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家珍刚烈豪迈,人们了解得更多的,或许只是他怒目金刚的一面。
其实,他青春年少,也有着纯真、美好的恋情。组织内有位女同事,彭家珍与之过从甚密。时间久了,彭家珍也就认识了这位同事的姐姐。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很快就成了一对恋人。当彭家珍即将开始新一次特别行动之际,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得知彭家珍是在此行,他的女友,当场哭得昏厥过去。而一旁的那位女同事,也已是潸然泪下,泣不成声。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不是文字的夸张,而是即将到到来的现实。他们都很清楚,彭家珍这一去,无论成功与否,能够返回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然而,辞别女友和女同事之后,彭家珍义无反顾,踏上了征程。
1月26日,彭家珍怀揣两枚炸弹,来到前门军咨府。这军咨府原本就是皇亲贵胄聚会之处,然而,这一次,却没能见到良弼。
到了夜里,彭家珍驱车前往红罗厂良弼的官邸,递上了崇恭的名片。那仆人见他身着制服、器宇轩昂,又有内部“自己人”的名片,也不起疑,九江客人引至客厅。
没能第一时间见到良弼,对此,彭家珍还是有心理准备的。毕竟,作为顽固的立宪派,良弼少不了要外出,跟摄政王什么的,商议相关事宜。然而,等了很久,时近深夜,依然没能等到“正主儿”,彭家珍有点坐不住了。一则,在这里坐的时间久了,万一再有不相干的人到来,就有暴露的危险。当然,更重要的是,如果良弼另有事情,彻夜未归,那又如何?
思忖再三,彭家珍决定离开客厅,到外面看看。
刚走出府邸大门口不久,适逢良弼乘着轿子归来。
良弼刚走下轿子,就看到一位身着军服的英武青年,迎了上来。
这位青年军官,只是递上一张名片,并不说话。
良弼眼见对方面相陌生,却又挡在轿前,阻住去路,就下意识地打量起对方来。
片刻之后,从对方那炯炯有神的目光之中,良弼像是看出些什么,急忙命令随从抬轿入府……
然而,这一切,为时已晚。只见这青年军官迅速地从怀里掏出一枚炸弹,狠狠地砸向地面,随着一声巨响,良弼应声倒地,左腿当场被炸断,血流如注。两天之后,良弼因抢救无效而毙命。
掷出这枚炸弹的这位青年军官,当时不幸被一块弹片击中后脑,壮烈牺牲。他,自然就是彭家珍了。
良弼临死之前,这样哀嚎道:“炸我者,真大英雄也,朝廷不识我,惟此人识我,真吾知己也。我死,大清也随之亡也。”
良弼死忠于清廷,是声名狼藉的顽固派,他的话语,自然不能全信。不过,他也将行刺者成为“大英雄”,倒是出人意料。不过,转念一想,他自视甚高,敢于在皇城脚下向他动手之人,自然绝非等闲之辈!这,似乎也可算作某种“惺惺相惜”吧?
后来,人们还发现,彭家珍的左手,还紧握着另一枚炸弹。由此也不难想象,对于此次行动,他是志在必得的。以前,有这样一句话“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而这一次,彭家珍用自己的生命,殊死一搏,最终与元凶首恶同归于尽……
在彭家珍的遗书中,有这样的话语:“二十年后又当成一健儿也。共和成,虽死亦荣。共和不成,虽生亦辱。与其生受辱,不如死得荣。去矣!前途艰难,望诸兄弟姊妹和衷共济,努力为之,期达目的而后已……”这些,就是他对后人的期待了。
良弼恶贯满盈、执迷不悟,自然是死有余辜。
彭家珍用自己的行动,为更多人的新生,铺平了道路。
或许,在某些人看来,彭家珍年轻有为,又有女友陪伴左右,如此的大好前程,何必为了一个死忠分子,断送自己的一生呢?对此,我只能说,这样的人,目光太短浅,为人太自私,以至于未能深入这些仁人志士的内心,看不到先烈们光辉的人格。就我个人所知,四年多以前,就有徐锡麟、秋瑾等人的流血牺牲。而现在,为了共和,为了冲破这黎明前的黑暗,彭家珍等先烈,又用自己的鲜血,浇灌了共和之花。若论彭家珍此次行动的意义,甚至不是当年的荆轲刺秦所能够比拟的。毕竟,彭家珍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也不是为了某一部分人的利益,他是为四万万同胞的美好未来,流尽了自己的最后一滴血。
此时此刻,他的女友,在想些什么呢?
彭家珍绝非草木,他也有着儿女情长的一面,然而,为了更多青年男女的花前月下、柔情蜜意,他斩断了个人的情丝,投身于这种有去无回的特别行动之中。这一切,看似“无情”,实则是情深似海,实则是不惜牺牲自己,以便于让更多的人更好的活着。如果这世上还真有与日月同辉、与天地长存的说法,那么,彭家珍就是用自己的青春与生命,生动地演绎了这一切。
此时此刻,我和徐海韬就走在返回金陵的路上。我们自然会想着,如果归程顺利的话,在金陵城过春节,是不成问题的。唉,只是,彭家珍呢,他,他是不可能再和自己的同仁同事,不可能在与自己的女友,与自己的家人,一起过春节了。每念及此,我也不禁潸然泪下。是啊,无论如何,对于徐锡麟、秋瑾、彭家珍这样的先烈,我们都是不能忘记的!
说起来,人们对公历元旦,还是不太熟悉,不太习惯的,人们想得更多的,依然是农历春节。这农历春节,也就是习惯上所说的“过年”了。不过,有些人或许不太熟悉,这“年”,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年关”了。所谓“年关”,就是过年如过关,有些事情,在过年之前,是要有个了断或了结,至少,也是要有一个说法的,比如说,一个做掌柜的,在过年之前,就要把工钱结清,以便于手下的伙计们回家过年……
当然,此时此刻,我真正想说的,就是,清廷的这一个“年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