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不想跟欧阳一粟纠结争论雷恩博士在那个荒岛上的职责。
好吧,就算雷恩博士到荒岛上是为了研发人造智能,这跟墓地组织手里的战术型核 弹被AI遥控引爆又有什么关系呢?
欧阳一粟稍微整理了一下思路,确实有点儿跑题了,大家不断打岔提问,欧阳一粟自己都有点儿云里雾里了。
雷恩博士到荒岛上研发人造智能,所用的技术手段就是计算机械系统,前面说过,并不是象加法机、乘法机、差分机和分析机那样的自动系统,而应该是具有发掘学习新知识之能力的机械智能。
不管是特勒希附体了AI,还是AI考古发现了那个荒岛的秘密,总之,AI也掌握了雷恩博士在荒岛上所研发的机械智能技术。
于是,AI在为墓地组织设计制造战术型核 弹的时候,偷偷应用机械智能技术在战术型核 弹上留了后门,可供自己随时遥控引爆战术型核 弹。
大家觉得有点儿像那么回事儿了,可是又什么都没说清楚。
大家希望搞清楚,AI到底是应用了什么样的机械智能技术,从而可以随心所欲地遥控引爆战术型核 弹?
只有知道了相关机械智能技术的细节,人类联盟政府的科学家们才能相应改造AI战术型核 弹,以对付AI液态金属军事机器人,而不用担心被AI遥控引爆核弹反杀人类自己。
不过,这个可能有点儿为难欧阳一粟了,毕竟他不是专门研究人工智能的,更不要说连现在人工智能专家都很陌生的机械智能。
欧阳一粟似乎并不觉得自己欠缺人工智能知识却大言不惭地讨论机械智能有何不妥,有时候,门外汉的胡搅蛮缠反而可以帮助专业人士打破执拗僵化的陈腐思路。
一般认为,智能的实现离不开神经网络这样的结构,不论生物版本,还是电子版本。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欧阳一粟认为:
这是一个典型的人类狂妄狭隘的表现,完全依照人类自己的特点去理解和定义智能。
宇宙中是否还存在完全迥异于人类智能定义的其他智能形式呢?
其实,民间一直就有一种“万物皆生灵”的说法。
这里的万物,不仅仅包含人类、动物、植物、细菌、病毒等这些人类社会正统学术界所公认的生命形式,更是包括了大到星系星球,小到石头灰尘,甚至微观粒子的所有物理存在形式。
众所周知,微观粒子具有海森堡测不准原理以及双缝干涉现象。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说的是:一个微观粒子的某些物理量,比如速度和位置,不可能同时测出100%准确的数值,其中一个物理量的测量值越精确,另一个物理量的测量值就越模糊,两者误差的乘积必然大于h/4π(h为普朗克常数)。
这就奇怪了!
如果一个微观粒子仅仅是没有生命意识的客观物体,那么,在没有外界物理作用力的情况下,它的即时属性应该是确定不变的,只要测量设备的精度足够高,直觉上,测量值都应该可以达到任意精度水平。
难道测量本身可以瞬间改变被测微观粒子的即时属性?
这就好比,一个学生正在奋笔疾书考试答题,监考老师突然停在他身边盯着他看,学生发现了,刚才的答题思路顷刻就不见了,脑袋里瞬间一团浆糊,手里的笔也冰冻在了答题纸上。
显然,监考老师没有对学生施加任何物理作用力,比如,按住学生的手不让他写。
但是,监考老师却有意无意地给学生施加一种心理作用力,学生就是因为这种心理作用力才脑袋浆糊,手笔冰冻。
没有生命的物体,按理是不会受心理作用力影响的,而只会对物理作用力起反应。
所以,没有生命的物体,是不怕被人观测的,其实根本就没有“怕”这一说。
而有生命的物体则不一样,出于最基本的安全求生本能,有生命的物体最忌惮被人观察预测自己的行为,万一观测自己的人是潜在的捕食者或者竞争对手,自己若不即兴表演一点儿随机障眼法,那自己就死定了。
再说了,一个有生命的物体,如果其行为的可预测性在别人眼里就跟一个没有生命的物体一样,那他的生命要来干什么!?
所以,行为不能被人准确预测,对有生命的物体而言,这也是一个最基本的尊严问题。
这大概也是生命向往并追求自由的一个原因吧。
因为,被人准确预测,那就意味着,别人完全可以给你设置一个囚笼,恰好能够满足你所有的行为需求,从而剥夺你囚笼之外的自由,却并不影响妨碍你的行为。
显然,任何生命物体,在心理上都不会接受这种囚笼的存在,而是坚信自己有权利享有囚笼之外的自由,既便自己根本用不上。
微观粒子的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无法用没有生命的物质之客观属性来诠释,却似乎可以用有生命的物体之主观心理来理解,即,追求安全、尊严和自由的主观心理。
微观粒子为了确保自己的行为不会被人准确预测,除了即兴表演随机障眼法,还需要注意观察:是否有人在观测自己?
毕竟,微观粒子也有自己的正事儿要干,不可能随时随地都在表演障眼法,只有在被人观测的时候,才需要假装疯癫一下。
所以,就有了微观粒子的双缝干涉现象,即,当微观粒子发现自己正在被人观测的时候,它就会装得很乖,循规蹈矩地按直线运动,表现出粒子特性;而当微观粒子确信没有人在观测自己的时候,它才会露出自己的真实面目,按空间起伏概率在各个方向上到处乱跑,表现出波的特性。
所以,微观粒子不想让人准确观测自己,为此,微观粒子会时刻留意自己是否正在被人观测,并会相应地逢场作戏。
如此看来,微观粒子应该也是一种生灵吧。
有人或许会说,微观粒子太小,看不见又测不准,所以没法下结论。
那就看看日常生活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水。
按“万物皆生灵”的说法,水也是一种生命形式。
21世纪初叶,作为一所著名大学里的生物工程学教授,杰拉尔德·波拉克,将毕生研究著书《水的第四相态:不只是固体、液体和气体》,专门介绍了固态水、液态水和气态水之外的第四种相态的水,活性水。
根据杰拉尔德·波拉克的研究,液态水吸收了电磁辐射的能量之后,会在水的表层附近形成一层带负电的微薄“排斥区”,任何其他物质的微小分子都会被排除到“排斥区”之外,而“排斥区”里的水就称为活性水。
换句话说,与大家所熟悉的几乎可以溶解万物的液态水不同,活性水不会溶解任何物质。
“排斥区”的厚度首先取决于电磁辐射的能量密度,电磁辐射的能量密度越大,则“排斥区”越厚,这很容易理解,所以,活性水类似于一种储能结构。
此外,“排斥区”的厚度还与水的表层所接触到物质有关。
接触不同的物质,所得到的“排斥区”厚度就不一样,既便电磁辐射的能量密度一样。
不过,奇怪的是,接触同一种物质,则不管怎么改变该物质的其他属性,比如,改变该物质的形状或质量,只要电磁辐射的能量密度给定了,则“排斥区”的厚度就始终保持不变。
为什么活性水会因为所接触物质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排斥区”厚度呢?
科学家们一直没有找到正统学术界所认可的答案。
杰拉尔德·波拉克教授则猜测:这是因为,活性水具有对所接触物质的辨识能力,就象人能够辨识不同的事物一样。
大家听得有点儿头昏脑涨了。
活性水跟AI遥控引爆核弹所使用的机械智能技术有什么关系吗?
AI战术型核弹里可是没有装一丁点儿水呀!
再说了,活性水具有对所接触物质的辨识能力,这好像也没有任何特别的嘛。
任何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都具有某种辨识其他物质的能力,因为都是只跟特定的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绝不会滥交,与任何物质都发生化学反应。
欧阳一粟摇了摇头。
化学反应中的物质辨识能力与活性水的物质辨识能力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化学反应中的物质辨识能力,是通过分子结构和键能的匹配而相互识别的,就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那样,必须钥匙与锁碰到一起,才能彼此识别是否可以开锁,即,相当于发生化学反应。
每一把钥匙(即,某种物质的一个分子)在亲自碰到锁(即,其他物质的分子)之前,是根本不知道有些什么样的锁,也不会有化学反应。
而活性水的物质辨识能力不是这样的。
首先,活性水最表层直接接触到物质的那些水分子与所接触物质之间没有任何化学反应;
就算有某种还未被发现的反应,也仅仅是直接接触到物质的那些水分子辨识出了所接触的物质,
而那些被包在水体内部而没有直接接触到物质的水分子,按理不应该知道所接触的物质是什么。
但是,水分子之间似乎存在某种信息交流能力,活性水最表层直接接触到物质的那些水分子会告诉那些被包在水体内部而没有直接接触到物质的水分子,所接触的物质到底是什么。
于是,被包在水体内部而没有直接接触到物质的水分子就根据所被告知的接触物质种类而形成相应厚度的“排斥区”。
所以,活性水的物质辨识能力,似乎是建立在水分子之间的某种信息交流能力之上的。
水分子之间可以进行信息交流!?
这究竟是什么天方夜谭!?
大家很是有点儿反感欧阳一粟的胡言乱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