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固,字孟孙,是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咸阳西北)人,光武帝时期大司空窦融的侄子。
窦固自幼酷爱读书,尤其喜好兵法。
公元56年,他的父亲窦友去世,窦固继承了父亲的显亲侯爵位,担任中郎将。
后来,他迎娶了光武帝的女儿涅阳公主,并被任命为黄门侍郎。
当时洛阳有一位名叫杜季良的人,他性格豪爽且乐于助人。
马援在给其侄子马严、马敦的信中提及杜季良,称自己有两个好朋友:龙伯高和杜季良。
龙伯高为人敦厚谨慎,谦和节俭,马援尊重他,并希望侄子们向他学习。
而杜季良讲义气,结交三教九流的朋友,马援虽钦佩他,却不希望侄子们效仿。
当时马援出使交趾(郡治所在今越南河内),这封信不知怎的落入了光武帝手中。
有人向光武帝举报杜季良“行为轻浮”,而窦固与杜季良有所交情。
汉光武帝出示信件给他看,窦固惊恐,连忙跪地认错,直到头破血流才逃过一劫。
汉明帝刘庄即位后,窦固被提升为中郎将,监管羽林军。
公元57年,他率军平定了烧当羌的叛乱。
但由于堂兄窦穆犯法,窦固受到牵连,此后一直未受重用。
自从汉宣帝时期,匈奴归附以后,边疆相对稳定。
汉明帝即位后,国内已无大忧,他开始考虑效仿汉武帝,恢复与西域各国的交往。
公元72年,谒者仆射耿秉多次上书,建议进攻北匈奴。
窦固曾在河西随伯父窦融,熟悉边疆事务,因此汉明帝让窦固与耿秉、太仆祭肜、虎贲中郎将马廖、下博侯刘张、好時侯耿忠等人商议。
窦固建议,当前塞外水草丰美,这次出征无需携带过多粮草。
同年十二月,明帝任命耿秉为驸马都尉,窦固为奉车都尉,秦彭为骑都尉,耿忠为窦固的副手,他们出京屯驻凉州酒泉郡,准备进攻匈奴。
次年春天,汉军分兵四路出击。
耿秉、秦彭率军深入沙漠,追寻匈奴句林王部,但未能发现匈奴踪迹,只好返回。
其他两路军队或抵达匈奴河畔,因北匈奴军早已闻讯逃跑;或因内部原因返回,均无收获。
唯有窦固、耿忠率军进入天山地区,突袭了呼衍王部,斩首千余人。
呼衍王败逃,汉军追至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攻占伊吾卢城,并设置宜禾都尉,留吏士屯田于伊吾卢城。
同时,窦固派遣假司马班超率领“三十六吏士”出使西域,从外交上争取西域诸国支持,破坏北匈奴与西域诸国的联盟,以配合军事进攻。
公元74年夏天,窦固与驸马都尉耿秉、骑都尉刘张,一同率领一万四千骑兵西征,目标是攻打位于今新疆吐鲁番西北的车师国。
车师国分为两个部分:前王和后王,前王是后王的儿子,两者之间的距离超过五百里。
窦固考虑到汉军距离后王较远,且路况不佳,士兵可能会承受不住长途跋涉的疲惫,因此主张先攻击前王。
然而,耿秉坚持认为应当先攻打后王,集中兵力攻击主要目标,前王自然会不战而降。
窦固还没有做出决定,耿秉已经翻身上马,率领先锋部队向北挺进,其他部队无奈之下也跟随进攻,结果斩杀了数千敌军。
车师后王得知汉军来袭,毫不犹豫地走到城门外,摘下王冠,向耿秉投降。
耿秉随后带着后王拜见窦固,前王也随即投降。
公元75年二月,朝廷下诏令窦固撤军返回洛阳。
回到朝廷后,窦固上书汉明帝,建议重新设立西域都护,以及戊己校尉。
明帝遂任命陈睦为西域都护,耿恭、关宠为戊己校尉,各自率领数百人,分别驻守车师后王部的金蒲城和前王部的柳中城。
至此,汉朝与西域的交通在断绝六十多年后得以恢复。
窦固在边疆期间,尊重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周边民族关系和睦,多次军事行动均获得了西域各国的协助。
史书记载,窦固曾前往羌人部落联络感情,羌人用贵客之礼款待他,准备了五分熟的烤肉,切开后还流淌着血水。
与窦固同行的汉人看着带血的烤肉,不知如何下口,但窦固却毫不迟疑,接过就吃。
窦固的入乡随俗,赢得了羌人的尊敬。
当年王莽时期,迁入河西走廊的羌人,与东汉时期摩擦不断,但在窦固治理期间,羌人对他十分敬服。
后来汉章帝刘炟即位,加封涅阳公主为长公主,并任命窦固接替魏应为大鸿胪。
每当涉及边疆事务,汉章帝都会征求窦固的意见。
公元78年,汉章帝追认窦固的旧功,为他增加了食邑一千三百户。
窦固虽然在西域的出征时间不长,但他的行动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发展。
伊吾卢、柳中城(今新疆艾丁湖东北)等地成为汉军屯田的重要据点。
在伊吾卢地区,窦固积极组织士兵开垦荒地,种植粮食和树木。
据说,窦固的妻子涅阳公主从中原带来了多种农作物品种,包括红枣。
这些红枣在西域的生长条件下,长得又大又甜,品质远超中原。
经过推广,这些红枣成为了当地的特色产品,并在唐朝时期被列为贡品,也就是现在著名的哈密大枣。
窦固地位显赫,又娶了光武帝的女儿,因此汉章帝对他格外器重,赏赐无数,累计金额达数亿。
然而,窦固并未因此而变得傲慢,反而保持了谦虚谨慎的性格和节俭的生活作风,深受民众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