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蜀地的大军回来那一年,汉光武帝已经四十三岁了。
从二十八岁开始起兵,十五年来,他几乎每天都跟军队打交道。
这些年来战争不断,豪强兼并土地,老百姓已经憎恨至极。
汉光武帝决定让天下休养生息,不再提及打仗的事。
有一天,皇太子刘彊,也叫刘强,问他如何打仗。
汉光武帝趁着众将军在场,回答儿子说:“小兔崽子,这种事情,你最好不要问。”
邓禹和贾复听出他话里有话,如今天下已经平定,再也不需要打仗,自然也不再需要他们这些功臣在京城带领大军。
他们按照汉光武帝的意愿,请求让他们解散军队,去研究学问。
汉光武帝当即答应了。
其他功臣听说此事,也纷纷交还了将军的印信,不再参与朝政,各自回到封地享受生活。
只有邓禹、李通、贾复三人,仍然留在朝廷里。
汉光武帝对待功臣们非常宽容,即使犯了轻微的错误,他也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每当外地进贡好东西,他经常将其分赐给功臣们,自己宁可什么都没有。
帮助汉光武帝统一天下的功臣都回到封地,而皇亲国戚们却住在洛阳。
他们中的一些人喜欢以权作威,倚仗皇帝的关系胡作非为,甚至他们的奴仆在京城也肆无忌惮地行恶。
洛阳令董宣对此十分头疼。
汉光武帝有一个姐姐叫湖阳公主,也就是前面提到过的湖阳公主。
她的一个奴仆在外面杀了人,躲进了公主府。
董宣不好闯入公主府抓捕杀人犯,只能没日没夜地等待那个奴仆出来。
有一天,湖阳公主坐着马车出来了,紧随其后的正是那个杀人犯,董宣便带人上前逮捕。
湖阳公主勃然大怒,指责董宣不该拦住她的车。
董宣拔出宝剑在地下划了一下,当面责备公主不该放纵奴仆杀人。
他让手下人将杀人犯拉下马车,宣布了他的罪行,并当场处决了他。
湖阳公主哪里受得了这个气,连忙赶进宫去,向汉光武帝哭哭啼啼诉说董宣怎样当众欺侮她。
汉光武帝听完也勃然大怒,直怪董宣不该冲撞公主。
他立刻传召董宣进宫,吩咐左右拿着鞭子,要当着湖阳公主的面责打董宣,给姐姐出气。
董宣说:“不需要你们打,陛下让我把话说完,我情愿死!”
汉光武帝怒气冲冲地说:“你还有什么话要说?”
董宣说:“陛下是中兴之主,一直注重德行,可如今陛下让长公主纵容奴仆杀人,还怎么治理天下?不需要打我,我自己会自尽。”
说着,他就顶着头往柱子上撞,撞得头破血流。
汉光武帝一听,恍然大悟,明白董宣说的很有道理。
他急忙吩咐左右将董宣拦住,只要他向公主行个礼,道个歉就算了。
谁知董宣是一个固执的人,宁可舍命也不愿意行礼。
左右拼命按住他的头,但他用双手撑着地面,硬生生地不让他们按下去。
汉光武帝气也不是,笑也不是,实在佩服董宣,只好放他走了。
湖阳公主还窝着一肚子火儿,就对汉光武帝说:“你当年在家乡的时候,也曾庇护过犯死罪的人,官吏不敢上门搜查。”
“现在你做了皇帝,难道还对付不了一个小小的洛阳令吗?”
汉光武帝笑着回答:“正因为我做了皇帝,所以不能再这么做了。”
他一边劝姐姐回去,一边称赞董宣,还赏赐三十万钱给董宣。
董宣将这笔钱全部分给了手下。
由于董宣不惧豪门贵族,他的声望震动了整个京城。
从那时起,人们都称他为“强项令”(强项,就是硬脖子)。
除了洛阳令董宣,还有一个守城门的小官,名叫郅恽。
有一天,汉光武帝带着人马出城打猎,回来时天已经黑了。
等他们到了东门城外,发现城门已经紧闭,他的手下催促看城门的守卫立即开门。
然而,郅恽却说:“根据皇上的规定,晚上就要紧闭城门,谁也不能破坏这个规矩。”
汉光武帝亲自来到城下,让郅恽看个明白,吩咐他快快开门。
郅恽回答说:“夜里看不清楚,不能随便开门。”
汉光武帝碰了壁,只好绕道东中门进城。
第二天,郅恽上书说:“皇上远赴山林打猎,白天还不够,直到深夜才回来,这样下去,国家该怎么办?”
汉光武帝看了这份奏折,不得不承认他说得有道理。
于是赏给他一百匹布,并将那个负责管理东中门的官员降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