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吴友光师范毕业后,没能分配到城关镇不说,就连城郊乡都没能分到,甚至离县城不太远的顺大公路一点儿的乡学校都没能分到!
吴友光被分配到了本县最偏远的金桥乡学校!
金桥乡是五峰县离县城最偏远最偏远的乡镇之一。
金桥乡场镇的老名字,叫金龟桥,因场镇街口外,有一条叫金龟河的小河,小河上的老石拱桥叫金龟桥而得名。
解放前一直叫金龟桥乡,解放后更名成了金桥乡。
这一带的山,说是深丘地区,其实山又高有大,且山高沟狭。
两山之间的沟底,能有放得下两三亩大小水田的山沟,都能算宽的了,旱地则都开辟在山坡上。
连通一串区乡场镇的县级公路,走到离金龟桥最近的一个邻乡场镇时,距金龟桥还有二十多公里,客车却只需要翻两道山梁!
可见这一带的地形之险恶,农民生存条件之艰难!
吴友光拿到分配通知书和工作介绍信时,一看是金桥乡学校,还并不知道那儿条件有多差呢,只因为太偏远,就一下子感到坠进了无底深渊!
那时,也就是一九七五年,吴友光家成分高这件事,似乎已经比两三年前淡化了许多,但在用人时,各级用人单位都要关注成分。
然而,吴友光和他的已经在申请办理病退的爹,丝毫都不知道,这毕业生分配和工作调动中,竟有潜规则!
那时,负责认可农转非和工作关系的政府机构,是劳动局。
负责工作分配和工作安排的政府机构,是各行各业对口局的人事股。
生长在县城里的吴友光,甚至都不知道劳动局是干什么的,一直都以为是搞劳动的呢。
每到毕业生分配时和各单位工作调动时,各局的局长、人事股长,劳动局里的实权官员,就会电话不断、纸条不断、拜访不断,当然也就好处不断。
只不过,那时送好处,送钱的不是很普遍,只有送重礼的才送钱,一般都是送农村土特产品或名烟名酒之类,也有送鸡蛋送活鸡的。
很自然,凡是县城里的工作,与他吴友光这种成分又高,还没有丝毫关系的人,绝对是无缘了。
这就是县城里的学校,几乎都是女教师的原因。
从县城开始,朝周边幅射,那也是按关系程度来安排分配的。
吴友光呢,根本就不懂这些微妙的潜规则,一直在傻呼呼地等分配,还在想着:城里面中学小学十几所呢,我会分到哪所学校啊?
最最没人愿意去的地方,他这种成分高、没关系、不懂规则的人不去,还能是谁去?
那时,管教师分配和调动的,是县文教局人事股的活儿。
“教育局”这个机构,都是到后来九十年代了,撤专区行署,建地级市,县内则撤区建镇并保留一些乡的时候了,才出现的,就是把原来的文教局,分拆成“文化局”和“教育局”。
那不然,怎么会一个县里的局,会比以前多出了好多倍呢。
教育局人事股把局长签了字的分配方案,拿到劳动局备了案,就算有国家供应关系和工资关系了。
然后,把生效了的分配通知书和工作介绍信交给吴友光。
吴友光拿到手续,还要到金桥乡学校所属的大区文教办去备个案。
而大区文教办还可以根据本区的需要,把吴友光调整到区内的某乡学校去任教。
那时,一个大区,下属七八个到十几个乡,“区”就相当于“局”,而大区文教办,则有权决定区内的调动和分配。
金桥乡所属的永红区,辖有九个乡,三个与外县临界的最偏远的乡,金桥乡就是其中之一。
而这三个最偏远乡,金桥乡又是距永红区场镇、即区所在地最远的一个乡!
吴友光呢,按时背着铺盖卷儿,乘客车到了永红区文教办去报道。
在区文教办,吴友光也丝毫不知道向区文教办主任提出,他的老爸身体不好,常需要他照顾一下,要求调整到顺大公路一些、离县城近一些的乡去。
自然,区文教办就按县文教局的分配,转手就把吴友光分到了金桥乡学校!
吴友光到了金桥乡场镇,出了狭窄坑洼的泥泞街道,过了金龟桥,再向前一点,就到了金桥乡学校。
走在操场上时,吴友光看着金龟河两岸的高山,看着临河而建的土坯墙破旧学校,恰好刚到那天才下过雨,操场和学校建筑之间的院坝和过道,还是泥泞的——与读书三年的县城里面的师范校比,那是天壤之别啊!
这就是人生的起点?这就是工作的岗位?
吴友光的心情,一下子降温到了零下!
同吴友光一道分配到金桥乡学校的师校毕业生还有两个小伙子。
更没想到的是,他们一到,就被学校总务老师把他们三人临时安排到一个教室里,叫他们拼课桌搭床,暂住两三晚上,等工作安排定了,才能分配寝室!
不是已经安排在金桥乡学校了吗?怎么还要等呢?
三个小伙子都搞不懂,总务老师说,他也不知道。
原来,他们人虽然来了,但学校领导还要等到由文教局教育股寄发给区文教办的师校鉴定送达后,看了才会安排工作。
这些内幕,三个小伙子都不知道!
另两个小伙子,一个就是永红区场镇上的居民,是回家最近的。
一个是来自农村的,但离家也有五六十公里,还不顺路。
结果,那个老家在农村的小伙子,被分配到离金桥场镇最远的九村小学,还得走二十多里山路呢!
吴友光在师校里,各学科都不错,英语更是学得好,要是他有那精力和时间的话,那么,政、语、外、数、理、化、音、体、美,所有学科他都能对付!
那时,金桥乡学校的初中部,教英语的老师,那是拉匹骡子当马骑的。
因为缺英语,物理也差,金桥乡学校的初中升学率,一直在全区倒数第一、第二位次上俳徊,一直没能上升到倒数第三名过,弄得校长主任都没面子。
如今来了个英语学得比较扎实的,学校就安排吴友光教三个年级六个班的英语。
于是,吴友光这才没有被安排去教村小!
他们一行三人,两人都去了村小,吴友光留在乡学校,分到了一间九平方米的土墙泥地寝室,这也算不幸中的万幸了。
当然,寝室里也只有一架铺竹芭、稻草,再铺棉絮的老式窄床,一张学生用的那种课桌,一根学生坐的那种板凳,还是把责任落实到吴友光头上的。
三个月转正后,吴友光的月工资是三十一元五角。
不过,在食堂吃饭,伙食费有十二三元就够了,也能攒点儿钱零用和买衣服。
但是,要想买架自行车,买块手表,买部收录机,那就得攒很久才行了。
结果,到第二年,学校又给吴友光增加工作量了。
吴友光一个人就教了三个年级六个班的英语,学校见他有了一定工作经验了,就让他兼了一个初中一年级的班主任,并且随年级一直当到这个班初中毕业。
那个时候,还不是双休呢,每周只休一个星期日,吴友光要回家看望一趟父亲,那就得等寒暑假了,至少得等农忙假!
就一天周日,没法往返呢。
这个吴友光,对上下级之间的人情世故,对各行各业的潜规则,没一点儿了解,但对于教学这份工作,他倒是很投入的。
当然,年轻人嘛,也有些好胜心,工作起来很是卖力,学科考分也想梳个光光头。
所以,因为他吴友光到了金桥学校,英语不偏科了,升中师中专和县重点高中从来都为零的状况,就成了历史,每年总有那么一个把中师中专,两三个县重点高中。
其余,就是分设在一些区所在地的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了,林林总总加起来,总算每年能升学十几个人了。
就这样,吴友光一混就在金桥乡学校教了四年多初中英语了。
当然,有了这么几年的实际工作历练了,吴友光也知道了要想调动,是必须申请的,而申请书首先要校长签字,文教办主任签了字,县内调动才有效。
出县的调动,那就要文教局长,即后来的教育局长签了字,才能办理出县手续。
吴友光在金桥乡工作到第五年上,他老爸的身体状况就越来越差了,就希望儿子能调进县城里来。
当然,还希望能早点儿看到儿媳妇。
但是,吴友光每年的春季都在写调动申请,但校长从来都不放人,连接都不接申请书!
当然了,吴友光就毫无办法了。
不过,虽然心里窝着气,吴友光还是没有把气撒在工作上,对教学,对学生,还是照常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