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多年来,自闭症领域盛行一时的冰箱理论,直到今天依然存在一些争议。客观而言,冰箱理论仅以对错难以定论。人们讨论至今,虽然没有走出它的片面与相对性。但不管如何,难以否认,因为它的存在,对自闭症探索起到了积极作用。
冰箱理论,毫无疑问,冰箱母亲可以诱发原本正常的孩子患上后天自闭症,乃至于其他身心疾病。因此而言,对存在差异与病理的孩子来说,更是毋庸置疑。但反过来而言,充满母爱的母亲,同样会因为孩子存在内因而诱发自闭症,以此而论,冰箱理论毫无价值,甚至错误荒谬。
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对于存在先天内因的孩子而言,比如孩子存在敏锐内因,慈爱的母亲由爱而拥抱亲吻孩子,但孩子存在因内,却因母爱而体验痛苦,结果遭受刺激,因爱成患,陷入冰箱效应,诱发自闭症。如迟钝孩子,同样如此,母爱健康而正常,但孩子体验薄弱,因此陷入冰箱效应,诱发自闭症。其他类型,内因不同,但以此推论,道理相同。
冰箱理论,以现实而言,孩子换个环境,避开刺激源,逐渐好转。如此现象,甚为普遍。若不明其理,无疑做实冰箱理论,陷母亲于尴尬之地。而同一母亲,以同样爱心养育两个孩子,一个健康成长,一个因存在内因而诱发自闭症,结果又有力打破冰箱理论,使人陷入迷茫。如此情况,对于母亲而言,实属无辜,但站在孩子立场,抛除变异型自闭症,其他群体无一不是冰箱理论之产物。
如此现象,足以表明,现实中冰箱母亲的确存在。比如母亲存在人格情绪问题,即使健康孩子也会因此造成身心问题,至于本就存在内因孩子,更是不言而喻。当然,如此情况,并不能轻易归罪母亲。因为缺乏常识,无心忽略,乃为人之常情。更甚者,有的母亲本身就是受害者。
由此可见,冰箱理论,是非对错,只能相对而言,其的确存在一定价值。正因如此,冰箱理论两向极端,至今争议,由盛行一时,依然于讽刺与探索中直到今天。因此而论,冰箱理论,更多价值只能为探讨工具,而不能归为罪因。只能以此辩证,找出实际差距,寻找自闭症成因。
冰箱理论,本质无对错,它的存在,只是更好揭示了自闭症本质,并不能有效说明母爱问题,反而能有效说明孩子的确存在个体差异或先天内因。如果孩子没有先天内因,冰箱母亲虽然可以导致孩子身心问题,但客观而论,如此问题远不同于自闭症。除非冰箱母亲过于极端,从而导致孩子由身心问题诱发自闭症。
所以冰箱母亲,于无内因孩子而言,若要诱发自闭症,孩子首先要面临超强压力,超越孩子身心承受值,继而形成后天内因,诱发自闭症。即使如此,后天自闭症也与由内因诱发的自闭症存在很大差距。因为健康孩子容易自我恢复,只能以心理情绪性格问题而存在,以致影响未来生活。但无论如何,其个体都具备基本独立性,以及智力正常性。至于个别极端现象,不能以此而论。但反过来,具备内因的孩子,则恰恰相反,缺乏独立性,存在智力受损问题,不但难以自我恢复,反而只能顺其内因越发严重,导致严重身心问题而成为异类。如果任其发展,结果可想而知,最终难以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