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成七年十二月底,就在保宁行省战事还在进行的时候,在最后的和谈刚刚完成和签约刚结束之后,马归华下令明年改年号为昭隆,同时宣布自己将在不久之后禅位给小儿子马培廷。
对于马归华的退位,其实已经不是新鲜事了,从昭成年间开始,他就有了这个打算,各界也都有报道,但是皇室多次否认,不过后来已经成为了公开的秘密。而马归华的三个儿子分别回来并委以重任后就已经基本证明了这一点。但是传位于谁并不明朗。后来因为内战爆发及与英国的交涉事宜,马归华必须支撑局面,禅位一事被迫又推后。
到昭隆元年三月份的时候,局势基本已经恢复了稳定,国家进入了恢复期,马归华正式决定禅位,并公开宣布将在不久后正式禅位给小儿子马培廷。
对于马归华要禅位,将来甚至不排除会楚国,其实国内外的反应基本上是平淡的,普通百姓关心的是自己的生活,谁当皇帝无所谓。而海陆军基本也知道了一些消息,只不过多少有些突然。各国使臣的情报系统是无孔不入,在昭成七年八月份的时候也已经有些头绪了,但多少还是有些感觉到意外,他们原以为应该要等到春节以后,不想春节之前就宣布了。
马归华退意已定,但是谁将接替他,则自然成为了众人的焦点。
马归华有三儿三女,女儿自然不能继位,这是东方的规矩。而三个儿子马培海、马培山、马培廷均已经成年已婚,但是他们的意愿和列国的态度其实还是比较明显的。
英国、米里加国明确反对马培海、马培山二人尤其是手握陆军兵权的马培海接任皇帝,两人都在独义志国留学,反英情节太强。而马培海的妻子还是独义志国前高级将领的女儿,倾向性过于明显。马培廷虽然不至于像大哥那样,但依然属于不可预料的对象。他们可以接受马培廷,认为他还年轻只有商业经验和有限的外交经验,没有军政经验,能更好地“稳定”局势。
从马归华宣布退位,到元宵节之后的十几天里,英、米两国的报纸就开始发表大量的文章,阐明自己的立场。核心就一条,不希望晋国进入军人当皇帝的年代,实际上就是反对马培海兄弟。
英米两国反对马培海兄弟继位,而恰好兄弟二人也十分反对英米两国,对这样的条约,他们扬言不惜再战,但是父亲和弟弟及大臣们都已经没有意愿了,国家的实力也无法长久支撑。
其实对于接班问题,马归华原来还是希望长子马培海的,让他娶卫仲康的女儿,让他留学独义志学习军事,就是已经开始接班事宜。但是后来因为卫淑榕难产,马培海在外娶了独义志国人还有了孩子,加上日后内战爆发。马归华重用马培海平乱,实际上已经是放弃了长子接班。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者是马归华不希望自己的儿媳妇将来又是一个洋人,二来马培海学习了陆军之后,性格也逐渐过于刚烈,虽然有决断力,但这种决断力做别的事情或许可以,但作为国君并非好处,那可是刚愎自用。而次子马培山学习海军,但无奈也是学的独义志国,反英情节不亚于大哥,而且娶的妻子也是洋人,还是个演员。虽然马归华已经看淡职业,但是宗室及民间的传统情节还是很浓的,演员在他们的心中就是古代的戏子,让一个戏子当皇后,成何体统。加上老二马培山的能力不及大哥,因此实际上是最早被排除在外的。
长子、次子都不能,那就只能是第三个小儿子了。
马培廷虽说是小儿子,但也是嫡出,身份、血统没问题。取得妻子虽然不在晋国长大,但至少是汉人,所以也能堵住宗室和民间的保守舆论。另外,马培廷也比较冷静和儒雅,用东方的话来说有仁君之相。而马培廷另外一个优势就是理性,他在米里加国学过外交、学过法律,做过生意,也去过英国做生意。妻子是华侨大商人之后,岳父一家也和英国商界关系不错。用一个这样有着较为浓厚的英米两国背景的儿子继承皇位,至少在当前的情况下是能够稳定局面的,也能够让西洋人满意。
昭隆元年六月一日,马归华正式举行禅位大典,让儿子马培廷即位。
程序虽然简单了不少,但礼仪场面很隆重,英米两国使臣已经得知了这些,也应邀派人参加了典礼。他们对马培廷的即位不感到意外,这些人都是熟读东方史书的人,虽然马培廷即位了,但是马归华按照惯例将被尊为太上皇,仍然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对于马培廷即位,勋贵、军方、大财团的态度是各有不同,勋贵的态度整体上是观望,他们自然还希望马归华在位,但是马归华不愿意干下去早已经是众人皆知了,他们无法强求也无力阻止。军方,卫、刘、郑三家的影响力很大,而且都是亲独情节浓厚的,但也很理性。他们不得已接受了马培廷即位,但认为只要马归华在,军方的特殊地位应该不会有多大影响。大财团多和英米两国关系密切,较为支持马培廷即位,但因为他们手中政 治影响力远不如军方,也不能明确表态,但暗中表示效忠。
马培廷对于自己接班,以前也不是没想过,但如今这样突然,还是有些意外的。他开始希望能让自己适应过度一下,但马归华态度太过于坚决,他也算是被逼着做了皇帝。即位后,他宣布年号不变,仍为父亲定下的昭隆,同时宣布尊父亲马归华为太上皇,重大军政外交事务仍需同时禀报给太上皇,请太上皇的旨意。
马归华用词还是很讲究的,他用的是请旨,而非定夺,换言之,自己不做父亲的傀儡。出于父子之情,出于政 治经验,出于现实,他至少在一段时间内需要父亲的支持,但他要做就做真皇帝,不做一个傀儡。
按照马归华的打算,他原本希望退位后就出国,而且已经有了准备。从昭成六年到昭成七年底,马归华将忠于自己的禁卫军、近卫团中的三千人及其家人共一万多人全部以各种方式送往了阿真坦国,另外还有大量的资产。还有不愿意在晋国生活下去的大族王、卫、袁、郑、邵五大家族财团中的一些人也都安排转移到国外,他们忍痛放弃了经营数十年的部分企业和家产等,当然也有很多人留了下来继续经营。
虽然马归华想出国,但是现实的因素又让他暂时还是选择先留下来,帮助儿子稳定了局势后再做他图,这也是众人的愿望。
马培廷在昭隆元年接任皇帝后,是一个烂摊子,虽然不是全烂,但却是最为糟糕的。
一年多的内战虽然不能说是元气大伤,但已经在核心地区发生了战事,这是前所未有的。灾民、难民、流民不能说是遍地都是,却也是为数不少。还有乱军匪患等等。
虽然经历一年多的内战,但是晋国还有一定的库存,手里还有各种可灵活动用的资金一亿多晋圆。
不过相比战前,已经是损失过半了。
马培廷即位后,两个哥哥也还没走,他们奉父亲命令继续在晋国帮助弟弟稳住军心民心,也是以防英国变卦。而马培廷也自知在军中无威望,需要老臣和哥哥帮他管理军队。
其实在马培廷即位前的二月十日,在范世荣等人的建议和强行努力下,本来该今年进行的国会议员选举以需要恢复经济为名被取消,改为在昭隆三年进行,原有议员全部留任。
这样,上一届的支持政府的议员占多数,至少不会给政府添乱。
三月十五日,马归华对军队人事进行了微调,并下令对安全委员会进行了改组,其实这也是为马培廷上台铺路。
帝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改组为帝国最高安全委员会,为国家的最高安全机关。新设帝国国防委员会,将原有安委会的下设机构全部改隶国防委员会。两者均直接隶属于皇帝,自然皇帝就是这两个委员会的主 席了,并拥有任免权和决定权。
最高安委会设一名主 席,两名副主 席。第一副主 席为首相兼任,第二副主 席为常务副主 席,可以为军人,主持最高安委会日常事务。
国防委员会也设一名主 席,三名副主 席。第一副主 席协助皇帝处理日常军务,两名副主 席,副主 席可独任也可以兼任。在主 席、副主 席之下设委员。委员五人,包括陆军大臣、海军大臣、陆军总参谋长、海军总司令、京畿警备司令部司令。陆军部、海军部、保宁、东宁、永晋、西南、东南、南方等都督区、陆军大学、海军军官学院等也都隶属于帝国国防委员会。
帝国国防委员会第一副主 席待遇等同首相,副主 席待遇等同副首相。委员等同各部大臣。日后之军令调动、人事任免等军政大权悉数均由国防委员会决定,均由皇帝敕令颁布,有相应军政长官副署。
帝国最高安全委员会成员除了主 席、副主 席之外,也包含委员若干人。委员除了国防委员会的成员外,还包括外务部、内务部、财务部、社会联络部、国民防卫军的大臣、司令等人为委员。
可以说帝国国防委员会已经具备了卫仲康当年谋划的国防部的职能,虽说名义上一个协调机关,陆海军部也仍然单独存在,但因为国防委员会的设立必将能缓和他们之间的一些矛盾,却也同时使得陆海军部乃至军令长官的职能大大降低了不少。而最高安委会实际上相当于是当年安委会的加强版。而主 席的人员,不用说肯定是皇帝了,但是马归华暂时没有明确,是为了等待儿子马培廷正式接任皇帝后再公布。
而军队人事方面的略微变动主要是:
国防委员会第一副主 席刘良佐元帅授勋二位,兼任最高安委会副主 席;
陆军大臣章元松晋大将军衔,兼任国防委员会副主 席;
海军大臣李绍翔兼任国防委员会副主 席;
陆军总参谋长苏武惠、海军总司令李成梅晋大将;
禁卫军司令陆元卿晋上将、国防委员会委员;
卫衡昆改任陆军第一副总参谋长,晋上将,最高安委会委员;
马培海升任京畿警备司令兼禁卫军司令,授中将、国防委员会委员;
马培廷为海军司令部副司令兼南方舰队司令,授中将。
五月十八日,马归华下令以陆军第一副总长卫衡昆率京畿警备司令马培海、海军副司令马培廷及平乱的功臣郑文台、安泽隆等人前往各地巡视战后的灾情和军务等情况,临行前特别嘱咐一定要看仔细,回来后详细再报告。
皇帝马上就要即位了,马归华这时候让两个儿子和卫衡昆都外出公干,许多人不理解,马培海、马培山兄弟私下还说这是不是父亲对他们不放心,认为他们还有夺位之心。
临行前,卫衡昆专门进宫辞别马归华,说:“皇上,以后臣还能再叫您皇上吗?”
马归华:“以后恐怕得改改了。”
卫衡昆:“在臣和臣父心中,皇上永远是臣的皇上。虽然以后臣还可以再称您皇上,但终会有不同。”
马归华:“君臣不过是名分,可咱们两家是至亲,你还是我的侄子啊。”
卫衡昆:“臣和臣父永远不会忘记先帝和陛下的恩典。”
说罢,卫衡昆离开了皇宫。
卫衡昆走后,马归华一人在内心想,卫仲康、卫衡昆确实是忠于先帝马鸿松和他自己的,但是至于马培廷可就难说了。不过就目前来看,并没有什么异样,也许是自己多虑了吧。
几天后,卫衡昆等人在路上的时候,马培海还大着胆子问卫衡昆,毕竟谁都知道卫衡昆是马归华的表侄,也是绝对亲信之一。虽然论亲情,谁也不可能比他们更近,但是论对父亲内心的了解,论对皇帝内心的了解,恐怕眼下还没有比卫衡昆更了解的人了。
卫衡昆本来想打马虎眼,但后来也就实说了,说:“新旧交替就在眼前,自然有人不愿意,而你们两个身份特殊,如果在即位之后的会议上,发生一些事情,你们的特殊身份该怎么表态呢,这个时候你们不在,才是最安全的,也是上上之策啊,更是皇上(马归华)对咱们的恩典啊。”
一语点醒梦中人,兄弟二人这才明白马归华的安排。
在六月一日马培廷正式即位为皇帝后,第二日,马归华即召开帝国最高安全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
因为之前公布的国防委员会和最高安委会名单,并没有直接公布主 席,故而许多军方的元老已经提前串联好了,要在此次会议上表露心声。
会议刚开始不久,在介绍完了保宁行省的战况后,陆军大臣兼国防委员会副主 席章元松大将就率先发声说:“如今虽然局势粗安,但是未来形势仍难以预料,臣建议由太上皇继续领导国防委员会和最高安委会,等陛下熟悉了军务之后,太上皇再交权给陛下。”
章元松也是元老了,资历很深,如今仅次于刘良佐了,而由他发言,其实是刘良佐等人暗中提前商量好和支持的。
章元松刚说完,刘良佐、李绍翔、李成梅、苏武惠等都表态支持,外务部的顾少信、社会联络部的杜如玄也附和。
马培廷知道军方一直对他有疑虑,但没想到军方会来这一手,这无异于是逼宫的场景啊,而且那些老臣们个个都表态支持。他知道,这些人都是父亲和卫仲康时代一手提拔的,他们对马归华、卫仲康有极强的感恩、报恩情节,这是可以理解的。
马归华听完后,没有接茬,但是问儿子说:“你怎么看呢?”
马培廷:“诸位将军、大臣所说各有道理,儿臣请父皇裁夺。”
马培廷将球又踢回了马归华这里。
马归华毕竟已经是年过花甲的人,经历了太多,说:“诸位将帅、大臣对朕忠心,朕心甚慰,但是江山代有才人出,朕已经上了年纪,也想过几天安生日子,所以大家的建议朕不予采纳。皇帝已经是马培廷,那么国防委员会、最高安委会的主 席也必须是皇帝,是直属于皇帝的。马培廷,你既然是皇帝了,就必须要做好。”
说罢,马归华就起身说:“今天的会议,朕只是宣布自己的决定,接下来的会议就由皇帝来主持,朕要休息去了。”
说罢,马归华起身离开了会场,刘良佐、范世荣、章元松等人完全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
论内心,马归华是感谢这些忠臣的,但是这些忠臣、重臣却不知道马归华的内心,他是真的太累了。
马归华离开会场后,众人都看着马培廷。
马培廷说:“诸位将军、大臣刚才的发言都是为国考虑,朕明白。你们是太上皇的忠臣,自然也是朕的忠臣。朕是太上皇的亲儿子,不可能做出让他老人家不高兴的事情,他老人家的国策、方略,朕必将执行。”
众人面面相觑,马培廷说:“现在战乱刚结束,大家应该想想赶紧恢复经济,恢复国内的情况,这才是当务之急。”
众人都同意,这场会议就这样结束了。
如上所言,卫衡昆、马培海、马培山都没有出席这次会议,自然也躲过了他们不愿意见到的这一幕。他们内心既感激马归华对他们的特殊恩典,而新即位的马培廷也会对他们另眼相看。
马归华在主持完会议后,不久就离开了居住的晋阳宫,于六月十五日来到了华阳宫,七月初又居住到海灵山庄,他目前还有些依依不舍,他不是稀罕那个皇位,而是惜别国家,而且目前战事还没有结束,他要等战事结束才能真正安心地离开。
从晋阳宫出发到海灵山庄前,他对自己的亲信李元英说:“现在的时代变了,这一场世界战争后,多少皇冠落地,未来世界的皇帝将越来越少,与其最后被自己人或者外人赶下来,还不如我们自行离开更好。”
中秋节之后的第二天,马培廷和皇后黄惠仪在皇宫宴请各国公使,但主要是英、米两国的公使,英方是他熟悉的兰普芮,米国公使是维斯特。
马培廷与英米两国有交情,也有一些外交经验,英语更是非常流利,交谈起来完全没有问题,翻译都是可有可无的。
马培廷宴请他们,主要是希望在战后能让他们援助晋国恢复经济,特别希望争取米国的援助,毕竟英国方面战争中损失了不少。而米国方面,不见兔子不撒鹰,加上还有英人在场,自然只能是一些场面话了。不过会谈之后,维斯特对马培廷的印象还是很不错的,评价道:“这是一个非常熟悉外交事务的皇帝,英文说的非常之流利,如果不看相貌,仅听其语言,完全想不到他是一个东方人。有一个这样的人做皇帝,对我们在晋国的利益至少在理论上是有好处的,因为他能够更理性,而且他本人也很开朗,且不乏幽默之感。而他的夫人也很漂亮,一种融合东西方贵族妇女的典雅气质在她身上体现的很好。”
十一月初,卫衡昆、马培海、马培山、郑文台、安泽隆等历经五个多月的外出考察才回到了兴京府,他们这一路考察走遍了晋国的各个地方。无论是战乱最重的保宁行省,还是相对较轻的东宁省,再或者是南方的汉南行省,以及东海省、永晋省、宁西省,他们都去了,另外还去了南安行省。并前往了南安行省的公共租界,还私下会见了南安行省公共租界的英美领事等。毕竟英美领事对卫衡昆、马培海很感兴趣,但是对他们的了解却非常至少。尤其是卫衡昆,虽然知道他是军人,已经为上将,是前任首相卫仲康的长子,也有一些战功,但并不了解他的政 治立场。其实卫仲康的政 治立场一直不明确。就皇位问题而言,他自然也希望马归华留任皇帝,但并没有太明确的反对禅位。而对马归华的三个儿子,卫衡昆基本遵守了礼节,也会给予点拨,但是却并没有太密切的交往。
而此次会见之后,英美两国在南安行省公共租界的领事对卫衡昆的性格、立场大概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还是需要进一步观察的。
在这次较长的外出巡视中,卫衡昆发现安泽隆在许多方面和自己的意见是相同的,而安泽隆也发现卫衡昆如同其父卫仲康一样,不是一个单纯的军人那么简单,是一个内心很有志向的人。而郑文台虽然很多时候倾向于他们,但他的身体确实不大好。而马培海、马培山兄弟倒也还好,但毕竟年轻一些,能力、见解及对地方和平民的了解终究欠缺。
十一月十六日,卫衡昆等人分别向马归华、马培廷上报了此次外出巡视的所见所闻,马归华问的较为仔细,更关注于内部灾民事务,次之是军务,最后是外交。而马培廷则先听外交,再听内部政务,最后听军务。
虽然两个人都听了,也几乎都做出了一定要加强、迅速赈灾的最高指示,但是从听取报告的先后顺序,卫衡昆就已经能看出不少门道,而其余人都没有看出来。
卫衡昆的妻子庾宜晴在昭凤八年就已经去世,之后至今未曾再娶。他实际上是很孤独的,除了侍奉母亲刘晓雯和继母程津瑜和处理军政要务之外,他朋友也不多,也没有太特殊的爱好。这样的将领在晋国真是少见。
在上报完毕后,他回家之后就开始读书,读古今中外之书,尤其是史书。
卫仲康活着时候,就曾问他最喜欢什么古代典籍,开口就是资治通鉴。问喜欢哪位古人,毫不犹豫地说是李世民。卫仲康很是满意,但让他以后不要再说了。问最欣赏那句话,也是毫不犹豫地说: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而再问最敬佩晋国哪位先帝,回答到是马康远、马玉隆。卫仲康问原因,他说马玉隆对卫家有恩,自然敬佩与感恩。而敬佩马康远的原因,他则说:“世祖以次子入继大统,虽有天意,但世祖兼具沉稳、儒雅,并十分忠孝,有断大事之才及容忍之量,有此二者,必能成就大事。若非当时天意有朱彰标,世祖当年未必不能率海山洲之军重返中土。”
卫仲康很是满意,但也同样嘱咐他以后不要多说了。
母亲刘晓雯看着儿子似乎有心事,就问他,卫衡昆本不想说,但最后还是将当日给马归华、马培廷上报的见闻之事说了。
刘晓雯:“你有什么看法吗。”
卫衡昆:“我曾听宫里一些人隐约说过太上皇早就想退位了,而且想出国,他从前几年的世界战争中还有原燕朝皇帝的退位中似乎看到了未来的世界已经不再是皇帝能主宰一切的时代了,所以他这是想急流勇退。”
刘晓雯:“我以前也听你父亲说过,不过那时候皇上还只是有个念想,但如今是真的做了。”
卫衡昆:“今日向他们父子二人的报告,我明显感觉出皇帝太过于西洋化了,他的能力恐怕......”
刘晓雯:“好了,言尽于此,恐隔墙有耳。”
卫衡昆:“我明白,只是可怜了百姓啊。我这一路见到了太多的惨状啊。”
刘晓雯:“所以你领养了不少孩子。”
卫衡昆:“是,于心不忍啊。”
卫衡昆这半年多的行程几乎走遍了晋国的主要街市,加上他是内战的主要统帅之一,饿殍遍地他见了,纵兵劫掠他也默许了,杀人如麻他也算是做了,但他内心真不愿意。为此,他在广晋市、永晋市、兴京府、海东市、天雄市等地领养了十几个孤儿,最大的十多岁,最小的只有一两岁。卫家有的是钱,抚养这些人毫无问题。
在这场两年多的晋国内战中,英国是最直接的干预者,而其余列强都是中立,唯独东町国名义上中立,但暗中向晋国支援了大量武器,尤其是海军的炮弹,东町国出售和援助的数量加起来总计有数十万发。尤其是三零五、二零三、一二零口径的炮弹高达十万发,对晋国海军的作战起到了很大作用。不过马归华父子对东町国从来都不放心,接受归接受,但任何条件也不答应甚至不与之交谈。在马归华看来,宁和英国打交道,也不能轻信东町国。而且这是他们父子的共识。
而在这两年多的晋国内战中,米里加国实际上才是坐收渔利。
米里加国在晋国内战爆发后,对外宣布不干涉晋国内政,奉行中立政策,但是在自己的特殊利益地区南安行省则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并在昭成六年三月以保护商旅航行和侨民安全为由,在宣文府南部开始兴建海军基地,并强行将公共租界继续扩展,到晋国内战结束的时候,公共租界已经扩展到了上万亩的地域。宣文府一半的精华地区被米里加国强占,而且事实上控制了南安行省的东部的通海州、西南部的彰武州、正北部的崇华州之中南部。就是说南安行省一半的地方被米里加国控制。
而南安行省西部信奉回教(大食教)的弘文州因为地形极端恶劣和宗教问题,成为了半独立地带,米里加国需要消化控制区,故而对西部也采取了暂时不管的态度。
东北部的归化府和崇华州北部地方因为距离汉京府和曼巴岛较近,坚定的忠诚于晋国政府。
造成南安行省的分裂,主要原因是那里的局势本来就十分复杂,而直接原因则是在昭成二年南安总督范文明去世后,其子范俊龄接任总督后其威望能力无法让人信服,而且强行改土归流,结果导致了更大的矛盾。这样南安行省就成为了分裂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