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自闭症与中医理论
书名:心理医生的故事 作者:逸洒苍穹 本章字数:6933字 发布时间:2024-03-01

以中医理论而言,脾胃为后天之本,主管消化吸收生化代谢,以及运行水湿。孩子三岁前,身心处于高速发育发展状态,以此而言,脾胃非常脆弱。正因如此,孩子易病久愈,容易自汗。脾胃五行属土,忌寒凉。发育中孩子需要纳阳助土生化,但现代环境,冷饮冷食,空调风扇,冷毒性食物添加剂等等充斥生活,孩子易蓄阳无力,纳阳不足,影响生理发育,从而波及心理发展。而生理是制造心理意识的机器,心理意识是情绪行为之核心体系,再加现代家庭结构,导致由养育问题诱发的心理发展障碍,两者其一受损,必然波及其一,身心必然陷入双重恶性循环,极易诱发所谓的自闭症。

如果以脾胃而论,其功能薄弱,水湿代谢易滞,将加重脾胃负担,同时因脾胃功能虚弱,导致脾胃剥夺肺气,加重心脏负担,导致上焦不畅,造成脑部气血供应不足,不仅导致孩子懒言,无力,影响语言情绪发展,也会导致幼儿脑神经发育问题,以及和其他器官成长发育,从而造成处于发育中的孩子,出现语言情绪神经系统发育发展,以及其他隐性问题。孩子一旦发病,因为难以表达与正常发育,容易造成心理压抑,情绪行为畸形,从而发生连锁性身心双重问题。正因如此,有些自闭症孩子通过中医调理,同样出现了进步与恢复。

如此现象,符合中医理论,心为君,主神,孩子脾胃功能出现问题,导致纳差吸收生化以及水湿代谢发育发展,因此连带性波及心脏,从而影响心志情绪行为发育发展,从而由代谢紊乱发展为身心成长发育问题,严重影响孩子健康发育。

发育中的孩子,脾胃功能本就虚弱,再加其他负面因素,自然容易引起一系列问题,不但会导致语言发育,以及其他方面问题,也会因此造成语言缓慢与停滞乃至倒退,由此为核心,诱发更多身心情绪行为问题,发展为身心双重发展发育障碍。而发音器官受损或停而不用,长久如此,将会由受损或停滞造成部分功能丧失,分乃至全部功能丧失,而难以逆转,往往被人类认为乃难以救治之病,名曰自闭症。

如此现象形成的发育障碍,发展到一定程度,将会严重影响孩子生理方面器质性病病,以造成以现代医学检测,往往被误诊为孩子生理方面乃为先天问题,比如脑神经发育障碍等等。

如此情况,排除客观因素,主要因人们忽略心理影响生理,生理影响心理之相互影响与彼此构建现象。因此浅而易见,通过身心论证分析,中医理论,中医辩证模式,对自闭症而言,寻因康复显得非常重要。

既然如此,后天脾胃以中医五行辩证论而言,脾属土,为阴土,阴盛而需阳衡相制。胃五行属阳土,土属阴,需阳而生,脾受阳而惧阴。孩子因脾胃问题之病灶,导致自汗之病象,以西医而言,为生理性,无足轻重。但于中医而言,并非生理性,乃为脾胃虚弱,卫气不足,属虚寒范围,乃至亚健康甚至疾病范围。

如此情况,任由恶化,脾胃因难以吸收消化生化,出现代谢问题,更容易导致身体水湿停滞,或代谢缓慢,影响到血气生成与正常循环,从而波及孩子身心发育,继而由身心发育问题,影响生理以及神经系统发育发展。因此连带性,间接性,导致生理,心理,情绪,行为,乃至智力方面发育与发展。

脾胃问题,对幼儿语言发展影响更为突出。如此情况,原本健康成年之人,一旦脾胃衰败,皆因脾胃剥夺肺气,出现懒言疲惫,甚至语言困难,乃至身心障碍。如此情况,同理于发育中幼儿,可想而知。因此而论,脾胃功能问题,很容易影响幼儿语言发展,以及波及幼儿其他方面发育发展。

所以以理论与现象而言,仅如此原因也完全可以诱发幼儿自闭症,以及生理,心理等多种问题。如果再与其他因素偶遇巧合,无疑大大提高自闭症发病率。

如果单从自闭症现象或症状而言,看似简单,但事实上,自闭症不仅难以获得有效医学论证,同时也难以获得合理化解释,可是以中医理论加以心理分析,很容易发现自闭症形成之谜,乃至有效康复之法。

中医理论于疾病康复,主要以宏观整体为原则,进行辩证治疗,主要以辅助提升身体功能,让身体自身发挥潜力自愈。中医强调,人体为完整体系,身心同样如此,身心与宇宙也同样如此,它是建立于自然规律上的身心疗法。

以其理而言,任何一种疾病,皆因打破平衡所致,以五行而言,一切皆在生克相依相存之中,有一相,必有克此一相之法,此为天道法则,生生不息。对于自闭症寻因辩证,确诊康复,同样如此。

中医治疗或康复原则,本质不属于治疗性,而是着眼全局,调理平衡,强弱抑强。以此理念,通过辅助身体机能,达到自我康复。中医主要以整体性,全局性,以自然规律为导向,以此返观生命,对症实施。西医与其相论,侧重物理机械性,以物理机械投射生命。但机械性物理法则对生命而言,只能为生命载体之生理,而难以有效针对生命之魂的心理意识乃至精神。因此西医忽略了心理意识对于生理的巨大影响,更难以洞悉生理是心理意识的制造机器,而心理意识反过来可以有效影响生理。但中医则大有不同,其中情志疗法,足以可见,中医早将身心视为一体。中医与西医实际共存,相互补益,本无冲突,冲突只是在于人性,而非医学。因此抛除人性之狭隘,难以以好坏定论。因为客观而言,中医西医,同样具备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只不过多少而已。

对于自闭症而言,属于生理数据性范围,非西医莫属。但辩证确诊以及寻因康复,需以中医辩证模式,投以心理模式而发生作用。其康复方案,也如中医药方配比,需重君臣之用,虾蟹相助之理。

以中医而论,自闭症很多问题皆与心,肺,脾,胃,肠等有直接与间接关系。其中与心肺脾器官发育存在密切关系。其次是肾和肠,此五者不和,皆易陷入连锁效应,导致气短懒言,造成心理神志问题,以及生理病理问题。

幼儿处于发育状态,五脏六腑功能直接表现于言语行为,以及心理情绪。原本健康成年人,一旦打破如此平衡,同样会出现不同程度情绪行为问题,而如此问题,即使成年人,也有很多类似自闭症症状。比如懒言,注意力不集中,对事物缺乏兴趣,孤僻,自残,自杀等等。有所不同的是,成年人已经具备成熟生理功能,以及思想情绪,但孩子如此一切,却是处于发育与形成时期。由此可见,同样情况,出现于成年人,即使生理成熟,也有恢复不易之处,对发育中幼儿而言,结果可想而知。因此无论家长,还是自闭症专业人员,完全有必要了解中医,特别中医辨证与情志疗法。

概论而言,自闭症与中医,其范围主要涉及食物,社会结构,生态环境等三大方面。三岁前幼儿身心处于高速发育发展状态。因此而言,以生理本质为食物转化理论,由此可见,食物对三岁前幼儿发育发展显得格外重要。其次社会物质进步的同时,也不同程度改变人类生活以及环境,如迁移,留守,父母生活压力转化,隔代代养等因素,皆可间接与直接导致幼儿身心问题。再者是空调,冷饮,水果,食物添加剂等等,随着社会进步与需要,已经普及于每个家庭与孩子的世界。种种现象本属社会进步,但不知不觉成为幼儿逆自然成长模式。食物,社会结构,生态环境,特别狼孩与蜂王故事,更为突出,值得深思。仅此三种因素,便可直接改变狼孩与蜂王的基因,而于后天环境迅速变成同类中的异类生命。以此推导,三岁前幼儿,无论生理,还是心理上,皆处于非常脆弱与敏感状态。所以无论食物,温度,环境,抚养方式,以及抚养者人格性格,皆易成为幼儿潜在发育隐患。

下面再简单概括,关于中医于自闭症存在的针对性理论。五脏者,藏精神,血气,魂魄者。根据脏象学说,五脏,是人体生命活动中心,精神意识活动,分属于五脏,心,肝,脾,肺,肾,五脏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而称为神脏。五脏职能,各有所司,但是又彼此协调,共同维持生命。五脏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变化,以及与精神情志因素又密切相关。

心主要功能,主血脉,主藏神。心主血脉和主藏神功能,主宰生命活动,以及影响情志。心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之生理特性,为阳脏而主通明。

脾在体,合肌肉,而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与胃,相为表里。脾在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与长夏之气相通应,旺于四时。

肾在体,合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

五脏的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中医藏象学说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属于人体整体生命机能体现,五脏生理功能正常,人之精神活动正常,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情志活动,本由五脏精气化生,以生,喜,怒,悲忧,恐。故情志活动,分别由五脏所司,如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而情志过激,又反伤五脏精气,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附:中医五脏论。脏是指胸腹腔内之组织充实致密,并能贮存,分泌或制造精气的脏器。《素问·五脏别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灵枢·本脏》:“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根据脏象学说,五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精神意识活动分属于五脏,加上六腑的配合,把人体表里的组织器官联系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脏是指胸腹腔内之组织充实致密,并能贮存、分泌或制造精气的脏器,即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合称。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的合称。在经络学说中,心包络也作为脏,故又称为六脏。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而称为“神脏”。五脏的职能虽各有所司,但彼此协调,共同维持生命进程。五脏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变化及精神情志因素又是密切相关的。

心为五脏之一,位于胸中,两肺之间,膈膜之上,外有心包卫护。其形圆而下尖,如未开的莲花。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主藏神。由于心的主血脉和主藏神功能起着主宰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作用,故称心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的生理特性是为阳脏而主通明。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互属络于心与小肠,相为表里。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与自然界夏气相通应。

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覆盖于心之上。肺有分叶,左二右三,共五叶。肺经肺系(指气管、支气管等)与喉、鼻相连,故称喉为肺之门户,鼻为肺之外窍。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肺气以宣发肃降为基本运行形式。肺在五脏六腑中位置最高,覆盖诸脏,故有“华盖”之称。肺叶娇嫩,不耐寒热燥湿诸邪之侵;肺又上通鼻窍,外合皮毛,与自然界息息相通,易受外邪侵袭,故有“娇脏”之称。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在志为悲(忧),在液为涕。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属络于肺与大肠,相为表里。肺在五行中属金,为阳中之阴,与自然界秋气相通应。

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方。《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与胃以膜相连”。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统摄血液。脾胃同居中焦,是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的主要脏器。人出生之后,生命活动的继续和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实,均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脾气的运动特点是主升举。脾为太阴湿土,又主运化水液,故喜燥恶湿。

脾在体合肌肉而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属络于脾与胃,相为表里。脾在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与长夏之气相通应,旺于四时。

肝位于腹腔,横膈之下,右胁之内。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临证指南医案·肝风》有肝“体阴而用阳”之说。肝的生理特性是主升主动,喜条达而恶抑郁,故称之为“刚脏”。《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胆附于肝,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互属络于肝与胆,相为表里。肝在五行属木,为阴中之阳,与自然界春气相通应。

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腰者,肾之府。”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藏精,主水,主纳气。由于肾藏先天之精,主生殖,为人体生命之本原,故称肾为“先天之本”。肾精化肾气,肾气分阴阳,肾阴与肾阳能资助、促进、协调全身脏腑之阴阳,故肾又称为“五脏阴阳之本”。肾藏精,主蛰,又称为封藏之本。

肾在体合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互属络于肾与膀胱,相为表里。肾在五行属水,为阴中之阴,与自然界冬气相通应。

中医应用

1、五脏为中医藏象学说的核心内容,五脏作为一个整体在中医应用方面主要表现在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

(1)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藏象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整体,人体各组成部分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为用,代谢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藏象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将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脏腑形体官窍联结成有机整体。五脏,代表人体的五个生理系统,人体所有的组织器官都可以包括在这五个系统之中。其具体联结的系统结构有:肝系统(肝—胆—筋—目—爪),心系统(心—小肠—脉—舌—面),脾系统(脾—胃—肉—口—唇),肺系统(肺—大肠—皮—鼻—毛),肾系统(肾—膀胱—骨髓—耳—发)。这五个系统相互之间并非孤立,而是通过经脉的络属沟通和气血的流贯相互联系。五脏机能的协调共济,相互为用,是维持人体生理平衡的重要保证。中医学以阴阳学说说明五脏阴阳之间既相互制约又互根互用的动态平衡关系,以五行学说阐释五脏功能之间既相互资助又相互制约的协调统一关系。五脏之中,又是以心为主导,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明代之后,命门学说兴盛,对肾精、肾气及肾阴、肾阳的功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又有了“肾为各脏阴阳之本”之说。

此外,五脏的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中医藏象学说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属人体整体生命机能的体现,与五脏的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密切相关。人的精神活动由五脏精气化生和充养,如《灵枢·本神》说:“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故《素问·宣明五气》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分属于五脏藏寓:“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情志活动本由五脏精气化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情志活动分别由五脏所司,如“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而情志过激,又反伤五脏精气,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体不仅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与自然环境保持着统一性。人赖自然环境以生存,人的生命活动规律必然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影响;机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必然要作出相应的反应。故《灵枢·岁露》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将人体与天地置于于同一体系中考察研究,强调内外环境的统一性,这是藏象学说的第二个特点。

藏象学说应用五行学说将自然界的五时、五方、五气、五化等与人体五大功能系统密切联系,构成了人体内外环境相应的统一体。如以季节气候而言,“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素问·金匮真言论》),五脏与五时之气是相互通应的,如心通于夏气,肺通于秋气,肾通于冬气,肝通于春气,脾通于土气(《素问·六节藏象论》)。故有“应春温之气以养肝,应夏热之气以养心,应长夏之气以养脾,应秋凉之气以养肺,应冬藏之气以养肾”的养生原则。

五脏之气的虚实强弱与四时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例如,春季肝气旺,冬季肾气旺。故春季多发肝病,冬季多发肾病。从养生的角度来说,当顺应四时,故养生调摄,治疗用药,春天应有利于肝气之疏泄,冬季应有利于肾精之闭藏。另一方面,根据五行学说,五脏之间存在着生克制化关系。例如,相对而言,肺气在春季较旺,夏季较弱,长夏转强,冬季也较旺,故病情预后转归也不同,如《素问·藏气法时论》说:“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

从地方区域而言,藏象学说按五行特性将五方与五脏类比,如东方属木,主生发,与肝气相通应;南方属火,主生长,与心气相通应,等等。这种类比是有一定科学内涵的。地域不同,气候、水土、饮食、居处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有很大差异,从而使人体脏腑强弱不同,体质和发病倾向也有一定区别。如江南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

由于整体观察和类比思辩等思维方法的应用,以及古代哲学“重道轻器”、“重无轻有”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医学藏象学说还有从宏观、功能、外象来把握脏腑的特点。因此,要科学地理解和把握藏象理论的内涵,并结合临床实践不断地加以发展。

2、五脏的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中医学以生理功能特点的不同作为区分脏与腑的主要依据。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如《素问·五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简明扼要地概括了五脏的生理特点,所谓“满而不实”、“实而不满”,是强调五脏的精气宜保持充满,但必须流通布散而不应呆滞;唐·王冰注云:“精气为满,水谷为实。五脏但藏精气,故满而不实;六腑则不藏精气,但受水谷,故实而不能满也。”五脏的生理特点,对临床辨证论治有重要指导意义。一般说来,病理上“脏病多虚”,治疗上“五脏宜补”

实际运用可参考中医亚健康调理与中医情志疗法,五行体系,以及《心理医生的故事》第四卷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心理医生的故事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