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6年,一个名叫张成的江湖术士在社会上大肆宣扬:“我拥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数日之后,皇帝必将宣布大赦天下。”
众人感到非常惊奇,张成难道是皇帝肚子里的蛔虫,否则怎会如此肯定?
实际上,张成并非真正的先知,而是他与宦官张让关系密切,张让给他透露了皇帝的决定。
就在张成大肆吹嘘自己的能力时,他还不忘告诫儿子:“儿子啊,皇帝即将大赦天下,如果你有仇人,就趁这几天杀了他,到时候最多在监狱里吃几天牢饭,就能被释放了。”
事实证明,他的儿子听从了父亲的建议,真的去杀了仇人。
然而,这件案子的负责人正是李膺。
他可不管皇帝是否大赦天下,一心认定,杀人必须偿命!
再说,张成与张让之间可能存在什么勾当,自己怎能轻易放过?
于是,自诩未卜先知的张成,成功地忽悠了自己的儿子,还亲眼看着他走上了断头台。
张成心中充满愤怒和悲痛,便去找张让寻求帮助:“李膺这家伙,一直跟你们过不去,现在还杀了我儿子,你们有什么办法能让他翻不了身吗?”
张让还未报杀弟之仇,现在又多了一个盟友,报仇的欲望更加强烈,便与同事侯览商议。
没过多久,张成的弟子就在他们的指使下,向桓帝递上了一封状纸,状告李膺等官员勾结全国的知识分子(主要是还在读书的太学生)诽谤朝廷、结党营私,不将朝廷放在眼里。
桓帝看后信后,立刻愤怒地拍案而起,斥责道:“哼,李膺前段时间还指责我偏袒张让,现在他自己也犯法了,看我怎么收拾他!”
于是,皇帝一声令下,李膺等二百多人被抓入狱中,其中有不少太学生。
这下宦官们可就高兴了,他们平时早就受够了李膺的压迫,现在有了机会,就开始千方百计地报复。
他们将这二百多人的头颈、手、脚都戴上刑具,再蒙上头,逐个进行拷打。
李膺等人在狱中受尽屈辱,直到一年多后,桓帝才渐渐消气。
当时,汉桓帝的岳父大将军窦武看不过去,便联合了一批正直的官员,三天两头地要求释放这些人。
桓帝被轰炸得快承受不住了,宦官们也开始慌张。
因为身陷牢狱的李膺在拷打时,经常供出宦官的同党。
这对宦官们来说非常不利,如果桓帝坚持追查,最后不是要查到宦官头上吗?
于是,桓帝再次发布大赦令,允许李膺等人重获自由,只是禁止他们再涉足官场。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因为尚且明白点是非的桓帝去世,而年仅十二岁且容易操控的灵帝上台了。
宦官们欣喜若狂,认为有机可乘。
当时,窦武鉴于灵帝年幼,宦官们又跃跃欲试,便与陈蕃等一众官员商议:“近年来,那些宦官越发嚣张,如果我们现在不采取行动,将大权夺回,将来受苦的将是我们。”
陈蕃虽然忌惮外戚的权势,但在这种情况下,对抗宦官成为了当务之急。
因此,他们在商议后决定重新启用李膺等人,誓言要铲除宦官。
可是,就在众人准备对宦官采取行动之际,窦太后在后宫中表示反对:“我看宦官挺有用的,既能当仆人,又能干体力活。”
“而且,他们再怎么折腾,也不过是半男人,能成什么大事?你们要懂得宽容。”
众人虽然愤怒,但还是好言相劝,试图说服太后改变看法。
可惜,窦太后还未下定决心,宦官们就已经得知了这一切。
这些宦官绝非易与之辈,他们也聚在一起商议:“你们想要联合行动,我们也不是省油的灯,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有一天,常驻宫中的窦武回到家中休息,宦官们便连夜集结兵力,发动了政 变。
他们先冲入后宫,控制了窦太后,骗取了汉灵帝的信任,发布了假命令,开始追捕窦武、陈蕃等人。
窦武和陈蕃得知消息后,急忙带领军队和太学生,试图冲入宫中夺取政权。
但宦官们并不惧怕,只是拉着小皇帝登高一呼:“我有皇帝,我怕谁!”
众人见状,立刻失去了威风,毕竟,这些宦官手里有皇帝这张王牌,天下谁能超过皇帝?
最终,这场策划已久的铲除宦官的行动不仅未能成功,反而导致了第二次“党锢之祸”的爆发。
就在宦官们开始大规模追捕党人的时候,有人劝李膺早日逃亡。
李膺却坦然一笑:“我一生对得起天地,对得起百姓,有什么好逃的?”
“再说,如果我逃了,不知道会连累多少无辜的人。”
后来,他和许多党人一样,在狱中被害,陈蕃和窦武也没能在这场政 变中幸免。
在“党锢之祸”中,受到牵连和迫害的人成百上千,东汉王朝的末日也愈发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