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助理纠纷谋双赢
书名:成败人生路 作者:书呆子 本章字数:6793字 发布时间:2024-01-08

 

第四章 助理纠纷谋双赢

这一天应张老师之托,向河渠正在给县轧花厂缪青山写信。

张老师是向河渠小学六年级时的班主任,也是该校的教导主任。恩师的要求固然得满足。

张老师的儿子张浩然在轧花厂为一般科室工作人员。近几年经济改 革后许多乡镇都办起了轧花厂,县厂的生意固然就清淡了许多,于是人员精简,科室人员绝大多数都放到第一线,张浩然也在其中。张浩然已考取函授大学,需要有整块的时间进行学习,这一下去就是跟班劳动。因大量精简人员,人手不够时还常常加班,学习时间就没了。不知从何处听说该厂的工会主 席缪青山是向河渠的要好同学,就让老爸来找。

自经同学们解劝以后向缪两人恢复了朋友关系。本来就没有利害冲突,缪青山的行为也没有多大的错误,向河渠自觉要求嫌高了一些,因而这一页掀过去也就掀过去了,双方之间全无介蒂。诚然,友谊这东西只要有过波折,就好象镜子破了,再怎么修还会有点痕迹,因而直到如今向缪两人之间也只比一般朋友稍好些,没能再处成知己。当然与相距几十里不怎么见到也不无关系,感情嘛,亲疏程度与接触多少是密切相关的。不过托办点事情还会尽心尽力的。当年生化厂需人时就将其弟弟缪松山带进厂内,老爸去临城参加气功学习班,缪青山闻讯也曾探望过,并接去宴请过两回。但婚丧大事,向河渠叮嘱过燕子,从来不让告之,同样缪家也从不惊动向家。对于张老师托办的事情缪青山愿不愿办、能不能办,心中没数,因为这不是他本人的事,不过他得力劝青山帮忙。

正写着呢,门外有人在喊“向厂长”,走出房门,来到明间一看,不认识,疑惑地问:“师傅,你找我?”来人说:“是的,我是沿东五队的,姓徐。”

向河渠善于为人排难解纷在沿江还是小有名气的,本队的家庭纠纷自不必说,邻近村组甚至江心小岛、薛窑也有人来找,今天来的徐师傅住在鱼池村东边的沿东,运动中叫东风。来人叙述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徐家兄弟三人,来人是老三。老三说二哥待父母不好,七号为打稻机的使用,二哥将老母亲拖着走,他不服,上前制止,制止不住,兄弟间动了手;侄子见了快步回家一说,大哥赶来,打了二哥一顿。二哥说他被打伤了,住进医院。问是否可以告老二虐 待父母,送他坐牢?

“老二打母亲可有伤残后果?”“没有。”“父母是自食其力,还是靠你们三人轮养?”“自己能做,不靠哪个。”

向河渠告诉来人,父母自食其力,不靠子女赡养,那么说不上虐 待;打父母没有伤残后果取不到证据,当然目击者可以作证,但没伤没残,判不了罪,只能是教育。

“老二也没什么伤,他住院就是要我们给药费。”

“有伤没伤不凭嘴说,医院有证据。是你俩打伤的,治伤的药费就得由你们给。”

“我们是为制止他拖我妈的。”“不管你什么动机,打了,有伤,就要给药费,是非曲直另外处理。”

“医院透视没伤,可他还赖在医院里面。”“没伤,看别的病,钱不应该由你们出。一拳头打不出个气管炎来对不对?”

“可大队干部柴国良要我们先给钱,然后再处理。”“给钱可以给的,但必须由医院说清治的什么病,其中治伤的钱是多少?你们只给治伤的钱,而且这治伤的钱可以由你们先给,也可以由你二哥先垫着,在事情处理结论出来后支付。”

“柴国良说了,过去的不谈,现在只谈目前打人的事。”

“那你可以告诉柴国良,事有前因后果,作为大队领导,负有解决群众家庭纠纷的义务。打父母已涉及到社会秩序、社会道德和思想教育的大事,不可以不谈。不但要谈,而且要谈出结果。如果大队仍然不理殴打父母的事情,大队干部的决定你们就可以不执行。”

“这样做能行吗?”“行的,因为在纠纷问题上,干部只有调解的义务,没有裁决权。”

说到这儿,徐家老三心中有数了,他说:“谢谢你,我知道该怎么应付了。”

“别慌,你听我小结一下。”向河渠说,“老二打父母固然不对,你们打他,以错误的行动制止错误也不对。今后再遇这类现象,不能用武力来制止武力,除在自卫的条件下可以运用武力外,其余情况下打人都是错误的,有了后果还得看情节轻重承担法律责任。就是够不上坐牢,那经济负担也是不容易估量的。还记得严书记在会上说的那句话吗?‘金扁担银扁担,六十几块钱一扁担。’三扁担打掉半年的工分,半年白干了,何苦嘞。千万记住不在自卫条件下不打人,这是一。

第二,一定要得到老二亲口当人承认不再打骂父母的保证,然后再给治伤的钱。不保证不给钱。可以吓唬吓唬他,说他要是敢再打父母,你们还要打。

第三,趁这个机会要求大队主持解决养老问题,不养老不给钱,并明确宣布不养老还会告他。”

徐老三走后,向河渠继续写他的信。他在信中介绍了张浩然是自己恩师的儿子,盼望他能尽力给予关照。他说一个青年有上进心,即使没有个人关系也应给予扶持。他列举了自己任职期间是如何在可能的范围内帮助职工自学、参加函授、送出去学习的事例,然后说:“乐于助人应当成为我们为人处世的一个准则,在学校时我们常说做人就要做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真正的人就应遵循乐于助人这个准则,不知贤弟以为然否?”

接下来向河渠说了要他帮助张浩然的另一层意思。他说人生的道路是一条漫长的并不清晰的征途,征途上顺与逆无法预料。无论是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中都需要别人与你合作,单凭你一个人那怕有通天彻地之能,也难走好人生路。他在信中引用一则寓言语阐述他要说的意思。在引用前又先抄了一首《看蛛结网悟道真》诗的全文:

    看蛛结网悟道真,关系网络可比伦。蜘蛛结网为求食,人处关系争生存。

    蛛网不修飞虫逃,关系不处倍艰辛。修建网络有窍门,处处留心帮帮人。

我为人人人为我,共 产主义一精神。

这则寓言说的是:一只青蛙见在蛛网上享用被粘住虫子的蜘蛛时说:“唉——,老天爷呀,你真是不公平啊。我从幼时便辛勤劳作,一天不干活就一天没饭吃。现在我年老体衰没有力气干活,就吃不上饭了,看来我恐怕会饿死啊。而你呢,没见你干活,却不愁吃喝,自有投网者送来美味佳肴。不是说天道酬勤吗?我怎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呢?”

蜘蛛回答说:“你说我没干活是不对的。这张网不是老天爷送给我的,而是我辛辛苦苦编织起来的,有时风吹雨打鸟碰坏,还得维修织补。不错,我是靠这张网生活,即使老了还能有吃有喝的。如果没有编织和维护这张网,只靠这几条纤细的腿去寻找生活,过得比你还要惨呢。”

向河渠说:“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不能只凭自身的力量,还要善于借助外延的能量。人事关系网就好比蜘蛛结的粘虫网,编织和维护好这张网,才能有助于走好人生的路。”

向河渠说:“或许你会认为这种认识太自私了,但我却觉得这正是为人处世的真知灼见:一个真正的人就应当正确认识自己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并自觉地为社会、为他人尽自己能尽的力量,同时借用他人和社会的力量完成仅凭自己个人力量无法完成的事情。‘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正是共 产主义道德观的体现。”他说,“关系网的建成有赖于‘我为人人’,维护也是在‘我为人人’,直到借用关系网力量时,才体现‘人人为我’,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讲,所谓为人处世就是怎样编织和维护人事关系网。”

向河渠在信中说:“编织人事关系网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帮助他人解决难以解决的问题。‘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要想关系人在你需要的时候帮助你,就必须在关系人需要的时候先帮他。这跟在银行里存钱的道理是差不多的。不存钱那来的利息?平常里关系人有困难你尽力给予了帮助,人家就欠了你的情。一般来说人家欠你的情总会回报的,只要你平时肯帮助人,多帮助人,欠情的人多了,你有了困难,帮助的人也就多了,困难也就容易克服了。你说是不是这么个理?”

“或者你要问何以见得张浩然就是我将来用得上的人呢?这个问题我这样回答你。”向河渠在回答之前先引用他母亲讲的一个故事。

他讲的是沿江有一个织换布手艺人的儿子的故事。这位织换布的手艺人家境贫寒,虽天天帮别人织布,自家孩子的衣服鞋帽也难以周全。儿子整天穿一双坏蒲鞋、一身破衣裤,头发老长老长,几个月才剪一次头,走路趿拉着破蒲鞋,鼻涕淌下了,用破袖子擦一擦,没有人认为这小子以后能有什么出息。谁知长大后出去当了兵,多少年后回乡时已是团长了。别说乡长了,连县里的大小干部都来看望。母亲讲这个故事是告诫向河渠不要轻视小青年,能帮时尽量帮,即使没法帮,也不要轻视人家,别得不到援手却竖了个对头,要多栽花少栽刺。

向河渠在信中说:“张浩然考取了函授,既表明他有上进心,也表明文化上有一定的实力。这孩子家学渊源,将来前途难以估量,帮他说不定就是帮自己。”因而建议尽力帮张浩然争取有学习的功夫和条件。附带告诉读者的是张浩然学成后一路上升,当到厂长。

将信寄出后,向河渠就去地里翻晒几乎是从水里捞出来的稻把子,一捆一捆地翻着。凤莲已翻了三路,向河渠来得迟,才翻了第一路。等他第二路才翻到三五丈时,那个徐老三又来了,还带来他哥徐老大。向河渠要带他们回家去谈,老大说:“不用客气了,向厂长,我们就坐在田横头上谈一会儿。老三,你去帮向厂长翻,别耽误晒稻。”老三答应着接替了向河渠。

老大将事情的前因后果作了叙述。他说:他是个砖匠,结婚后早与父母分居,老二、老三和父母在一起。随着两个弟弟的成人长大,老大花一千八百块钱起了四间屋给两个弟弟,老二结婚时老大给了五百块,并与老二约定老三结婚时由老二给予支持。老三当兵期间的津贴都寄给家中公用,老二做手艺挣的钱却成了他的私房钱,并托老大帮莶了五十垛大红砖。老二分居时,父母提出五十垛砖是合家时的钱莶的,应算成公产,算他的也没大不了,但借人家的一垛砖应在这五十垛中取出还给人家,老二不承认,于是发生了纠纷。

纠纷的发生还有个原因是为居住问题。老大在田横头地上画了个示意图告诉向河渠:老二、老三的四间,原来是老二住东边,靠我这一头,老三住西边,靠父母,他们三人一起生活。老二有了钱想再起一间,再起一间就会起到我的自留地上。由于老二夫妇与我妻子有矛盾,我妻子不肯他起。为减少矛盾,让老三住到东边来,老二住西边,可父母也不肯起,因为老二一建新房,父母到河边就没了路。

向河渠说:“徐师傅,不让老二接一间,老人家可能说不过去。没有路,可以从西山头绕一绕呀。”

“向厂长,你说得不错,这里边还有个缘故。”徐老大又接着往下讲:原来老二住到西边以后,竟将灰堆、柴草堆积在老人的屋前,让老人到河边取水、洗涤都无路可走。惹得老大妻子大怒,赶来掀翻草垛,铲平了灰堆。两个女的打成了一团,老二妻子住进医院,结果无伤,哭闹到大队。大队干部来决定留四尺宽的路给老人走。老二妻子就在四尺处扎篱笆,灰堆仍堆在老人屋前,尿也倒在灰堆上,以此作贱老人。

徐老大说,老三结婚老二不但一毛不拔,人也不回来。老三亏了三千块钱的债,老二一钱不担。老二手上有万元以上的存款,要起房子,老人不让起,就这样矛盾越来越大。有一次老二妻子又因事跟老人打架,还吃药水寻死。娘家来了十几个人,要拆老人的房子算钱去医院救人,队长出面拿出五十块去医院。后来干部理事时,只处理钱不处理事,各认一半了事。

这一次事情是这样起因的:老二家脱粒后,老人要脱粒,老二说哪怕将脱粒机砸碎了,也不让抬到老人场上去。脱粒机是队里的,老二不肯抬,别人家要抬走,没阻挡,结果老人要脱粒就得等人家用完了再抬回来。老的抬不动,因而第二天老二要出门,老娘不让走,并拖住老二的车子。老二硬性推车前行,老娘就被拖倒在地。这情景让老三发现,当然有气,出力制止,就打了起来。

老大说老二夫妻没良心,不要说对父母报养育之恩了,就是对他这个哥哥,也是无情无义的。老二的手艺是老大教的,结婚还给了五百块,一点儿不记情。老大说,其实这样僵着对老二也没好处,一天不出去就少挣十几块钱。

听了徐老大这一番叙述,向河渠心中逐步弄清了情况。他说:“徐师傅,老二老三这一架,要是你不介入,就好处理得多。因为你对老二是有恩的,帮他起屋,接济他成家,教他手艺,树立了一个好哥哥的形象。这一打坏了事,你的话说不响了。现在是否找个人出来说说,比如让你妹妹,也就是老二老三的姐姐出来圆圆个弯。”“不行,为老二夫妻对父母不好的事,我妹跟老二夫妻也拌过嘴了。”

向河渠想了想,说:“谁来圆这个弯,我们姑且不论。现在我们站在老二立场上帮他想想,他想在这场纠纷中得到什么?得钱吗?恐怕不是,因为即使给钱也是按医药费多少给的,得钱的是医院。他要的是面子,是你们今后不再跟他闹纠纷的承诺。他不希望打架,他势单你们人多,打不过。徐师傅,你说假如你是老二,要的是不是这么个结果?”“不错,每回闹起来,他家都没沾到光,他也不希望闹。”

“从你介绍的情况看,你分居出去后为留守的家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而他差不多没有贡献,你父母和老三还是宽容的。如果不是路的问题、脱粒机的问题, 虽然老二家有些事,比如灰堆上倒尿,只嫌过分了些,但只要能容忍还是尽量容忍的 。”“是的,都是一个父母养的,怎可能没点情义呢。”

“那很好,就是说双方都不希望闹纠纷。既然双方都不希望闹,纠纷又从何而来呢?从几次吵闹看,都是为与父母摩擦而起的,要是解决了这个矛盾双方就闹不起来了,用毛主 席的话说就是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其它矛盾就迎刃而解了,是不是这样?”

“是倒是的,可是解决不了啊,老二女的不是个东西。”“那不要紧,再不好总得维护她自己的利益吧?我们就以这件事为机会,借机解决这个主要矛盾。”

徐老大挠挠头,又摇摇头,表示没有办法。向河渠笑笑,问:“假如你们不闻不问,大队会不会找你们 ?”“当然会!”

“那就行了。你就说解决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一揽子解决。就事论事、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你们不参与不执行。村里肯定要问怎么个一揽子解决法,这时你们就可以说出你们的主张。”

“不参与、不执行,大队肯依?”徐老大怀疑地问。“上午就跟你三弟说过了,这类事大队只有调解义务,没有裁决权,没事的。就是告上法庭也得一揽子解决。因为它不是一起无缘无故打架的案子,再说他们也不会去告状。所以最终大队会赞成一揽子解决,因为这样做对大队有利无害。”向河渠回答道。

“怎么个一揽子解决呢?”徐老大问。向河渠告诉他,首先要跟大队说清历次纠纷的情况和结症,说明只有按照《婚姻法》的规定,定下三兄弟对父母实施赡养和扶助的条款和违背条款的处罚办法,让三兄弟都能孝敬父母,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兄弟间的纠纷。如能做到这一点,你们俩兄弟可以让步承担治伤的药费,甚至赔款道歉。这是一揽子解决问题的中心。所谓一揽子,还包括老二的建房和父母去河边的路。老二建房可以有两个选择,一是老二还搬到东边靠你,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了与父母的摩擦,从你叙述的情况看,老二女的不一定敢于找你家的麻烦;二是往西接,但必须先由老二修好去河边的路及上下的踏步和取水的跳板,然后才可以建房。

徐师傅告诉向河渠,他的父母现在能劳动,不需要儿女赡养。向河渠说不要等到要赡养时再来定,应趁这个机会定下来。可以在赡养议定书中规定赡养的条件,同时扶助是子女一旦与父母分居后就应随即实施的。范围很广,经济上有困难要扶助;生病要送去医疗机构,要护理;农田生产尤其是大忙,要先帮父母收种,再忙自己的,比如脱粒,可以规定一家去几个人,少一个出多少钱等等-----

就一揽子解决问题的方案,向河渠说得比较细。说完后,他说这个解决办法对各方都有好处。老二可以接受,因为建房的大难题解决了,面子上你俩道了谦,他赢了。如果老二他们还不愿意接受,你则可以让做他思想工作的人告诉他,你们准备就老二不孝顺父母一事告他们忤逆。

他们不履行赡养和扶助老人的义务就犯了《婚姻法》,告到法庭就会受处分。他们也生养了孩子,如果孩子长大了,知道父母为不孝顺祖父母还被告上法庭,对孩子是个什么影响?群众中的誉论也不好,同时如果不接受,大队则暂不处理。

不处理,拖一天上不了工,老三一天少挣十几块钱,拖下去对他损失更大,权衡得失的结果就肯定会接受。

世上事不总是以理服人的,很多时候不是晓之以理,而是晓之以利,以利动人。你父母的利益得到保障,大队更是乐得以后少麻烦。你和老三呢,不过就是说了几句软和话,至于治伤的费用,不管采取什么解决办法,都是少不了的,因此可以说你也赢了,三个方面谁也没输。

徐老大听后长长地吁了一口气,说:“谢谢你帮我解决了一个大难题,一个多年来一直没能解决的大难题。谢谢,真的,谢谢你。”

向河渠哈哈笑指着已快翻完的稻田说:“我还得谢谢你们呢,你看你兄弟干活比我快多了。我在这儿跟你说话快活还是在地里翻稻快活呀。”徐老大也哈哈大笑起来,说:“向厂长真会说活。走,我们一起去翻完它。”向河渠说:“那就不是三赢,而是四赢、五赢,大家都赢了。”两人都大笑着向未翻完的稻田走去。正如向河渠翻完稻后所形容的:

  写信、翻稻接替忙,隔村乡亲两来访。说的都是同一事,老二忤逆亲爹娘。

  劝说无效常吵闹,动口动手互不让。多次汇报村领导,理来理去还那样。

  听说善理家务事,特来请教赐良方。听罢来客诉端详,不由心中暗思量:

  家庭纠纷各不同,无非情利不相融。利弊细细剖一遍,各让一步持中庸。

  将此主意告来人,互保情利双方赢。来客大喜帮翻稻,比我快得没得魂。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成败人生路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