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冀在朝廷中飞扬跋扈,官员们虽然心怀不满,却都选择保持沉默。
但是,历史的长河中总会有那么几个正义之士,敢于站出来发声。
这一次,挑战梁冀的就是李固和杜乔。
他们在民间有着极高的声望,即使是朝中的官员,也对他们敬重有加。
特别是李固,他的名声更是如雷贯耳。
李固出身于官宦世家,从小生活优渥,从不为吃穿用度发愁。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沉溺于享乐,相反,他勤奋好学,求知若渴。
为了学习,他不惧千里迢迢求教于名师;为了增广见闻,他四处游历。
后来,他在国家设立的大学中深造,与同学们相处融洽。
他为人谦逊,行事低调,以至于许多同学多年后才恍然大悟,原来他是个官二代。
就是这样一个低调的人,在步入官场后,却一反常态,高调起来,致力于改变时局,力图挽救日益衰微的东汉王朝。
早在汉顺帝期间,他就曾因忧虑外戚问题,写信给梁商,即梁太后的父亲,劝其适可而止,信中说:“梁家已经足够显赫了,您的女儿贵为皇后,您自己也是大将军。”
“换作是我,一定会选择激流勇退,毕竟太过招摇容易引火烧身。”
“请不要误会,我这是出于对您的关心才这么说。”
梁商看了信后,气得直跳脚,大骂:“你这是嫉妒我混得比你好,才让我退位让贤吧!”
“哼,就算要退,也得先把你赶出洛阳城!”
后来,梁商果然找个借口,把李固调离了京城。
不过,离京的李固并未因此一蹶不振,他在新岗位上尽职尽责,把分管的地区治理得井井有条。
官员们见状,纷纷向中央反映:“李固确实有能力,现在大汉急需这样的人才,不如还是把他调回京城吧!”
那时,梁商已经去世,梁冀成了受理意见的人。
梁冀本不常顺应民意,但心想:“如今我在洛阳城一手遮天,他李固回来能翻起什么风浪?”
“再说,我老爹已经不在了,就算把他调回来,也没人能指责我不孝。”
于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人望,梁冀就把李固调回了洛阳。
他没想到,这个决定给自己在专权路上带来了不少麻烦。
当时,除了李固,杜乔也对梁冀心怀不满。
有一次,有官员为了贿赂梁冀,特意打造了一条金蛇,打算找机会送给他。
没想到,还没等送出去,就有人向杜乔举报了这件事。
杜乔也是个直脾气,二话不说就把金蛇给没收了。
梁冀听说了这件事,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跑来说:“哎,杜老弟,你听说没?有人想贿赂我,还是金蛇呢!”
“现在被你缴获了,我也不能厚着脸皮要回来。”
“不过,你就让我开开眼界嘛,长这么大,我还真没见过金蛇长啥样呢。”
杜乔鼻子一哼,说道:“有啥好看的?那金蛇再金贵,它也是赃物,哪能再抛头露面?你就死了这条心吧!”
这个杜乔,脾气硬得跟块石头似的,一下就把梁冀给得罪了。
后来,李固回到洛阳,这两人就跟梁冀杠上了,尤其在立帝这件事上,总是跟他唱反调。
当八岁的刘缵小皇帝被毒死后,李固他们跳出来,非要立清河王刘蒜。
他们还串联了一帮官员,声势浩大。
梁冀那个气啊,心里暗骂:“这李固一回来,我就没过上安生日子。”
“别的也就算了,每次立皇帝,他都来插一杠。”
“再不给他点颜色看看,大家都当我好欺负,我这专权岂不是要泡汤?”
于是,他火冒三丈地召集大臣开会。
李固、杜乔他们辩论得头头是道,有的官员也出头支持。
梁冀急了,脸色一沉,破口大骂。
大臣们一看他动了真格,赶紧闭嘴。
就在李固和杜乔还想说点什么时,梁冀袖子一甩,大声说道:“散会!”
他气冲冲地找妹妹梁太后:“妹啊,李固越来越不识相了,啥事都要插一手。”
“你赶紧把他开了,不然他的势力越来越大,咱们梁家就站不住脚了。”
梁太后觉得有道理,就把李固给免了职,让他回家种地去。
可李固走了,梁冀还是不放心。
没过多久,又有官员暗中策划立刘蒜。
梁冀知道了,立刻把李固抓来,一口咬定他是同谋。
结果,五十四岁的李固冤死,杜乔也跟着倒霉。
李固临死前写绝命书:“我本想力挽狂澜,让大汉复兴,没想到外戚太强,我无力回天。”
“更气的是,朝中那么多官员,明知是非,却因顾忌性命官位,不敢直言,只知曲意逢迎。”
“相比之下,我虽然惨死,却死得其所,毫无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