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名叫邓禹的太学生,南阳新野人,他与刘秀在长安一同求学,比刘秀小七岁。
两人意气相投,结成了知己好友。
有一天,邓禹听说刘秀在洛阳修缮宫殿,便急忙赶去找他。
好不容易到了洛阳,谁知刘秀已经离开了。
原来,刘玄为了安抚河北的各路兵马,将这一重任交给了刘秀。
刘秀手持大司马的节杖,踏上了前往河北的征程。
邓禹一路追赶,直至来到邺城(位于河北临漳西),总算追上了刘秀。
两位老友重逢,喜悦之情,自然不必多说。
刘秀好奇地问道:“老朋友,你为何不远万里赶来?”
邓禹认真回答:“我想帮助您,将来也好留个名。”
于是,刘秀让邓禹在他的屋子里休息。
邓禹一本正经地说:“目前山东尚未安定,像赤眉这样各自为政的势力还有很多。”
“刘玄庸碌无能,没有自己的主张,他手下的将士只顾贪图财帛,缺乏远大的志向。”
“您若继续这样下去,恐怕难以成就大事。”
“依我之见,您应该招揽人才,争取民心,开创汉高祖的事业。”
刘秀听后,深以为然。
第二天,他吩咐手下人称邓禹为邓将军,并安排他与自己同住一室,以便随时商讨大事。
他们的心思被另一位有识之士看在眼里,那个人就是冯异。
冯异向刘秀建议:“人心思汉已久,如今刘玄的将士们混乱不堪,百姓很是失望。”
“人们长期忍受饥苦,只需稍加安抚,有吃有喝,便能满足。”
“我们应该迅速派遣使者到各地为百姓申冤,宣扬汉家的恩德。”
刘秀对此表示赞同,便命冯异等人到附近各县,考察官吏,安抚百姓,释放囚犯。
而刘秀自己则带领部下来到邯郸。
邯郸有一位汉朝宗室子弟刘林,他向刘秀献策:“现在赤眉军在河东驻扎,只要掘开河堤,将河水灌向河东地区,赤眉军必死无疑。”
刘秀认为此举会损害百姓利益,若是失去民心,怎么能夺取天下呢!因此没有采纳。
几天后,刘秀又带着人前往真定。
刘林因提议未被采纳,心生不满,打算自行起兵。
他找到一位算卦先生王郎,请教吉凶。
王郎看刘林噘着嘴,知道他有心事,就细细盘问起来。
紧接着,刘林把自己的打算说了出来。
王郎说:“我有个主意,之前长安有个人自称是汉成帝的儿子,名叫子舆,但王莽说他是假冒的,就把他杀了。”
“您不妨冒充刘子舆,这样就可以号召天下了。”
刘林说:“你自己去冒充,不是一样吗?我来帮你登基。”
王郎一听,甭提多高兴了,连忙说:“行啊!咱们事先说好,有福同享,有祸同当。”
这么着,两人就对天盟了誓。
刘林联络了一些人,以刘子舆的名义聚集了数千人马。
他们拥立王郎为天子,刘林为丞相,并向邻近州郡发出通告。
很快,赵国以北、辽东以西的许多州县纷纷响应,王郎的势力迅速壮大。
为了捉拿刘秀,刘林还发布了封十万户的悬赏令。
刘秀深知自己势单力薄,无法与王郎抗衡,回去的路又被截断了,无奈之下只好继续向北行进。
终于抵达蓟州(今天津蓟州区),然而此地有个名叫刘接的叛徒,贪图那十万户的悬赏,起兵响应王郎,捉拿刘秀。
刘秀一行人匆匆逃离南门,朝着饶阳(今河北安平东)方向疾走。
沿途众人饥肠辘辘,肚子咕咕直叫,冯异向百姓讨来半碗豆粥,送到刘秀面前。
刘秀捧起碗来,几口便吞下,好像从来没吃过这么香的东西。
好不容易磨蹭到饶阳,大伙儿饿得头昏眼花,都支持不住了。
这会儿,刘秀瞥见路边一座传舍(即驿站),顿时心生一计。
他叫大伙儿大摇大摆地走进去,冒充王郎的使者,吩咐传舍的官员速速备饭。
饭摆上了,随从的人一瞧见有了吃的,大伙儿就抢开了。
传舍官员心生疑虑:“这群人好像几天没吃饭似的,哪里来的这号使者?莫非是假冒的?”
于是,他一边敲鼓,一边高喊:“邯郸将军到了!”
众人听到这话,脸色骤变,饭都没心思吃了。
刘秀自知逃跑无望,索性壮着胆子对官员说:“快快快!请邯郸将军进来见我!”
那官员到哪里去找邯郸将军呢?只好支支吾吾地敷衍了事。
刘秀等人吃完饭,又大摇大摆地离开了传舍。
下一步该何去何从呢?刘秀听说信都(今河北冀州东北)太守任光不肯投降王郎,于是带着大伙儿向信都方向进发。
他们一路奔跑到南宫(今河北南宫),偏巧天降大雨,衣服全被淋湿。
见道旁有个空传舍,众人便进去避雨。
冯异抱来了一大捆柴火,又去找吃的。
邓禹发现屋里有现成的灶台,便忙着生火。
不一会儿,火势熊熊,刘秀忙着给大伙儿烘干湿衣服。
冯异不知从哪儿找来了一点儿麦子,大家七手八脚地煮成了一锅麦饭,半生不熟地就这么吃了点儿。
稍作休整后,见雨已停歇,他们赶紧动身。
这伙人像难民似的,又走了一百来里地,这才抵达信都。
信都太守任光与和城(以前巨鹿郡的一部分)太守邳彤,都不愿意投降王郎。
他们虽然手握军队,但已成孤军,正担忧无法对付王郎。
这会儿,听说刘秀等人到来,无不欢欣鼓舞。