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说我的阅读经历
1、引子
如果我是一个古人,大约也要经历一段徘徊在“儒林”、“聊斋”之间、庙堂和江湖之间、在市在野之间,事务和梦想之间、家和个体之间、有序和纷乱之间、大和小之间、生和死之间……的生活。
我有很多欲求、想法、习惯、个性的东西,我有很多优点,更有许多错误;我有很多改变,又有很多盲目。甚至顽固。正因为我的心性之复杂,所以我的感受曾经特艰深。
那时我喜欢“重口味”的句子,又偏爱简单的表达。印象深的有:我们都只剩一层坚硬的壳,好比城市刺猬。若干年后,当我们街头再次相遇,你是否还会给我一支烟。在这个薄情的世界深情的活着。一杯诗酒唱余生,愿无岁月可回头。深刻,但略带阴郁。
我自认自知这种累,很鲜明。这里面还有许多不解,和混沌。但这就是我,走向成熟的过程。在此之前,我只愿兼有,不愿放弃。迷惑时就有过玩世不恭,并不是我觉得这样做是正确的,而只是因为不满、不懂,有情绪;有时又沉于忧郁,并不是认可忧郁,而是不自主、不自觉,有感触。
幸好不变的只是追寻快乐的心、寻求精彩的想。大多时候,混沌盲目甚至顽固时,那就不着急,不带头,不偏执,尽量隐忍、担当、沉默。这样的话,即使不是最好,也不至于成为最坏的那一个?所以我更喜欢的句子和简单的表达是:不言盛景,不叙深情;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锦绣秋天,惠风和畅。人生忽如寄。平铺千里秋江,满载一船明月。无一例外,清新、明朗、开阔。
作为这篇谈阅读经历的文章来说,我还不很清楚为什么要先写这段作为引子,突然看见笔记本上“平铺”这两句话就这样决定了,或许是想在一篇文章里给朋友们分享更多吧。下面进入正题。
2、路漫漫……
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是大学才有一点。
那些迷失在图书馆的做法就不说了。锁定微小说并以此为毕业论文题目让我对专业的理解更深了。但这都不如我在读《红楼梦》时的哭泣,不仅是哭宝黛真情,更哭宝黛身世、用心……
在考研面试的时候我也说到这一点,但当时没有说清。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的阅读都可以说大而乱。有时为了实用读某些小说、理论;有时为了某些感觉选择某些历史、哲学;有时又为了某些喜好选择某些领域、哲学……
直到有一天,突然看到一个说法,大意是图书馆的书虽多但真正有用的却是少数,只有经典才值得一读。这个时候读书的心才稍集中了一些,虽然经典还是有很多种,但至少不再为浩瀚书海而晕头转向。
就这样带着这个问题过了这许多年(大学毕业都16年了),就像生活的无解一般,阅读也还是没有明确的方向。直到遇到《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它有一个主题就是:快乐很简单,无限的梦想只有锁定在有限的事务上(电影主人公一辈子没有下过邮轮,只专注于钢琴)才能让人走出迷茫。这时候我对自己说,我必须要锁定兴趣范围了。
又经历几番认识上的变化,我基本根据自己的感觉走,在自然题材散文、妖鬼题材小说、诗歌几个方面时大时小地调整自己的领域。这时候之前那种迷乱的心绪基本没有了。
但这个范围还是太大,也未必就是我最喜欢的领域。我还在继续和这个问题叫劲。然后有了下面几个方面的思考和收获。
3、终有所获
形式上,我更偏好于古典小说、诗歌的表达,也就是说虽然说不很清这些文言文、白话文到底比现代汉语强在哪,但是就是下意识的喜欢它。就是觉得更凝练、更有嚼味、更有挑战性。当然也许更简单、更生动。
再加上之前在妖鬼题材的古典小说已经有涉猎,这种感受更深了。因为《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都不是第一次读,再结合《海上花列传》的阅读体会,所以还不仅仅是语言层面上的,还包括古代文化、古代人性层面上的。
当然读古不是为古,这种由古及今的做法也不是没有,张爱玲、贾平凹都是深受古典小说影响的,都这样做过。
内容上,曾经想从妖鬼题材来切入的,这也是可以的。但它最终还是被另一个关键词:小人物,给打败了。从感情上来说,小人物和我更亲近,我自己和我身边的大多数人都是小人物;从范围上来说,小人物涉及的面更广,可以有更多选择;从可能性上来说,小人物也最终突破我认知的屏障,成为可能。那要从读到一本叫《贾樟柯电影研究》的书说起,虽然这是一篇硕士论文,但思想主题并不繁复,它在一些事例列举的背后,无非说的是贾樟柯导演是一个深富底层意识的导演、艺术家。他之所以长期专注底层小人物的题材,不仅是因为他自己的出身、经历等,更因为他的观点。他认为,每一个独立行走的个体,背后都有让人感动和值得关注的故事。
我是十分认同这个观点的。中国就是一个几乎没有贵族,但在平民身上挖掘贵族精神的国度;前几年流行的一句网络语说:我付出了全部的力量,最后只不过寻常人的生活;几个世界级大艺术家都说过:在这个薄情的世界深情的活着,类似的话。再放眼当下,我们身边这类故事还少吗?多少卑微、可怜的人身上有着并不为人关注的悲惨、感动、高尚……只是官方媒体、仁人志士还缺少相关的关注,它们的故事只在极少数的文人、作家(比如导演贾樟柯、诗人李二棍、周云蓬、莫言部分作品)有所体现。
于是本人阅读内容的规范到此告一个段落。
4、最后的明朗
我差点就以为这就是我最终的阅读方向了,可一篇有关残雪的当代文学文化评论又刷新了我的认知。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首先批判了当代文学的假大空现象,比如举王蒙为例,说他中后期创作的艺术追求基本停滞,写过来写过去不过是那些为人做官的内容,也就是在古典文学文化作品里早已嚼烂嚼透的内容,他不过是再次“贩售”一次罢了。
然后告诉我们当代文学的方向是什么,那就是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古已有之、至今深入的主题,对复杂人性的分析、述说、塑造。它说得当然有点极端,意思中国没有对所谓的人性的主题的探索,只有纲常伦理等级等。而人性应该探索自由、民主、公正,以及背后的混沌、冲动。
且不说中国传统文化里应该是在等级背后有民主因素的,是民主封建性质的政治及文化,即使单说自由,也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自由,是变异的自由。虽然不值得提倡,不是我们的主导,但背后的隐忍、坚强、以及现实主义、牺牲精神,还是有知道的意义的。通俗的说,中国古代人虽不是真自由,没有所谓的自由空气,但他们有道德,会坚忍,很可卑,值得同情、关注,以免当代文化再走这条灰暗的老路,也可以从反面来促使我们对比了解西方的博爱、自由。
再退一步说,你分析得再深入,你再混沌、再原始、再本真,还不是拓宽文化的路,放大文化的格局吗?还不是博爱人人幸福吗?中国虽然不自由,但博爱的号召却是有的,因为我们是伦理社会,伦理的追求就是先人后己,这在我们古代春秋时期就已经有的,比如儒家思想就提倡“仁爱”,后来进一步发展出一套氏族伦理制度,以家族共同发展来约束个人无边无际的自由。这不岂是殊途同归吗?
可见这不是要害,要害是经济条件和科学精神。中国文化的弊端在于没有站在个体上来看问题、思考问题!也就是说它倡导的“仁义礼智”虽然有道理,但只是为统治阶层服务的,更多是约束下人的虚礼。所以许多上欺下瞒的事发生,因为都看透了,所以都只做表明文章、互相忽悠,更不搞真正要下苦力、出血汗的分析、实践、行动了。爱搞那一套逃避、萎靡、便捷的虚文了。科学精神让物质文化更发达,从而有势力;科学精神又可以让经济条件更好,从而有实力。有了势力和实力,然后站在为个体、有个体意识的出发点来谈文学、谈文化,那才是真正的文学、文化。
这大抵是我最后的阅读选择,看东西要么不看,要看就看本质。不管是古典白话小说,还是当代严肃文学,既有美的形式继承,又有深入并尊重个体的文化批判,那就是我要的文学。
5、附诗歌近作一首
阅读的好处有很多,比如帮助思考和提供灵感两方面尤其有用和有趣,以前也常以诗歌的方式写读后感,下面是诗歌近作一首,贴在本文最后作为结尾,见微知著?
去掉最后一点戾气
文/木灵
原来我们深恶的缺点
我们自己也有。
幸亏我读了书上别人的事
他是一个孝顺的人
也是一个努力的人
还是一个聪明的人
却是多么狭隘,多么可笑
多么恐怖。
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
还扭曲生活。
以自保和自适的
以及可能有的可怜的理由。
2021.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