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知心爱人
书名:如城往事 作者:洪刘华 本章字数:4421字 发布时间:2024-01-14

杨老师讲到这里不由得气喘吁吁,倪如雪老师接着说道

但凡有妈妈的孩子,大都有一个可以回味,值得追忆的童年。也许有人会有各种各样的不幸,但仔细回想一下,总会有幸福穿插其间。这幸福是什么,也许就是街衢巷口之间和小朋友的嘻闹,也许就是上树爬墙捉鸟戏鸭的痴迷,也许就是丢手帕捉迷藏的忘情,然而这幸福,要有一张妈妈的笑脸在家中守望,家中没有了妈妈,你笑起来都不开心。 小时侯像一个野孩子,整天在外面玩,只有饿了、累了的时候,才知道回家。

你累的时候,永远有一个宁静的港湾,妈妈就在那里为你守候。你可以无所畏惧的迎接一切挑战,你可以安安心心规划你内心的向往。路的前方还是路,你不可能一口气到达终点,你就在妈妈坚实的土地歇息,妈妈一个温暖的笑,就是你汲取的力量。你成了顶天立地的人物,你可以叱咤风云了,但是你依然离不开家,离不开妈妈,高处不能禁胜的寒冷,更会让你迫不及待的寻找心灵的依托,而那最永久、最安全、最可靠的心灵依托,依然是妈妈,是家。

妈妈在,家就在。 回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妈,进家的第一句话,就是“妈----”。看到妈妈忙碌的身影,听到妈妈的应答,心安定下来。于是开始找吃的。吃饱了,喝足了,再跑出去玩。 大了学,踏进家门的第一件事依然是找妈妈。来不及放下背上的包就到处寻找,妈妈看见了就笑“傻孩子,背着个包,也不嫌累”。也许妈妈不知道,也许妈妈知道,找妈妈的时候,根本就不知道累。

回家找妈,是人们多年来不自觉养成的习惯,也许,生活中只要是有妈妈的人,都和我一样。这一生活中的细节,便是幸福在荡漾了。 家和妈妈就是这样,镌刻在每一个人的心底。随着年轮的递增,人们会越来越感觉到,纵岁月改变了容貌,纵沧海变作了桑田,枯守着不变的,依然是那份家的眷恋和深深的母爱。因为家和妈妈和我们,血脉相连,息息相通。

后来有了自己的小家,空闲时候,就想,去哪里好呢,于是,回这个家是我永远也走不出的守候。推开家的门,妈妈不在,爸爸迎上来,便和爸爸唠家常,而眼睛却时时盯着门口,盼望着妈妈回来。妈妈推门回来了,心里顿时感觉到完整。就这样,无论哪里,无论何时,总是惦记着回家,回家了,就喊妈妈。

杨老师是我的爱人,也是我的初中老师。他的衣着比较随便,但极爱干净。的眼睛不大,但深邃而又有神总是那么慈爱而又略显严厉地望着我们老师连续两年获地区教坛冠军;他还是一位颇有名气的自由撰稿人,小说、诗歌、散文频见报端。特让学生着迷的是,他那极富魅力的普通话,仿佛一股磁力,渗入到你的心肺,挠着你的痒痒。我分外爱听他朗读诗歌和散文,他面色庄重、目光如炬,每字每句仿佛都立了起来,颇有中央电视台“冷面罗京”的风采。上语文课时,看见他站讲台上,眼镜差点掉到地上。当他自我介绍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后,我的心情才平静下来。后来我才知道,他是真正考上大学因为家庭成分不好,才分到我们学校他有过女朋友,上海人,因为半块月饼和他分手了,真的是莫名其妙

让我莫名其妙的事情还有很多,一个炎热的下午,我们昏昏沉沉地等待地理老师上课。等来等去,等来的又是他。他好像明白我们的心思,解释说学校里没有地理老师。因为他在大学是学历史的,所以学校就让他代教地理。我听了这样不伦不类的因果关系,心里悲哀极了。后来他经常因地理应用题被同学问得抓耳挠腮,这时候全班同学都哄堂大笑,他也笑。当时我们才十三四岁,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女生有时会悄悄说话,相互递个小纸条男生你打我一下,我掐你一下,互相之间斗个嘴。当你以为老师正在黑板上奋笔疾书,无暇顾及学生,庆幸自己调皮捣蛋没被老师看到的时候。猛抬头,一双严厉而有洞察力的目光就会像剑一透过前排同学向你射来。犯了错的孩子们立刻心慌胆怯,急忙低下头老老实实地坐好一脸崇拜地把目光投向老师,听着他忽高忽低、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这是高尔基散文诗《海燕之歌》,十分感人而他的面部表情也是丰富多彩,变化不一,读到兴奋处,他眉开眼笑,手舞足蹈。而读到悲愤激动处,他眉眼低垂,语调委婉。就在这一动一静、一松一弛之间,我们深深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重要性,也深深地喜欢上我们的老师。那种爱是纯洁无瑕的,发自内心深处的师生之爱。甚至个别女同学跑到校长那儿,请求把一堂语文课从四十五分钟延长到一个小时。最后还是老师打了圆场,"语文固然重要,可数理化也很重要。哪一项发明创造都离不开理科,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同学们不该厚此薄彼呀!"听着老师甚有道理的提醒点拨,同学们众星拱月般地围绕在他的身边,频频点头,笑意盈盈

杨老师的课上得丰富多彩说话朗诵很有感情,语调抑扬顿挫,一个个汉字,在他嘴里都成了妙不可言的音符。我们入迷地听他解读课文,争相回答他提的问题。不管我们如何作答,他一律微笑着说:“真聪明,老师咋没想到这么答呢?”有时我们回答得太离谱了,他也佯装要惩罚我们,结果是罚我们唱歌,于是教室里的欢笑声一浪高过一浪。那时上语文课,在我们是期盼,是幸福,是享受。

记得有一次学到《祖父的园子》,课后作业有一道填空题,我和祖父去(),正确答案应该是割麦,可是同学写的是割脉,老师看到这个答案哭笑不得,说:自己想不开就算了,还拉上祖父一起去割脉。欢声笑语中,同学们恐怕永远记得割麦不割脉。

杨老师还引导我们阅读。当时学校课外书极其匮乏,他就用自己的工资给我们买回很多书,诸如《艳阳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野火春风斗古城》之类。他说:“只有不停地阅读,人才能走到更广阔的天地去。”春天的时候,他领着我们去看桃花。他说:“大自然是用来欣赏的,不欣赏,是一种极大的浪费,而浪费是可耻的。”我们“哄”地一声笑开了,跟着他蹦蹦跳跳地走进大自然,农民们稀奇地看着我们,我们也成了风景。

上初三的时候,我们个住在一间寝室里的生,都同时染上了皮肤病,裤裆里奇痒难忍。上课时我们把手插在裤子口袋里使劲抓下课我们到厕所里脱了裤子抓。我们以为是不经常洗澡造成的,于是在睡觉前用热水泡,谁知道越泡越痒,越痒越抓,抓得皮屑纷飞,抓得血肉模糊。杨老师知道后,告诉我们那叫疥疮。是他到医院给我们买了许多硫磺软膏。我们止痒后,他把自己房间钥匙给了我让我们几个离校远的同学睡到他房间,而他自己一辆破自行车早出晚归。

我们那时候学的都是翻越夹金山,飞夺泸定桥,小英雄雨来,雪山雄鹰,老队长王国福。和现在的孩子一样,我们那时候也会电影大串联:我叫《阿福》,住在《鲜花盛开的村庄》,爸爸是《轧钢工人》,妈妈是《南江村的妇女》,上述电影没有一部是国产的,全是越南朝鲜进口大片。咱们只有八个样板戏。样板戏有个特点,所有人物没配偶。柯湘有过老公,来的路上被杀了,她整天和雷刚、温奇久他们打家劫舍,就是单身不结婚。李玉和家最神,奶奶不是亲奶奶,爹也不是亲爹,但表叔数不清。最神秘的是他家的密电码,没送出去时柏山游击队躲得远远的,连老李被捕都不来救。一旦送出去,柏山游击队杀回来办了鸠山。至今我也不知道那密电码是啥?肯定是一革命神器,可不能落在敌人手上,如果是现在,最好存在云里。

我们那时的文艺作品很少有爱情,我看到的第一段爱情描写是《敌后武工队》里的汪霞爱上了魏强,说是除了打鬼子就想他,一想他脸就红。就这么点描写,我都记了50多年了,搁现在还不如一条短信口味重呢。春苗、红雨、赵四海,不是光棍就是剩女,反正革命需要他们,他们也不着急,待到山花烂漫时,想嫁哪个嫁哪个。

我们那时候买米要粮票,买布要布票,不知道什么缘故。记得有一天放学回家,太阳在上头一照,头晕眼花,走路摇摇晃晃的。当时的桃园桥是用几十块木板铺起来的,很窄。我走到中间腿肚子打颤,看到河里的水,心发慌,头皮发麻,吓得蹲了下来。后来与同学们相互搀扶着才敢过桥。过了桥脚步便拖不动了。后来我看到浩然的小说《艳阳天》中有一句:“饿得连自己的影子也拖不动了”,我很佩服浩然的这句话,觉得他了解农村。那时候,我们便是看着自己在太阳下的影子,走不动了,看着,看着,眼就花了。

到了六月,生产队里收麦,妇女们拿着镰刀,一把一把地往前割,“割麦不回头,回头无后程”,后面是本队的男人,负责往大场挑麦。等大人挑走麦穗后我们便一轰而上,在麦茬里寻找遗留下来的麦穗。这样一天也能拾二、三斤麦穗,回家后磨了煮粥。多年后,我看到米勒的名画“拾穗”,便想起拾麦的日子,引发我对当年的思索。我觉得米勒画得不象,因为他画得太美了,他那融浑的色彩,显得太深沉、太冷静了,特别是妇女很悠闲地弯腰拾穗,太富于诗意。米勒不了解灾荒的岁月,拾麦穗哪有他的画那样美啊!  

 我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陶元达校长介绍我到桃园中学代课,杨老师当年已经三十多岁了,因为家庭成分不好,一直没找到对象。我原来对他就很崇拜,很自然地和他谈起了恋爱。

杨老师的家紧靠长江,我们那嫁人的流行语是“宁向南一丈,不向北一尺”,老妈最终不情不愿地说了一句“你是瞎子碰了个热狗屎!”也不反对我和他恋爱。

桃园中学有个校办厂,陶校长兼任厂长,杨老师时任技术员我们谈恋爱期间,陶校长老师去黄石出差,老师提出我同去,有的老师觉得不合适。校长人家快结婚了,没事。我觉得校长就是想给我们一个的机会,心里十分感激。我们坐火车在武汉转车。天黑到达武汉。

接下来是住宿问题。我心里忐忑兴奋,想着能不能住一起……可是登记住宿时候,旅社牌子上写着夫妻同住需要结婚证。于是我俩各住分属于男女的大通铺。分别时老师千交代万交代,叫我看好自己的东西。  到了目的地,机械厂给我们安排宿舍,这次不知能不能同住,但厂里还是安排他住男客房,我住女客房。旅馆很冷清,大部分屋都闲着。我们在那住了一周。 临走旅馆服务员问我们是什么关系,我们是情侣关系,回去就结婚了。大姐模样的服务员一听便说:嗨,早说的话就给你们安排一间屋了?你们也太老实了。我们一听也觉得后悔,白白多花住宿的钱。回来我们乘船而归,饱览长江两岸美景,但我们还是各住各的…… 

结婚那天同事说,出差我们什么也没,我现在还是处女。同事们都说不可能,绝对不可能!我也没办法证明给他们看!不过每每回想起黄石之行,我心里总是十分感慨那个时代多么纯洁

对我始终如一地好:他不责怪我打扫卫生时的懒惰,不嫌弃我淘米做菜时的无能,不挑剔我人情往来时的自闭。人家是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我是因为一个人,爱上一个我对杨庄村的感觉一直很好

师后来调到如皋中学,退休后办了一家服装厂,后来又注册了一家新材料公司。我们挣了钱除了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转和日常开销外,对乡里的孤寡老人和残疾人士也给予帮助照顾,王三狗父子掉进石灰坑里被蚀瞎眼睛后,师每月都给他们家二千块钱,直到现在都没有中断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如城往事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