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九章 不知出路也帮忙
书名:成败人生路 作者:书呆子 本章字数:9203字 发布时间:2024-02-22

第四九章 不知出路也帮忙

就在这彷徨不知所终的日子里,瞿祖强突然来到向家。

潘家的败归,向河渠觉得非常对不起瞿祖强。对别人,向河渠常常败在轻信于人,而瞿祖强则是倒了个个儿,是他轻信了向河渠。

人们常将窥豹一斑来形容从观察到的一部分来推测全体,殊不知有时候“窥豹一斑”却变成“管中测豹”,一斑不能反应全豹。他只看到向河渠的人品和才华,却没有看到他的致命弱点,欠来了那么多物料没能得到回报,以致使自己陷入窘境中。

不知为什么原因,他居然又找上门来,邀请向河渠去帮一个朋友考察项目。反正没什么事做,去就去一趟吧,说不定还能从中找到一条路呢。

瞿祖强的朋友叫谢成功,家住响水县城近郊,夫妇两个生有一儿一女,还有个老母在堂。根据谢成功介绍,他的姑母、伯父及表兄妹、堂兄妹都在台 湾,谢氏家族企业在台 湾也颇有名望。谢氏家族有支持谢成功在大陆创业之意。

望着谢家连小康也算不上的居室,向河渠很难相信这是在台 湾很有名声的望族之后。不过没有必要不信,世上事千奇百怪的多着呢,有此一例也不为奇。反正自己已一无所有了,没人能骗得了什么,姑妄听之吧。假如万一是真的,自己跟在后面沾点光,改变一下际遇,总比“逃荒”强吧。

再听谢讲到在响水的关系,有当宗教局长的,有在慈善会当秘书的,有在商会任职的,向河渠想起馨兰的就业,就不揣冒昧提了出来。没想到对方一口应承,并拍胸包能办到。这可让向河渠喜出望外了。

馨兰的工作问题是他目下最大的事儿,只要这个问题一解决,就再也没有什么事可以让他犯愁的了。

天空任鸟飞,海阔凭鱼跃,顾荣华的刁难算个什么?嘿嘿!

白天跟着谢成功在城里到乡下转悠,晚上听他对全县装潢业失落的情况介绍,向河渠提出了《关于生产装饰材料的设想——兼谈装饰装潢业的开拓》。

一个多月后,向河渠又给谢成功寄去一封信,对上次的设想进行了一些补充。他在开头说:“我们要建成一个企业,她以您为法人代表,集生产、销售、施工于一体;她要在您的家乡享有一定的名气,并辐射到周边县市;她将成为明星私 营企业,去获取谢氏在海内外亲友的青睐,从而向更广阔的天地里迈进,为达此目标,我建议:”

向河渠建议将办事处或小厂更名为装潢化工研究所,其理由是注册资金够不上办公司,研究所招牌比工厂响,让人们认为技术力量雄厚而产生信赖感。

为便于吸引工程技术人员协作,还就组织结构、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并提出八项一年内应当达到的奋斗目标。

元旦前瞿祖强来了一封信,说谢成功觉得小项目小打小敲弄不出个名堂,希望帮推荐一个象样的项目。瞿祖强说他觉得以化工为宜,因为“在这方面更适合你我的专长,如能办在你处,更好。”向河渠以本地区为中心进行考察调查、筛选,推荐了氯乙酸甲酯这个项目,写出项目建议书,复写后分别寄给了瞿祖强和谢成功。

正月初八,瞿祖强、谢成功来到向家,受到热烈的欢迎。谢成功拜凤莲为姐姐,童宝明设宴款待了谢、瞿二位,说:“我上无兄下无弟,从今开始,有了你这位好弟弟,感到很高兴。”慧兰、馨兰自然就叫上了舅舅,谢成功再一次表示“外甥女的工作包在我身上。”

向河渠陪同谢成功、瞿祖强两人视察了沿江福利厂,并应谢成功的要求作了书面介绍。谢成功说将说服姑姑,以沿江厂为起始,即酵头子,慢慢地做大做强。“就象当年毛主 席也是以井冈山为根据地搞起来的,不一定非要在家乡湘潭啊,我也可以以沿江为根据地嘛。”谢成功的话让凤莲非常激动,于绝望中重又绽出希望——可以不必离乡背井象滨江的那个老板去逃了,还债又有了希望。女儿的工作、还债的希望,真的感谢菩萨给她送来了这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弟弟啊。

谢成功走后,整个正月里毫无音讯,凤莲有些性急起来。尽管她每天早晚两炷香都在恳求菩萨和公婆保佑谢成功的承诺早日兑现,可是菩萨和公婆却毫无预兆。难怪她着急,这两件事可大着呢。

向河渠在宽慰凤莲的同时,心里也有些犯嘀咕:连个投资三五万的项目都迟迟无音讯,能搞这没有十万二十万搞不起来的lv乙酸?他对谢成功的谈吐比较满意,但那游离的眼神让他有点不放心。然而这可是目前唯一的希望,自是不会放过,于是他在正月过后二月初,也就是九八年的二月二十八日给谢成功去了一封信。

信的开头,他更正了项目建议书上的一个失误,随后将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用得到该产品的十九家厂名提供给谢成功,供他调查用。他说:“无庸讳言,我知道的用户不多,市场需要我们去通过各种办法开拓,但由于本项目用途广泛,设备一专多能,应变能力强,产品系列化,再加上有雄厚的技术力量作后盾,因而前途是宽广的。”

向河渠在信中说:“依据祖强同志的叙述和您在这儿的言谈,我佩服您的看法。

是的,目下各行各业受国家信贷资金控制的影响,普遍呈不景气状态,相当部分企业处于半关门的局面。不过这种局面不会长时间延续下去的,魏主任透露的信息表明经济将于下半年开始复苏。在这关键的时候上项目确是明智之举,因为贵方不受信贷控制,在人家等米下锅的时候 ,您已将饭煮熟待客了;当人家开始走向市场时,您已占领一片了。目下人们认为钱难赚,难就难在筹资。拿我来说,假如我不被盗汇而失去银行的支持,假如我能筹到百万资金,只怕去年赚回的不止百万,又何至于落到目前的窘境?”

向河渠在信中说:“您选择化工作为投资方向是很有眼光的。因为化工,尤其是精细化工投资少、上马快、回收期短,只不过技术性强一些而已。它不比建筑装潢业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找不到业务就完蛋。它比较稳定,只要营销谋略不犯错误,客户是比较稳定的,市场会逐步扩大的,即使某个产品市场疲软了,也容易按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因为它一专多能。化工产品涉及各行各业,用途极广,品种极多,永远没有不需要化工产品的时候,所以说化工前途宽广。”

向河渠说:“您认为管理是成败的关键,这是真知灼见。不懂管理、不重视管理,有好的项目也会失败。我在潘家事业的失败就败在没能按我的意愿将管理纳入轨道上,您的家族成员谢海泉事业屡屡受挫,也挫在管理失措上。”

向河渠将笔锋一转,说:“您既已认识到管理的重要,也一定会认识到人才的重要,因为管理是要靠人才去实施的。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项羽虽然力能拔山,所向无敌,终因不重视人才而自刎江边;刘邦却因重视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而一统江山。从一定程度上讲,人才比项目重要。因为有了人才不愁没项目,没有人才好项目也难以获得成功。”

写到这里,他不禁回想起氟苯那么好的项目,却因两个合作者全无管理素质,又不肯听从自己的意见,终至败亡的教训,不禁摇摇头,苦笑笑,继续写道,“所以当主管的一定要有识才之明、容才之量、揽才之术、用才之方,要千方百计收揽各类人才,并加以合理组合,通过科学的激励机制去发挥他们的作用,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业。”

接着他将事情引到自己身上,说,“在这方面我将为您招揽一批在职的、退休的工程师、工人技师和熟练技工为您服务;也可以为您培训班组长、车间主任、质检员、化验员等人才。”

谢成功在沿江时听凤莲说起过家具一事,看到了腰鼓凳的实体和已卖出的成品照片,曾对此表示过感兴趣。向河渠在信中也提了提这方面的事儿,他说:“凤莲已告诉您这方面的事情,我就不多说了。我想说的是它是个有前途的项目,只是我在沿江不得不放弃。湖北王启新经营这个项目去年年产值三千万,成为私 营企业的名星,被选为该县政协委员。假如您想上这个项目的话,我也是可以助您一臂之力的。”

十几天后向河渠又去了一封信,为坚定谢成功创业的决心,在宣传了本项目的“合理的产品结构”“一专多能的生产线”“雄厚的技术力量”和“独资企业的优越性”后说:“说到市场,今又查到贵地区射阳农药厂氧化 乐果年耗lv乙酸甲酯就达四百吨以上,若能争到手,仅该 厂所需就可以让您增值一百六十万元,而生产氧化 乐果的厂又何止射阳一家,lv乙酸甲酯又哪里只用于乐果?”

向河渠说:“假如您的姑母有什么疑问的话,我乐于赴贵处为她解疑惑。”

跟年前项目建议书寄出后直到人来前无回音一样,两封信去又是石沉大海无消息,向河渠无所谓。

自顾荣华强行拉走家具后他知道在还清顾荣华的本息前在沿江是办不成任何项目的,也不想再去作无用功了。他向顾荣华、信用社、经管办分别提出过用设备抵债的建议,没一个愿意的。这些人都不傻,设备买的时候是宝,卖的时候比废铁还不如。废铁一拉就走,有一斤算一斤,设备上附有搪瓷、玻璃钢阀门和管道,不拆不好搬,拆了没有起重设备上不了车,有的设备不切割一般收废站没法称,谁没事找事要他的设备?

再说了,真的要,算废铁向河渠肯干吗?七万元的设备卖废铁一万也不值,三家债主债务十多万,一万块有个屁用?没人要设备拉倒,债怎么办?有什么怎么办的,放在哪儿呗。

人被逼到这一步,还有什么面子拉不开的,他公开宣称:三家的债对他来说都是有冤屈的,让他一人承担是不合理的。有条件还时,受点委屈也就算了,事情过去接受教训也就是了;现在是没条件还了,只好破罐子破摔。我努力过,债主不支持、不撑腰,有的还拆台,这就没法了,等上法庭吧。就是上了法庭也是要说清来龙去脉的,我向河渠为什么会欠债,为什么没还清?大风吹倒梧桐树,自有他人说短长,让人们去说,去评论。

人一旦到了这一步,事情反而简单了,他差不多铜匠担子下乡,走倒哪儿响(想)到哪儿,什么心思不担,慢慢朝前过。还给这种心态取了个名儿,叫随缘。

既然是随缘嘛,连“明日愁来明日愁”到了明日也不去愁了。有什么可愁的?吃不愁,有田可种,不愁饿死;穿不愁,有钱买就自己买,没钱买还担心做裁缝的女儿会让老子冻着?住不愁,四间正屋三张床,空地大着呢。用钱有点儿紧,幸好再挨几个月,馨兰有了工作,拿上工资,就不用再花钱了。至于人情开支嘛,有钱就送,没钱就算,反正没有长辈需要孝敬了,已经到了这一步,还谈什么面子不面子的?林儿家的二儿子结婚,不就是因为没钱吗。

向河渠“随缘”,凤莲却是“攀缘”。随缘是顺其自然,是一种达观,一种洒脱;攀缘则是一种固执。机会来了就紧紧抓住,不肯放松,不管它可为不可为都想着要为。谢成功的话她都当真的,都急切盼望。偏偏你急他不急,所谓急惊风遇着慢郎中,多时没消息,嘴上竟有了火泡。向河渠只好一天说几次,说那些老生常谈,更多的是为谢成功辩解。向河渠说:“成功的姑母在台 湾呢,那能说来就来的,总得找机会对吧。他姑母不来,不给钱,他拿什么办厂?别性急嘛,再说了急有用吗?要是瞿祖强不认识谢成功,我们还过不过了?打个退后算盘,作为没认识这个人。”

话是这么说,其实是在劝慰童凤莲时这么说的,事实上他的心态并没有修炼到真能随缘的那一步。面对困境哪有个不性急的,看看他在九八年五月七日就“怎么办”这一问题的思虑就知道了。

他先回顾摆在谢、瞿和自己面前的情况是:谢成功的姑母去澳州没回来,响水一幢大楼的装潢业务告吹,瞿祖强的保温业务能不能落实,还在两可之间;谢成功说装潢装饰企业规模小,引不起姑母的兴趣,为他设计了百万、几百万以致上千万投资项目却又建议书去三个月,连个回音也没有,台北会不会投资?什么时候投资?都是个未知数,就这样象河边的白鹭那样老等也不是个办法。

他认为形势的发展正处在变革中,几十年摸索得出的教训告诉自己:僵化的体制必须转变,“民营救国”不总是“危言耸听”,国营改集体,民营企业发展的浪涛汹涌澎湃。纵观历史,横看现实,这一转变绝非权宜之计,而是长治久安的富国之策。在这变革的年代里,谁顺应历史的潮流,敢挑起大梁,谁就能成就一番事业,就象当年的刘邦、刘备、朱元璋。

成就一番事业并不仅仅是敢不敢的问题,自己是敢的,但挑大梁挑不了,除了本质上不具备当一把手的素质外,最急迫的是缺钱。生化厂、校办厂、福利厂如果自己能弄到钱,那个厂不能办得风生水起?瞿祖强只怕比自己好不了多少,甚至在筹资方面还不如自己。

听祖强说村里曾有动用几十万启动化工厂的动议,并且据说只要他拿出万把块来,就由他当头。就好比当年的刘备借荆州,有个几十万借势而起,就可以占有一片小天地,逐步扩展,可他却拿不出。如果换成自己,再艰难,如有必要,一两万还是能的。谢成功与瞿祖强只怕也差不多,没钱。三个没钱的穷汉怎么创业?

当然,如果台北的亲人真有投资的意向,谋划、运动得当,还是可以将意向变成真事,那就什么都解决了。就象当年的陈宏 志借省公司的招牌借势而起,终成一番事业一样。

问题是陈宏 志所借的省公司是实实在在的在大公司,其牌子也实实在在地让借,而谢成功姑母的投资意向是有还是无,都只听谢成功一人在说,除他外谁也不知道,甚至可以怀疑不真。因为如果是真,怎么可能对自己提供的上千万的项目不闻不问呢?人不来,信总该有一封吧?哪怕是几个字的电报也好哇。

这一天向河渠的日记中对“怎么办”这个问题什么假设也没有,只到这里就没了下文。只不过由此推知他不是在随缘,而是也在等谢、瞿二人的消息,以便考虑“怎么办”的问题。不同于凤莲的是他不去焦虑。

这一点他倒是异于常人的,再艰难也不会愁的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他会以看书、唱歌、吟诗、填词来排遣,用做事来充实自己的生活,不让自己有空闲去愁。这不,他给自己找到了一件他可以独立完成而与他人、与金钱无关的大事。这就是寻找自己之所以遭受许多挫折、坎坷的原因,在看书学习,总结经验教训中,打算探讨夺取成功的诀窍。

他在五月十四日的日记中写的是:“人的价值是什么?别人怎么看,我管不着,我的价值观就是总得给社会、给后人留下点什么。假如一生对社会没起什么有益的作用,不白活了么?”

他说“我今年五十四岁了,财富没创成,却背了一身的债,看来不是有价值,而是负值,是罪过。要是将失败的教训总结起来,告诉后来的人,让他们绕道走,不也是价值么?正如爱迪生所说的‘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我要将我的认识写出来,告诉人们,让人们夺取成功更容易些。”

从这一天起,他开始构建后来取名为《成功诀窍》,到出版时又改为《成功八策》一书的框架。

就在凤莲焦虑等待消息的日子里,瞿、谢二人又一次结伴而来。他们带给向河渠一个让人吃惊的消息:潘家油厂生产fu苯出事了,死一个伤四个。

向河渠惊讶地问:“事故是怎么出的?”瞿祖强说:“不清楚。”

向河渠说:“整个生产过程都很平稳,不会产生爆炸事故,怎么会死人呢?不可能啊。”

瞿祖强说:“好象是有漏滴现象,整修时设备掉下来打死了人,伤有的是碰的,有的是气熏伤的。夏为民在骂你没写全写细呢。”

谢成功说:“这家伙骂人太没道理了吧?听祖强说是他们不要你的,出了事活该嘛。”

向河渠说:“他骂得对,好几个安全操作规程才拟了个初稿,还没来得及征求意见、公布实施。要是公布实施了,也许就出不了事故 。

成功说的呢,也不错,我问过夏为民,有没有想过离开我的后果,他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他对查安定说我太狂,说不信离了我地球就不转。我说过我很渺小,但我的实践经验是他所依靠的工程师、大学生所没有的,是近二十年磕磕碰碰摸索的结晶。”

瞿祖强说:“我是听说了这消息约成功去油厂探风声的,他们好象玩不成了。一是没人敢出来负责这个项目,夏为民也不敢;二是环保局来过了,说你已退了押金,这个项目要启动,必须重新申报。

这第二点夏为民骂了你不轻,说你太坏了。”

向河渠苦笑着说:“我的分厂不存在了,押金为什么不退?”瞿祖强说:“夏为民说押金是油米厂的钱。”向河渠说:“我打了借条的。我和我厂总投入十七万多,拿回一万多,有什么不可以的?”

瞿祖强说:“我与成功商量的主意是我们来租这条生产线,你的意见呢?”

向河渠说:“我赞成,但我没钱,只能帮你们打打工。”

谢成功说:“我俩也商量过了。请你当车间主任,你放心,不会亏待你的。”

凤莲插话说:“已有两三家请他去帮忙了,不为你俩要办厂,他早走了。”

谢成功不相信地问:“真有这事?”

向河渠说:“滨江有个朋友来请我同他去外地做肝素,学做家具的几个朋友请我去帮他们办家具厂,信还在书桌抽屉里呢,我没答应。”

成功说:“你放心,真的,我们不会亏待你的,祖强你说是吧?”瞿祖强说:“当然,老向是你姐夫,你敢亏待,你姐肯饶你?”

向河渠说:“我担心的不是你俩不要我,而是油厂不让我进?”

谢成功问:“为什么?”

瞿祖强说:“很明显,老向没能让他们如愿,还受了损失,特别是事故发生后,技术转让费白花了,还不能生产,不恨他?”

向河渠说:“关键不在油厂,而在二位。看二位在谈判中怎么对待?”

谢成功问:“什么意思?”

向河渠说:“很简单,我在这个项目中有没有作用?有多大的作用?二位现在肯定觉得我有很大作用,谈判中或谈判后怎么样,要到那时才知道。”

祖强说:“你考虑问题太奇怪了,我们三位一体,有什么谈判中谈判后的?”

谢成功说:“老向考虑问题挺周密的,我很是佩服。这样,能进呢,当然进厂当车间主任,不能呢,就在外面租房设立办事处,你在幕后,我们在幕前,你当会计,帮管财务和环保、税务、工商打交道,厂内的事情我同祖强办。除工资外,一年给你个一两万,三五万的,算不了什么的。祖强,你说呢?”祖强说:“就这么说定了。”

从此向家成了谢、瞿二人的根据地, 吃住在这儿,烧煮洗刷由凤莲承担,出主意、拟方案由向河渠动笔,去县里跟粮食局会谈主要由谢成功和瞿祖强出面,但不少时候还要拉上向河渠参加,因为蔡局长、倪局长容易听得进向河渠的话。

转眼间几个月过去了,谢、瞿二位与油米厂达成了租赁协议,从此他俩离开沿江去了潘家,油米厂成了他二位创业的地方。

临走前说将尽快解决向河渠的安置问题,并带去了一封以永泰化工有限公司名义写就的信。信是给油厂领导的,信站在有利于履行租赁协议的立场上恳请油米厂支持向河渠到fu苯生产线工作。

向河渠能不能到潘家工作,暂时还说不准,女儿的工作问题却有了着落。

说起馨兰的命运来,说不上是好还是坏,进校是搭公费生的末班车,就业却赶上化工毕业生自己择业的头班车。这也罢了,偏偏去年通城地区人才交流中心发函给馨兰,邀请她参加九七年人才交流会,到学校开介绍信时,学校说是公费生要服从国家的分配,如果想自主择业,请缴七千元代培费。能不能找到工作还没数,却要缴七千元的什么代培费,不缴呢,不过就是服从国家分配。国家分配有什么不好?傻瓜才不要国家分配呢。

天晓得情况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化工部撤消,石油化工与天然气总公司合并,大庆石油学院立即没了娘家。国家分配变成了自主择业,突然的变故落到馨兰这班学生身上,顿时让学生和学生家长们慌了神,大家都在找人找门路。

其实向河渠倒不是临时抱佛脚,他早就向老同学吴长发求过援。吴长发是北京石油学院毕业的,后到近海油田开发署工作,将馨兰的事拜托给他,算是预走的门路,吴长发也曾答应过。但那时的答应是在两种情况下,一是原本国家分配,他们单位自然会分进几个,就中走走门路,关系不大,因而当展照俊夫妇登门拜访时满口答应;二是吴长发的小舅子王志华的铝合金业务要向河渠给予帮忙,算是个互相帮忙的交易吧。

谁知情况发生了突然变化,自主择业将全国石油化工的毕业生都赶上找关系走门路的路子,吴长发大概遇上了难题;加上向河渠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又没能帮得了别人,因而吴的路子就没了回音。

就在这仿徨无计之时,冒出个救星,谢成功说他有路头,你说向河渠夫妇喜是不喜?由此对谢成功的感激之情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六月十四号收到馨兰的来信,说是谢舅舅五月二十号曾去信说他在企业、文教方面都打过了招呼,说问题估计不大,让邮去双选协议书。馨兰当即用快件寄去,她说是不是还要办什么手续?学校说了六月底七月初全部毕业生必须离校,要办什么得快。户籍关系已转到临江人事局了,如需转关系可以到哪儿去办。

信给谢成功看,成功说事情大体已谈妥,估计不会有什么变化 ,他马上回去一趟。后来听说是进了当地著名的国营企业——神豆药业有限公司,到化验室工作。只是进厂必须缴三千元抵押金,以确保劳动合同的履行。

这是公司的规定,却让向河渠为了难。别说三千,就是三百块也没有,因为收获的麦子还没卖掉,前些时最拮据时,差一点连买菜招待辛、瞿二位的钱都没了,还跟姜建林打过招呼,先借一百用一下,麦子卖掉就还。后来想起那只五百升的小反应釜外壳已严重损坏,不如卖废铁。去杨庄一问,说是可以,于是请周国良开来手扶拖拉机,用手拉葫芦,连滚带拉地弄上车,不但没到张建林那儿去借,直到谢、瞿二位进驻潘家,甚至小麦卖掉之前都还有钱余着呢。虽说这样,三千在他来说还是个大数字,他可没有这么多。

没办法,只好找大丫头出,谁让她摊上这么个不会挣钱还亏债的爸呢?妹妹进厂的押金她不给谁给?

七月十八日馨兰给家里写来一封信,信上说:“爸爸、妈妈,我于十五号开始正式上班,在化验室工作,一切情况都很好,请您们放心。目前我住宿问题还没有解决,因为舅舅想让他们尽力给我安排一个单人宿舍,可能还得过些时候才能解决,因此这些天我住在舅舅家。

舅舅、舅妈都对我很好,就跟亲生的女儿一样,而且舅舅还经常教给我一些生活的经验教训以及做人的方法、准则等等,我很佩服他。道芹姐弟与我相处也很融洽。总之一句话,目前我在这里一切都好,请爸爸妈妈不要挂念。”

馨兰在信的最后说:“最不放心的就是您俩的健康,不管怎么样您们务必要保重身体。别操心太多。无论如何,毕竟还有我和姐姐与您们分担。”

读完这封信,向河渠长嘘了一口气,仿佛卸下了一副重担。是啊,人生两副担子是必须担的,赡养老的,抚养小的,到今天为止,他的任务完成了,虽然完成得不怎么好,总算是完成了。

凤莲说:“这次多亏成功了,你可得多帮帮他们,把工厂办起来。”向河渠说:“投桃报李嘛,他帮了我们这么大的忙,能不尽力吗?再说啦,帮他们不就是帮自己吗?我们脱出困境的希望也在他们那儿呢。”

话是这么说,其实潘家fu苯重新启动有没有他的出路,心中并没有底。因为这几个月的相识相交,他对谢、瞿的可靠程度抱有怀疑,尤其是对谢成功。他的疑虑可见于他的一首诗,题目是《我的出路有没有?》,全文如下:

     世上本来没有路,走得多了就是路。重点是要先去走,成不成路别去顾。

     万无一失才肯走,人类至今树上住。祖强来邀寻项目,跟随出门眉不蹙。

     新认朋友谢成功,家住响水城郊东。说是台北旺族后,想在大陆显峥嵘。

     苦无项目告亲人,盼予支持创业共。细看家境心有疑,恐非嫡系只同宗。

     不过无须不相信,姑妄听之且当真。万一真能借势起,岂不附骥起青云。

     精心考察细分析,“项目建议”随后呈。说是嫌小没名堂,千万投资又成文。

     走了一圈没结果,说到潘家再走走。再去潘家有些难,为帮朋友怎袖手?

     招待吃住兼浆洗,动笔写划也动口。谢瞿油厂协议成,我的出路有没有?

在几十年的拼搏中,不知自己出路有没有,恐怕这是第一次。因为谢、瞿二人当家作主,项目进行中他差不多没法参与。谢、瞿二人人品如何将决定他的去向,而谢、瞿的人品,尤其是谢成功,基本上不怎么了解。历史上过河拆桥、卸磨杀驴的事多得数不胜数,谢、瞿二人将怎样对他,他没数,只能等。所好的是女儿的事情解决了,要不要他去潘家都不重要了。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成败人生路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