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王奶奶寻亲(上)
1.
王奶奶本名王翠香,是八十年代初最早来白菜街的那批人之一。当初老家凤县发大水,房子倒了,庄稼淹了,没了活路,她和老伴王爷爷俩人一人挑一担箩筐往外逃荒。
王爷爷的箩筐里一头装着一口破锅外加几个碗,另一头装了点被褥衣服,王奶奶的两个箩筐则一头装了点红薯干粮,另一头装着小的那个孩子,大的那个孩子则跟在父母身后步行。
一家人一路走一路讨饭来到了白菜街,那个时候白菜街有的是荒地,许多和她们一样外乡逃难来的人家来到这里便不再往前走了。大家伙看中了这片荒地,要知道这可都是泥地呀,种菜最适合,背景离乡的人们很快都各自圈了一块地,在高处搭起了窝棚,当起了菜农来。
王奶奶夫妇俩比旁人更能吃苦,人家种一亩地,她家种两亩,人家种五样菜,她家得种十样菜。除了种菜还养鸡喂猪,每日忙得脚不沾地,十多年的功夫俩口子靠种菜盖了瓦房,养大了两个孩子,还把他们都送进了大学。
而白菜街这些年来不断地因本乡外县的人涌入而变得更加繁荣,人们沿着堤上不停地盖房子,你一栋他一栋,就这样一条巷,两条巷地加大着居住范围。菜地越来越窄,房子越来越多,同时也衍生出了除种菜以外的许多其他的行业。
王奶奶很有头脑,早早地就在菜地旁边又建了一栋新楼,四层高,地基三百平,院子上千平,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几年之后,事实证明王奶奶当初的做法多么明智呀,白菜街后来发展成了五条巷,离城里又近,来这儿租房的小商小贩,毕业生,上班族是来了一拨又一拨。
等政府把那些菜地收回去之后,王奶奶和老伴年纪也大了,孩子都成家立业了,两个人不种菜靠房子收租也能过日子。当然勤劳惯了的两位老人也不肯闲着,先是帮儿子女儿带孩子。
等孙子孙女上了幼儿园之后,王奶奶便开始寻其他的活干,比如说没事帮人织个毛衣,钩个毛拖鞋,给新生儿剃头发,这样鸡毛蒜皮的小事儿也能赚点零花钱。而王爷爷更是厉害,居然还会泥工,这附近谁家铺砖填坑都来找他。
作为老一辈的人,日子过得像王奶奶这般也算是圆满了,夫妻和睦,孩子孝顺,身体健康,勤俭致富,白菜街谁不羡慕王奶奶的生活呀。
可是没有人知道王奶奶心里的遗憾,这个遗憾伴随着她有几十年了,而且越到年老越是绕不开,做梦也想把它给了了。
2.
王爷爷叫王连顺,自小和王奶奶翠香一块儿长大,小时候两人是兄妹,长大后成了夫妻。对,翠香奶奶是童养媳,从小被连顺爷爷的娘养大的,养大后自然要嫁给王家唯一的儿子。
这种操作当初农村里多得是,自己跟前养大的媳妇,将来既不会和自己有婆媳问题,且夫妻俩是打小的情分不容易散,最重要的是还免了礼金聘礼那些。王奶奶倒没有埋怨自己的童养媳身份,当初她那婆婆可真是拿她当亲闺女看待,丈夫对自己也是百般体贴,家庭非常和睦。
她遗憾的是自己的身世,据说当初她婆婆是在菜地里拾到她的,拾到她的时候她正被包裹在一个绸子襁褓里,襁褓里除了有一块帕子,帕子上面绣了一个“香”字,就再无其他信物了。
王阿婆估摸着可能是哪户有钱人家的小青年未婚产女,被家里嫌丢人,没办法养在身边只好丢弃的。当时她正在发愁儿子都五岁了咋自己还没怀上第二个呢,这下可好老天给白送了一个白白嫩嫩的闺女来,别提多开心了。她看着满园翠绿的蔬菜和手帕上的香字,当即就给孩子想到了一个好名字,翠香。
既不幸又幸运的翠香就这么成了王家的人,王家虽穷但是一家子吃苦耐劳忠厚善良,把翠香当亲闺女养,有什么好吃的好穿的那都是和哥哥俩兄妹平分。王连顺更是把这个妹妹看得像眼珠子似的,别看他平时好脾气,但要是有哪个小孩敢欺负翠香,连顺的拳头立马招呼过来。
翠香在这么一户好人家平平安安地长大,一直到了十八岁,长成了一朵花一般,四村八庄来提亲的人络绎不绝。王阿婆哪肯,三言两句把媒人们打发走了,她忐忑地问翠香肯不肯嫁给连顺,留在自己跟前既当女儿又当媳妇?
谁知道翠香羞答答的居然点头了,连顺那边就更不用说了。王阿婆老两口乐得合不拢嘴,立马张罗办喜事,就这样翠香从此就和王家人连在一块儿一辈子了。
年轻那些年忙着生孩子,逃荒,开荒种菜,养孩子伺候老人,给老人送终,送孩子上大学,身世的事儿顾不上想,也没条件想。可自打孩子们成家立业,老俩口子不再种菜之后,闲下来的王奶奶又慢慢地想起来心里的这个结来。
尤其是前几天看了一场寻亲的节目,节目上说有个老人小时候逃荒和家人走散了,足足隔了50年才和家人见上面,见面的时候老父老母早就没了,哥哥姐姐和自己一样白发苍苍垂垂老矣,几兄妹抱着头痛苦,看的人心酸死了。
就从那一次王奶奶突然有了要寻亲的念头,而且越想越强烈,没多久整个人蔫蔫的茶饭不思,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周末儿女们带着孩子过来看父母,老母亲没有精神头的样子吓了他们一跳,赶紧张罗着要带她去医院。王奶奶说了声我没病然后就开始流眼泪了,慌了神的老伴和儿孙们被她的絮絮叨叨弄得有些哭笑不得,原来老太太想那打小就没见着的父母。
老伴劝她,“这都多少年的事儿了,咱们都七十了,你亲生父母这会儿估摸着也不在了吧,再说,咋找?就凭哪一条手帕子?”
“人家电视里丢了五十年的孩子还找着了呢?就算我亲爹亲娘没了,保不齐我还有弟弟妹妹呢!”王奶奶自有她的道理。
“你这情况和人不一样,人家就是养到五,六岁和家人走散的,你这是几个月大就丢的,我老娘当初说你指不定是哪家有钱人家未婚生子的姑娘丢的,这么着那男方肯定另娶他人了呗,不然干啥丢掉你,那你这是要找你妈这边的亲人,还是要找你爸那边的亲人呢?”
老伴实话实说,可这态度一下子把老太太心里的火点着了,“你打小在亲生父母千娇万惯的长大,连老婆都是自家产的,哪里能明白我们这种人的心情,跟了你一辈子,临老了居然连这个心愿都不支持我了。”
说话间眼泪就像断线的珠子似的下了起来,慌得一辈子舍不得和她吵架的老伴手忙脚乱,“你看你,都啥岁数了,说哭就哭,也不怕孩子们笑话。”
儿女见到老两口还像以前一样一个恼一个哄,都打眯着笑,“妈,真想找咱就找,咱登报纸,上电视,上网发帖子,总之能用的招全用上。”
3.
白菜街上很快传开了王奶奶要寻亲的消息,街坊们都摇头,“难啊,七十年呢,啥线索也没有,就一块帕子,难!”可小记者庄有才不这么想,“现在通讯这么发达,当年逃到台湾和海外的都能寻到,王奶奶的咋就寻不到?”
冲他这个决心,王奶奶最先就找的他,请他帮忙登报纸,联系电台发寻亲启事以及上网发帖子。庄有才在一个小报社里上班,本来活就不多,这下好了,来了王奶奶这个活够他忙活一阵子。
那家伙手脚够快的,半个月后就乐颠颠地跑来王家大呼小叫,“王大妈,王大妈,有消息了!”
王爷爷正在院子里搭葡萄架子,王奶奶正在勾拖鞋呢,一听到他的声音两个人都停下手。
王奶奶急着问,“小庄,你说啥?我家人找到啦?这么容易?”“是呀,才几天,就找到啦?她爹妈还在?”王爷爷也忍不住问。
“嘿嘿,不是,大爷大妈先别激动,还没找到人,但是有一线消息了。”庄有才咧着嘴笑着说。
“嗨,我还以为找到人了呢,那你那儿有什么消息?”王奶奶哭笑不得瞪了他一眼,复又拿起钩子继续工作。
“网上有个人联系我,他说他家有个老姑奶奶从小被丢弃了,也是你们老家凤县那边的,而且时间也是40年代末,和你那会儿差不多。”庄有才好不客气给自己倒了一杯茶仰头喝下。
“也是凤县的?老姑奶奶?那也就是他爷爷的姐妹,那个人的爷爷还在吗?”王奶奶有些来兴趣了。
“那个人的爷爷不在了,但是早就给后辈们交代过这事儿,您要不要见见那个人?他就在咱们市里上班过来也没多久。”庄有才非常起劲。
“小庄啊,你这随便拉个人过来就叫你大妈见见,这也太不靠谱了吧!”王爷爷剪了一棵枝丫抢着回绝。
“我一个老太婆怕啥呀?又没什么便宜让人占,再说你和小庄陪我去更安全了,说不定就这么容易找到我的亲人了呢!”王奶奶巴不得现在就能见到对方,问问到底是不是自己的亲人。
王爷爷苦笑着摇了摇头,算了,由得她吧!
几天后,庄有才还真的带着两位老人来到一家茶楼和那个要找老姑奶奶的小伙子见面了。王爷爷一看,这什么年轻人呀,头发整的像鸡冠花,耳朵上一排钉钉,哟,胳膊上还纹着一朵大牡丹,这什么打扮?王爷爷看了庄有才一眼,谁知道那家伙和对方聊得热火朝天。
王奶奶也毫不在意,一坐下就问东问西,“小伙子,你老家凤县的?”
“是呀,老太太,我老家凤县的,我爷爷去世之前告诉我他还有个妹妹才几个月大就丢了,听说您也找亲人?”小青年大喇喇地说道。
“是呀是呀,那你爷爷有没有说是哪一年丢的妹妹?有什么信物?”
“呃,就是你出生那年呀,1947年呀?信物嘛,就是包在小孩身上的绸子呀,上面还有个“香”字对吧?“
“对对对!哟,那你真是我侄孙子了!”王奶奶一激动站了起来拉着小青年的胳膊。
“不对呀,这些信息都是我告诉你的,你有没有别的什么信息?”庄有才有些犯疑,这家伙说的不都是寻亲启示上有的资料嘛。
“哪呀,这些我爷爷也告诉我们了,绸子包裹和香字,其他的什么…我一时半会也想不起来。”小伙子支支吾吾的.
“你爷爷有没有说他妹妹丢在什么地方?是丢到别人家门口吗?“王爷爷也看穿了这家伙故意问道。
“对,对,就是扔到别人家门口,我想起来了,这不对上 来了吧!姑奶奶,咱们去您家里看看吧,我好认认门不是,呵呵。”小伙子非常热情地囔着要去家里。
“看你个头,你个小骗子,老人家你也敢骗,我老伴明明是在街上捡的,你居然说是门口,明显是谎话!”王爷爷一听火了忍不住骂了一句。
“嗨,姑爷爷您别生气,许是年头久我爷爷也忘了细节,应该是街上不是别人家门口。”小伙子反应很快随口就能接上。
这时候王奶奶冷静了下来,感情真是个骗子,于是兴趣索然几句话就把对方打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