清远县银盏坳、源潭、琶江口与国 军第62军发生激烈战斗,日军在空军掩护下攻陷横石、英德县连江口地区,第二集团军总司令部遂将驻英德、翁源县的总预备队——第65军调到粤汉铁路方面作战,在英德县高田阻击敌人。战况激烈,双方伤亡较大,互有进退。日军中路近卫混成旅团与右路第18师团则以翁源为主要攻击目标,近卫师团进犯从化、良口。同时右路日军第18师团进犯龙门,攻陷新丰梅坑,第63军奉命阻击。
战斗开始后的头几天,双方激战呈胶着状态,打得异常艰苦。日军飞机轮番轰炸掩护日军前进。日军采取钻隙迂迥战法,致使粤北国 军处于两翼被包围态势。左路日军迫近英德县城,右路日军陷新丰梅坑后迫近沙田和青塘,情况紧急,总司令部被迫转移。随后日军攻陷英德县城、青塘、官渡、新江及翁源县,日军兵锋直逼广东省战时省会曲江,粤北危急。
26日,余汉谋紧急给蒋中正发报请求增援,陈烈奉命率领第54军从湖南省常德、衡山、衡阳南下增援广东国 军。29日,陈烈第54军到达广东韶关。第54军属于中央军精锐劲旅,装备优良,下辖三个师,第14师阙汉骞部、第50师杨文瑔部(师长张琼调出,由副师长杨文瑔接替指挥),第198师王育瑛部,出师前全军将士人人佩带黄底红字“还我河山”臂章,以示杀敌决心。
却说第54军先头部队于29日到达韶关,30日第54军在曲江集结完毕后并没有进入阵地防守,反而是出其不意地在第二天(40年1月1日)对日军展开了令日军震撼的猛冲猛打,一部攻击英德日军,一部攻占新江日军后再行攻击翁源、青塘的日军。日军得知是第五十四军前来增援,已是无心力战,抵抗一阵,便仓惶沿翁从公路败退,第54军乘胜追击,连克翁源、英德,恢复从化、清远、源潭和三水,击溃精锐的土肥原师团,追击日军数百里直逼广州,在广州西北郊区与日军增援部队对峙。日军第十一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在对所部通报时称:“54军是一支不可轻战的顽敌。”
在付出巨大伤亡后,日军 转变策略,抽调近卫旅团的部分兵力组成特遣支队向良口、龙门一带发起进攻,国 军张瑞贵第63军马上调整部署,开始对迂回日军进行截击,不过由于中日两军的火力相差悬殊,63军的许多阻击部队整连整营的牺牲在阵地上,在后方的野 战医院中许多伤兵因无法及时被转运,只能怀揣手雷准备在必要时刻与日军同归于尽。
直到12月30日,由常德火速前来支援的中央军陈烈第54军赶到战场,这支精锐部队刚下火车就马上投入战斗,而且采取了让日军意想不到的正面逆袭,此时由于粤军已经拖住了数万日军长达20余天的时间,其兵锋已成强弩之末,在中央军54军的打击下,日军的阵地开始逐渐被瓦解。此时黄涛第62军得知日军战线出现崩溃的迹象,马上命令部队从牛脊背向日军组织全面反击,在两路国 军部队的夹击下,日军终于支撑不住,丢下数千具尸体逃回了广州,第一次粤北会战胜利结束。
此战国 军牺牲15000余人,击毙日军9800余人,外界本以为粤军部队战斗力较低,无法抵挡日军精锐师团的猛攻,没想到此战粤军不但顶住了进攻,而且在最后时刻全线反 攻打垮了日军。
此次战役能够打败日军的原因,一是黄涛第六十二军攻克牛背脊、良口,拦腰截断了日军的联络线,二是由湖南调来的援军第五十四军能及时到达,并迅即展开猛烈攻击。
第一次粤北战役后,日军败退广州、增城,进行整训和补充。1940年5月上旬,在日军司令官安藤利吉的指挥下,第十八、三十八、一0四师团约两万人,战车数十辆,以及第二十一独立飞行队30余架飞机,再次向粤北进犯。中国守军依托工事在前沿阻击日军,对于深入纵深的日军,则集中兵力进行围歼。经过一个月的拉锯战,日军撤退。
两次粤北战役粉碎了日军北上曲江、韶关,打通粤汉线的侵略计划,保卫了粤汉铁路和粤北地区,挫败了日伪逼降的阴谋,支援了桂南的抗 日作战。两次粤北战役共歼灭 日军两万多人。
1940年2月初,日军从广州湾登陆进入广西,昆仑关再次被日军占领。日军占领昆仑关后,以大军进逼红水河,柳州告急,西南震惊。紧急时刻,陈烈接到统帅部电令,从广州前线迅速率领第14师阙汉骞部、第50师杨文瑔部两个师赶到柳州布防。接着挥师挺进红水河,向日军发起猛烈反 攻,先后恢复宾阳、芦圩及上林,又经历近一个月的恶战,迫使日军南逃,龟缩在南宁城内。到了夏季,日军侵占越南全境,中国西南边陲直接受到威胁。陈烈率部西移天保、靖西,拱卫西南国门。9月,日军大举增兵,准备攻占云南南部,陈烈率领54军驻守云南边境待命,不幸于10月下旬在富宁拔牙受感染,蒋中正闻讯派出专机准备把陈烈将军接到重庆治疗,但专机未到便不幸去世,年仅38岁。
当陈烈将军不幸去世的噩耗传出后,全军官兵失声痛哭,富宁民众也都哀伤不已。1940年12月27日,国民革 命军事委员会追赐陈烈中将军衔。按陈烈遗嘱,将他的遗体运到南岳络丝潭安葬。1941年3月30日,著名剧作家田汉到陈烈墓地吊唁,并题诗句两首,刻于墓右的石壁上,诗曰:
“粤北曾传虎将名,秋风白马又南征。岂因烟瘴回锋锐,常为光明作斗争。清血奈何无药石? 埋忠差幸有佳城。络丝日夜风雷走,犹作翁源杀敌声。”
54军之所以有特别强大的战斗力,主要是因为54军有一名得力的军长。54军长陈烈,字石经,柳城县人,他的父亲在县城西门外开陈桂记杂货店。父母早逝后,陈烈以长兄身份负责抚养弟妹,年纪轻轻便饱尝人生艰苦。弟妹稍长,即将微薄家业交给弟弟经营,自己却当兵吃军粮去了。1922年,陈炯明叛变。次年桂军刘震寰在孙 中山召唤下入粤参加平叛,陈烈随军前往。叛军逐出广州后,陈烈得保送到讲武学堂学习。1924年5月,转入黄埔军校,成为黄埔第一期学员。同年底毕业,曾任连党代表和连长、营长等职,两次参加孙 中山发动的东征讨陈炯明和平定刘震寰、杨希闵的战斗,以战功升任国民革 命军58团代理团长。1926年随东路军北伐,以一个团的兵力攻入南京城,于是被提升为上校团长。
陈烈在黄埔军校时就参加了中共领导的青年军人联合会,接受共 产 党的宣传教育,表现活跃。1927年“四一二”政 变和汪精卫叛变后,蒋中正实行清党,陈烈被列入通缉名单中。他察觉后与本团三位营长悄然离队,同赴广州参加12月11日由叶剑 英、张太 雷领导的广州起义,失败后避居香港。1929年潜回内地与校友组织黄埔同学会,开展反蒋活动。1931年在上海租界被捕并引渡到南京监狱关押。时值“9·18”事变爆发,举国同声要求抗 日,要求释放政 治犯,他经黄埔同学多人努力,获保释并推荐到陈诚部先后任团长、旅长等职。1934年底,陈烈进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二期深造。因战局多变,于1936年10月提前毕业,出任54军14师少将师长。
卢沟桥事变爆发,陈烈54军14师奉命开赴抗 日前线。1937年8月率部参加淞沪会战。主力退到浙皖赣后,陈烈又率师转战于青阳港、南北塘口、昆山、洛阳桥、誓节渡、九龙岗等地,曾逼近上海附近的南翔,与日军血战数月。后移驻安徽广德,遇阻日军西进,保卫南京侧翼的安全。12月13日南京沦陷,陈烈14师因转战数月减员过半,缩编为一个旅,继续对日军作战。1938年4月恢复14师编制,开赴河南布防,后转回江西瑞昌驻西马头镇黄桥一线据守,与进犯日军激战40多天,阵烈14师阵地没有失去一角。日军广播说:“中国 军队战斗力强者,14师其一也。”在缴获的日军军用地图上,也标明“14师阵地不可动摇”。1938年6月开始的武汉会战中,陈烈率师退守田家镇要塞,苦战半个多月。1939年初,陈烈以抗 日军功获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勋章,升任54军副军长,仍兼14师师长。
1939年2月,共 产 党派叶 剑 英等帮助国 民党在湖南衡山开办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陈烈调任训练班政 治部主任。9月第一次长沙会战开始,陈烈重返54军,以军长身份率军警备洞庭湖一带。
麾下14师师长阙汉骞,字拨云,湖南宁远人。中学毕业后上过法政学校。1920年投笔从戎,考入武汉教导团,加入国 民党,不久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后历任国 民党军队连、营、团长。1937年8月任14师40旅少将旅长,在淞沪会战罗店镇防守战中,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阙汉骞的勇猛表现赢得了国内外广泛赞誉。1938年广德誓节渡一役,阙汉骞率部与日军展开白刃战,双方反复肉搏,威震敌胆。1939年冬日军自广州大举北犯,阙汉骞在固守原有阵地的同时,派出一支奇兵,会同友军展开反 攻,一鼓作气攻占翁源、花县,迫使日军3个师团仓皇退至广州近郊,创造了振奋人心的粤北大捷。
麾下第50师师长杨文瑔也是一员虎将,黄埔军校第二期辎重兵科毕业,中央训练团将官班毕业。1927年6月任第二十二师第六十五团少校团附。在北伐军进攻河南驻马店战斗中,因冲锋在前勇克敌据点,得到陈诚赏识,后经陈诚推荐,1928年1月调任国民革 命军总司令部蒋中正侍从室少校参谋。以后又先后担任国民政府警卫师参谋处中校参谋、国民政府警卫军第一师副官处中校主任等职务。卢沟桥事变后,奉命率该旅由河南省柘城开赴苏州,归京沪警备司令、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张治中指挥。军委会根据张治中的建议,命令第二师补充旅第二团换上保安队服装秘密进驻上海虹桥机场。1937年8月13日,日军以虹桥机场事件为借口发动了入侵上海的战争,“八·一三”淞沪会。杨文瑔升任第六十一师第一八一旅旅长。1938年8月调任第五十四军第五十师少将副师长,在长江南岸湖北省的阳新、大冶等地阻击日军西攻武汉,继续参加武汉会战。武汉失守后,退守湖北省鄂北地区。1939年3月率部参加南昌会战,5月参加随枣会战,8月参加鄂北守卫战。
第198师师长王育瑛也是陈烈得力的麾下干将。1918年,王育瑛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步科,与陈诚、王东原、周至柔等同学。先后担任国民革 命军第43军第五师旅长、中央军校第三分校上校战术教官、国民革 命军第28军上校作战科长、第六十二师第一八六旅旅长、湖南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兼常澧保安司令、湖南保安第二师师长、国 军第八十七军第一九八师师长等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