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二章 归去不再当厂长
自拆烘房、砸操作台、搬入芦菲钉窗的新屋后,向河渠就不抱振兴生化厂的希望了。在积极筹备撤退的同时,也将精力稍稍兼顾于家庭了。这在日记中可以看到他配合凤莲干农活的记载变多了,感叹不能帮爱人替替手脚的则少了。五月二十八日才见:
四野飞细雨,八荒罩阴云。万顷金黄麦,挥镰待天晴。
到了五月三十一日多云天气里就出现:“下午就怎么办的问题,与赵、蒋商讨,未有头绪,遂于5点回家斫麦”这在担任厂长以来极少出现的记载。接着就有六月一日的“晨起即栽棉花”“饭后回去捆麦,因捆小把儿捆得不齐,被凤莲嫌。”六月四日有“回家挑菜籽,并一把一把地放到屋上晒”“脱粒麦子,左邻右舍来了十一人,挑的挑,打的打,忙了三个多小时才将我家的打好,再去振荣家帮忙。”六月五日“今天开始斫小麦,馨兰竟也斫了一垄多,慧兰快赶上我了,凤莲当然最快啦,比我斫的一倍半还要多一点。”六月七日“今天在家收小麦。上午晒秧草籽、菜籽,锄地种芝麻,翻小麦铺子(麦子斫下后的一小堆称为一铺)。下午捆挑。馨兰挑两捆,慧兰四捆,我和凤莲各挑六捆。我想挑八捆,凤莲不让,说别将腿挑伤了,不合算。一家四口走在田埂上,每人一担,几乎一垄,农家乐、天伦乐,毕集于此。残腿有些酸疼,中间歇了几回,凤莲很是体谅我,不住地叫我歇一会儿,而她却干过不停。收完自家的,又帮夏振林家收去了,我却早早洗澡睡了。”六月八日“去周家打小麦,饭前将我家打完,再将姜家打完,在姜家吃过午饭后回厂。”从日记中看到不但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收完自家的麦子,还有余力帮人家收麦、脱粒,这在当厂长期间是从未有过的事情。情绪上也有了一些变化,如日记所记:
一、下了这班上那班,扛起锄头丢笔杆。愁绪且抛一边去,凉风习习到田间。
二、饥肠漉漉锄野田,频频回首望炊烟。炊烟散后熟了饭,野草锄尽多采棉。
依据收集的信息,向河渠与赵国民打算实地考察一番,以定行止。初定六月二十八日外出。二十七日乡政府召开三干会,向河渠借口头疼,留下作准备工作,由蒋国钧前去参加会议。回来后传达会议精神,说阮友义在会上说要开杀戒,点名批评了向河渠,说是“多大的个厂,还搞书面报表”“固执己见”等等,说是6——7号到生化厂来重点解剖。下午就阮友义的大会报告作了讨论,决定外出计划不变,留下书面汇报作解剖参考,并在汇报中表示这次外出,如找不到新的突破,将辞职归田。
这一天的日记,向河渠写道:阮书记的开杀戒,给我送了个信,那话儿来了。既然是在劫难逃,那就走吧,何苦顶着石臼做戏,吃力不讨好呢?真是:
声声开戒杀气生,点名道姓要杀人。贫道逢劫可能避?睁目环顾退路寻。
在天阴人忧的气氛中向河渠与赵国民踏上征程,如诗中所言:
漫天阴霾漫天云,满腔愁绪陪我行。铁马穿行柳林暗,哪条道儿通光明?
一路行来,保定、石家庄,实地去作市场调查,发现段占林来信所提供的信息是意测而未经调查。事实是杀猪匠自己就灌制灌肠卖,当地肉联厂收小肠,有人做这行生意,如果参与竞争,胜算有几成把握是难以说得清的。
向河渠与段氏兄弟谈了自己的看法: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看,他们如能每天收六七百支小肠,收购价不高于一块八;并负责出资购建生产线,我方愿意与他们合作开发这个项目。如果每天能收到一千支小肠的粘膜,再每天收一百支小肠,就可以办一个十五人左右的小厂,年产值二十五万元左右,利润看原料的收购价上下浮动,一般在三至五万之间。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投资不超过一万五。合作的方式有技术服务、联营办厂等双方能接受的任何方式都行。建议他们以住地为中心,去清苑、高阳、安新、徐水四县进行调查摸底,一定要查实查细,将真实情况告诉我们,然后再决定怎么办。
这一天他在日记中写的是:“后路问题难关重重啊。这次河北之行会不会一事无成?尚在两可之间,而且似乎是成的希望更小一些。我的天呐,能否在成的等盘里加点份量,从而使天平倾向于成功的一面?
《中华传奇》八六年第二期《江湖行》中说:‘秦琼曾困天堂州,伍员被阻昭关路。英雄若是不得时,尤如明珠埋在土’,我今日是否似埋在土中的明珠?又何日方能脱困?”
信阳、孝感的信息也都失真,河北六七角,河南七八角,湖北八角,其实都在两块左右,孝感竟高达两块二,幸亏没有听见风就当成雨,亲自跑来调查,当是没上,可路也是空的,这可如何是好?
处处希望都象肥皂泡儿一碰就破,心情固然好不起来。幸亏沿途山光水色能让人平添精神。有一段路,穿山洞过山谷,进去出来再进去再出来,竟在山里穿行了188公里。看着半山腰的水稻、山脚下的水流,再抬头看看山头的白云缭绕,想起那“一座座青山”的歌儿,不禁轻声哼了起来,一时间竟拂去胸间的烦闷,并即兴作起诗来:
好长一珠串,群山列车穿。才见青稻立山腰,又闻绿水山脚潺。
随车穿行青山中,好似乘兴游花园。晨风习习入怀来,满腔愁绪化飞烟。
“舅,听说黄鹤楼已装修好了,不如去看看?”“好哇,你不说我也这样想呢。”距去黄石的车开车还有两三个小时,向河渠、赵国民来到黄鹤楼。
黄鹤楼是我国著名的胜迹之一,它“远控岳阳,俯瞰晴川”“拔地倚天,耸翠如屏,”赢得了“天下绝景”的美誉。黄鹤楼始建于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与武昌等于同时诞生。原系用于军事了望和指挥用的岗楼,后来才逐渐演变成供人登临游玩的场所,各种传说慢慢产生。
随着时代的变迁,加上兵火的灾祸,黄鹤楼屡毁屡建,现在耸立在向、赵两人面前的黄鹤楼是1981年开始,84年建成的位于蛇山山顶的旅游胜地。它由主楼、配亭、轩廊、牌坊组成,分布在三层平台上,主楼五层高五十一米,七十二根大柱拔地而起,六十个翘角凌空欲飞,琉璃黄瓦璀璨夺目,楼中绘有壁画,悬挂着许多古今著名书法家题撰的楹联匾额。二人参观时,发现有的还没有完工,不少人正在忙碌着。
二人边看边聊,向河渠告诉赵国民,黄鹤楼有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最引人入胜的是“辛氏卖酒遇仙”的传说。说是古时候黄鹄山上有一位姓辛的老人,以卖酒为生。一天,一个破衣烂衫的道士来喝酒,老人见他穷,没要他的钱。连续几天道士都来喝酒,老人都没收钱。道士为感谢老人,就在墙壁上用黄桔子皮画了一只黄鹤,对老人说:“有人来喝酒,只要拍拍手,黄鹤就会飞下来跳舞。”后来真的这样,从此这个小店顾客盈门,生意十分兴隆。十年后道士又来到这个店,酒后取出笛子鸣奏,黄鹤立刻飞下来,驮着道士飞上天去。为纪念仙人,老人在山上造了一座高楼,取名叫黄鹤楼。
看看时间将到,两人余兴未尽地留连难舍地离去,并在书报亭买了两本关于黄鹤楼的书,然后乘车前往黄石。
到黄石已是此行的终点,一路奔波竟是一无所获,向河渠的惆怅难以名状。
夜宿黄石旅社,依床看书。李白诗中的“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让他想起屈原尽忠爱国,反被放逐,终于自沉汩罗,他的词赋是他伟大人格的真实写照,就象高悬天空的日月一样永放光辉。而楚王的荒淫无道,宠信奸佞,招致亡国之祸,当年的楚国宫楼台榭早已荡然无存,只剩下荒芜的山丘。
刘长卿的诗说:“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将军常年征战在外,如今解甲归田,家乡并无一点产业,今后何以为生?垂暮之年,境遇窘迫,将军不由得留恋起年富力强、骏马驰骋的年代,留恋起往日圣明治平的盛世来。这位十万大军的统帅,有他在,三边就平静无事,一把宝剑在手,威镇敌胆。轻生一剑知,他重国家轻生命,不以家为,不怕牺牲的耿耿忠心,只有宝剑知道。由于一心为国不知有家,以至老来无家业,不知怎样度过这无助的晚年。
向河渠想起自己创建生化厂和这两年顾厂不顾家的辛酸付出,落得的是或被驱逐或遭大会申斥的下场,再联系起这位李中丞的遭遇,觉得世道的不公、上司的无情,那朝那代都有,不禁为之黯然。
吕洞宾的诗说:“黄鹤楼前吹笛时,白苹红蓼满江湄。衷情欲诉谁能会?惟有清风明月知。”他是在感叹世上没有知己,只有清风明月能知。大千世界竟找不到一个理解自己的人,满腹衷情只能与清风明月倾诉,这是多么令人难过的事情。读到这里,向河渠却是深感庆幸的,理解自己的人并不算少,不理解自己的衮衮诸公原也不是自己的一路人,也无所谓了。
啊——,不对!正因为这些脑满肠肥的衮衮诸公的不理解,才导致自己被歧视、被打入另类的呀,该怎么办呢?陆渊之在《黄鹤楼》中问:“筵前却怪当年事,鹦鹉何缘滞楚乡?”说的是:祢衡啊,你为什么要在江夏黄祖处久留呢?难道你不知生性刚直的人难为鼠辈所容吗?“何缘滞楚乡?何缘滞楚乡?”对呀,既然生产香肠已无希望,又无资金资助胶带走向正常,连饮料、涂料都无法上马,你还留在这儿等被杀吗?
还是万裕鹏的《月夜重登黄鹤楼》说得好:“况有文章传弟子,何须富贵到公卿。武昌城畔青青柳,半是当时手种成。”自己纵使回家种地,只要能将《一路上》写成,将自己关于“如何做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的相关观念传给世人,比明知振兴一个厂是不可能的还要逆势硬做,这价值还用比么?想到这儿,多少天来萦怀难释的愁思竟然一下子散去了许多,又拿起笔坐在床上写起诗来。
一、恋书恋酒恋天伦,浪迹山水任家贫。最羡翱翔云中鹤,南北东西任纵横。
二、归去不再当厂长
败将不提当年勇,百战业绩没屁用。看你就是不顺眼,白收楼房你咋弄?
砍掉香肠饿胶带,饮料涂料不让动。振兴生化已无望,解甲归田不受控。
自谋生路闯江湖,营造环境坐著书。填词吟诗唱唱歌,逍遥自在心意舒。
从黄石上船回家,一天的行程都在船上,不是看水,就是看书。《青山红袖》中的“退一步看名海利场奔走出许多魑魅,在这里听晨钟暮鼓打破了无限机关。”向河渠取出日记本将这一句记了下来。倚栏江上看水,又想起唐代诗人元稹的诗:“闷见汉江流不息,悠悠漫漫意何成!江流不语意相问,何事远来江上行?”是啊,何事远来江上行?当船从长江大桥下过时,恰有一列火车从江北开过,一刹时轮船的、火车的、汽车的汽笛声混成一片,向河渠即兴吟道:
车轮隆隆空中过,汽笛笛笛水上行。南北东西穿梭客,是为山水为利名?
十六天的跋山涉水,行程三千六百公里,离家时的那首诗,从集体角度讲,并没有找到答案。向河渠突然想到曹操骂袁绍是“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义的小人”,心想从振兴一个厂和宣传一种观念的比较而言,振兴一个厂为小事,宣传一种观念为大事,更重要的是振兴生化厂当前已不可能,至于什么厂长、会计之类的职务、前程更是不值得一提的小事,我可不能“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义”,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是到了断的时候了。他信口吟道:
一事无成收获丰,空满满空各不同。希望无望心意决,顺应时务是英雄。
从通城上车,人很多,许多人只好站着,一旅客见一位晕车旅客没有座位,就好心让他坐一会儿,说是时间长,两人轮着坐坐。谁知那旅客的晕车是假装的,坐就坐下了,让是不让的。双方争了起来,听说那位装假者是从狼山烧香回来的香客,向河渠劝说道:“老兄,既是烧香回来的香客,就更应讲理啦,坐位本来就是他的,你”没等向河渠说完,旁边一老太发话了,她说:“烧香的又怎么啦,上山是佛,下山是贼,做好事就要做到底嘛。”听听,这是哪家的逻辑?向河渠即兴吟道:
祁福求寿上狼山,霸占座位视等闲。菩萨本在心中坐,良心不见拜等闲。
自运动以来世风日下,人们思想上的天平日渐趋向利益,什么道德品行日渐衰微,三两知己说起来时常为此扼腕,向河渠由此更为深切理解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弃医转而从事人心呼唤的工作了。他暗暗下定决心,要极尽全力去写好《一路上》, 并在条件许可时从事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写出一部怎样做人与处世的书来,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自己能作的贡献。
近十二点到厂,听葛春红说家中一切都好,就没有急于回家,而是简略地将外出的情况告诉蒋、葛和闻讯围来的小郑、小戴。老蒋则告诉他秦经理已被停职检查。这本是意料中事情,向河渠并不为之惊诧,但也不能漠然视之,于是说现在就去看望一下,老蒋只说了“也好”两个字。
一出过道就见秦经理的门开着,向河渠疾步走去,拾阶上楼,转身往东,见傅会计在室内,只喊了声:“傅会计你好。”没等回音仍然不停步地继续向东;来到秦经理门口,听得电视机中传来“谁不说俺家乡好喂”的歌声,高喊了一声“秦经理!”就跨了进去。
正坐在椅子上看电视的秦经理见是向河渠,忙起身关掉电视机,走出卧室握住向河渠的手说:“一路辛苦,收获怎样?来,这边坐下,慢慢地说。”然后转身去泡茶。
向河渠仍坐在过去他习惯坐的经理办公桌对面的椅子上,而不去坐那倚墙放着的沙发,说:“该怎么说呢?如果从外出的目的上说是一无所获,如果从思想观念上说,到是收获不小的。”
秦经理将泡好的茶放到向河渠面前,又回卧室取来他的杯子,续满了水,很感兴趣地边往下坐边问:“这是怎么说?”
向河渠随即将沿途会见信息提供者,并进行实地调查的情况和游览黄鹤楼,阅读有关黄鹤楼的诗词及其感受一一细说了一遍,然后说:“当年祢衡没能离开江夏而惨遭黄祖杀害,而今阮书记已声称要开杀戒,并在大会上点名批评了我,再不逃走,就是不识时务了,所以到家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辞职不干了。有两首诗可以概括这次外出的感受。”接着他将《归去不再当厂长》《一事无成收获丰》念了一遍。
秦经理抱歉地说:“当初答应全力支持你的,却没能”向河渠不等他说完就接口说:“应当是我连累你了,要不然他们也不至于对你下手。沿江乡这类事情还少吗?又有哪一个受到处分的?”
秦经理说:“不说这些了,你和你厂的工人为我打掩护,还要谢谢你们呢。打算什么时候辞?”向河渠说:“就在这一两天吧。”
秦经理长叹了一声说:“名震一时的生化厂终于只好让它消亡了。”向河渠说:“那也不尽然,老阮不还住在他的厂长室吗?可以复辟重来呀。”秦经理苦笑笑说:“借他个胆子,他敢吗?除支持你还有振兴的希望,否则谁也不行。我们等着瞧吧,这些狗娘养的。”
说秦正平受处分是受向河渠牵连,两人都知道是事实,因而秦正平也没说不是。
自力主由向河渠当厂长那天起,秦正平就知道他在下一个赌注。生化厂兴旺发达了,他的政绩也就上来了,如果不成功就会受到指责。凭他对向河渠及生化厂的了解,相信不会输,即便在香肠上跌了跟头,也相信向河渠能翻身,不然就不会有唐书记所说的“比来比去,还是生化厂比较有希望些了。”
但千虑一失,怎么也没考虑到阮友义会调回来当一把手。早知如此,绝不会推荐向河渠的。生化厂的兴与败对他的根本利益影响并不很大,没有必要跟阮友义背犟牛儿。可是推荐已推荐了,阮友义回来后生化厂若倒下,阮志清和他的战友们会把矛头指向他的。此时已或多或少必须与向河渠共进退了,也才有了他一系列的活动。
本指望能暗助生化厂过难关的,却不料阮友义来了这一手,他是不冤却也有些冤。
对这一切向河渠自是心知肚明,因而事情一发生他就知道祸从哪儿起,但也无可奈何。只是这一笔情谊却不知何日能报,只能是记在心中了。因而在回宿舍后以《此情此德何以报?》为题,记下了他对此事的感受。诗中说:
经理丢官有罪名,咎由自取事属真。沿江干部一大群,偷情不止上百人。
何独公司秦正平,因有情人受处分?总由上头看不顺,才找由头威风逞。
不顺溯源皆因我,为撑生化上意忤。此情此德何以报,牢记心中容徐补。
写完后他想:容徐补?辞职后他就是个社员,家境贫寒,自己往哪儿去还不知道呢,怎么补?拿什么补?经理比他神得多了,他这个书呆子能补这段情吗?他摇摇头,怅然地放下笔。让他没想到的是几年后的一天,居然让他碰上了一个补报的机会,从而补过这段情。当然这又是后话,到时候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