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5年,东汉边疆的羌族掀起了一股不大不小的风波,不安分地冲击着中央政府的统治。
而驻守在边关的汉军兄弟们似乎遇到了克星,连连惨败,形势堪忧。
在后宫深处,邓太后可是急得团团转,她把朝臣们召集起来,语重心长地说:“咱们大汉帝国可是历经风雨才有了今天的辉煌,哪能被几个闹脾气的羌族小子给搅和了?”
“我看虞诩这小伙子挺能干的,就让他去平定这些叛乱分子吧!”
邓太后果然慧眼识珠,虞诩可是个有两把刷子的人。
他在边疆那是混得风生水起,对于带兵打仗这些个事儿,他了如指掌。
但谁又能想到,这位后来的军事奇才,最初不过是个埋头苦读的读书人。
他自幼勤奋好学,再加上天赋异禀,很快就在四邻八乡传为佳话,成了人们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虞诩当官后,有一回被派到朝歌(今天的河南淇县)去对付一群不安分的叛贼。
当地的官员一见他,便摇头晃脑地说:“诶,你一个读书人,在朝廷里出出主意、念念文章不就行了,何必跑来这种鸟不拉屎的地方和叛贼玩命呢?”
虞诩却是一脸从容,回答道:“我虽然是读书人出身,但现在我是朝廷的一份子,自然要听组织的话,服从命令。”
“你就把朝歌交给我吧,我自有妙计平乱。”
于是,虞诩在城里贴出告示,招募各类“人才”:上等的强盗、中等的盗贼、下等的不良分子。
他请这些人喝酒吃饭,对他们说:“我知道你们都不是省油的灯,但如果你们能回去说服你们的同伙出来作案,那我就不跟你们计较了。”
这群人原本以为这次是在劫难逃,没想到虞诩这么“通情达理”,自然是大喜过望,纷纷答应。
他们回去后,果然如虞诩所愿,把同伙忽悠出来作案。
而虞诩早已在他们的必经之路布下天罗地网,只等他们自投罗网。
结果自然是手到擒来,叛乱分子被一网打尽,实力大减,最终只能夹着尾巴逃跑了,百姓们的生活重归平静。
虞诩的这一手漂亮政绩传到了邓太后耳中,她于是顺水推舟,把平定羌族叛乱的任务也交给了他。
虞诩接到这个差事,那是又喜又忧。
喜的是,自己终于有机会大干一场了;忧的是,朝廷给的兵马实在少得可怜,只有区区几千人。
他心里暗自嘀咕:“这可是去打仗啊,对方羌族不知道有多少身强力壮的战士,我这儿倒好,兵马不足三千,一个不小心,恐怕连自己都要埋骨他乡了。”
他心中焦急,但表面上仍然保持镇定,在出发前还信心满满地鼓舞士气:“诸位,不必忧心忡忡,那些羌族人嘛,不过是群乌合之众,对付他们,我早已成竹在胸。”
然而,他们的行军之旅刚开始,就遭遇了数千羌族士兵的挑战。
虞诩当机立断,下令全军停步,并迅速上书朝廷,以兵力不足为由请求增援。
羌族人闻讯后,心想:“看来官军要派援军了,我们这几千人还是不要轻举妄动的好。”
就这样,他们随意掠夺一番后便撤退了。
虞诩则抓住机会,带领士兵们悄无声息地继续前进。
在行军的路上,虞诩向士兵们透露了他的计策:“从现在起,我们每天只走百里,休息的时候,要挖比前一天多一倍的灶坑,让敌人以为我们的队伍在不断壮大,不敢轻易来犯。”
士兵们听后,纷纷称赞这是妙计。
果不其然,追击的羌兵看到那些灶坑,误以为官军人多势众,便不敢轻易进攻。
待到官军安全抵达目的地,虞诩立刻开始整编军队。
他迅速招募兵员,组建起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准备与羌族人一决高下。
起初,羌兵试探性地进攻,虞诩则让大部分士兵隐蔽起来,只派出射手使用小型弓箭。
羌兵见状,不禁嘲笑起来:“原以为官军多么厉害,结果连像样的阵容都没有,射出的箭也软绵无力。”
羌兵将领于是下令全军出击,试图一举击溃官军。
虞诩见状,立刻命令射手换上强弩,以二十人为一组,集中射击。
箭矢如暴雨般倾泻,羌兵瞬间被打得措手不及,惊恐万分:“官军是故意引我们上钩,等我们全力进攻时,再给我们致命一击!”
意识到这一点,羌兵纷纷掉头逃跑。
虞诩则率领官军紧追不舍,见人就杀。
当羌兵被逼到黄河边时,早已埋伏在此的官军又突然出现。
羌族将领当场崩溃,绝望地哭喊:“天杀的官军,难道不让我们活命吗?”
官军可不顾这些泪水和鼻涕横飞的家伙,他们挥舞着刀剑,勇往直前,杀得敌人片甲不留。
最终,这场激烈的叛乱被迅速平定,大汉的边疆再次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而虞诩的名声,也如日中天,响彻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