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的势力倒了,汉桓帝自己拥有了大权。
然而,他并没有真正关心如何有效地治理国家,而是只考虑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
因此,他封了单超、左馆、徐璜、具瑗和唐衡这五个宦官为侯爵,称为“宦官五侯”。
随后,单超建议说:“刘普、赵忠等小黄门也有功劳,应该得到相应的封赏。”
汉桓帝非常慷慨,又封了八个宦官为侯爵。
尽管朝廷似乎出现了一丝新气象,但实际上,宦官专权成为国家的一大祸害。
尚书令陈蕃向汉桓帝推荐了五位名士:南昌的徐穉、广戚的姜肱、平陵的韦著、汝南的袁闳和阳翟的李昙。
汉桓帝派人去接他们,但这五个人都不愿动身,宁愿留在家乡教书和务农。
陈蕃并没有放弃,他又向汉桓帝推荐安阳的名士魏桓。
魏桓和徐穉等人一样,也不愿意前往。
朋友们劝他说:“就算去京师走一趟也好。”
魏桓说:“读书人做官,必须为百姓和国家负责,现在后宫的人数增加到几千人了,能减少吗?”
“供玩弄的马匹增加到一万匹了,能减少吗?皇帝身边的那群宦官,能去除吗?”
大家都叹息道:“恐怕是做不到。”
魏桓说:“对啊!那你们为什么还要劝我去呢?”
“如果我活着去了,死了回来,对大家有什么好处呢?”
大家听完,这才无话可说。
这些名士谁也不来,对于汉桓帝来说并不重要,因为他身边有一大群封为侯爵的宦官。
中常侍侯览虽然没有参与除灭梁冀的事件,但他献了五千匹绢,汉桓帝也封他为侯爵,将其列为功臣之列。
有一天,白马县令李云上书批评汉桓帝滥封宦官。
他说:“这么多宦官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功绩,都被封为万户侯爵,这怎么能让在边塞上打仗的将士们服气呢?”
“皇帝乱给爵位,宠用小人,贿赂成风,不理朝政,这样下去怎么能治理国家!”
汉桓帝看了李云的奏章,气得眼珠发直。
他立刻下令将李云投入监狱,并让中常侍施以严刑拷打。
大臣杜众上书,表示愿意与李云一同死去。
汉桓帝更加恼火了,将杜众也投入监狱。
陈蕃等几位大臣联名上书,为李云和杜众求情。
汉桓帝想让他们看看自己才是治理天下的皇帝,于是将陈蕃等人全部解职,并传命将李云和杜众处决。
你说他宠用宦官,他觉得还没宠用够呢,干脆把单超拜为车骑将军,叫他掌握全国的兵权。
这样一来,宦官的势力就顶破了天。
单超做车骑将军没多久就去世了,其余四人:徐璜、具瑗、左倌、唐衡却日益骄横。
宦官的养子也能继承爵位和俸禄,这是汉顺帝开创的先例。
于是,许多人争先恐后地认宦官为父。
因此,这四位宦官的养子、兄弟和侄儿都做了官,其中不少人成为了太守,更多的则是县令。
这些大小官员,只知道贪污勒索,老百姓遭受冤屈,却无处伸冤。
徐璜的侄儿徐宣,担任了下邳令。
已故汝南太守李嵩的家族在下邳,他的女儿被徐宣看中。
徐宣派人到李家,欲纳其为妾。
李家不同意,徐宣便派人将其强行掳来。
这位姑娘坚决不从,徐宣大发雷霆,令人将其捆绑在柱子上,毒打一顿,问她是否屈服。
姑娘破口大骂,徐宣狞笑,拿出一张弓,挑选了十几支箭,一边喝酒,一边将其当作箭靶,喝一口酒,射一支箭,把姑娘活活射死了。
李家四处鸣冤,却无人敢碰徐宣一根毫毛。
最终,案件告到了东海相黄浮那里。
黄浮是个不畏强权的硬汉,下邳归东海管辖,他决定为李家主持公道,将徐宣传唤来审问。
徐宣依仗叔叔徐璜的权势,态度嚣张,问道:“你敢对我怎么样?”
黄浮命令手下人剥去他的衣帽,将其反绑。
徐宣叫嚣:“你反了?你不怕死?你真的敢动我?”
黄浮大声喝道:“推出去,砍了!”
徐宣这才战栗着跪地求饶。
黄浮的手下人惊慌失措,拦住黄浮说:“这可使不得,万万使不得!杀了徐宣,祸事小不了!”
黄浮回答:“今日我若除了此贼,明日我即使死,也心甘情愿!”
他亲自监督行刑,将徐宣斩首,全城百姓无不大快人心。
虽然大快人心,但徐璜怎能放过黄浮?徐璜向汉桓帝哭诉:“黄浮受李嵩家的贿赂,害死我侄儿,请皇上为我做主。”
汉桓帝不分青红皂白,听信宦官的话,立刻将黄浮革职治罪。
这样的冤案,何止十起八起。
宦官作恶多端,百姓生活不下去了。
那些太学生们再也无法忍受,这些读书人开始纷纷议论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