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隆年间,晋国看起来虽然比较顺利,马培廷就多少又有些大意了。一些方面又恢复了原样,章元松、杜如玄、卫衡昆建议一定不能放松。尤其是在对财团的压制、皇室的节俭和对民间舆论控制上绝对不能松懈。但马培廷不以为然,致使许多已经缓解的问题又开始死灰复燃。而造成这些的原因还是马培廷为人比较崇尚自由、民 主,且他常年生活在外,对传统的东方民众生活了解很少,故而许多施政方针到了下面就已经完全变样儿了。虽然对各种运动和思 潮都采取了诸多的限制措施,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然而他还是低估了这种思 潮。另外放弃了在局势有所好转后放松了一些强硬有力的举措,而且他过于注重对外协调,忽视了内政事务。
昭隆年间的晋国虽然经济在增长,收入在增加,一大批厂矿在兴建,看起来少了不少失业人口,但是经济危机带来的贫富分化的差距是越来越大,尤其是对农民的粮食征收价格大幅度降低,让大批的农民破产,民间已经是一片怨言。
另外因为他在昭隆年间相对放松了对舆论的管控,各种反对声音是此起彼伏。在相对贫瘠的昭顺、康南、武宁、晋宁等地以及南方除汉京府、天雄府外的各地大量的游 行、示 威,甚至暴 乱始终是存在的,而且在昭隆年间新成立的议会第三大党 国民力量党在党 魁林哈罗、赵明阳等在议会也不断发声,公然要求变更国体,变君主立宪制为民 主共和制,而且还得到了米里加国的暗中支持。
国民力量党在政策方面不少与帝国前进党、国家进步党是一致的,林哈罗虽是汉化的土著人,但通晓政 治,也出过洋,会好几国的语言。
林哈罗的国民力量党在政策方面相对倾向于政府,也颇得马培廷赏识,但是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亲米,同时兼顾英国的利益,而且信奉民 主共和体制,对君主制度没有兴趣。
此次民间的各种混乱,林哈罗的国民力量党是重要的推手,也推波助澜,但是他们反对武装起事,这是最大的区别。此外,林哈罗人缘好,在南方的军中也有一定的关系,故而得到了部分军方将领的支持。
昭隆十二年,对晋国而言真是一个灾年。
当年三月份,东宁行省的河流泛滥,堤坝决口,受灾民众数十人;
五月份,昭顺、康南发生了矿难,矿工死伤上百人,一些矿工已经开始铤而走险,发动了起事;
八月,永晋行省境内遭遇了特大的台风,农田被摧毁许多,百姓、农民无家可归者是比比皆是;
十月,东海行省的东昌市也遭到了强台风,农田受损严重,无家可归者数以十万计;
十一月,钢铁厂工人因不满高强度的劳作,不断发生罢 工。
九月到十二月,永宁、慧亭交界地带还有兴京府北部地方发生了大地震,新建的不少工厂也受到了影响,发生了大量的坍塌,死伤数千人,工期被迫停顿,损失巨大。
这一年各种灾难不断,但是大族财团的享乐行为却是比比皆是。
二月,袁家为了给在海外的别墅装修,公然从海关走 私大量的木材;
五月,邵家嫁女儿给李家,花费巨资上百万,在帝国饭店连续半个月大摆宴席;
八月,郑家公然从国内偷运大量粮食去原燕朝境内贩卖,以谋取暴利。
如果是享乐还好说,但是昭隆年间的经济建设导致大家族财团的实力是急剧膨胀,利用特权大肆兼并打压民间资本,尤其是王、卫、袁三家,其次是邵、郑两家。
到昭隆八年,袁项弘之子袁子晟已经将保宁境内的三百万资本以下的中小银行兼并的差不多了,保宁境内的银行有七成都是袁家的产业。而要在保宁行省境内做生意需要贷款的话,十有七八都得找袁家,而袁家每年光吃利息就能有上百万的收入。
昭隆十年,王烈文利用和卫衡昆、李承勉的关系,将原本给海天钢铁公司订购的设备中的有关轧钢的部分挪到了自家占据多数股份下的帝国钢铁公司。同时又兼并了永晋行省境内的多家小型铁厂、钢厂等。
昭隆二年到昭隆七年,邵礼嘉之子邵松山联合袁家,还利用部分洋人控股了东宁境内的发电厂的一半以上,而东宁境内和永晋行省西南部的纺织厂、面粉厂、火柴厂也都在邵家的控制之下。
昭隆九年,李承勉利用自己拥有贷款的权力收购兼并了兴京府、永晋府的大批机器厂、电具厂。使的由弟弟李承安经营的诚友机器电具厂的总资产已经高达近千万晋圆,机器两千多台,每年盈利数百万。兴京府有一半以上电话设备和东海行省七成以上都是诚友机器厂的产品。此外该厂还与海山机器厂合作,私下接受军事订单,赚的是盆满钵满。
卫家从事的是矿产和机器项目,卫衡昆之弟卫衡元及其长子卫敬叔在昭成、昭隆年间利用兄长之权势,牢牢控制了整个保宁行省南部乃至慧亭一带的铜铁资源。并进行了大量的非法开采,并走 私到国外赚钱。同时卫家在军中树大根深,经常走 私军火到国外发财。还在自己的根据地昭顺、康南一带的机器厂私自生产军火,用于武装自己的公司人员。
客观而言,这些大族财团的企业设备先进,管理已经西洋化,产品是有相当质量保证的,但是他们极度的追求利润。虽然表面上也兴建了职工宿舍,对职工的福利待遇很关心,还做慈善事业,但是本质上是为了利润和利益。在经济危机影响到自身的时候,他们也会毫不留情地趁机兼并中小企业,因而中小企业大量倒闭,自然失业人员如潮水一般。
如果说这些大财团家族的所作所为还都是巧取豪夺而且做的相对隐秘的话,那么马培廷最信任的大管家崔衡山则已经是完全不像话了。而且已经遭到了国内外的一致反对。
昭隆元年开始,崔衡山就已经替马培廷经营国内的产业,直到昭隆六年前,还相对奉公守法,但是从昭隆六年开始他已经向自寻死路的边缘迈进。而且是明目张胆,对崔衡山不满的卫、杜、王三家早就不满了,社会联络局的杜如玄更是已经掌握了他及其家族几乎所有的犯罪证据,比较大的方面有:
昭隆六年底,崔家历年拖欠帝国饭店五十万的欠款拒绝归还,被告到法院;
昭隆七年,走 私大批违禁物品包括军火到燕宁共和国以及英国东方属地,被英国方面私下向外务部及皇室抗议;
昭隆八年初,崔衡山将自家的女佣一家姐妹三人强 奸,其中一人强 奸致死;
昭隆八年底,崔衡山之子外出开车撞死农夫一人,重伤七人;
昭隆九年正月,崔衡山在外打猎时,开枪无故射杀平民三人;
昭隆九年六月,当街与一洋人发生冲突,将其殴打重伤,引发外交事件。
对于崔衡山引发的诸多内外事端,马培廷虽也多次警告他,但整体上还是包庇居多,最后都以赔钱而不了了之了。对此,章元松很不满,希望严惩。然而卫衡昆不主张严惩,反而是继续纵容他生事。让他继续作,这样更有利于自己的政 治意图。
面对着风起云涌的局势,百姓们忍无可忍,在当年的十一月发生了大范围的罢 工、罢 课、罢市,已经公然喊出了皇帝退位、打倒财团、打到勋贵的口号,而且一些人已经开始冲击军政衙门和财团的住所。
十一月,晋宁市已经发生了叛乱,并抢夺军警武器,局面已经是失控。
面对这样一团糟的局面,马培廷有些无力应对,刚开始想以老办法应对,但已经没有了效果,不得已之下,在 十月份下令进行武力镇压,然而正是因为这道命令,引发了十一月的晋宁叛乱。
十一月底到昭隆十三年的三月份,全国各地的叛乱已经是此起彼伏,而且出现了杀害官吏的现象,局势是愈演愈烈。
别说是在军中素无威望的马培廷,就是卫衡昆也感觉到局势是越来越不可收拾了,他曾在正月下令出动军队协助警察进行镇压,然而却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根本压不住。
二月份,卫衡昆自知陆军目前也无法控制局面,加上公然提出要皇帝下台,他已经知道局势发展的已经非常严重,要想帮助维持马培廷的帝制统治已经是不可能。而且他害怕有万一情况影响了自己和家族及军队的利益,就更加得不偿失了,索性称病在家。
虽然卫衡昆称病在家,但重大军政要务都还是得通过他才能执行。
其实自卫衡昆出任国防委员会兼最高安委会副主 席后,他通过这两个部门和长庆文化友谊协会已经事实上架空了内阁,章元松如今也懒得管事,甘愿做一个橡皮图章。卫衡昆让陆军副总参谋长林凤荣密令各地的陆军不要参与地方事务,避免会因为镇压民众而背负骂名,下令陆军驻守营区不得擅自外出。除非叛乱人员冲击到营区的时候。
可以说,陆军如今完全是卫衡昆的私人产物了。
从昭隆三年卫衡昆接任陆军总长以来,大力提拔父亲留下来的亲信后代以及自己的战友,陆军部、总参谋部、禁卫军、各地都督区乃至空军、帝国安全部等实权部门到处都是他的亲信。内政部、外交部、财务部也都是他的盟友居多。有时候皇帝马培廷的命令也不如卫衡昆的一句话。另外卫衡昆的属下为了向他表示衷心,还在昭隆九年的时候下令陆军中必须悬挂卫衡昆的曾祖父卫长庆和他的父亲卫仲康的画像。可以说到了这个时候,陆军已经完全不受马培廷的控制了。
对于马培海这个妹夫,在昭成时代和昭隆初年,关系还不错。自他接任总长后,对他与自己争权虽不满,但毕竟是妹夫,尽力避免与之发生冲突。许多问题上也一直关照这个妹夫,毕竟自己只有一个妹妹,卫淑榕始终爱着马培海。
其实不仅是陆军,卫衡昆比自己的父亲更热衷权力,还插手了海空军的事务。李绍翔、李成梅已经老了,卫衡昆极力举荐与他关系很好的程厚辅在昭隆七年出任了海军副司令,当年的海防团司令林荣坚出任了南方舰队司令员,晋升中将。而曾廷玮,更是自不待言,是海军第一副司令兼参谋长,因此海军也变的成为了他的附属品。
空军是卫衡昆力主成立的,杜文佑任司令,他也是举荐人之一。故而空军之中,卫衡昆的说话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力。换言之,整个晋国的陆海空三军,无处不充满着卫衡昆三个字。
面对着晋国的一片乱象,英米等国也害怕这种情况会影响到在晋国的商业利益,尤其是滋生布维克思 潮,从三月份开始不断与马培廷和章元松、卫衡昆等军政高层以及议会各主要党派进行协商,以商议解决的办法。
办法就那么几种,如下:
第一是让步,即马培廷退位,变更国体;
第二是英米竭力支持马培廷,强硬整治,以稳定局势;
第三是是进行妥协,马培廷体面下台,但是晋国必须稳定,不能产生布维克执政的政府。
对于第一种办法,马培廷自然不甘心,第二种如果是以前或许可以,但如今英米两国也要恢复国内的经济,没有这个能力和精力。因此只能是第三种选择了。
马培廷此时才理解了父亲当年为何要退位,为何急着要退位,看来父亲有时候真的是高明的,比自己想的远啊。也后悔当年经济危机刚开始时候没有听杜如玄、卫衡昆的及早应对,如果那时候提前两个月,就两个月,或许事情也不会弄到这一步了。再或者不要急着取消那几条应对办法,也许还有转圜的余地,但是如今都已经是悔之莫及了。
昭隆十三年三月到六月,经过英米大使的调解和保证,马培廷、章元松、卫衡昆等人与梁昭文、沈以诚、林哈罗等议会党派领袖达成了妥协,条件是:
马培廷体面的退位,并给予优待;
晋国变更国体,由君主立宪制变为共和制;
新政府将在第二年由议会选举产生;
陆海军待遇地位不变;
英米各国在晋国的特权不变;
财团的地位、资产予以保护。
马培廷无奈地接受,军方的意见开始是不同意变更国体的,但是英米以威胁切断对兵工厂的设备和供给为由,迫使军方进行让步。不过卫衡昆家族也是财团,因此他代表财团也为自家尽量争取利益。
军方一让步,马培廷的态度明显也就软化了。
因此,从五月开始到六月主要是商谈马培廷退位后的待遇,经过两个多月的讨价还价,达成了妥协:
皇帝退位后,他的皇帝头衔应由共和国保留,符合国家对于外国君主的礼仪标准;
皇帝退位后,他将获得由新政府提供的每年五千万晋圆的资助;
皇帝退位后,他可以继续住在怀远宫内内;
晋阳宫、华阳宫、广宁宫三处宫殿直属于皇室,由皇帝处置其归属,与共和国政府无关;
海灵山庄归皇室与共和国政府所共有;
三处宫殿及附近方圆一公里之内为皇帝直辖地区,新政府军队和官吏无令不得进入;
皇帝可自由选择出国或者居住国内,出国期间皇宫由政府管辖;
皇帝退位后,皇室的宗庙、陵墓,及适当的祭祀仪式将永久保存,并将负责提供军队保卫,以防止这些遭到侵扰;
可以保留迄今在皇宫中雇用的所有不同等级的服务人员;
皇帝退位后,其所有家属及私有财产将受到新政府的保护;
原皇室在国内之产业全部转归政府经营;
皇帝直属的近卫团隶属于皇帝,禁卫军改为陆军总部直辖。
在马培廷及皇室的待遇方面,英米和军方为他做了最大限度的争取。开始马培廷要求每年五千万的资助,但是林哈罗认为太多了办不到,卫衡昆也认为不可能。林哈罗认为一千万足够了,何况皇室在国外还有诸多的产业,根本不差这些钱。最后妥协后折中为三千万。此外林哈罗还希望限制近卫团的规模,但军方毫不让步,英米等国也认为马培廷多年来有功,在这方面也支持了马培廷。而其他方面,林哈罗没多大的意见。
而英米等国也公开表示将为马培廷提供终生的安全保护,并给他办好了出国的一切手续,给他的家人办理了加入两国国籍的所有手续。
英米两国都希望稳定,且都对卫衡昆很感兴趣,认为一个强势的人对于稳定政局是非常关键的。私下多次派人与卫衡昆交换意见。获得了卫衡昆一定程度上的保证,而米里加国也表示如果晋国局势稳定后,米国愿意贷款支持稳定政府。
这几个月林哈罗是大忙人,他在调和各方,与英米、政府、军方还有民间的各种势力及议会各党派不断的交涉,同时也在相互利用,进行分化瓦解。
七月二日,林哈罗代表将来要成立的新政府和卫衡昆、李成梅为首的军方达成了交易,即:
卫衡昆、李成梅代表军方保证配合新政府;
新政府不得影响军队尤其是总参谋部的地位;
总参谋部、海空军司令部地位独立,不需要接受议会质询。
七月八日,马培廷正式下诏退位。
次日,安泽隆以内政部长身份出任共和国的看守政府总统兼总理,并公布了对退位皇帝优待条件。同时宣布明年为共和元年,并将在从现在开始到第二年的七月前完成宪法的修订,并将在明年的十月进行正式选举,产生新的总统和内阁。而新的总统与内阁将在共和二年正式继任。
退位诏书无外乎就是那几句话,说自己德薄才疏,十几年来虽殚精竭虑,但是仍无力改变国家的现状,加上民 主共和思 潮愈演愈烈,自己不能逆天而行,因此选择退位。
马培廷退位了,南洋的晋国历史上,自马康远在南洋开基立业有了稳固的地盘以来,数百年来,这里第一次没有了君王皇帝,第一次改名换姓,不是马氏家族说了算,虽然他们还有很强的影响力,但毕竟他们是退位了。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啊,即使是在南洋本土存在了数百年根深蒂固的晋国终究也无法摆脱这个命数。
而自己退位后,国体变更为共和制,由内政部大臣安泽隆暂行出任看守内阁总理,待日后通过选举产生新的政府。
马培廷、卫衡昆当时竭力希望章元松出任新的看守政府总理,英米也希望军人出身善于谋划且有威望的章元松能稳定局势,但章元松以年老和不忍背离皇室为由而坚决拒绝了。
最后达成的意见是安泽隆暂行出任看守总理,副总理有四名,各部基本如故,只不过农工商部改名为实业部,职权不变。另外就是由大臣改叫部长和副部长罢了。
四名副总理中,林哈罗为第一副总理,卫衡昆为副总理兼陆军部长,仍继续担任陆军总参谋长,丁肇聪为副总理兼外交部长、李承勉为副总理兼实业部长。
其余的各部人员则是由议会进行选举或者众人公选而产生,人选则是有老人,也有新人。
帝国议会和国民议会分别改名为参议院和众议院。
梁昭文出任参议院议长,林哈罗的副手赵明阳出任众议院议长。
当退位诏书和新政府成立后,舆论大哗,只有较少的部分舆论赞同,还有一少部分极力抨击,这是换汤不换药,尤其对皇室的优待条件太过于软弱。而总统、总理、副总理人选除了安泽隆、林哈罗没有太深的背景外,其余都是原班人马,都是强硬派。而且皇帝虽然下台,但皇室却完全成为了国中之国。而大多数人则表现的较为冷静。
梁昭文领导的帝国前进党和沈以诚已经接任党 魁的国家进步党出于抑制林哈罗的国民力量党的考虑,在七月底宣布合并为国家团结党,这样,虽然赵明阳是众议院议长,但众议院方面,国家前进党仍然是第一大党,但是所有人并不一定都可靠。
既然皇帝不存在了,那么国号也要发生改变。
国号刚开始要定名为宁海共和国,而且要取消国旗上的晋字,但是卫衡昆及军方坚决反对。
卫衡昆认为宁海二字曾经是燕朝皇帝给南洋的封号,虽然有渊源,但是却是藩属之国名,如今用之,有自我矮化之嫌疑。主张继续沿用大晋帝国的名号且晋字不能取,认为这是一种传承。
卫衡昆的建议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但是帝国终究有些不合适,有人建议变通为海晋共和国,又认为这与曾经的国王马海晋重名,而马海晋的形象并不大号。海晋二字用做其他没什么,但成为国号不合适,最后是梁昭文提议简单些,就叫做大晋共和国,简称仍然是晋国,较为简单,也不需要做太多的更改。
另外从明年开始采用共和纪念,并使用西洋的阳历纪念。
同时准备在第二年修宪,将帝国宪法更名为共和国宪法。
新宪法相较于旧宪法又有了一定的进步性,将选举权下调到十八岁以上的共和国公民即可,不需要纳税。内阁成员可以组党、也可以加入党派组织。这都是较之于以往的进步。
而总统选举将由参众两院选举产生,两院同时获得三分之二选票的将当选,如果第一轮没有达到,则将第二轮进行,第二轮只需简单多数即可。而总理则由总统提名,参众两院同意后即可产生。
总统、总理的期限问题上,林哈罗等主张五年一任,任期不超过两届,军方和旧官僚认为要维持稳定,需要长一些,可以为七年,任期不超过两年。最后各派达成一致是六年为一个任期,可连任两届。
虽然确定了共和国体,不过是总统制还是内阁制,却意见不一。
安泽隆、丁肇聪等为首的旧官僚和军人以及林哈罗的副手赵明阳及部分国民力量党人主张总统制,林哈罗等国民力量党的主要力量和部分小党派主张内阁制,卫衡昆以自己是军人不干涉政务为由没有明确的表态。但是比较而言,主张总统制的更多一些。
九月十日,英米等国代表列强正式宣布承认新的大晋共和国,表示愿意看到晋国的稳定,并为之提供援助和必要的支持,并在不久后与新政府达成了借款一亿晋圆的协议。
其实这些都是早就商量好的事情罢了。
在得到了军方和英米等国的支持外,安泽隆、林哈罗领导的政府进行了强有力的铁腕行动,从九月到第二年六月份的九个月里,政府先后出动军警数万人先后对各地进行了一番大清洗,同时因为获得了巨款,得以对地方势力进行分化瓦解。
就这也,短短几个月里,晋国数百万民众奋斗的共和得到了,但却完全不是他们想要的共和。林哈罗、赵明阳领导的国民力量党看似得到了实权,但实际上完全无法控制局面。后面还有更大的危机在等着他们。
而马培廷方面,失去了皇位,心情自然不好。但是已经移居阿真坦国的父亲马归华则在他退位后给他发来了只有八个字的电报,是一句古语,那就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共和元年下半年,政府在军队的强力支持及英米两国的有力援助及分化瓦解之下,各地的动 乱基本得到了平息。
但是在平息的过程中,原来达成的利益各方也迅速发生了矛盾。
安泽隆虽然当年在平马归英叛乱中有功,且历练完整,但没有军事经验,因此他非常依赖卫衡昆,而林哈罗虽然有威望,但总希望能调和各方,结果是各方面反而都对其不满意,本党的人也对他不满意。另外他没有地方行政经验,而且在借款问题上,他有所疑虑,也让英米两国对其的支持产生了一些动摇。
倒是在平乱中,丁肇聪主动与英米联系,得到了切实的援助和保障。而安泽隆、李承勉则说服了财团,让出了部分利益,并愿意提供资金帮助政府收买了反对阵营中的一些人,瓦解了不少民众。而卫衡昆则下令军队严厉镇压,同时分化收买,在平定叛乱中建立了更大的威望。
共和元年二月开始,身为副总理兼陆军部长的卫衡昆下令加紧修筑防御工事,尤其是永宁市港口区和安晋港之西的定西岛。同时下令总参谋部拟定反登陆防御作战计划,北部保宁、东宁两地以防御牵制为主,拖延时间。而重点是永晋行省、东海行省和汉京府,确保不被南北夹击拦腰切断。
同年,在永宁、慧亭等地修建大批军火库和粮仓等。储存武器装备和粮食,加强对预备役部队的训练。同时大力生产军火,集中生产储存步机枪、子弹、炮弹、手榴弹、迫击炮和炮弹,少量外购重炮、飞机、反坦克炮、高射炮、装甲车、探照灯、卡车等。并引入制造高射炮、反坦克炮的设备。在凤翔市兴建保晋炮兵工厂,专门生产高射炮、反坦克炮炮弹。
六月,在巡视禁卫军时候,提出了国家、忠诚、荣誉的军队训条。强调军队要保护国家,珍惜并捍卫自己的荣誉,忠诚于最高统帅。
八月,宣布裁撤陆海军部并以国防委员会为基础设立国防部,卫衡昆兼任国防部部长。
国防部成立后,卫衡昆就开始抛开政府与英米两国谈判,希望达成大借款的协议,为国家发展实业争取大量资金,当然洋人的钱不是白借的,是需要好处的,是需要大大的好处的。
谈判最困难的是在九月份,英国同意借款,但在原来的条件下又增加了好几条,即必须以关税、专卖收入做担保,巴克岛附近岛屿割让给英国。
对此,卫衡昆很难答应,尤其是前两者。
经过多次的艰苦谈判,十月二十日,卫衡昆代表军方同意与英国正式签署了六千万英镑的贷款协议,条件基本如故。晋国保持了关税、专卖这两项最大收入的自主权,不过增加了一项,将英国在巴克岛的军事基地由租借地变更为主权军事基地。
同时在 十月底,军方也与米国达成了在那峨岛地方的换文协议,米国在那峨岛的军事基地性质也由租借地变更为主权军事基地。米国则保证在米国为晋国募集五千万英镑的借款。
谈判结束后,卫衡昆说:“这个大借款,对我们都很重要,也是我们友谊的象征。”
英国驻华大使埃斯顿说:“副总理阁下的诚意,我们当然感到了,可是你们的政府和议会,怕是未必这么好说吧。”
卫衡昆则直言:“你们是相信我能维持国家的稳定,还是相信他们那些人能维持稳定,这里是东方,不是你们那里,国情不同。你们是看重利益,还是更看重体制。”
埃斯顿:“话虽如此,可是程序毕竟是程序。”
卫衡昆:“是,可利益毕竟是利益。”
埃斯顿等人都笑了,这帮洋人看重程序,但最重要的还是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