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五年秋季,吴友光开始在金桥乡学校教书,一九七六年就开始当班主任了。
这一当班主任,不但要接触很多家长,还要到学生家里家访。
而家访,往往是学生本人学习没动力,听课不专注,班主任要去和家长沟通,帮助学生认真学习的。
有时,班主任还要和某偏科学生的科任教师一道去家访呢。
当然,在金桥乡,家访似乎是比起他学校多得多!
这是因为,这里的人太苦太穷,就有相当数量的家长,娃娃一读完小学,就觉得能识些字就够了,回家能干点儿轻活儿,就不让娃娃继续读书了。
于是,每到初中一年级,录取了的初中新生,总是不能全都来报名,这就得班主任去学生家里登门做工作。
从初中一年级到三年级,每学期都会有那么几个学生,读着读着,家长就不让继续读了,这就又是班主任的活儿!
现在,不仅学费贵上了天,还经常收这费那费,为了子女成绩好,家长要花高价给孩子补课,要给老师好处,有的老师竟然还要勒索学生家长的好处!
别说七十年代后期,读小学一学期才几毛钱学费,就是到了九十年代前中期,农村初中,每学期的学杂费,乡初中才两元多,区级重点初中才三元多呢!
但就是两元多一学期的学费,不少家长都非常困难,所以随时都会有辍学的。
班内的学生流失状况,会直接影响到班主任的工作考核。
那时的班主任,并没有什么多余的津贴,却要承受学生流失的责任,真的是悲催!
当然,班主任的家访工作做得好的,辍学的就少些,但谁都没法做到一个学生都不流失。
在不得不爬山涉水去家访的过程中,一两年下来,吴友光就差不多跑遍了金桥乡九个村的多数生产队。
当然,也就认识了不少学生家长,当然也深刻了解到了山区农村人们生存状态的极端艰辛。
不过,在家访过程中,吴友光也受到了不少家长的尊敬和赞扬,山区那么贫困,有的家长还要给吴友光“烧个火”,就是煮碗面条。
当然,吴友光也遇到过一些不合作、不友好、油盐不进的家长。
更有甚者,吴友光还被同一个家长骂过几次,有一次还被家长挥舞着筢筢棒赶他走呢!
这个家长,就是欧阳雪莹的父亲欧阳富!
说到吴友光遭遇古板、古怪、不讲理的学生家长欧阳富了,就要牵出我们的另一个主人公了。
金桥乡的三村一队,有三分之一的人家,都住在一匹叫余家大坡的大梁子的半山上的山湾里,称为余家院子。
这个院子虽然是在半山坡上的一个山湾里,但院子的前面,穿出竹林,还有一口不小于三亩大的月牙形水塘呢。
所以,别看是主在山坡上面,洗个衣服淘个菜,挑水浇浇菜蔬,还是比较方便的。
有道是,山高水高嘛。
这一带山区,但凡有山体转弯的褶皱,褶皱里就长年清泉不断,灌木刺藤掩盖着的清泉凼,随处可见呢,要找寒水石做药引,是很容易找到的。
不过,到九十年代后,这些褶皱中的泉水沟,就渐渐绝迹了,而高山上面的水井,也就渐渐干枯了,住在山上的人们,就不得不往低处搬家。
这个院子名字,虽然叫余家院子,却不是全都姓余。
不但有好几户人家并不姓余,还有一户复姓欧阳的人家。
这个院子依山而建,是老式的木质结构三合院,解放前是一家姓余的地主的宅院。
土改时,工作组把那家地主安排到更高一台的山坡上面,去住佃户的烂草屋了,就把这个大院子分给了十几户贫雇农。
当时,一户人也就分两间到三间屋,还得另外想法挖茅厕,一个家庭人稍多点儿的,就十分拥挤。
到了一九六三年后,就陆续有人家搬出老院子,顺着山上平台,朝两头修成单家独户的土坯房来住了。
搬离了老院子的人家空出来的老宅基,就由生产队调节给没搬的人家,修得宽绰一点。
老院子的木材,都拆下来用于修新土房了,到了七十年代末,余家院子就全是单家独户的土坯房了。
后来,老院子虽然没有了踪影,但余家院子这个名号,却一直保流着。
这里离金桥场镇仅四里多路,也就是出上场口,顺公路走一小段儿,拐上走之字形山路,上了坡就到了。
说起来,这余家院子,靠着公路,离场镇也不远,在全金桥乡,还能算条件稍微好一点的地儿了呢。
人称 “欧阳老爹”的欧阳富,因为他是我们的女主人公欧阳雪莹的爹,所以有必要说说这个人。
欧阳老爹是一九二八年生人,到吴友光今天乘客车来他家的一九八八年,他已经虚岁六十一岁了。
土改运动中,欧阳富还是土改积极分子呢。
欧阳富的上两辈,就从别的地方来到金龟桥了。
因为是外来户,就只能在另一匹高梁子的上半部,租山坡地来种。
自然,一连三代人,都是在租地的山旮旯里搭的茅草屋住,是典型的贫雇农。
土改时,欧阳富的父亲都还在世,而他的大儿子欧阳旺财,都已经两岁了,算是四口之家,就在余家大院子分到了两间地主的好房子。
当时,欧阳富一家因为不再租地种了,有大瓦房住了,又搬低了这么多,用水还很方便,简直有了一种从地狱到了天堂的感觉!
而且,不仅分到了六亩地,其中还有一亩沟底水田呢!
欧阳家可是有三代人没种过水田了呀!
然而,好日子没过两年,合作化来了。
不过,合作社分配的口粮,也还够吃。
但是,到了吃大伙食团时,可就惨了!
不但老二在大饥荒中夭折了,稍大几岁的老大,虽然比幼小的老二抗饿一点儿,但也差点儿就没活出来!
从那时起,欧阳富的脾性,就变得古怪起来,还自私得变态。
再后来,一直到一九六七年,才又添了孩子,但却是个女儿。
欧阳富就给女儿取名为欧阳清珍。
欧阳富和老婆商量,老二没养出来,如今又是生的女儿,再怎么也还要再养个儿子。
于是,终于在一九七一年又生了一个,可又是女儿!
当然,生都生了,女儿也得养出来,欧阳富就给幺女儿取名为欧阳清蓉。
欧阳清蓉出生后,欧阳富和老婆的年龄都在四十四五岁了,后来就没再添孩子了。
不过,欧阳清蓉长到三四岁时,严苛的计划生育就来了,欧阳富就算还想生,还能生,也不敢生了。
于是,欧阳富就把希望寄托在老大欧阳旺财身上,打算把两个女儿稍稍养大就嫁出去,也不送两个女儿读书。
欧阳富寄托全部希望的老大欧阳旺财,因生不逢时,正该读书了,碰到了大饥荒,就没能读成书。
到了大饥荒结束,又能过得下去了,欧阳旺财都是该上初中的年龄了。
欧阳旺财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缺吃饿饭,正该读书的时候,没条件读书,再加上从小到大,去过的最远的地方,除了金龟桥场镇,就是不到十里远的姑姑家。
一个人成长的时候,生活状况和环境,对人的见识和性格,是有决定性影响的。
因而,欧阳旺财就长成了一个只会埋头干活儿,没多少话说,甚至连赶集卖鸡蛋,都不会讲价钱的老实人。
因而,都到了欧阳清蓉都在读小学了,可老大欧阳旺财都还没娶到老婆!
地偏,口粮底,人穷,人还老实憨厚,谁愿嫁给欧阳旺财?
这就更成了欧阳富的心病!
所以,欧阳富不送两个女儿读书,拼着老命,一分钱一分钱地攒,也要给老大完婚,才能为欧阳家传宗接代。
所以,老二欧阳清珍都九岁了,才报名读小学!
难道欧阳富想通了,竟要送女儿读书了?
欧阳富可不会想得通呢,那么,欧阳清珍是怎样读成书的?
当时,要普及小学教育,适龄儿童是强制性入学的,校长是要担责任的。
但是,学校的老师、校长跑了几趟欧阳富家,愣是拿欧阳富没办法。
校长就只好去找到乡镇府反映情况。
乡政府的分管教育的副乡长知道了,就叫上两个乡政府工作人员,和校长一道,到欧阳富家去把欧阳富威胁了一通,说是欧阳富你要是胆敢破坏国家的普及小学教育政策,就要把你抓去坐牢!
这样子,欧阳清珍整整迟了两年,才踏进了小学的校门。
不过,欧阳清珍进入小学时,吴友光才在金桥学校初中部教了一年书,当然,吴友光那时就不知道小学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