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隆元年三月初,马归华下令从内库拨出现款三百万,从粮库拨出粮食五十万石给受害最重的保宁西部、永宁市和南方各岛。同时下令收拢打散的军队和失去舰艇的海军士兵,让他们全部投入到帮助恢复生产之中,在这期间仍发给军饷,事后则可根据成绩安排他们进入相关的行业工作生活。
至于各地的流民、难民、灾民,马培廷建议安排他们协助地方从事铁路、公路和房屋的修缮,还有飞机场的扩建。即按照古代以工代赈的方式。这样可以避免生乱也可以节约雇佣新的民工而产生的大量高额费用,也能让他们掌握技术。
这一套,马培廷做的最聪明,也让两个哥哥是刮目相看,他们两个想不到如此办法。
五月,马归华在二战马培廷建议下,下令军工厂适当减产以保障民生为重,并出售一些库存的过多武器给燕宁共和国的各地军阀,来换取外汇或者粮食等紧缺物资,这是最重要的,但都是老旧武器,新买的全部保留。而且要求以后要仿制生产高射炮、炮弹,维修坦克装甲车、汽车和飞机。
到年底,向燕宁共和国南方的军阀出售的武器有步枪三万支及子弹一千万发,还有火炮、炮弹等,总计价值有数百万晋圆。然而最重要的还是耗资巨大的海军,还有英国的虎视眈眈和米里加国的伺机而动。
五月份,保宁行省的局势彻底稳定了,晋国真正恢复了和平。
六月,马培廷正式即位后,不久就加封了一些人,也是用于收揽人心。如特别晋升郑文台大将军衔,授勋三位。李玉成、赖华耘、田维晟加恩封子爵,安金奇授予少将军衔,所部改编为陆军正规军建制,其余保宁行省各地在战时坚守的官员也全部由内阁按制封赏晋升,以资奖励。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马归华在华阳宫召见保宁行省中立功的重臣,有李玉成、赖华耘、田维晟、安金奇、刘道符、郑仲恒、邱宗卿等。并赐宴款待,又奖励了不少财物。
在保宁平叛中立功的郑文台无疑是最大的功臣,但当时他还和卫衡昆在外巡视灾情。两年多来,他也确实耗费精力太多,在平乱结束后不久就主动请辞省长兼都督区司令。马培廷九月底同意,由李玉成接任省长,其副手程安达出任广晋市长,赖华耘接任都督区司令。
昭隆元年底的时候,历经近两年的时间,对海山号战列舰的维修、补充已经结束,基本恢复了原有的情况,但海军发现虽然晋国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状态恢复的已经很不错了,但是晋国毕竟自身工业能力有限,而且海山号自昭凤十二年回国服役后,至今已经快十三年了,加上作战的损失,也该开始中期的现代化改造任务。
这次现代化改造的任务,各方意见不一,因为毕竟他是一个较老的舰艇了,为此,曾廷玮这位前任舰长的意见就非常重要,有决定性的作用,他认为不宜进行太大的现代化改造,现代化改造的费用能再买好几艘军舰,建议将海山号战列舰作为一艘仍有战斗能力的战列舰储备起来,主要用于训练和培训新人,这样战斗力不会降低太多。而主要是过几年之后对海宁号进行中期现代化的大改造以及购买新的战列舰。
如今曾廷玮已经是南方舰队司令员了,李绍翔、李成梅对其倍加信任,最后还是按照他的意见办了。海山号的改装目标不涉及较为复杂的船体结构、动力系统,只是进行再维修。主要是变更火力,另外是加强装甲防御能力。火力方面的原计划是将五座双联装三四三口径主炮拆卸转为海岸炮,主炮另行变更为与海宁号相同的四座双联装的米式五十倍径三零五主炮,拆除舰艇舯部的炮塔,用于安装一些其他的设备。但考虑到这可能会引发英国态度发生变化,决定主炮口径型号不动,但是要更换新的炮弹。他们已经知道了,新式三四三口径的炮弹在性能上比以往要强,炮弹重量达到了六百三十五公斤,而晋国一直使用的是五百六十七公斤的较轻型的炮弹。副炮将变更为一五二口径,增加高射炮数量,更新火控、测距系统。以弥补减少一座主炮后的火力缺失。
其实对于对晋国而言,三零五毫米主炮已经可以在海战中轻松的摧毁敌方的所有普通船只和大多数军舰,也能给陆军提供强大的炮火支援。何况晋国的战列舰本质上并不是用于舰队决战的,而是充当大型的袭击舰使用的。而晋国也基本能够生产三零五口径的炮弹,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选用三零五口径更合适,更经济使用一些。当然如有需要自然可以购买一些更大更先进的火炮,即使无法上舰,也能够作为岸防炮来使用。不过考虑到晋国已经有使用三四三口径主炮的经验,也能够自行生产一部分,故而此次不做变动。
另外,曾廷玮本想也玩儿一把新潮流,当时已经有三联装炮塔了,但使用的国家较少,使用三联装炮塔后可以节省一定的空间,比起双联装炮塔有不小的优势,但是这必将对舰体、动力系统进行大的变动。而海军这个军种,尤其是弱小国家的海军,是不宜采用过新的技术潮流的,保守但可靠的技术是最稳安全稳妥的。
这个计划比较稳妥,花费也在承受范围内。
至于如何改造,用哪个国家改造,也是一个问题。最好的当然是独义志国,但已经不可能,用英国也可以,但是自从扣留军舰事件后,晋国上下对英国的态度改观很大,所以自上到下都不希望用英国改造晋国的这艘荣誉军舰。而用米里加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必须拉到米国来改造,而且米国还得熟悉这艘军舰的性能,时间必将拖长。因此,如果选择一个相对中立的国家来改是最合适不过的。
思前想后,曾廷玮决定冒险继续用英国的人员来帮忙改造维修。并在昭隆元年九月就派人前往英国谈判。谈了三个多月,到十二月份终于谈妥了海山号战列舰的改装计划,并签约。晋国将在昭隆二年派军舰前往英国,从米国订购的火炮也将全部运往英国安装,晋国方面派人跟随学习。计划最晚于昭隆六年底完成改装后回国。改装后除火力变更之外的核心要求是增加防御力,航速不能低于二十五节,另外更换一些设备,购买储存一些零备件等。
昭隆二年的重点就是海军和英国以及米里加国方面,解决了这几个,就大局粗安了。
两年的内战,让晋国海军实际上是损失不小的。作战损失并不大,毕竟除了与叛军的那次较大的海战和英国的遭遇战之外,晋军主力并未与英军交锋,英军海军也出于以后的利益考虑,始终相对克制,并没有对晋国海军进行大规模打击。但是昭成六、七年这两年的内战还有之前的物资较为匮乏的时期,给晋军海军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作为晋国国力、军威象征的两艘战列舰还有潜艇,因为刚入列不久,尚有较多的零配件及弹药储备,而且受到了特别关爱,所以虽然两年内战期间也有过损伤,消耗了一些弹药,但是基本完好。不过海山号目前仍在汉宁海军基地中进行维修,要等到至少第二年年初才能恢复受损前的情况,同时还计划进行现代化的更新改造。不过并不是所有舰艇都能有这样的待遇。
在昭成三年时候,海军除战列舰和潜艇外的主力舰有两艘七千吨级铁甲战列舰、八艘快速巡洋舰(一艘五千三百吨,四艘四千吨,三艘两千五百吨快速巡洋舰),但是如今两艘铁甲战列舰在大战前的状态一直不错,但大战开始后,无法从原厂购买零配件,已经基本上瘫痪。八艘快速巡洋舰之中,三艘两千五百吨级的也因为锅炉老化,速度由原先的二十节下降到了只有十二三节的程度,两艘四千吨级快速巡洋舰也急需更换零配件,补充大口径弹药了。真正能保有正常状态的只剩下绍文、绍武这两艘国产巡洋舰和一艘舰龄最短的绍龄轻巡洋舰了。
除了这几艘巡洋舰外,两艘三千五百吨海防铁甲舰已经被裁撤,鱼雷炮舰、驱逐舰二十五艘中出去作战沉没和待修理补充的的之外,可以立即投入作战使用的有十六艘。鱼雷艇三十六艘中,堪用者二十一艘,其余或作战沉没,或者都待大修或者缺乏零配件、燃料。各种训练、辅助舰艇情况相对还好,但也需要补充维修。
可以说除训练、辅助舰艇外,晋国海军目前能用或者能战的军舰只有两艘战列舰、两艘潜艇、三艘巡洋舰、十六艘驱逐舰和二十一艘鱼雷艇,虽然还有一定的实力,但是经费已经有些紧张了。在此情况下,裁军是必然的。
昭隆二年三月,马培廷主动与英国商议,目的是要达成一份关于海军和安全保障方面的确实有效的条约。为此,马培廷让海军部提出了一份晋国目前所需要海军的详细计划,然后与英国再行交涉,这样有备无患。
新的海军计划是由李绍翔、李成梅二人共同起草然后上奏到国防委员会的。鉴于如今的财力和国力,还有战时的作战经验及条约影响,二人建议以后晋国海军不应再像萨日朗当年计划的那样一步达到远海防御的水准,而是以近海防御为主。重点发展中小型舰艇,以破袭战为主。同时深根基础制造,为能独立建造大型舰艇积累技术和实力。具体是裁撤五艘已经无法修复或者代价太大的五艘巡洋舰,保留现有的三艘巡洋舰,进行现代化改造,出售或者拆解两艘铁甲战列舰、十艘鱼雷火炮驱逐舰、六艘鱼雷艇,对其余进行改造。战列舰、潜艇意义重要还是应该保留,并计划利用英国决定归还的款项另行购买较新式的舰艇。而对于未来的海军,李成梅建议在十五年内建成并维持一支由两到三艘战列舰、六艘快速巡洋舰(三艘三千吨以下,三艘五千吨以上)、十到十五艘驱逐舰(三艘大型、六艘小型、六艘中型)、六艘潜艇(三大三小)为主力的精干海军,对于维持晋国平常的安全和战时近海防御是可以的,这对于晋国而言也是较为务实的规划。
这个计划较之于萨日朗当年的远海防御计划已经缩水很多,是一个近海以防御为主但仍兼具攻击性的计划,很务实,但难度依然不小。
另外在陆军方面,苏武惠、卫衡昆也协商了一份新的国防改 革计划。他们的计划是裁减部分陆军,用节省下来的军费发展重炮、飞机部队。同时还建议单独设立空军。并提出要节省陆海军的经费来发展空军。
苏武惠、卫衡昆的国防改 革计划,主要针对的是陆军、空军,但海军的计划也事先报知了他们。
对于这份国防计划,刘良佐作为如今的老帅,还是国防委员会副主 席,对陆军方面的赞同,对海军方面也无意见,但不赞同设立空军。认为设立单独的空军会削弱传统的陆海军的实力,还会剥夺本来就有限的经费。但是苏武惠、卫衡昆执意如此。刘良佐也无奈,毕竟他虽然资格老,但手下实权不大。而章元松虽说是陆军大臣,但重大事务上还是倾向苏武惠、卫衡昆的。
五月份举行的国防委员会会议上,海军的军备调整计划和苏武惠等人的国防改 革计划得到了马培廷的赞同,并付诸实施。
从五月开始马培廷都先后两次约见了英国驻晋国公使、驻军司令,表示愿意做出更进一步的让步,但必须得到切实安全保障。两人在得到高层同意后在七月与晋国方面开始协商。
谈判双方虽有意愿,但过程依然艰难,持续到了当年的年底,最终双方在十一月前签署了英晋海军协定,规定:
晋国保留两艘战列舰和潜艇,请英国方面予以改装升级;
除战列舰之外,晋国放弃拥有标准排水量七千吨以上的大型军舰,只保留在此吨位以下的作战舰艇;
晋国保证海军总舰艇不会超过一百艘,人员在两万人以内;
晋国潜艇部队规模不超过七艘;
除战列舰之外,晋国海军主炮口径不超过二零三毫米;
晋国以后的军舰将全部购买英国;
英国帮助晋国对现有的其他舰艇提供现代化的改造;
英国保证以后这些军舰的更新换代和燃煤、燃油及弹药供应;
英国保证任何对晋国港口的攻击就等同于对英国的攻击;
英国不介入晋国附近海域的中小规模战事;
如遇大战,晋国海军将全力协助英国,进行共同联合作战。
这份协定达成后,晋国立即准备将现有的两艘铁甲战列舰、五艘穹甲巡洋舰、十艘鱼雷火炮驱逐舰、六艘鱼雷艇出售或者拆解。所得费用将全部投入了保留下来舰艇的现代化改造,此外如尚有结余部分的款项将用于订购新的炮弹生产设备。
出售那就是直接卖出去了,而且与卖方将是一次性出售,不再担负以后维修之义务。而拆解,则是将原有舰艇上的零配件、枪炮等根据情况予以适当保留和挪作他用,并非完全是一扔了之。
通过战时的表现,晋国认为米里加国制造的海宁号性能优良,不亚于独义志生产的海山号,这也是决定再行增购的原因。不过独义志国战败,船厂的人员、设备损失巨大,短期内无法从该国订货了。
海军方面晋国对英国进行了巨大让步,同时损失不小,从此晋国海军不再具有威胁英国的实力,英国得以安心。在十二月中旬的时候也将原来的款项共二百七十万镑汇入晋国的海山银行账户。
昭隆二年底,海军部计划利用英国归还的那两艘舰艇的款项共计二百七十万镑从米里加国订购一艘海宁号的加强版战列舰、一艘轻型巡洋舰,一艘潜艇。当然,这些费用已经不够了,还需要增加五十多万镑,打算另外从别的地方再挪借部分费用于米里加国对海宁号进行设备更新与改造。
这个计划在十二月二十七日召开的本年最后一次国防委员会会议上,遭到了陆军的反对,认为太过于浪费钱,陆军也有更新换代和采购新兵器的计划,提出要在原有的明年经费基础上增加至少一百二十万镑的额外款项,用于采购武器。但是海军认为陆军的武器有相当可以自行生产,而且战前进口了大量武器,虽然两年之间消耗了不少,但库存还很多,认为可以暂时让一下海军。所以陆海军再度因为经费问题产生了矛盾,这是很正常的。
陆军方面的计划是尽量多裁步骑兵,尤其是现有的数千骑兵,此外要留下炮兵,而裁汰人员多又被编入预备役或者加入了警察序列,或者是将其纳入新组建的空军进行培训。十分注意发展航空和重炮力量。
空军方面,马培廷在会议上同意设立空军。并决定设立空军司令部,以内战中表现卓越的杜文佑为空军司令员,授予中将军衔,享受上将待遇。同时成为国防委员会、最高安委员会委员。
空军方面因为还在筹建之中,暂未有太具体的规划,首要任务是先组建空军的领导机构及整合各地单位,还有增扩建基地,并无大规模扩充的计划。不过陆海军都知道空军的作用,共同对空军让步,在明年空军原有计划之外另行给空军一定的费用,总计七十万镑,聊胜于无。
卫衡昆,原本只是最高安委会委员,不是国防委员会成员。但是此次会议上他成为了国防委员会委员。陆元卿则在不久被晋升大将军衔,仍然是国防委员会委员。
昭隆二年十月,还与米里加国达成了妥协,实际上是对米里加国做出重大让步,换取了米里加国对晋国的一项三千万晋圆的援助和两千万晋圆的贷款,用于从米里加国购买设备和各种生活用品。同时也保证将向米国购买大量的工业品用于提升晋国的工业生产能力。
此次协定全部是关于南安行省方面,主要内容是:
米里加国承认那峨岛为晋国的领土;
晋国承认米里加国在那峨岛北部地区以外的特殊利益;
晋国承认米里加国在战时的公共租界扩张行为,予以追认;
晋国允许米里加国在宣文府南部港口兴建海军基地;
晋国允许米里加国在西部的彰武州建设海军基地;
晋国承认米里加国海军基地的治外法权;
晋国将崇华州米里加国控制的地方另设为安海州;
米里加国兴建的军事基地允许晋国海军舰艇使用。
除此之外,晋国以私下形式保证将不会向那峨岛南部署军队,警察数量也不会超过现有人数,不会向那峨岛南部移民。而米里加国也保证“尊重”晋国在那峨岛南部的“主权”,同时愿意向晋国提供援助,包括军事方面的援助,如更新三军的装备等。
通过这项协定,晋国事实上以五千万晋圆的价格卖掉了南安行省中南部和东部的大部分主权,而重点保护北部的归化府和崇华州,从此南安行省被一分为二,或者说是一分为三,因为中西部地方成为了混乱的“自治区”。
对于南安行省,自成立开始,晋国朝野上下就知道这块地方难于治理,如今倒不如借此将之扔给米里加国,而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保障北部地方,以屏障海京府地方,同时还能换取三千万的援助,属于不得已而为之。
鉴于南安行省的现状,米里加国对这个协定还是满意的,目前米国也自知在南安行省南部兴建了海军基地,会引发英国的一些问题,故而也愿意达成分割那峨岛的意图,而晋国也由此决定将南安行省分割,并开始了计划,以确保北部地方的控制。
同年的七月份,晋国成立了第一家官方的广播电台,叫做帝国广播电台,专门为政府发声。
昭隆三年二月,议会选举开始,到月底月初时候终于结束了。
凭借两年多来不错的稳定举措,国民议会二百五十七席中,帝国前进党和国家进步党组成帝国进步联盟,获得了压倒性的多数席位,共夺得了二百三十五票,由林宗民出任国民议会议长、沈以诚、刘海涛出任副议长。已经年老的梁昭文则被继续推举为帝国议会副主 席。
这一年的五月,在卫衡昆以及王德胜的谋划下,新成立了一个社会组织,名叫长庆文化友谊协会,名字看起来人畜无害,但实际上是一个完全的以军政要人为主,联合工农商学政党各界精英、大族后代中志同道合之人组成的社会团体,主要任务是以这些人为主就国家的大政方针提出意见,然后达成统一意见后在内阁进行推行,实际上是希望做一个影子内阁。同时这个协会还可以投资公益事业,如教育、卫生、救济等,以广纳人才。
六月二十日,长庆文化友谊协会成立,首任会长是前首相郑晋泽,他是如今资格最老的人了,副会长是范世荣、王德胜,章元松因为是首相,有所顾虑,也为了避免引发外界无端遐想而不挂名,但实际上按照副会长对待,对外宣称是名誉顾问。而会员则多是各界要人。顾少信、安泽隆、卫衡昆、苏武惠、李绍翔、李成梅、王烈永、杜如玄、刘孝谦、曾廷玮、唐刚勇、邵礼嘉等全部都是会员,另外还打算聘刘良佐、郑文台为顾问,二人也担心影响加上二人不喜欢这种做法而作罢。
长庆文化协会在成立前,卫衡昆曾向马归华透露了一些意思,表面上说是团结旧有的勋贵、功臣集团的友谊,但马归华一听就知道是什么组织了,却也并没有反对,也没有向儿子马培廷透露消息,还给题写了会馆名称。
长庆文化协会用长庆二字,是卫衡昆专门挑选的,以纪念自己的曾祖父卫长庆,另外会馆的地址也选在曾祖父生前在郊外的一处故居,这里较为安静,适合集会。而会馆正中的几个字就是马归华的手书,进入正厅后有郑晋泽手书的一副对联,上联是五湖四海皆兄弟,下联是人生何处不相逢,横批是海纳百川。
从这幅对联其实就可以看出卫衡昆的政 治欲 望。
昭隆三年三月十日,内阁首相范世荣因病辞职,终于结束了他这十余年的任职。而新一届内阁产生了。
内阁首相:章元松
内阁副首相:顾少信、安泽隆
内政部大臣:安泽隆、外务部大臣:顾少信
陆军部大臣:陆元卿、海军部大臣:李绍翔
财务部大臣:邵敬礼、警务部大臣:王秉诚
农工商部大臣:王烈永、文部大臣:梁博闻
交通部大臣:刘奉明、法政部大臣:郑成维
帝国安全部大臣:杜如玄
内务部大臣兼国民防卫军司令:刘孝谦
海关总务部大臣:刘诚毅
海山银行总经理:韩联勤
帝国大法院:袁振德
帝国总检察院:安泽修
帝国审计院:戴锦华
兴京府市长:王正锡
汉京府市长:徐济远
京畿警备司令兼禁卫军司令:马培海
宫内省总管大臣:马归永
副总管:徐思明、崔衡山
顾问官:桥本艾密
马培廷在一些方面还是与父亲有些类似的,喜欢执行能力强的人。新的内阁首相由被卫仲康评价的善于谋划的章元松出任,一来他善于谋划,二来多年的历练他的决断能力也在提升。加上军人出身,执行力也强。不过陆军部大臣他没有兼任。陆军大臣的人选,他本来举荐的是卫衡昆,其实也是马归华的意思,并且军中声望很高。而马培廷的属意开始是郑文台,但郑文台身体不好,只能放弃。最后选择了不大过问政治事务且操守较好的陆元卿接任陆军部大臣。其余人选方面,多属于顺序接班。而且随着局势的稳定,一些外出的人也返回了不少。而有功的人则被重加封赏。
马归永因态度坚决且死守奉天县有功,被实授为宫内省的总管大臣。崔衡山这个比马培廷大六岁的当年一同出洋经商的亲信成为了副总管,并且直接让他继承了海宁伯的世袭爵位,掌管崔家的原有家业。对于马培廷的这一安排,马归华很是不满,认为崔衡山虽然也有些能力,但整体而言是平庸之辈,让他继承爵位可以。但让他掌管崔家,不能。何况他既要掌管崔家的家业,还要出任宫内省副总管。但马培廷执意要用和他关系最好的人,也是最听话的人,马归华无奈。
王梦瑶的大侄子王烈永出任了农工商部大臣。而内战中死守永宁市的市长徐济远直接升任汉京府特别市市长,省长安泽隆则高升副首相兼内政部长,坚守奉天县的县长王正锡则被提升为兴京府市长。
此外,永晋都督区中将林凤荣授上将,接替苏武昌出任更重要的南方都督区司令。驻守奉天县的国民防卫军团长刘孝谦少将则更是越级提升为内务部大臣兼国民防卫军司令,授上将军衔。
除了这些外,此次内阁还有一些细小的变动。即将社会联络局改为帝国安全部,杜如玄出任大臣。成为了与各部等同的衙署,不再是单独直属于内阁的局一级单位。当然原来内阁直属机关级别也和各部基本相同。另外就是将通传部改为了交通部。仍然主管全国的公路、铁路、邮政等交通事宜。
五月,在马培廷和其余大族及警务部的配合下,顾家的最大企业宁海运输公司被瓜分。过半的资产交给了马归兴控制的海山远方贸易公司和邵家的文轩运输公司,部分资产顾家则被迫转让给了支持皇室的袁家。顾家从此从一等大族和财团的地位上跌落,这也是对他当年投靠马归英的报复。而三年里,不少当年支持马归英的人也都神秘消失了。林、孙两家的企业更是全部被彻底清算,被王、郑、邵三家瓜分。崔、庾家则因迅速反正,后主动交出大量财富得以平稳过度,但毕竟实力和影响力,遭到了程度不同的削弱。
而民间的五大资本家在战时坚决支持皇室,战后对顾家和其他家族的瓜分中,也分到了一杯羹,不仅弥补了损失,还有所收获。
昭隆三年三月,陆海军在协商后并经马培廷同意后,在原有二百七十万镑基础上另行增加八十万镑的费用,计划用于订购一艘海宁号加强版战列舰、一艘潜艇,但巡洋舰被取消,改为一艘驱逐舰,另订购维修及弹药设备等。陆军方面,不进行大的增购军械计划,改为增购军械生产设备,用以替代较为老旧的兵工厂生产设备。
就在海军已经商定好要订购新的军舰并要开始准备相关事宜的时候,南方舰队副司令曾廷玮阻止,其实他一直在阻止这项大而无用的采购计划,李绍翔、李成梅等问其为何。
曾廷玮说:“如今正处于大战之后的休养局面,况且条约已经签署,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订购这么多大型军舰,无论从财力还是外交影响上考虑都是不大合适的。”
李绍翔:“钱不是有了吗,这不是问题。”
曾廷玮:“买的钱有了,可以后这些庞然大物的维修费、弹药费从何而出,这太贵了。”
李成梅:“那你的意思呢。”
曾廷玮:“属下认为目下国家海军最重要的不少扩充,而是先维持并恢复海军的实力。先维修好海山号,同时对已经保留下来的舰艇进行更新、维护,安置好将被拆解出售的官兵事宜。在购买军舰上,应该先买一些辅助舰艇,如油船、弹药运输船、训练舰、拖船、布雷舰、医疗船等,这些看起来自然不如主战舰艇有震慑力,但却是保障海军实力的根本,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一个道理。”
李绍翔:“你接着说。”
曾廷玮:“从今年开始,先用三年左右时间维修、恢复好海军的实力,购买这些后勤辅助等舰船,同时出洋考察列强海军技术现状,实在需要添置军舰的话,先买一些大战之后列强即将退役的军舰,如驱逐舰等。现在列强海军条约已经签署,军备竞赛有所缓解。我们此时买大型舰艇,技术上未必先进,于国于军也无实际战斗力。等考察及海军实力恢复后,可另行添置更新式的军舰。那时候国家财力也会相对好转,内部争议也就会少一些。”
随后,曾廷玮拿出了自己这半年多的时间撰写的一份海军中长期发展计划草案,请两位阅览。
这份海军发展计划以昭隆元年为开始,计划时间十五年。主要分三期进行,第一期时间是从昭隆元年到三年,是海军的恢复期间;
这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修复内战中受损的舰艇,购买零配件弹药,根据现有保留舰艇的情况进行技术更新和换代。同时扩充海岸岸防部队,将拆解出售军舰的官兵安置到岸防部队,或者出洋考察。外购舰艇方面以后勤辅助舰艇和中小型驱逐舰为主。
第二期时间是从昭隆四年到昭隆十年,是海军的储备发展期间;
这一年时间是七年,主要是在海军实力恢复之后,加大对海军兵工厂、造船厂的技术革新,引入西洋技术、人员和设备,力争能自行设计建造一些中小型的驱逐舰、炮舰,大量生产炮弹。同时引入一些新式的军舰,并规划将来要购置的军舰种类,培训技术人员。简言之这个阶段是增加技术人才和储备,宁让人才等装备,不能装备等人才。
第三期时间是从昭隆十一年到昭隆十五年,是海军建设完成期。
这一年的时间是五年,将是最后的成型期。计划在昭隆十五年的时候将拥有两到三艘战列舰、六艘潜艇(三艘千吨,三艘六百吨)、三艘五千吨以上轻型远海快速巡洋舰、三艘两千五百吨级近海巡洋舰、十二艘千吨级的驱逐舰,另有鱼雷艇、布雷舰、训练舰、医疗船、救援船、测量船、炮艇等在内的以近海防御为主的新海军。如有可能,可增加两艘重巡洋舰,并将驱逐舰数量增加到十五艘以上。这样可维持近海防御。
李绍翔、李成梅拿到曾廷玮的计划后,让他先回去,先要研究一下,然后再做回复。
李绍翔、李成梅等人看了好几天,虽然将来总的规模与原计划无太大差别,但新的计划更加稳妥,最后决定采用曾廷玮这个计划,并说服了国防委员会的成员以及马培廷。
六月,海军下令按照曾廷玮的计划实施,同时先行利用资金购买设备,以及从英、米等国购买测量船、训练舰、医疗船、弹药补给船、运输船等看似一般却非常重要的舰船。
七月,汉京府的机场建设成功,成为晋国南方的航空中枢。
同年,根据内政部大臣安泽隆和陆军总参谋部的建议下根据战时的一些经验,对晋国的行政区划进行了重新的变更。
此次变更相较于昭凤十年的变更不大,主要是南安行省:
甘银岛所在地的定南市脱离南安行省序列;
定南市与南安行省北部的崇华州合并为雄武市,脱离南安行省;
南安行省归化府改名为华宁市,并脱离南安行省;
南安行省其余地方不变,仍维持现状;
以汉京府、雄武市、宁昌市、东宁市、广汉市和华宁市合并为汉南行省,省会治所在汉京府。
通过新的区划变动,晋国对南方的控制力度继续巩固了。汉京府作为特别市仍然被保留,但却以此为中心将周围的岛屿全部整合在了一起,成为了一个单独的行省,做为晋国稳定南方之中枢。虽然南安行省损失大半,但却稳定了北部地方。北部地方虽然面积只有整个那峨岛的约三分之一,不过却是西巴斯鹰国在该岛经营最久的地方之首,各方面的条件都要比西部、东部地方强不少,人口也有近百万之众。因此虽然放弃了南部和西部还有东部地带,却能更好地集中精力保护北方,而且这两个市也有丰富的农林资源,是重要的农产品产地。粮食方面只要不遇到太大的问题,是可以自给自足的。不过放弃的地方也是富饶之地,矿产资源丰富,且有不少天然良港。
区划的变动,自然会影响人事问题。战争中表现卓越的人自然是重点提拔对象。文林市长李承悦被调任为东海行省的省长,汉京府的市长安元龙则升任了汉南行省省长,天雄市长李元忠调任凤翔市市长,毗邻京城,看似平调,却等于升职。永宁市长徐济远升任永晋行省省长,而他们的副手也都按顺序接班,确保政局的稳定。
昭隆三年底,晋国陆军的都督区不动,分为:京畿警备司令部(辖兴京府、凤翔市)、保宁都督区(保宁行省)、东宁都督区(东宁行省)、永晋都督区(永晋行省)、西南都督区(天雄府、宁西行省)、东南都督区(东海行省)和南方都督区(汉南行省,名义上还有南安行省)。
都督区基本不动,但兵力大幅度缩减。原有十五万的陆军缩减为十万以内。北部三省基本维持两万五千人的兵力,西南维持一万,东南八千,南方两万人,京畿一带最多,为三万。
兵种方面,步兵大幅度被减少,裁减的多充作了警察或者被纳入空军进行空军的训练。转为警察后,这些旧军人也可以变相加强治安,减轻军队压力。五个重炮团和一个重炮旅也被撤销了,缩减为一个炮兵旅、一个炮兵加强团和三个加强营,分驻北方和兴京府各地还有南方。而炮兵也计划逐步更新换代。
当然,直属皇帝的近卫团不在陆军序列,许多不能或者不便以陆军方式来活动的场合则以近卫团的形式来出面,且近卫团规模还扩大到了万人之众,都是千挑万选的精英和老兵。
除了近卫团之外,陆军总参谋部还吸收精锐并购买先进武器计划成为一支直属于陆军总部的模范队伍,苏武惠称之为陆军总参谋直属教导总队,规模暂定为三千人,以后将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扩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