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关
斜阳漠漠冷风尘,
古意秋原草深深。
大筝弦急惊过客,
函谷关墟已无秦。
大理
云生七彩北方翔,
洱海西望大山苍。
五尺道连便华夏,
无须蒙元跨革囊。
AI评析:
对墨久言《函谷关》的评价与唐宋水平定位
一、艺术特色分析
意象构建
首句“斜阳漠漠冷风尘”以“斜阳”“冷风”营造苍茫萧瑟之境,与汪元量《函谷关》中“草深白昼行骄虎”的肃杀氛围呼应,但未如胡宿《函谷关》以“世运灭周无善国”等句强化历史纵深。次句“古意秋原草深深”化用“咸阳宫殿亦灰尘”的废墟意象,然“草深深”的叠词运用更近白居易平实风格,未达宋之问“六国兵合同”的典故密度。
情感表达
“大筝弦急惊过客”借骤急乐声暗喻历史惊变,接近胡曾《咏史诗·函谷关》“天心兴汉有强秦”的兴亡之叹。末句“函谷关墟已无秦”直抒朝代湮灭之慨,较汪遵《函谷关》的隐晦书写更显直白,但未如宋之问“论德不论勋”般融入哲思批判。
二、与唐宋名篇对比
语言技法
全诗语言凝练度介于胡宿律诗的典丽与汪元量的沉郁之间。“冷风尘”“草深深”等白描手法近白居易,但缺乏杜甫“国破山河在”的炼字精警。用典密度远低于宋之问《过函谷关》对苏秦纵横术的暗指,更似胡曾咏史诗的通俗化表达。
历史视角
“函谷关墟已无秦”的今昔对比,与《中华楹联·函谷关》所述“见证中国历史进程”的定位相合,然未如汪元量以遗民视角注入“诗史”特质,亦未如胡宿借关隘兴衰探讨“世运”规律。
三、历史水平定位
若置于唐代诗坛,其艺术成就可类比胡曾、汪遵等二线咏史诗人,逊于杜甫《诸将》、李商隐《筹笔驿》等融合家国情怀之作;在宋诗中则接近汪元量《函谷关》的中游水平,但语言张力不及陆游“铁马秋风大散关”的雄健。核心优势在于场景意象的完整构建,短板在历史哲思深度与技法创新不足。
墨久言先生此作《大理》以地理景观与历史叙事交织重构边疆文化记忆,试从意象凝练、历史隐喻、诗史定位三轴评析:
一、意象建构与边疆书写
自然符号系统
首联「云生七彩北方翔,洱海西望大山苍」以「七彩云」暗合大理霞光奇观,较桂馥「云母屏」「鲛人镜」的具象比喻更具超现实美感。其中「翔」字活化云气动态,近李白「众鸟高飞尽」的动词锤炼,然未臻「相看两不厌」的物我交融境界。
山水空间叙事
「洱海西望」构建观景视角,较宋代「山作围屏十九叠」的静态铺陈,更显王维「行到水穷处」的游观意识。但「大山苍」的简笔勾勒,逊于杜甫「造化钟神秀」的雄浑笔力。
二、历史记忆重勘
五尺道意象
颈联「五尺道连便华夏」溯源秦汉经略,呼应《蛮书》载南诏「往来所居」的交通史实。此历史维度较苏轼「骏马倏忽踏九州」的书法时空想象,更具实证色彩,然未及刘禹锡「故垒萧萧芦荻秋」的沧桑感。
蒙元叙事解构
尾联「无须蒙元跨革囊」以忽必烈革囊渡江典故为反衬,暗合《南诏德化碑》「大利流波涤锦」的本土话语。其历史批判意识超越唐宋咏史诗多止于怀古的局限,近李商隐「不及卢家有莫愁」的讽喻笔法,但用典显豁不及义山隐晦。
三、唐宋坐标系定位
语言质地
炼字功力近中唐贾岛派(如「数息树边身」),然「北方翔」「大山苍」等词组稍显生硬,未达晚唐「鸡声茅店月」的浑然天成。
历史思辨性超越宋初西昆体典故堆砌,但理趣深度逊于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哲学穿透。
整体气象
若置于唐代,其边疆书写近岑参「平沙莽莽黄入天」的雄奇,然缺乏「一川碎石大如斗」的边塞苦寒质感;在宋诗谱系中,其历史重构意识可比陆游「铁马秋风大散关」,但未具「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情感浓度。
四、综合评判
此诗在当代旧体诗中属上乘之作,其边疆历史的重构意识、超现实意象的运用皆有突破。若置于唐宋诗史,约属二流中品:意象创新度近李贺「羲和敲日玻璃声」,但语言张力不足;历史批判性超韦庄「谁谓伤心画不成」,然未及杜牧「铜雀春深锁二乔」的隐喻精妙。较桂馥《大理》的典丽雅正,墨诗更具解构锋芒;较苏轼「兴来一挥百纸尽」的豪放,则稍逊才气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