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回
书名:喋血升谷坡 作者:山寨导演 本章字数:7058字 发布时间:2024-02-21

第三十二回尚枫智袭日军炮楼

乡土文化源远流长

却说清野到海口开会回来后,将会议情况向小岛做了汇报,小岛听后,决定申请运输钻井设备的事暂缓一下步,待以后再派大队伍去海口运回来。当务之急是先抢粮食,加快梅岭石场开采和水泥厂投入生产的步伐,保证碎石和水泥供应到位,并命黑三派得力的自卫兵去探察各村的水稻是否成熟,一旦成熟,强行抢收。

这时候的劳工陈智,经过符和堂的精心治疗,伤口完全痊愈了。符和堂曾托人将他带出山崛村,想通过八门湾进入清澜港让他搭上前往汕头的货船,只是日本鬼子把守甚严,计划没有成功。这样陈智只好在符和堂家打杂工,他倒也老实本分,还帮村里人干点农活。平时,邢毓岚、姜尚枫、符之明来符和堂家时,他总是躲得远远的。就这样,慢慢地,他取得了符和堂和下吴大婆的信任。

一天,姜尚枫从符和堂家出来回荔枝林政工队驻地,一个蒙脸人远远地在暗地跟踪着他,若姜尚枫回头看看,那个蒙脸人便闪进树丛中,就这样,尽管姜尚枫东躲西拐进入荔枝林,还是让那个蒙脸人大体掌握了政工队的躲藏位置。

那个蒙脸人以最快的时间跑到升谷坡机场据点,向清野汇报了情况,然后又火速地赶回山崛村。清野接到情报后如获至宝,立即向小岛报告,为了不打草惊蛇,小岛立即打电话给水北据点的日军头目,命令水北据点派出日伪军袭击荔枝林政工队驻地。因为水北、头苑、宝芳据点的日伪军都负有保卫升谷坡机场的责任,也归小岛统一调度和指挥。接到小岛的命令后,水北据点的日伪军立即出动,直扑山崛村的荔枝林。

正在良堆村收粮的姜尚枫和符之明,突然接到村里群众报告说,水北据点的日伪军百余名,由汉奸带路,正向山崛村的荔枝林进犯。

姜尚枫对符之明说:“敌人突然袭击,其目的是企图歼灭我们政工队。兵贵神速,你立即赶回向郑庭仁队长报告,马上转移。我想办法牵制敌人。”

符之明同意姜尚枫的看法,但他却故意对姜尚枫说:“尚枫哥,这一次不会犯自由主义了吧?”

姜尚枫泰然自若地说:“郑队长不是说过,要灵活机动吗?你放心好了,有什么责任由我负。”

符之明拍了一下姜尚枫的肩膀,说:“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尚枫大哥,你进步多了。”说着一溜烟似的出发了。

符之明走后,姜尚枫想:敌人倾巢而出,水北据点必然空虚,便决定将计就计,针锋相对捣其老巢。因为长期在良堆村一带活动,村里的青年人和姜尚枫都成了好朋友,当姜尚枫召集村中的几位青年,问他们想不想打日本鬼子时,他们个个磨拳擦掌,这样姜尚枫便带着很多炮竹和铁皮桶,直奔水北日伪军据点。他们先剪断敌人通往升谷坡据点和大致坡据点的电话线,迅速在敌人据点外围的铁丝网上,吊挂炮竹和铁皮桶。一切准备就绪后,姜尚枫凭着对水北一带大路小道了如指掌,迅速地潜入水北据点周围进行侦察,发现据点里死一般的宁静,只有三个鬼子在巡逻,炮楼顶上也只有一个日本鬼子在放哨。俗话说打蛇打七寸,点穴点要害。姜尚枫决定先扫除炮楼顶上那个哨兵的障碍。当他抱着一捆干柴来到炮楼门口时,一个站岗的伪兵拦住了他的去路,姜尚枫说送柴的,然后从衣袋里掏出一支香烟,装作借火的样子接近那个伪兵,当那个伪兵掏出火柴的一刹那,姜尚枫将手中的那捆干柴一下子朝着伪兵头部打去,那个伪兵昏迷后,姜尚枫立即将其拖进不远处的一片草丛中,脱掉其衣服,然后穿上,接着大摇大摆进入据点。巡逻的鬼子见到姜尚枫以为是自己人,也没介意,姜尚枫直奔炮楼楼顶,那个放哨的鬼子见是伪军,也就放松了警惕,姜尚枫掏出香烟,拿出一支笑眯眯地递给那个鬼子,那个鬼子接过叼在嘴里,姜尚枫乘着给那个鬼子点火之机,一尖刀结束了那个鬼子的狗命。姜尚枫捡起那个鬼子的枪,快速地冲下炮楼,刚走出炮楼门口便遇上了巡逻的三个鬼子,姜尚枫立即开枪,并掷去手榴弹,将三个鬼子一一送上了西天。接着姜尚枫又指挥良堆村的几位青年寻找炮楼里的手榴弹,找到十几个手榴后,打开盖子,将导火线拉出,用一条绳子逐一绑在一起,接着放在炮楼里,然后将干柴塞进炮楼,姜尚枫站在炮楼外,用力拉了绳子,引爆了炮楼中的手榴弹,随后一声声巨响,鬼子的炮楼被炸开了。良堆村的几位完成任务后便回家了。

出动在途中的日伪军,听到枪声,特别是日军头目看到水北据点炮楼的滚滚浓烟,知道据点遭到游击队突然袭击了,他立即命令队伍仓皇返回。这时的炮楼大火正浓,日军头目见状声嘶力遏地喊叫着,暴跳如雷。

这时,天色己晚,姜尚枫决定返回良堆村用牛车运回收集的粮食。当他在黑暗中狂奔一段时间后,姜尚枫发现路边一群穿着游击队制服的“战友”,焦急地吼道:“还愣着干什么?鬼子追上来了,快埋伏。”

但接下来的情景让姜尚枫毛骨悚然:那些人突然转头盯着他,并且手中握着的短枪在月光下闪闪发亮,这种武器可不是他们游击队能普遍配备的。

姜尚枫立刻意识到这些人并非自己的战友,而是敌人特务。他知道自己的身份暴露了,心下一沉,正欲转身逃跑,却被几名鬼子扑倒在地,一顿拳打脚踢,姜尚枫正准备施展功夫进行还击,但鬼子的拳脚更快更狠,直打得姜尚枫躺倒在地。原来这群化装成游击人的人,是本田太郎的手下,他们此前的身份是浪人。今晚奉命下村,主要是了解水稻的成熟情况。结果误撞的是姜尚枫这位抗 日战士。随后,日军头目下令将姜尚枫看押,准备带他回升谷坡机场据点审讯。姜尚枫趁看守不注意,一头扎进了路旁的树丛里躲藏起来。待感觉敌人远离,他打算折返回良堆村。

不料,命运弄人,姜尚枫再次落入敌手。他在路上遇到了一支手持电筒的队伍,灯光直射到他身上,让他无处可躲。

日军指挥官厉声喝令,几名日军随即上前将刚逃出虎口的姜尚枫再次擒获。翻译告知姜尚枫,要想活命就必须协助日军抓人、抢粮食。然而,姜尚枫坚决拒绝背叛党、背叛国家和组织。日军指挥官见其坚贞不屈,无奈地示意手下将其带走。两名日军架起姜尚枫,然后粗暴地将他推倒在地,幸好他身上藏着的小刀不被鬼子发现。濒临绝望之际,姜尚枫内心无比不甘,他深知抵抗可能意味着死亡,但他宁愿拼死一搏也不愿坐以待毙,何况自己练就了一身功夫。

就在日军拉枪栓瞄准他的那一刻,姜尚枫奋起反抗,一脚踢开持枪的日军,接着抽出腰间的短刀,果断划破另一名看守的喉咙。紧接着,他借着混乱之机,矮身钻入了路边的树林中消失不见。

尽管夜晚漆黑一片,但对熟知当地地形的姜尚枫而言并非难题。在日军密集的枪声追逐中,他左闪右避,巧妙利用地形摆脱了敌人,终于在当晚成功脱险并归队。

此时此刻,小岛兴趣正浓,一边品茶,一边专心致志地研读《孙子兵法》,当他读到“兵贵神速”时,想起他实施的“一抓二抢三占”的计划,不由洋洋自得,这时,忽然听炮楼下传来一声:“报告长官,大事不好啦,水北炮楼被炸了!”小岛一听,恐慌万状,色若死灰,一怒之下,用手扫掉桌上的茶具,瘫坐于椅子上,低下了趾高气扬的头。

姜尚枫火烧水北日伪军据点后,回到了八门湾的红树林政工队驻地,他以为又要受到郑庭仁队长批评了,并且做了接受批评的思想准备。

可是,让姜尚枫想不到的是,政工队员已经列好整齐的队伍在热烈欢迎他,郑庭仁还当着大家的面,表扬了他的灵活和机智。

郑庭仁对大家说:“姜尚枫同志发现敌情后,立即叫符之明同志回来报告,从而使我们全体同志从山崛村的荔枝林转移到这里来。这说明姜尚枫同志有了很强的组织观念和纪律观念。特别值得表扬的是他灵活机动,趁着敌人出动,老窝没人看管之机来个突然袭击,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我号召大家都要向姜尚枫同志学习,做一个坚强、勇敢、机智的革 命战士。”

姜尚枫听了暗想:真是官家两个口,怎样讲都对。但也觉得郑庭仁说的有道理呀!

为了鼓起士气,政工队在红树林开了一个小型庆功联欢会。

会上,邢毓岚、符秀媚、姜尚枫和符之明拿起日本鬼子的钢盔,椰壳碗,叮叮咣咣地即兴唱起了民歌快板《说文昌,讲文昌》:

说文昌,讲文昌,文昌地方真是好;大阔田洋种水稻,到处坡岭饲牛羊。

说文昌,讲文昌,文昌是咱的家乡;男人去番讨钱粮,女人在家伺爹娘。

说文昌,讲文昌,文昌地方近海洋;鬼子一来就上坡,上坡杀人血成河。

说文昌,讲文昌,文昌人民团结好,一齐起来去扛枪;坚决抗战把国保。

说文昌,讲文昌,文昌人民志如钢;决不愿当亡国奴,誓把日本鬼打倒,把它赶走回东洋。

符翅宜乡长听了同志们唱出了文昌人民抗 日的心声,心情十分激动,就向大家介绍了文昌人民创造的文明历史:

文昌已有两千多年的文化历史,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早在汉代元封元年(公元前一一O年),已置紫贝县,后曾改为武德县、平昌县,至唐贞观元年(公元六二七年),改名文昌县,取义“偃武修文”。从此始,文昌修文重教之风日盛,名贤硕彦比肩联翼,光昭史乘。文昌广大劳动人民,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丰富的民间文学作品。谚语,就是当中一个珍贵的品种,是民间文学百花丛中姹紫嫣红的小花。谚语简短通俗,韵味隽永,寓意深刻,喻事喻理,生动活泼,琅琅上口,易诵易记,成为人民群众传授经验、修身劝诫的工具,既是土生土长文昌民间的富有地方特色的群众口头语,又是经过历代千百万人的锤炼、陶冶,而成为十分朴素、晶莹的文学语言。这些充满地方生活气息的方言谚语,内容纷繁,题旨广泛,修辞巧妙,风格多样,趣味横生,能启人心智、长人见识。歌谣和谚语一样,也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它与谚语不同点是用“口”唱出来的,处处充溢着自然、质朴、粗犷、奔放、辛辣、浓烈和饶有张力的口头文字。它能较好地保留着生活的“原汁原味”和生猛活跳的林野气息。它之始作者既是直接参加劳动的人民,又伴随人民在乡间原野流传深广久远,诸如农村里巷、田野阡陌、树下井边、原上月下、军坡节会等场面,或以老少传唱、或以男女问答、或以竞技唱和、或以感情咏叹的形式的诵唱中流传下来。它绝大多数都有幽默、奇趣、明朗、易记等特点,故而不但海南传播,且已随着方言远播海外了。

讲到这时里,符翅宜强调指出:从某种角度上说,文昌谚语和歌谣标志着文昌人民在各个不同时期的文化觉醒。什么是文化觉醒?一个民族文化深深熔铸在民族的血脉之中,始终是民族生存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强烈的文化认同,把中华传统文化有机地溶入新思想、新文化之中,唤起民众觉醒,鼓舞民众的斗志,这就是文化觉醒。

符翅宜把目光投向姜尚枫身上,只见姜尚枫睁大眼睛,聚精会神地听领导同志讲话,神态既认真又十分朴实。符翅宜提高了声调说:“姜尚枫同志是拖牛车出身,他爱唱的一首文昌歌谣是《水牛怨》,就是这一首《水牛怨》使他感悟到什么是阶级压 迫,什么是阶级剥削、认识到穷苦人民要翻身解放,一定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卖 国 贼。因此,他参加了革 命,英勇杀敌、屡立战功,姜尚枫同志是文昌人民文化觉醒的典型。”

符之明听到领导表扬姜尚枫,情绪高涨,他说:“请姜尚枫同志唱一唱《水牛怨》好不好?”

大家齐声说:“好!”会场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姜尚枫惊喜若狂,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他深情地唱道:“苦叹命,日间驶田夜拖车,日打夜打不算数,脚杆长长身上骑。”

这时场里响起口号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卖 国 贼!”

邢毓岚站起来说:“符秀媚侨居海外,念念不忘文昌歌谣《婆示孙》,忘不了乡情,忘不了乡根,千里迢迢从泰国回乡参加抗 日,我提议,请符秀媚同志唱一首歌谣《婆示孙》!”

在热烈的掌声中符秀媚唱了起来:“一岁睡摇篮,二岁下土行,年年生日侬长大,长大侬不忘摇篮……”

郑庭仁听了姜尚风和符秀媚唱的歌谣后,站起来说:“符秀媚、姜尚枫两位同志不仅口上唱,更可贵的是见行动,体现了革 命战士言行一致的高尚品质!”

符翅宜接着说:“文昌有一首歌谣叫做:《做人要像竹一样》唱出了做人的道理,也唱出了革 命的道理。”

在符翅宜等人的引领下,红树林里响起了《做人要像竹一样》的歌谣:

做人要像竹一样,能给人用给人看;既有气节有心底,又发成丛人乘凉。

这就是游击战士在敌后艰苦环境中的革 命

乐观主义精神,凸显了机智、灵活、勇敢、顽强的游击队群体英雄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抗 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反击侵略者的坚强决心。

在海南岛的中南部,有一座独特而神秘的山脉,那就是“五指山”。这座山因其山峰此起彼伏,犹如人的五指而得名。它的最高峰海拔达1867米,它不仅是海南岛的地理标志,更是这片土地的灵魂。由于其特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这里的生物种类繁多,土地组成以中酸性喷岩为主,十分肥沃。远望五指山,五个碧翠的山尖旁边凝集着五朵火红的祥云。聚居在五指山的黎族同胞,用这景色编织了奇妙的神话。他们说:如果这五朵红色的祥云能从五指山尖降临到地面,黎族人民就能摆脱苦难。可惜的是,红云虽常常出现,却一直没降落下来。黎族人民的灾难一年比一年深重。

为了拯救水深火热中的黎族同胞,琼崖领导机关转移到澄迈山区。陈青山被任命为琼崖独立总队第四支队政治委员,支队长是马白山。陈青山到任前,马白山在一次战斗中负了伤。陈青山到职后,马白山的伤还未痊愈,不能直接指挥作战,因此,陈青山既做政治工作,又直接指挥打仗。一天,王学彰和两位黎胞意外地出现在琼崖抗 日独立队第四支队队部。他们形容枯槁,头发蓬乱,看样子,一路相当艰苦。王学彰到支队长马白山和政委陈青山同志跟前,用黎族大礼拱手深深一躬,话还没有出口,眼泪便流出来了:“我们曾经三次派人,奔走数月,今天可找到你们啦!”接着,他们说起了黎族同胞的悲惨遭遇。

原来日寇在海南岛登陆以后,国 民党军队先则不事抵抗,窜进了黎族人民聚居的五指山区,继则和日寇勾搭,疯狂地剥削黎族同胞。在忍无可忍之际,黎族首领一致确定全面起义。黎胞向国 民党军展开了猛烈的进攻。白沙一区赶跑了国 民党军守备二团团部,琼中毛阳乡杀掉了国 民党乡公所的人员,起义队伍还攻下了两个县政府……但统治者并不甘心他们的失败。匪首率领五路兵马反扑五指山,包围了各个起义村庄。起义首领们原以为敌人不敢再来,没有战斗准备,加上弹药不足和叛徒出卖,起义失败了。国 民党匪军到一村,杀一村,到一地,烧一地。五指山里,村庄变成了焦土,土地染遍了鲜血。

听完黎胞的哭诉,支队首长向上级报告,很快得到了海南特委和总队部的指示:先派一个工作组随黎胞代表进山,了解情况,发动群众,组织黎胞,等待条件成熟,再派部队进山,建立五指山根据地。这个工作组由廖之雄和儋县县委委员王茂松等同志组成。廖之雄带一班战士随三位黎胞代表进入了五指山区。根据当前情况,上级指示我们:部队不能马上进山,应把黎胞组织起来,从山里打开局面。

经过沟通,黎胞迅速组织了起来。在上级和地方党委的指示下,黎胞们展开宣传活动,安定了人心,组织了生产,坚持了斗争,为了帮黎胞们重新武装, 培养骨干,工作组经首领们同意,又挑选了十几个精壮的小伙子,回到山下支队里去学习本领。

各山头和山下每隔几天就派人找首领汇报情况,领受指示。有一天,国 民党收买了一个汇报人上山侦察,还借口抗 日军进了山,派兵增援,企图进一步迫害黎胞。

五指山里又紧张起来了。为了对付国 民党的大举进攻,工作组提议:“挑选部分黎族青年进行训练,作为建立武装力量的基础。”不久,各村送来了四百多黎族青年,工作组从中挑选了五十个精干的小伙子,成立小部队。原先送到支队学习的黎族战士也都陆续回来了,成了这支小部队的骨干。小部队每天进行紧张的训练,除军事操课外,还要学习政治,讲解党的民族政策、国际国内时事。黎族兄弟新生了。黎族青年纷纷参加琼崖纵队,成了海南革 命斗争不可缺少的力量。从五指山到周围的海滨,红旗遍地,招展如云。红云落地的神话故事,变成美丽的现实。

王学彰曾多次与汉区的进步青年朋友接触,立下抗 日救国的意志,他在村里组织了民间“常备队”抗 日武装,他自任队长,他的女儿阿花也参加了常备队。

有一天,琼中据点的日军在汉奸的带领下,出动60多人大摇大摆地进入王学彰家附近的一个村烧杀抢掠。王学彰决计利用山峦向日军发起攻击。他带领村里30多名常备队员,手持粉枪、长矛、大刀、弓箭等器械在落马村东的吊鼓岭伏击日军。

耀武扬威的日军没有料到会陷入埋伏圈,被王学彰等人迎头痛击,击毙日军2人、击伤数人,狠狠地打击了日军的士气。

吃了大亏的日军恼羞成怒,依仗精良的武器疯狂反扑。一时间,机枪、小炮猛烈射击,压制了常备队员的火力。

王学彰立即带着队伍撤入山兰园。气急败坏的日军找不到目标,就转向攻击,发泄怒气,在汉奸的帮助下,抓捕了王学彰的妻子和胞弟。日军还把王学彰村的船型屋全部烧毁。接着把王学彰等人包围在山兰园里。王学彰等人奋力与敌拼杀,但终因寡不敌众被日军捕获,被送到琼中据点关押。

日军了解到王学彰有一定的草药知识,在当地有自己的武装队伍,在黎族人民心中很有影响力,就想收买他充当伪维持会黑衣队队长为日军效劳。通过威逼利诱,妄图降服王学彰。但是,王学彰宁死不屈,铿锵有力地说:“头可断、命可丧,坚决不投敌叛国,不当卖 国 贼。”他在牢房里再不愿出门,拒绝与敌人对话。日军要提审他,他就拳打脚踢不让日本兵押走。后来,日军要王学彰的爱人和弟弟来劝降,王学彰也坚决地拒绝。最后,日军又强迫王学彰的妻子劝降,王学彰忍痛用砖头将妻子砸昏,还用砖头将随同前来的日本兵砸伤,然后从内堵住牢门。不多时,日军队长闻讯带兵赶来,也无法打开牢门。日军队长无计可施,只好命令日本兵搭梯子爬上屋顶拆开瓦片,妄图逼王学彰开门。不料,拆瓦片的日本兵又被唐天祥用砖头砸得鼻青脸肿。日军队长无可奈何,只好下令日军机枪手爬上房顶用机关枪对准王学彰扫射,黎族人民的好儿子王学彰壮烈牺牲。但他自发地伏击日军的英勇行为,鼓舞了黎族人民抗击侵略的士气。

正是:黎族英雄正义凛然

五朵祥云火般艳红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喋血升谷坡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