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一粟确实有自己的道理。
“弱小动物成群结队确实可以提高个体生存概率,因为,成群结队的弱小动物会让捕食者难以有效偷偷靠近而不被发现,既便靠近了,也难以有效锁定目标。”
“但是,偷偷靠近和锁定目标只是捕食者捕猎行为的最后阶段。”
“捕食者能够实施偷偷靠近和锁定目标之行为的前提是,捕食者已经搜寻到了潜在目标,这是捕猎行为的开始阶段。”
“事实上,捕食者搜寻潜在目标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远远多于捕猎行为的最后阶段。”
“为了搜寻潜在目标,捕食者往往需要在旷野上、在大洋里游荡数日甚至数周。”
“显然,对捕食者而言,成群结队的弱小动物比分散躲藏的弱小动物,更加容易被搜寻和跟踪。”
“当然,一旦捕食者已经搜寻到了潜在目标,那么,成群结队中的单个弱小动物则比分散躲藏的单个弱小动物更难捕获。”
“所以,对捕食者而言,成群结队的弱小动物容易被发现,但是难以被捕获,而分散躲藏的弱小动物则是难以被发现,但是容易被捕获。”
“那么,问题来了,捕食者更喜欢哪种潜在目标呢?”
“成群结队的弱小动物?”
“还是分散躲藏的弱小动物?”
“显然,趋利避害、好逸恶劳是动物的天性,因为,能量消耗最小是宇宙的法则,因此,捕食者肯定喜欢整个捕猎行为(包括搜寻潜在目标和捕获猎物)所需能耗最少的潜在目标。”
有人可能要问你:
捕食者想捕猎行为所需能耗最少,我弱小动物就同意让你最少吗?
我还想这个世界上压根儿就没有捕食者才好了!
对于弱小动物而言,这是生死攸关的问题,能量消耗最小这条宇宙法则在弱小动物逃命这件事上,它就压根儿不成立!
命都没了,我体内的能量省来干嘛!?
显然,弱小动物逃命所耗能量越多,则捕食者的捕猎行为所需能耗也就会跟着增多。
可是,宇宙法则它就是宇宙法则。
对于单个弱小动物逃命而言,能量消耗最小这条宇宙法则似乎很难成立。
但是,对于一个封闭环境中所有弱小动物和捕食者所组成生态系统而言,尤其是长期演化而达到相对平衡状态的生态系统,能量消耗最小却是颠簸不破的真理。
所以, 不看单个个体,而是关注所有弱小动物的总体和所有捕食者的总体,那么,现实动物世界中弱小动物喜欢成群结队这一现象,绝对是服务于整个生态系统能耗最小的目的。
这当然也就意味着,弱小动物成群结队,从总体效果上看,其实是有助于减少捕食者的捕猎行为所需能耗。
这是不是有点儿送餐上门的意思了?
大家觉得欧阳一粟是在胡搅蛮缠讲歪理,可是一时又看不出哪里歪了。
于是,大家只能耐心听欧阳一粟继续胡搅蛮缠,以期找出其歪理的破绽。
反正,能量消耗最小这条宇宙法则在这里感觉很别扭。
欧阳一粟知道大家的主要疑惑。
捕猎行为(包括搜寻潜在目标和捕获猎物)是捕食者生活中绝对的能量消耗大户。
捕食者的所有能量来源则是所捕获的弱小动物。
总体而言,如果捕食者捕猎行为的能量消耗越大,则意味着捕食者需要吃掉更多的弱小动物。
弱小动物想要维持稳定的种群数目,则需要消耗更多能量繁衍生长以补充被捕食者吃掉的个体。
于是,整个生态系统的总体能耗水平就会升高,这显然违背了能耗最小的宇宙法则。
相反,对于一个同样规模的生态系统,如果捕食者捕猎行为的能量消耗越小,则整个生态系统的总体能耗水平也越小。
这才符合能耗最小的宇宙法则。
所以,弱小动物喜欢成群结队这一现实,肯定是有利于降低生态系统中捕食者捕猎行为的总体能耗。
大家觉得欧阳一粟的歪理好像有点儿道理了。
可大家就是不愿意接受。
再说了,弱小动物的成群结队之行为,到底是如何帮助捕食者降低捕猎行为的总体能耗?
欧阳一粟还是没有说清楚。
欧阳一粟只得继续解释。
我们初略把捕猎行为的能量消耗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搜寻潜在目标所用的能量,另一部分是捕获猎物所用的能量。
搜寻分散躲藏的弱小动物比搜寻成群结队的弱小动物,更加消耗能量;
既便搜寻到了分散躲藏的弱小动物,通常也就一只,捕食者吃不饱,就不得不马不停蹄地继续搜寻更多分散躲藏的弱小动物。
于是,如果一个生态环境中的弱小动物都是分散躲藏状态,那么,这个生态环境中的捕食者就需要不间歇地持续开展能耗巨大的捕猎行为,才有可能勉强果腹。
相反,搜寻成群结队的弱小动物,能量消耗小;
搜寻到了成群结队的弱小动物,捕食者可以轻松吃饱,然后就可以悠哉悠哉地晒太阳、睡大觉,能耗巨大的捕猎行为因此得以暂时中断。
好了,我们假设有两个平衡的生态系统A和B,各自都稳定维持有100只狮子和10000只羚羊。
生态系统A中,羚羊全部是分散躲藏状态,而生态系统B中,羚羊则全部是成群结队状态。
因此,生态系统A中,每只狮子80%的时间都在搜寻捕猎,才能勉强果腹;
而生态系统B中,每只狮子只有40%的时间在搜寻捕猎,就能吃饱晒太阳。
所以,可以近似认为,系统B中的狮子,其捕猎活动要比系统A中的狮子轻松容易1倍。
假设狮子其他活动的能耗可以忽略不计。
再假设系统B中的狮子每天需要吃掉100只羚羊以补充捕猎活动的能耗,那么,显然,系统A中的狮子每天则需要吃掉200只羚羊。
系统B要维持10000只羚羊的数量,则羚羊种群需要每天繁殖生长100只羚羊,所以,系统B中,单只羚羊被捕食的概率为100/10100=1/101。
同理,可得,系统A中,单只羚羊被捕食的概率为200/10200=2/102,几乎比系统B高出了1倍。
又假设,被吃掉的羚羊就是生态系统的能耗(其他活动的能耗,可以认为两个系统几乎是一样的,因为,两个系统都稳定维持有同样的动物数量),那么,系统A的能耗就比系统B多出了1倍。
两个同样规模的生态系统,就因为羚羊是否成群结队,性能居然判若天地。
羚羊成群结队的系统B中,单只羚羊被捕食的概率小,因此羚羊的幸福感高;
狮子捕猎行为总体而言容易,因此狮子的幸福感也高;
最后,系统B的整体能耗还低,因此宇宙的幸福感也高。
大自然是多么神奇啊!
居然能找到如此完美的三方最优方案!
系统B中,成群结队的羚羊给狮子送餐上门,羚羊居然还能具有真真切切的高水准幸福感,而不是喊口号做贡献的虚伪无奈幸福感。
所以,弱小动物成群结队,就是为了方便捕食者对其进行捕猎!
换句话说,就是为了羊入虎口,送餐上门!
只有这样,弱小动物才会有更高的生活质量。
一点儿都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