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第一次长沙会战(上)
书名:国共征战之联手抗日 作者:远星云 本章字数:3282字 发布时间:2024-02-29

在南昌会战和随枣会战之前,在武汉外围的中国守军有将近100个师,且对武汉形成了一种包围态势。长江以南是陈诚、薛岳指挥的第9战区,有52个步兵师;长江以北是李宗仁指挥的第5战区,有35个步兵师。日军11军司令冈村宁次指挥第11军于1939年春夏之间相继发动了南昌会战和随枣会战。经过这两次作战,日军攻占南昌并击退第9战区军队的反攻,获得了武汉安全圈的东南屏障,并打开了通往长沙的通道。同时,还打击了第5战区部队,保住了汉水以东阵地,暂时缓解了江北的后顾之忧。8月底,日军又把进攻矛头指向了湖南。

在此次战役以前,纳粹德国与苏联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另外日本关东军刚刚在诺门坎战役中被苏联红军击败,因此希望在中国发动大规模进攻以恢复士气。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9月3日,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9月5日,美国发表《中立宣言》,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后,日本也积极配合西方德意法西斯势力,决定加快在东方的法西斯步伐。当时日本在中国战场出现了不利形势,武力并吞的势头受挫,不得不改变战略,对国民政府采用诱降和军事打击相结合的手法。1939年9月,为进一步打击中国 军队的抗战意志,日军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集中了10多万兵力,从赣北、鄂南、湘北三个方向向长沙发起了进攻。企图在最短期间内将中国第九战区主力歼灭。

中国方面,第九战区代司令长官薛岳为保卫长沙,采取以湘北为防御重点,采取“后退决战、争取外翼”的作战方针,调动30多个师和3个挺进纵队,共约24万多人参加此次战役。

湖南是中国著名的谷仓,抗战时期,是国民政府粮食、兵员和工业资源的重要供给基地。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部设在省会长沙,中日军队在湘北新墙河沿岸隔河对峙。长沙是华中战略重镇,当粤汉铁路之要冲。武汉、南昌会战后,长沙的战略地位已经上升到特别突出的位置,成为中国的战略大后方大西南的门户上的战略要点。中国特别重视长沙地区的防御,由第九战区集结重兵与日军对峙。

1939年9月1日,冈村宁次制定了作战方针,据侦察资料显示,新墙河沿岸的中国 军队有25个师,日军为了打击中国 军队继续抗战的意志,决定在9月中旬以后开始奇袭攻击,以期在最短期间内,捕捉第九战区主力部队,将其歼灭于湘赣北部平江和修水周围地区。为此,日军第11军集中第6、第33、第101、第106师团和3个旅团(包括海军、航空兵各一部)约10万兵力,在司令官冈村宁次指挥下,采取奔袭攻击的方针,进攻长沙。

9月13日,日军秘密部署完成,日军第11军的战斗指挥所进驻咸宁,岗村宁次亲临指挥所正式下达作战命令,并且亲自指挥作战。岗村宁次作战部署包括:为隐蔽主攻方向,迷惑、牵制中国 军队,第106师团于9月15日首先发起进攻,由奉新以西突破守军第1、第19集团军阵地,进出至中国 军队侧后,歼灭守军于高安西北地区;第33师团由通城向麦市、渣津突进,打击当地的中国 军第27、30集团军;军主力于9月23日拂晓发起进攻,其中第6师团由新墙镇以西向汨水南高地正面突进;其左翼奈良支队由杨林街以西向浯口、汨水北岸突进;其右翼上村支队于9月23日拂晓在营田登陆,向汨罗江上游平江地区攻击前进。这三支部队协同歼灭该地区中国守军第15集团军。整个战役预计20到30天,10月10日至15日返回原驻地。

中国 军队方面,国 军第九战区所辖范围主要是湖南和河南南部、江西一部。战区跨湘、鄂、赣三省边区,东西以赣江、湘江为天然界线,两翼又各有一湖,东有鄱阳湖,西有洞庭湖,正好成为整齐对称形的战场。这种战场态势使日军的大迂回战法无从施展,只能进行正面作战。而且在湘、鄂、赣三省相交的地区,群山纵横,地形复杂。长沙以北的湘北地区大多数也是山岳地带;湘北不仅多山,而且多水。以粤汉铁路为分界由北向南划一直线,其左侧有洞庭湖和澧水、沅水、湘江三大河流,右侧有新墙河、汨罗江、捞刀河、浏阳河,从而形成天然的防线。这样一种多山、多水的地形对部队行动会产生较大影响,尤其不利于日军的机械化部队行动。

1939年10月1日,第九战区代理司令官薛岳被正式任命为司令长官,他认为,只要利用这些良好的地理条件,再加上正确的战略战术,完全有可能打退日军的进攻,化被动为主动。薛岳制定的作战方案大体如下:敌似在9月中开始南犯,将以主力由湘北南趋长沙,于赣北、鄂南施行策应作战。战区拟予敌以严重之打击而开第二期抗战胜利之先河,决诱敌深入于长沙以北地区,将敌主力包围歼灭之。赣北、鄂南方面,应击破敌策应作战之企图,以保障主力方面之成功。

薛岳将这一战略部署的核心之点总结为八个字/;后退决战,争取外翼。

随着大战的临近,薛岳也开始调兵遣将,部署兵力。当时,第九战区共有21个军又3个挺进纵队,共52个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配属第4、第5、第99和新编第6军4个军又1个师(第11师),总计25个军63个师50万人,投入作战序列的部队有21个军49个师又3个挺进纵队。至9月中旬,其兵力具体部署已经全部到位。

9月14日,赣北的日军第106师团中井良太郎部率先发动了牵制攻势。在这个方向的华军3个集团军7个军在前敌总司令罗卓英指挥下进行抵抗。罗卓英对高安方向的布防是:滇军第一集团军第58军守高邮市至祥符观一线;第60军守祥符观至故县线;19集团军32军(原晋军)守锦江口至高邮市、锦江南岸一线;东北军49军和中央军第74军控制上高附近。附近还有30集团军(川军)王陵基部2个军。

当天晚上,日军首先向驻会埠的第60军第184师的阵地发起进攻。由于日军利用强大炮火与飞机轰炸,日军第二天就突破了第184师的阵地。日军攻占会埠后,第106师团兵分三路:一路向阴山村、罗坊西进;一路则向渣村、水口甘南犯;一路由高安以东的大城、鼓楼铺向第32军阵地进犯。

17日,南犯日军先后占领水口甘、樟树岭;西进之日军则进占罗坊、治城,随后也转向南犯。18日,日军占领了高安北部的村前街、斜桥和祥符观,从三面完成了对高安的包围,并与在会埠一线的日军形成了对第60军和第58军的包围。

在情势十分危急的时候,第60军从前街冲出日军尚未完成的包围圈,向宜丰方向集结。第58军则且战且退,18日晚渡过锦江,向西往凌江口方向转移,与在宜丰集结的第60军从南到北形成一道新的防线。第32军则弃守高安。19日,日军占领高安。薛岳得知高安失守后,严令第32军夺回高安,同时派第74军前往增援。

20日,岗村宁次命令第106师团在消灭高安附近的第9战区守军后,以一部掩护左侧背,主力进入修水、三都附近,切断第30集团军和湘鄂赣边区挺进军的后路。据此,日军第106师团即以佐枝支队在奉新西南地区实行防御作战,以1个旅团开赴武宁,主力则在上富附近集结,准备西进。第32军一部则乘机于21日乘夜北渡锦江,击退日军,并于22日收复高安。

23日,日军第l06师团主力开始向修水方向西进。25日到26日,日军第106师团一部攻占上富、横桥、甘坊,另一部经九仙汤、沙窝里突进至修水东南约30公里处的黄沙桥,展开对中国第30集团军王陵基部的攻击,30集团军且战且退。同时,罗卓英急调第60军和第74军对西犯的日军分别进行堵截。王耀武率领七十四军在赣北重镇高安与日军展开激战,拦截了向长沙进犯的两个师团的日军,有力地配合了长沙会战的主战场。

接下来,双方在上富、冶城、甘坊一带展开了拉锯战。国 军以攻为守,调集几个师的兵力向甘坊一带反击,以达到消耗该部日军兵力,阻滞其西进鄂南、呼应湘北的目的。

25日至27日,第184师由南向奉新县城西南部的甘坊日军发起攻击,第15师在甘坊西部与日军展开激战,第183师在甘坊西北的九仙汤、刘庄一带与日军激战。这3个师的攻势遇到日军的顽强抵抗,未能收复甘坊,但也拖住了日第106师团不能远行。

薛岳想再创一次万家岭大捷,吃掉这个当时险遭全军覆灭的日军特设师团,于是命令罗卓英增调第72军和第74军的第57师,连同第183师、第184师,将日军第106师团包围在甘坊。但是该师团居然于10月3日冲出重重包围,并继续西进攻下大瑕街、石街,达到预定的赣北西行最远点。这时,主战场的日军已经开始后撤,106师团牵制赣北国 军的任务已经完成。10月5日,薛岳再次命令罗卓英、高荫槐、王陵基督促所部,务必将日第106师团全歼。结果,当国 军发起进攻时,该师团以反突击冲出国 军的重重包围,撤回武宁据守,赣北作战至此结束。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