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基本问题
从很早起,东西方的哲人们就在思考哲学的基本问题,也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一定会遇到这个问题,但东西方应对的方法不一样,对于中国人来说,甚至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思考这个问题,更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思考哲学问题,这可能也是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的一个区别。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这个类似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如果忽略了进化过程这个初始前提,这个问题还真就不好说。
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哲学的魅力所在,哲学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毛姆说:“就好比是一名建筑师,当你想要建造一座栖身之所时,他先是建议你用砖头来建,随后又陈述一系列理由,向你说明用石头来建这座房子更为合适,可是当你刚刚接纳他的建议时,他又用充分的理由向你证明,钢筋混凝土才是最好的选择。”都有道理,纯粹毫无道理的事,哲学家是不讲的,哲学不应该试图统一人们的思想,也没法统一,玩哲学的人,似乎就是要来找茬儿的人。
当你说3加2等于8的时候他是愤怒的,当你改口说3加2等于5的时候,他依然是愤怒的,因为3加2等于5这种表达只是人构造的一种规则,是一种主观臆断。
事实上,没有人能完全理解哲学,哲学只是不同人的表达,如果哲学有统一的表达,或者能够理解每一个人的哲学表达,那么就没有哲学了,这一点,哲学和科学不一样。
亚当•斯密说:“我们甚至会对一块弄痛了我们的大石头生一阵子气,一个小孩会打它,一只狗会朝着它吠,一个易怒的男人很可能咒骂它。没错,只要稍微想一下,便可导正这感觉,我们很快意识到,没感觉的东西是一种很不适当的报复对象。”就是说,我们是要找能够和我们进行思想上、行为上互动的对象,具体一点说是要找有意识的东西来进行交流,即使是一只不会说话的狗也比一块石头要好。
我们这里是谈哲学上的意识,是指人的意识,没有人就没有意识,没有物质哪来人,没有人哪来意识,所以物质第一位。
有人会举例,说一个产品是先有设计图,即先有想法,然后才有实物产品,所以意识排前面。
一个人不是生来就会设计产品,是在生活中进行了各种学习,感受过不同产品,即感受过物质,一个新的想法就是在有意无意间对已有事物进行了不同的排列组合而成为新事物。
这个过程对人是一种能力的体现,人可以在思想中进行各种事物的从新装配,并且用语言、文字、图形等方式表达出来,看上去是一种意识活动,最终还是需要物质来支撑,所以,还是物质第一位。
物质对人思想的刺激会形成意识,意识就像是不着地的在野跑,人可以意识出某种物质,此时,这物质还只是存在于意识中,这说明意识可以超越物质,但物质是意识的基础,就像儿子可以长得比爹娘都高,但儿子是源于爹娘。
人是一种奇怪的动物,人对荣誉的爱肯定是超过其他动物的,人可以为获得一种毫无实质性收获的荣誉而努力,这种例子太多了,我们出门总是要整整衣服,没有为什么,就是一个习惯,我们有这种意识。
斯宾诺莎说:“荣誉的一个弊端,就是人们为了追求它,必须完全按照他人的想法去生活。”这种说法有学术意义,但在生活中,没有多大意义,一个人没有荣誉感,这个人就完了,而且,这个人对社会来说是很可怕的。
是人都有荣誉感,这是意识的一种反映,具体是什么不重要了,大冬天的,有女孩穿丝袜出门,她也不是具体想获得什么,有人多看她两眼就满足了,她肯定知道这两眼是虚的,没有什么物质性的收获,看完就各走东西,可能永远不再相见。
所以,意识的重要性常常超过物质,或者说是思想,拿破仑说:“两个马木留克兵绝对能打赢三个法国兵;一百个法国兵与一百个马木留克兵势均力敌;三百个法国兵大都能战胜三百个马木留克兵;而一千个法国兵则总能战胜一千五百个马木留克兵。”这是指有思想的兵更能形成有效的战术,更能实现整体力量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确实,人是有意识的、有思想的,人是要讲精神的,同时,人都需要物质,都追求物质。
但是,人最终在意的是精神的满足,海明威说:“胜利者一无所获。”是的,他笔下的那个老渔民,对于捕鱼来说,他一无所获,但人人都认为他是王者,因为他是精神和意志上的胜利者。
物质对人和动物都是必须的,思想或意识只对人类才是重要而关键的,笛卡尔说:“思维着的东西是物质而不是非物质。”人是物质,人活在思想中,人活在意识中,思想和意识活在物质中。
人的大脑具有意识,大脑是物质的组合,并不是物质的组合就会有意识,大脑的这种物质组合能够感知物质,并记下这种感知,我们称之为意识,这使得作为意识的物质组合超越了物质,我们讨论意识实际上是在讨论一种变相的物质。
人的大脑具有超强的存储能力和查询能力,这两项能力的超强,使人类才具有联想能力,而联想基本就是乱想,从这些乱想中可以筛选出有价值的想法。
这是人类意识强大的地方,地球上,只有人类才有这超强的大脑,也只有人类才能意识到自我,才有能力苦苦的追问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其实,可以直接说成只有人类才有哲学。
有了意识就一定会开发出哲学,哲学是各门具体学科的领导,具体学科和哲学的关系也有点像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具体学科对映物质,哲学对映意识,没有具体学科也不会有哲学,只不过在西方,一开始,所有学科都叫哲学,后来才慢慢分成不同学科。
只要思考哲学问题,甚至只要思考,就一定会涉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从思考本身入手,就很可能产生意识第一位的结论,这是对自身的认识以及对思维本身的认识的发展,这个时候,思维与存在的提法就正好对上物质和意识的提法,这两个提法同一了。
这里的思维对应着意识,存在对应着物质,我们需要关心讨论的起点在哪里,哲学是从思维开始,思维才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思维才能认识世界,思维才能或者说才有可能认识存在。
亨利•柏格森在他的书序言里说:“本书肯定了精神的真实性和物质的真实……这些困难是由于哲学家们关于物质的概念,时而是现实主义的,时而是理想主义的而造成的。”看来,哲学家们的爱好必定会引起这些争论,也许哲学家不争论过不下去,他们是故意的么,我们这样认为,存在的概念应该比物质概念更大,存在不仅包括物质,存在还包括思维本身,对存在的解释,已经发展成为语言上的绕口令,哲学家之间需要一起过家家。
可以这么来玩,没有存在就没有思维,存在是思维的前提,没有思维就不可能认识存在,思维是存在的前提,归根结底,存在是存在的前提,没有人就没有存在,因为只有人类才能认识存在,伽利略说:“也许没有任何东西比运动更古老。”也许存在本身就比运动更古老吧,没有存在就没有运动,运动本身也是一种存在,可以说,存在之时就在运动,存在就是运动,运动就是存在。
存在可能是无条件的,只有人类才思考这些空虚的问题,萨特说:“决定我们存在的是我们自己。”是的,存在是存在者的存在,存在是存在者的主观存在,存在者对存在的思考是哲学的,是搞笑的,又是那么有趣的,听,在人之外有一个伟大的人在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