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天似乎特别眷顾张庆良,他们的卓凡抵押有限公司成立的时机恰到好处,全市开办的抵押公司不出五家,加上他们公司的资本实力雄厚,可谓这方面的龙头。因此,在货款需求极其巨大,同时缺乏竞争对手的市场上,他们公司的抵押贷款业务做得红红火火。邓卓凡果然是神通广大的人,在他的运筹帷幄下,公司与银行、政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张庆良又一次体会到轻轻松松赚快钱的甜头,但同时也助长了他生活上更加骄奢淫逸。他为自己换了一辆上百万的豪车,每日带着情人陈少芳出入高档酒楼、酒吧、歌舞厅等高级娱乐场所,同时还为讨情人的欢心,出资近百万元买了一套房子送给陈少芳。这个时候的张庆良可谓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志得意满。
可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在火爆了一年多后,许多商家看到这个行业有利可图后,开始把目光盯向了这块蛋糕。于是,许多抵押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矗立在大街小巷。良凡抵押公司的业务迅速被抢走了一大半,公司渐渐陷入冷冷清清,入不敷支的境地。
为了挽救公司的业务,他们只能与其他商家一起打起了价格战,不断调低服务费。刚开始,公司还有点起色。但其他公司也不是等闲之辈,他们也照葫芦画瓢,以此来吸引顾客。商场如战场,价格战是残酷的,一些实力较弱的小公司开始关门倒闭,只剩下几间大公司在苦苦支撑,苟延残喘。每间公司都希望对方能快速倒下去,双方甚至到了你死我活的白热化程度。
为了能使公司立于不败之地,继续生存下去,张庆良和邓卓凡一方面不停地往公司里注资,一方面积极地寻找客源。刚开始,他们的客源都是具有优良资产的中小微企业,由于有他们的抵押物在手,因此,他们从来没有为客户还不上款而提心吊胆。但随着竞争进入白热化的阶段,他们对顾客的要求也在不断地下降。他们不再要求客户必须要有等价的抵押物,只要他们能提供少量的资产,他们也照样担保或照放款不误。为了骗取银行贷款,他们只能帮客户制作假资料或以自己的资产作抵押。
正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审核标准的下降,不可避免地碰上一些浑水摸鱼的劣质客户,于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客户还不上款的而造成的拖延和坏账,无形中增加了公司经营的风险。张庆良他们不是没有想过关闭公司,洗手不干。可一来他们下不了壮士断腕的决心,总想着公司有一天会再度红火起来;另一方面,开弓没有回头箭,在许多抵押业务还没有清算之前,公司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关门的。张庆良他们已经骑虎难下,坐在了炽热的火山口上。
这天,公司来了一位大客户吴老板。他要求公司为他做抵押担保,向银行贷款一千万元。可张庆良和邓卓凡在审核他的资产时发现他只有一间濒临破产的厂房,最多只能值二三百万,根本不可能贷出一千万。但吴老板出示了一个大订单的合同,并信誓旦旦地对他们说只要有了这笔资金,他保证能让工厂起死回生,一定能还得起贷款。同时,他还主动对张庆良他们提出可以与他们签订阴阳合同,他可以暗中以高出国家法定的三倍利息贷这笔款。张庆良与邓卓凡暗中商量了起来。邓卓凡说:“虽然他资不抵债,但我看他有大订单在手,我看还是值得一搏。”
张庆良有点犹豫道:“如果他的订单赚不了钱,我们可就亏大了。”邓卓凡道:“从来富贵都是险中求,何况他的利息又这样高,我们不如放手一搏。”
最后,张庆良还是经不住利息的诱惑,同意了邓卓凡的建议,给吴老板办好了贷款手续。银行根据担保公司的申请,很快便批准了放款。
本以为吴老板有了贷款后很快便会扭亏为盈,及时还清贷款,没想到却是中了吴老板的圈套。原来吴老板的大订单合同根本就是伪造的,目的就是能骗过担保公司和银行。不过,他骗贷款的目的也不是为了骗钱,而是希望用这笔贷款使工厂起死回生。谁知却差强人意,他用这一千万的贷款制造了大量的产品,哪知却找不到销售的渠道,造成了大量的产品积压在工厂。
由于还不起贷款,张庆良和邓卓凡只好向法院申请对吴老板的工厂进行拍卖。最后经过拍卖工厂和货物,只能价值五百多万。由于他们是吴老板的担保人,公司当然要负责担保的责任,最后只能用公司的款项归还了银行的贷款,每个亏损了两百多万元。
面对着严重的亏损,双方难免会产生一些摩擦,互相埋怨。但幸好双方还是点到即止,不至于反目成仇,撕破脸皮。但经历过这次风波后,他们的友谊也出现了一些裂痕,同时也在办理抵押业务上更加小心谨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