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5年,汉和帝年纪轻轻就死了。
皇后邓氏没有儿子,就把后宫生的一个不满两周岁的孩子立为太子。
第二年正月,这个小大子即位,是为汉殇帝。
他还是个小娃娃,当然做不了主,只好由邓太后临朝。
邓太后还挺年轻,不方便老跟大臣们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
除了她的哥哥邓骘,还有谁能经常到宫里去见皇太后呢?
这样一来,邓骘就做了车骑将军。
没想到,这一年八月里,小皇帝汉殇帝死了。
邓太后和邓骘一商量,觉得清河王刘庆的儿子刘祜生得聪明伶俐,就立他为太子,太子即位,是为汉安帝。
汉安帝也不过十三岁,邓太后继续临朝。
谈及邓太后,她确实是一位非凡的女子。
虽然生于旧时代,可她自幼好学,六岁时便开始阅读史书。
长大以后,她常与家中的兄弟探讨问题,其才华远在他们之上。
邓绥在十五岁时被选入宫中,成为汉和帝的嫔妃。
凭借其年轻貌美与博学多才,她很快赢得了和帝的宠爱。
当时,汉和帝已经迎娶了阴皇后。
阴皇后眼见老公的注意力被邓绥吸引,心中不悦,暗自咬牙切齿,心道:“看着吧,全天下的第三者都不是好东西!”
然而,邓绥这个所谓的“第三者”简直完美无瑕。
她不仅赢得了和帝的宠爱,还与宫中众人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邓绥平易近人、勤俭节约,深受大家的爱戴。
除此之外,她对阴皇后极为尊敬。
在与阴皇后一同觐见和帝时,她总是恭敬地站在一旁,不敢与阴皇后并坐,即便行走谈话也极为谦让。
阴皇后看着更是不快,本想挑剔邓绥的毛病,让她在众人面前的形象一落千丈,却始终未能如愿。
后来,和帝一度重病在床,邓绥衣不解带地照顾他。
阴皇后见状,心怀怨恨地说:“哼,等我的老公去世,我一定要让你和你的全家都活不成!”
这话恰好被宫女们听到,并告知了邓绥。
邓绥悲痛欲绝,当众哭泣道:“我平日里对皇后的服侍也算尽心尽力,怎料到头来还是得不到好报?”
“唉,现在皇上卧病在床,我反正也活不成了,不如祈求上天,让我代他去死吧!”
说着,她便要服毒自尽。
众人见状,急忙上前劝阻。
有一名宫女急中生智,随口编了个谎言:“您别想不开,太医们都说皇上的病情已经大有好转,皇后娘娘奈何不了您。”
邓绥听她如此说,才打消了自尽的念头。
说来也巧,在汉和帝得知邓绥愿意代他去死的消息后,他的病情竟然真的有所好转。
他对邓绥的宠爱,因此更加深厚。
而阴皇后的泄愤之语也传入了他耳中,从此他对大老婆的冷落愈发明显。
最终,阴皇后被废黜,邓绥顺理成章地坐上了皇后之位。
汉和帝去世后,她开始执掌大权。
邓太后刚上台不久,便颁布了以下命令:“百姓生活不易,我作为国家领导人之一,应当以身作则。”
“从今往后,我的生活开支必须缩减,每顿饭只能有一个肉菜,严禁铺张浪费。”
“各地每年向宫中进贡的物品减半,宫中人员也要适当精简。”
她果然一切从简,遣散了许多宫女,宫中的开支因此大幅减少。
百姓们见她言出必行,都对她赞誉有加。
邓太后自执政以来,一直力求明察秋毫。
有一次,她前往监狱视察,遇到一个被冤枉的死刑犯。
这个犯人见到太后,本想为自己申冤,但看守在场,他不敢发声。
邓太后注意到他的神情,便让人将他带上来,亲自审问。
经过仔细查证,她确认这个死刑犯确实是被冤枉的,于是立即为他平反。
巧合的是,在处理完这件案件不久,久旱的京城突然下了一场大雨,旱情得以缓解。
邓太后欣喜若狂,认为是上天的奖励,于是决定今后遇旱灾时,都要去监狱视察。
邓太后虽然在治国方面颇有建树,但作为深宫中的女性,处理政务时难免受到诸多限制。
为了掌握大权,她不得不依赖可信任的家族成员。
于是任命邓家的兄弟子侄为官,并在必要时让他们作为代言人。
但随着邓家势力的日益壮大,邓太后也开始感到忧虑,私下里说:“外戚干政的事屡见不鲜,我一生英明,绝不能让这毁了我的名声。”
为了抑制外戚的势力,她开始重用宫中的太监,给他们官职,让他们协助处理国家大事。
就这样,外戚、宦官、官员这三大势力的正式交锋便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